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pdf
《2023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pdf(4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二二四年五月 目 录 一、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建设.3(一)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3(二)推动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3(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政策.4 二、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4(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络.4(二)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5(三)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6(四)强化综合防灾减灾.6(五)强化汛期风险综合管理.8 三、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11(一)水资源.12(二)陆地生态系统.13(三)海洋与海岸带.15 四、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16(一)农
2、业与粮食安全.16(二)健康与公共卫生.18(三)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19(四)城市与人居环境.19(五)敏感二三产业.20 五、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22(一)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土空间.22(二)强化关键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3 六、推动适应气候变化保障机制建设.25(一)加强财政金融支撑.25(二)强化科技支撑.26(三)加强能力建设.28(四)深化国际合作.28 1 前 言 作为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风险。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温升水平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2 年,气候暖干特征明显,旱涝灾害突出
3、。2023 年天气气候更加复杂,极端降水、台风、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特别是汛期以来,区域性、阶段性洪涝干旱灾害明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为统筹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2022 年 6 月,生态环境部等 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并出台多项适应气候变化政策,采取积极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逐步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效加强,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提升,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气候韧性持续增强,城市
4、适应气候变化进程持续推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作为“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的重要方面之一,明确提出要“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提升适 2 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全面反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推动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的情况,本报告对 2022年以来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与成效进行系统总结,旨在增进各方面对适应工作的了解,持续推进各层级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分享中国实践和经验,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做出积极贡献。3 一、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建设(一)印发国家适应气候
5、变化战略(一)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 2022 年 6 月,生态环境部等 17 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明确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支撑、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等保障措施,为提升气候韧性、有效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提供了重要指导。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将“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单设一章并摆在突出位置,体现了对气候变化观测监测预警、影响和风险评估、应急防灾减灾等工作的高度重视。将重点领域划分为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两
6、个维度,并增加城乡人居环境及金融、能源、旅游、交通等敏感二三产业作为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各领域适应能力。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并按照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提出全国八大区域和五个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任务,构建了多层次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二)(二)推动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推动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2022 年 8 月,为指导和规范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强化省级行政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力度,印发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各省(区、市)由生态环境厅(局)牵头,积极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多数省(区、市)组 4 建了方
7、案编制领导小组(或协调组、工作组、工作专班等)和技术支撑团队,构建起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专业团队支撑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24 个省(区、市)的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已正式印发。(三)(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政策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政策 2022 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综合防灾减灾、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城市与人居环境、旅游业、能源行业、交通防灾和应急保障、适应气候变化国土空间规划、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等 12 个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方面,制定发布相关文件80 份(详见附表),有力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适
8、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实效。二、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络(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络 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印发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着力推进观测站网、运行保障、观测产品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印发城市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城市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加强对城市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指导。建成由近 7 万个地面自动气象站、200 余部天气雷达站、120 余个探空站、9 颗在轨业务运行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建立了地空天协同的以大气圈为主的地球系统多圈层立体观测网络,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
9、对气候变化 5 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二)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二)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 提升气候系统监测分析能力。提升气候系统监测分析能力。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和应用。深入开展基于数值模式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预报预警技术研究,搭建极端事件快速检测归因原型系统。加强部门联动,强化直达基层责任人的气象预警“叫应”机制。提高精准预报预测水平。提高精准预报预测水平。不断提升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度。建立从小时、天到月、季、年,从中国区域到全球,涵盖基本气象要素、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影响预报等较为完整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提前一周准确预报重大天气过程、
10、提前 1至 3 天发布气象灾害预警。目前,全国 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6.5%,暴雨预警准确率达 93%,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 43 分钟,台风路径预报 24 小时误差稳定在 62 公里左右。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预报系统,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分辨率达 12.5 公里,中国区域达到 3 公里,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达到 8.1 天,基于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开展基于气象灾害影响及风险的研判。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防汛重点部门间联动,以气象预警为基础联合制作发布山洪灾害、地质灾害、
11、森林草原火险、农业灾害以及公路交通等气象风险预警,优化联合会商、联合预警、联合发布的“三联合”机制,加强灾前联动,将大范围、高强度、可能致灾的强降雨预警信息纳入防汛应急响应启动条件,科 6 学建立预警响应联动机制,推进灾害防范应对关口前移。启动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启动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通过年度趋势预测、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专家驻守制度等,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防范。建立台风、暴雨等重大降水过程联合发布重大服务专报制度。2022 年 4 月 15 日启动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4 月下旬启动专家驻守制度,组织 66 名驻守防御专家进驻全国 30 个省份,根据雨
12、情水情趋势和灾情险情变化,及时增派机动防御专家提供技术支撑。(三)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三)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 提升评估技术水平和基础能力。提升评估技术水平和基础能力。研究编制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完成气象灾害致灾因子调查和危险性评估。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2)中国气候公报(2021、2022 年)、2022 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温室气体公报、风能太阳能年景公报,新增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完成中国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四)强化综合防灾减灾(四)强化综合防灾
13、减灾 提高区域和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高区域和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编制印发“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部署实施适应气候变化下综合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立防灾减灾救灾联动机制,提升区域综合减灾救灾能力。推进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建立应急广播长效机制,提升灾害预警发布能力和极端气象灾害预 7 警信息发布与接收能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区域布局,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评估。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评估。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
14、合风险普查,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持续推进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建立常态化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制度。加快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等业务应用系统项目,不断优化卫星遥感监测、综合风险会商研判、防灾预警“一张图”等功能系统,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不断提升会商研判、应急指挥调度等信息化水平。严守水旱灾害防御底线。严守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有效抵御 2022 年以来主要江河 14 次编号洪水、1334 条河流超警以上洪水、76 条河流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实现黄河等北方河流防凌汛安全;成功抗御 2022 年珠江流域性较大洪水、北江 1915 年以来最大洪水,保
15、障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积极防御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确保了重要城市和大兴机场等重要设施安全。面对长江流域 1961 年有完整实测资料以来最严重长时间气象水文干旱,实施两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累计为下游补水 62 亿立方米,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 1.8 亿亩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面对长江口历史罕见咸潮入侵,实施抗咸潮保供水专项行动,保障上海供水安全。加强对林草火灾的监测预警加强对林草火灾的监测预警。建立实施森林草原违法违规野外用火举报奖励机制。安排部署包片蹲点工作,对火灾多发地区、隐 8 患严重区域和防控能力薄弱的县乡进行重点蹲守。启动实施森林雷击火防控科技攻
16、关项目二期工程,加快推进林草防火感知系统建设。强化火险研判,根据天气火险形势变化开展火情实时监控。强化应急机制和处置力量建设。强化应急机制和处置力量建设。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6 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加快形成区域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灭火大飞机破题,提升航空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机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救援队伍的战斗力。(五)强化汛期风险综合管理(五)强化汛期风险综合管理 2023 年汛期以来,区域性、阶段性洪涝干旱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
17、,台风“泰利”“杜苏芮”“苏拉”“海葵”以及京津冀、东北地区极端强降雨造成广泛影响,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以及中小河流超警洪水等灾害频繁发生,内蒙古、西北地区受持续高温影响旱情较重,防汛防台抗旱任务艰巨。强化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强化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针对京津冀、东北地区极端强降雨,及时启动调整防汛应急响应,组织相关部门滚动联合会商研判,强化对重点省份针对性调度,及时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赴一线加强指导,支持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和应急抢险救援工作。中国气象局提前 3 天精准预报,2023 年 7 月 29 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 9 警,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首次全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七下八
18、上1以来(截至 2023 年 9 月 13 日)共启动地质灾害防御响应 19 次,派出54 组专家工作组 163 人次,组织相关地区开展 4 次视频会商,共发布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 133 期。有效应对海洋灾害,2023年共启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 18 次,派出工作组 6 批次赴 4 省 9 地市指导做好海洋灾害防御,开展应急视频会商 65 次,发布海洋灾害警报 288 期。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提前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避险,及时采取“关停撤转”等刚性措施。科学精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科学精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利用京津冀 84 座大中型水库拦洪28.5 亿立方米,减淹城镇
19、24 个、耕地 751 万亩,避免 462.3 万人转移,调度卢沟桥枢纽等关键水闸工程有序分泄洪水,启用 8 处蓄滞洪区分洪蓄洪滞洪,最大蓄洪 25.3 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持续加强山洪灾害靶向预警。持续加强山洪灾害靶向预警。2023 年汛期,制作发布未来 24 小时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139 期(央视播出 34 期),以“一省一单”方式向山洪灾害风险区域及点位发布靶向预警 1057 省次,督促指导各地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向 989 万名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4679.9 万条,启动预警广播 34.7 万次,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短信20.4 亿条,为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提供了有力支
20、撑。有力开展灾害应对和抢险救援。有力开展灾害应对和抢险救援。发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高效开展抢险救援。2023 年汛期,1“七下八上”防汛期指的是北方地区的主要多雨期一般出现在每年的7 月下旬到8 月上旬,也是防汛的最关键时期。10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参加抗洪抢险救援 13948 起,出动人员118312 人次、舟艇 5887 艘次,抢救被困人员 13281 人、疏散转移群众 47554 人。指导电力行业科学有序实施紧急避险,为抢险指挥部、居民转移安置点、医院等防汛重点部位做好供电保障。扎实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扎实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印发农业防灾减灾
21、预案和通知,对农业防灾减灾作出细化安排。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国家预警信息平台联合发布 26 期高温干旱、强降雨等灾害风险预警信息,通过农情调度系统适时发布短期灾害预警。制定 32 个分作物抗灾技术意见,累计下拨 45.3 亿元资金支持灾区抗灾救灾,下拨 24亿元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资金。加快推进因灾受损农房恢复重建。加快推进因灾受损农房恢复重建。依据洪涝灾区农村住房安全应急评估指南,指导受灾省(区、市)迅速启动灾后农房应急评估和安全鉴定。组建灾后农房恢复重建技术专家指导组,指导各地开展农房恢复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根据评估鉴定结果,合理确定恢复重建方式。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
22、。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做好短期和中长期水文气象预测,加强对重点省(区、市)水电来水、蓄水蓄能、发电等情况的监测,印发监测旬(日)报。加强产运需监测分析和形势研判,确保煤炭在高水平上稳产稳供,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间电煤稳定供应。做好森林草原汛期防灾减灾。做好森林草原汛期防灾减灾。针对洪涝灾害,及时调度受灾严重的华北、东北等地防汛抢险救灾行动情况,紧急调拨资金开展排危除险、应急救援和群众救助等工作。针对西北持续旱情,11 修订出台未成林地自然灾害受损核定办法,科学规范指导洪涝、干旱等灾后补植补造和重新造林,巩固恢复生态建设成果。严防森林草原火灾等次生灾害。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汛期林草防灾减灾和信息报告
23、工作的通知,切实做好防汛关键期的林草行业防灾减灾工作。做好交通运输防汛保障工作。做好交通运输防汛保障工作。做好汛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印发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救灾、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总体工作方案等文件。强化部门会商和台风动态及汛期灾情的分析研判,加强强降雨天气公路水运防汛调度,强化高风险路段安全防护和重点桥隧实时监测,建立汛期综合交通重要基础设施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公路应急抢通保通能力,做好抢险车辆通行服务保障。通过联网联控系统、公共货运平台、互联网道路运政小程序,向驾驶员点对点推送恶劣天气信息和安全运营提示信息累计超过 2 亿条。保障汛期公路应急抢通资金,2023 年汛期累计安排五批次共
24、 4.3 亿元公路应急抢通补助资金。做好灾区公共健康保障。做好灾区公共健康保障。开展灾区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村落和场所环境卫生处置等应急工作,发布洪涝灾区环境卫生处置与预防性消毒指引(2023 版)。对灾区污水开展传染病监测,对受影响区域进行健康风险评估,预测研判易发传染病等健康威胁,通过科普推文、短视频等形式向公众提供健康保护、卫生安全等方面建议和咨询。三、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2(一)水资源(一)水资源 加大水资源节约和管理力度。加大水资源节约和管理力度。研究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明确“十四五”全国及分省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全面推进国家节水行动,2022 年全国用水总量
25、控制在 6100 亿立方米以内,与2020 年相比,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 7.6%、17.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 0.565 提高到 0.572,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由 132 亿立方米扩大到 175 亿立方米,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充分发挥水资源税收调控作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税收调控作用。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促进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自 2016 年和 2017 年起,在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华北地区和其他 9 个试点地区先行试点水资源税改革,停征水资源费,征收水资源税。推动改革试点与地下水超采治理、规范取水许可制度、用水权交易制度等措施协同配合,抑制不合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中国 适应 气候变化 进展 报告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宇***】。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宇***】,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