关于印发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doc
《关于印发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印发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doc(1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关于印发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浙发改规划〔2012〕344号 发布日期:2012年4月4日 关键词: 综合 发展 规划 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列入省级“十二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的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历史机遇,发挥信息化优化资源配置和引领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是“十二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建设“数字浙江”,信息化规划各项任务和指标顺利完成,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748,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十二五”时期建设“智慧浙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信息化深入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省从企业、行业、产业集群三个层面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称两化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龙头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49%的企业信息化达到中级应用水平,54%的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规划(ERP)工程,重点骨干企业装备信息化程度达60%以上。装备制造、石化、医药等重点行业信息化整体应用和集成应用有了新突破。绍兴印染、富阳造纸等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实验区建设,为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积累了经验。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装备改造、能耗和排放监控、管理、销售、品牌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化对我省服务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成了领先全国的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上网率、电子商务网站数量、企业间电子商务(B2B)和个人间电子商务(C2C)平台交易额均居全国前列。全省交通物流数据交换平台初步建成,宁波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投入使用,梅山保税港物流园区、义乌物流园区等五大物流基地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电子口岸“大通关”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港口生产、管理、商贸、物流等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化,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等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二)社会信息化成效显著,信息服务惠及全民 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建成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省市县三级政府网站开通率达100%,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的重要窗口,并实现与电子监察系统对接。宏观经济管理、财政管理、经济运行管理等宏观调控信息系统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字工程等一批电子政务重要业务系统建设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质量监管、人口和法人管理等方面电子政务的有效应用,提升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社会和公共事业信息化发展迅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重点领域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各市、县全部建成教育城域网,80%以上的中小学校拥有校园网。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县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系统”已在全省22个县级示范区投入使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劳动力市场等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形成了覆盖全省乡镇、行政村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了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为龙头,杭州网、宁波网、温州网为骨干,其它各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网络新闻传播体系。 (三)城乡信息化统筹推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城乡统筹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信息化服务体系。全省66个县(市、区)建成并运行“数字城管”,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城市管理中的民生问题得到实时处理,难点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公安视频系统、环卫监控、城区防汛指挥系统和桥梁在线监测等城市管理网络资源进一步得到共享,提升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市民综合生活服务平台、办事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基本建立。杭州、宁波等城市“市民卡”集成应用不断深化,城市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三农”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100%的市县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96%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点,基本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实现全省联网,100%的县(市、区)已实行新农合医疗信息化管理,并基本实现出院实时结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普及应用,广大农村中小学通过远程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创星“十百千”工程,带动了农村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农民信箱实名注册用户超过200万户,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 (四)网络普及率大幅提升,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信息网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网络应用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915亿元,电话用户总数达704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1999万户,移动电话5047万户。农村通信 完成了行政村通电话、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三级跳”。第三代移动通信 技术(3G)网络建设实现省内乡镇以上城镇、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重点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全覆盖,3G用户达300万户。全省互联网用户总数达3970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868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3053万户。IPV4地址占全国5.1%,居全国第四位。应急通信 在处置突发事件、应对自然灾害及保障重大活动中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关键作用。 建成了广播电视并重,农村城市并举,无线、有线、卫星、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城乡有线电视联网率达到99%以上,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128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700万户,整体转换完成比例城市为90.1%,农村为40%;全省城区双向化网络覆盖用户共有413.75万户,双向改造完成比例为88.4%,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超过99%。杭州被列为“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广电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多层次、多角度探索合作模式,已试点开展手机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等新业务。 (五)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以年均27%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161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93%;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55亿元,利税总额781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数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软件业务收入70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6.3亿元。11家软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百强企业,21家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软件企业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全省已拥有各类国家级和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园区)30家,并形成通信 和计算机、电子机电、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4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和7个超百亿元的基地(园区)。 (六)信息化基础不断夯实,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信息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了电子政务、农村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颁布实施了《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规章,政府对信息化的科学引领和统筹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应急处置、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安全检查、互联网净化、电子认证等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吸引、培养了一批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 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信息化发展较快的时期,信息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信息化推进体制机制不顺,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还不健全;二是区域、城乡、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仍然较大;三是信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仍是薄弱环节;四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进展较慢;五是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化发展软环境亟待优化。 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背景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正酝酿新一轮创新突破,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给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同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以及随之引发的诸多复杂矛盾,也对我省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严峻挑战。 (一)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要求信息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信息化在增强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消除城乡差别等方面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社会需求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资源制约、社会供需不平衡、公共管理滞后等一系列矛盾将日益凸显,人民对政府提高社会服务管理能力的呼声将更加迫切。必须以信息化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必须利用信息化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必须通过信息化消除城乡差别,弥合“数字鸿沟”。以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是我省“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使命。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两化融合提出急迫要求 我省传统产业企业数量众多,产业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传统型经济对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将面临产业用地越来越少、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以资源换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必须加快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消耗向以科技投入、经营管理提升方式转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构建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深度应用,是我省“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传统产业边界日益模糊,新兴产业迅速催生,新的业务模式不断涌现。新技术、新应用带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推动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激发大量全新的商业模式,一批新兴产业业态不断崛起壮大。国内外纷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紧锣密鼓推进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信息社会建设步伐,将信息化作为赶上现代化潮流、抢占未来战略竞争制高点的新机遇。我省应快速反应,抓住机遇,凭借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四)社会管理和信息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信息化发展面临新挑战 当前,互联网络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开放性,决定了网络和信息安全威胁客观存在。作为经济强省和信息化强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互联网络息息相关,海量的电子商务交易数据每时每刻通过网络传输,电子政务持续不断提供公共服务,金融、通信 、航运不间断支撑经济运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也对网络和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我省现代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证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围绕“智慧浙江”建设,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应用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构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为我省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力和推动力。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城乡、领域和群体间的差异,加强科学谋划,优化整体布局,注重统筹协调,深化管理创新,打破条块分割,促进资源共享,强化标准建设,系统化、体系化推进信息化发展。 ——需求导向,注重实效。围绕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际需求,推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强化应用效果,减少盲目投入、重复投资,有效推进信息化发展。 ——创新引领,互动发展。积极探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跨越发展瓶颈,突破关键技术,建立创新体系,实现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人为本,普遍受惠。把全社会普遍受益、长期受益作为信息化的根本宗旨,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智慧化水平,促进民生事业发展,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防御,保障安全。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原则,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着力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增强抵御风险和自主可控的能力,确保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网络的运行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达到0.80,数字化应用向智慧化应用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智慧浙江”应用体系主体框架。具体目标包括: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建成15个两化深度融合综合示范基地,区域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4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9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80%以上,60%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化。电子商务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 社会领域信息化成果普惠于民。 政府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省级达到100%,地市级达90%以上,区县级达到70%以上。跨部门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协同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平台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渠道。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城乡统筹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建成以宁波等城市为典型示范的“智慧城市”,“数字城管”全面覆盖县级以上城市,“市民卡”集成应用不断深化,市民综合生活服务平台、办事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广泛应用。 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信息产业集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国行业地位和全省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17%左右,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达15000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3000亿元。 宽带网络普及率大幅提升。城市基本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和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的全覆盖。商务楼宇光缆通达率达100%,城市住宅光纤全覆盖,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光缆,自然村全部实现通宽带。基本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下一代通信 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安全防护、风险抵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难恢复、网络保密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网络信任、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务数据容灾备份体系初步建立,国产软硬件、应用系统和服务比例大幅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传统产业两化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以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软件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建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服务平台,依托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成立两化融合服务中心;鼓励大中型企业将其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剥离,成立专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全社会两化融合提供支撑服务;建立科学规范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开展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 加快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围绕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纺织、轻工、医药、建材、冶金、化工、电力十大传统优势行业,分行业实施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实现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全面渗透和集成应用,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和安全发展,提高工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加快推进重大装备、关键生产设备的数字化,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装备、设备功能,提高工业生产母机和重大产业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力推广普及行业智能化工具,构建协同创新的研发体系;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运行和综合集成,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柔性化。 全面推进工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以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推进骨干企业两化融合,创建10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建立信息化主管制度和相关机构,参与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鼓励骨干企业建立行业数据库和专业知识库、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系统,推进面向产业链协同的集成应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信息化;鼓励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应用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引导双方合作研发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以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梯度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组织信息化专家和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咨询服务,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广软件即服务和云计算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生产控制、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中小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以印染、造纸、皮革、化工、冶金、医药、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创建5个以上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验区。推广精细化柔性化生产管理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低能耗优化作业调度系统、能源管理系统(EMS)、能源利用综合平衡和调度管理系统;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EMC)服务模式;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及评测体系,实现对全省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对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情况的实时监测。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建经济腾飞新引擎 培育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建立全球领先的B2B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C2C网商服务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培育3—5个面向全球开展电子商务服务的龙头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发展60—100家在全国具有一定行业特色和经营优势的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立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培育1—2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及物流等配套服务企业,打造以杭州为支撑的国际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推进电子商务服务、电子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服务、电子认证、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群体的快速发展和集聚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鼓励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向国际贸易、信用、支付、融资、物流和商务数据挖掘服务等环节延伸,提高商务信息资源集聚度和综合利用能力,全面提升我省商贸活动的国际影响力。鼓励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向网上交易、价格指导、行业专业信息等综合服务拓展,由产品销售逐步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采购、分销延伸,由提供网上服务逐步向网上、网下互动服务发展,打造全程式电子商务服务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供应链、客户和渠道管理,实现产业链企业间订单、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商务活动全程电子化和网络化。积极鼓励专业市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市场改造提升,推进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以培育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等专业市场相配套的电子商务平台为突破口,发展网络销售和采购业务,实现“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购销互动,促进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鼓励网上购物,加大对“网商”的培育力度,推进“网商”落地,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大型商场、连锁商店等商业企业发展网上零售业,扩大网络零售商品和服务种类。鼓励基于3G、4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移动电子商务从生活服务、公共服务领域向工农业生产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 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和深化应用。“十二五”期末,浙江省企业、个人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普及,网民电子商务渗透率达到70%以上,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骨干企业面向全球资源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参与全球竞争,更加紧密地融入国际市场。中小企业普遍依托电子商务开展物品采购、市场销售,经常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达到70%以上。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商务活动。农民通过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民信箱等,方便、快捷获取农业科技、价格和供需等相关信息。商贸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深化,在生产性商贸服务体系、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和农村商贸服务体系中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推进政府使用网络采购平台,实现采购管理和操作执行各个环节的协调联动,实现采购业务信息共享和全流程电子化。 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环境。加快通信 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将信息化基础服务纳入“普遍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推广电子标签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依托产业集群建设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的融合,提高港口、铁路、机场、货运站场等交通枢纽和仓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发展。加快网络信用和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加强信用信息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规范发展电子认证服务,推进长三角电子商务认证机构(CA)交叉认证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法规体系,督促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建立健全网商登记信息审核、网上商品和服务信息发布、交易行为管理、交易信用评价、用户及交易信息保密、信息安全保障、投诉处理等制度。发挥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制定行业自律规范。 (三)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深化港口生产环节信息化。围绕港口运输产业链各环节,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深化宁波—舟山港、温州港、台州港、乍浦港等港口生产各环节信息化,优化港口生产流程,实现港内信息流和货物流的整合;建设港口安全指挥系统,通过物联网、“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网络监控等技术,实现对港口生产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控;推进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航运企业、货代公司、仓储企业等信息化;将宁波港部分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转化为行业标准在全省推广,提升全省港口运输的智能化水平。 提升口岸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推进浙江电子口岸和宁波电子口岸政务应用服务的融合,打破因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所形成的地区壁垒,建立全省统一的港口口岸单位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港航、海关、国检、海事等口岸业务一体化,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等“一站式”通关服务。在省内港口应用系统及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全省的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向国内外港口、航运、物流企业提供各国国情、港口、码头、船舶、航线、政策、气象等公共服务。建设集装箱跟踪查询系统,实现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 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信息服务体系。以煤炭、铁矿石、粮食、液体化工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为主体,建设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大宗散货供应信息,实现网上现货交易及期货交易,形成有影响力的价格指数。围绕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快宁波港智慧港口、宁波国家高新区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建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发挥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开发海运通、空运通、物流监控、供应链管理、移动物流等增值业务,加强物流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基地和物流监管部门中的应用。 加快舟山群岛新区信息化建设。以海洋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深入推进船舶制造、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新兴产业、机械电子等重点产业信息化。大力发展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三大主流船型和液化天然气(LNG)船、高档化学品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以及船用设备嵌入式软件技术,提高船舶产业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围绕舟山大宗散货国际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物联网在舟山智能港口的试点示范。加快智慧海岛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海洋海岛管理、社会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支持舟山加快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海洋电子信息企业,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舟山海洋经济的支撑能力。 (四)深化电子政务发展,创建服务型政府 加强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围绕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执政和履职能力需要,有效推进支撑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拓展应用范围,提升应用成效。深化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推行政务信息公开、网上协同办事服务,加强政民互动,完善政府网站考核评比机制。深化财政、税务、工商、统计、质监、交通、国土资源、住房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信用监督、金融监管、审计、监察等重要业务系统建设,促进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发展。强化电子政务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加强应用功能建设,提高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全面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鼓励基层电子政务应用模式创新,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运用云计算技术,探索构建互联互通、集约节约、服务高效的电子政务技术应用体系。 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积极推动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示范应用,全面分析新技术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影响,深入研究全方位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及信息安全保障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需求,在国家电子政务规划和顶层设计指导下,适时开展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全省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研究和试点建设。积极鼓励参与制定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以效果为导向,推行“云计算服务优先模式”,鼓励各地依托现有基础建设集中统一的区域性电子政务云平台。在满足安全需求、遵从法律法规和业务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推动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迁移,先期重点推进新建、升级改造的业务信息系统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部署运行,提高基础资源利用率和应用服务成效,创新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减少重复投资、避免各自为政,消除信息孤岛。 实施“信息惠民”行动计划。适应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优先支持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业务系统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医联一卡通”和市民卡的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逐步实现我省“社保卡”异地社保、异地结算和异地接续;推进“医联一卡通”应用,“医联一卡通”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设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建立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资源数据库,使规范化的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校园示范、书香校园等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促进全省教育均等化;完善信息交流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障人士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鼓励建设“电子社区”,为居民提供科技、教育、医疗、商务、旅游等信息服务;鼓励企业研发智能家庭解决方案,实现住宅的通信 、家电、安保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五)以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浙江”建设 提高社会公共安全信息化水平。全面建设“上下联动、全局应用与专业应用衔接、人工研判与自动预警互补”的公安大情报信息体系;加快推进覆盖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可视化指挥体系建设;加速建设公安机关的门户网站群,优化网上为民办事流程,强化公安机关的感知力及服务力。加快建设覆盖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体系,推进监管和安置帮教对象信息资源库建设和应用。加快建设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数据库群和智能监控体系。加快建设“12365”数字质监执法系统,实现对食品、重要消费品和特种设备的有效监管。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构建食品药品追溯信息系统,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推进农业动植物重大疫情预警指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统一规划建设全省气象数据库、省市县三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气象预测预报系统。统一规划和建设防震减灾数据库,初步建立省级数据共享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推进浙江省水利数据中心、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加强社区和人口信息管理。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信息资源,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以职能部门业务信息为补充的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在提高人口信息质量、提升人口信息共享水平的基础上,拓展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应用。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督检查信息系统,提高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协同能力和公众服务水平。建立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应对老龄化等信息系统,为相关战略研究、政策制定、人口普查、统计监测等提供支撑。 拓宽网络民意表达渠道。加快采用电子政务手段推进信访工作,建立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博客、论坛、即时通讯等提供监督检查信息,多渠道开辟网络举报、信访服务,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问题,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和参与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的网络文化,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推动建立手机、网站实名认证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和处置机制,确保社会信息采集、综合研判和应对处置快捷高效,提高对网络社会的监管能力。 (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结合各自的基础和优势,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委的合作,推动宁波“智慧城市”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智慧城市”整体推进的路径和经验。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市开展交通、电网、城管、医疗、环保、旅游、政府、工业、商务、质监、农业等领域的智慧技术单项应用试点,努力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标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城市科学发展新模式。 推广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整合国土、城管、住建、交通、公安、环保等部门信息资源,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市政设施建设等信息共享。大力推广城市住房管理、社会单位管理、园林绿化、城市地质等领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智能化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地下空间、地面建筑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新一代移动通信 技术的信息平台,支撑规划建设、应急指挥、领导决策等应用服务。推进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推进建设“可视城市”。运用传感、通信 和智能处理技术,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可感知度。加强对城市重点社区、街道等公共场所的视频监控,增强系统预警能力和报警精确度,不断提高监控覆盖率和图像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消防减灾等领域的可监控、可分析、可预警。利用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开展人物面部识别、车辆识别、可疑滞留、客流统计等智能化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电、气、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和各运行监控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建设布局合理、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的智能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应用体系。 (七)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建立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和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扩大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创星”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向乡镇延伸,推动电子政务与基层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紧密结合,丰富乡镇电子政务应用。集约化建设基层政务管理系统和“浙江省万村联网”新农村网站群,推进全省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强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文化下乡工作有序开展。推进“广电进渔船、进林场、进偏远用户”,实施广电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发展全省农村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乡村网络医院,健全农村医疗体系。制定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结合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培养,构建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加强对村组干部、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骨干人员等的农业技能和就业培训。实施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加快区域各类涉农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支持涉农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加大对共性关键农业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扶持,促进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 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发应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加大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种植、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的应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发展设施渔业和节水渔业,推广信息技术在海洋捕捞作业中的应用。积极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对渔船导航、定位,确保渔船安全。建立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预测预警、农业减灾防灾信息发布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开展以茶叶、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蚕桑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建设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 (八)推进信息资源深度开发,提升智慧化应用水平 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强化人口、法人等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共享,完善省级政务数据交换中心、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和服务体系。加强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健全“数字浙江”空间数据框架。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加快宏观经济数据库和统计数据库建设,促进经济管理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深化企业、个人信用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促进长三角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加强督促检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特-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印发 浙江省 国民经济 社会 信息化 发展 十二 规划 通知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