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文学原理和本土文学经验之融通——李笠《文学概论讲义》发微.pdf
《普遍文学原理和本土文学经验之融通——李笠《文学概论讲义》发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遍文学原理和本土文学经验之融通——李笠《文学概论讲义》发微.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06 /粤海风/2024 年第 1 期/普遍文学原理和本土文学经验之融通李笠文学概论讲义发微文/陈斐李笠(18941962),字雁晴,浙江瑞安人。1914年瑞安中学毕业后,一边担任塾师,一边刻苦自学。1924年出版史记订补,蜚声学界,被聘为温州永嘉省立师范国学教师。同年8月,被聘为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历任中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等。曾在故里筑藏书楼“横经堂”,发起“知行社”“慎社”“瓯风社”等,与夏承焘等并称“永嘉七子”。学识渊博,兼治语言、文字、目录、校勘、训诂、经学、史学、子学等,能诗文,著有三订国学用书撰要
2、汉书艺文志汇注笺评 中国目录学纲要等。1文学理论是李笠教学与研究的重要科目。他除了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国文科编过文学概论讲义(下文简称讲义)外,还著有文学概论(下文简称概论)和中国文学述评(下文简称述评)。概论为铅印本,乃“国立广州大学讲义”,卷首“弁言”落款署“民国十三年(1924)九月”,版式粗陋,错讹甚多。述评1928年8月由雅宬学社出版,比较精审,卷首自叙末云:“甲子之岁(1924),笠承乏广州大学文学概论讲席,病坊间无适用课本,辄体斯旨,著篇六编,客秋游梁,重为纂定。自知力不从心,疏舛弘多,商榷至当,盖有待焉。民国十五年冬月,雁晴李笠识于瑞安横经室。”“客秋游梁”指1925年因战事影
3、响,“暑假后,转任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2。李笠部分著作目录著录有“文学概论中州大学石印”3。可见,李笠是应授课之需而编写概论讲义的,他先于1924年9月完成初稿,在广州大学印行。1925年秋天后,又在中州大学修订重印。1926年冬天前,再修订为述评一书,于1928年8月正式出版。比勘讲义和概论 述评三个文本的内容、结构和随笔快议措辞,可以看出:讲义撰写晚于概论,早于述评,应是截取某一版本概论的前面三编删改修订而成的。再考李笠与商务印书馆的学缘:19241925年,他在东方杂志发表国学用书撰要 史记订补叙例 墨辨止义辨等文;1925年12月出版定本墨子闲诂校补。东方杂志主编恰
4、好为兼任函授学社国文科主任的钱智修,讲义极有可能是1924年9月至1926年冬天前,李笠应钱智修约稿撰著的4。其时李笠在广州大学或中州大学讲授“文学概论”课程,已在学界知名。在我国,“文学理论”不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门课程,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在大学正式开设,较早可以追溯至1920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梅光迪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5。早先,国人主要通过译介了解这门新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间久雄的文学概论和温彻斯特的文学评论之原理影响甚大,而前者也明显受到后者和哈德森文学研究入门的影响。这些著作,为国人自撰文学理论著作乃至从事文学研究与评论提供了最基本的观念、方法、框架和问题意识。
5、李笠的文学理论撰著,即深受西学影响。他在行文中征引了温著,对其观点深表认同。不过,李笠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对时贤易犯的抱残守缺、一味趋新或生搬硬套之病有着高度警惕,力求“旧闻新知”“商榷至当”6。其中国文学述评自叙云:“前人立论,既有时代观念之谬;而晚近作者,依附西学,土苴固有材料,又非得也。盖文学为情性之产物,义理无误矣,言语、文法恰当矣,其于情趣,不辨中外异撰、远迩殊途也,则秦人之炙,于我何嗜?故评价于一定规律之外,又当审查国情者也。”“总之,以时间言,文学之界义,今胜于昔也;以空间言,文学之情趣,近逾于远也辄体斯旨,著篇六编。”可见,李笠既接纳外来文学理论之通则,也强调固有文学经验之殊性,
6、希望既能彰明前者,也不抹杀后者。这种将外来理论“中国化”的努力,从温著翻译之时就开始了。译者为了便于国人理解,将书中的例证由西方文学作品替换为中国文学作品,并以“定义则意少而辞多,韵律则不合国情,体别又病其简略”7 为由,删去了原著之论诗一章,而以吴宓诗学总论替代,附录于卷末。李笠则更进一步,他虽然主要接受了舶来的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但尽量于打通古今中西的视域中辨析其与本土类似或相关观念的异同,以商榷至当,让普遍文学原理和本土文学经验水乳交融、彼此映发;其思理之透辟、脉络之条贯、阐发之到位,令人钦叹!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笠的论著比当时乃至今天的绝大多数文学理论著作都更为“中国化”。大概是自觉到了自
7、己论著的这个特点,在正式出版时,李笠将书名由“文学概论”改为“中国文学述评”。这一改动,也致使今人误将其视为“文学史”著作,因此埋没了它在“文学理论”领域的独特而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启示价值8。概论包括正名 分类 沿革 解蔽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社会六编。述评略有分合,调整为何谓文学 文学之分类 文学之修养 文学与个性 文学与感情 文学与环境六编。从整随笔快议 /107108 /粤海风/2024 年第 1 期/体框架和问题意识看,也颇受温彻斯特文学评论之原理等西学论著之影响。讲义因为篇幅限制,只有讨论文学本身问题的文学观念之嬗变 文体之孳乳 文学分类之商榷三章,应由概论前三编删改而成,与述评前两编对
8、应。在第一章,李笠引述了温彻斯特对文学的界定:“书籍非皆文学也。必雄奇瑰伟、善载真道、深契人情,而后始为文学耳。”“其旨在传达思想,而以情为辅助之具,令有完备愉快之领会者,则其书为散体文学,如历史及评论是也;反之,若情感为初旨,思想缘之而入人心者,则其书为美文,如诗与小说是也。”前一句实际上是温氏转引的莫立文学研究法中的话。尽管温氏批评莫立此言“乃文学之描写,而非文学之定义空泛、含混”9,但因为温氏自己没有对文学下一简洁、明确的定义,只是阐明文学应具备“感情”“想像”“思想”“形式”四大要素,而莫立此言又吻合温氏主张,故被李笠误认,就实质说亦无大碍。李笠赞同温氏看法,概论曾明确说:“综论中国文
9、学,其领土所至,当从章说,以文字为准。然不能谓无艺术又无情感者为文学也。换言之,即不合温氏文学条件之一者,去之而已。温氏条件,虽不明言艺术,然云善载真道,深契人情,非艺术之至者,孰克能诸。”10述评中,李笠还对文学下了个定义:“文学者,以美妙的文字、谐调的声音,传达人生之情感、思想、想像、人格者也。”11 几乎可以说是代温氏立言。李笠以此种文学定义为致思基点,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嬗变做了梳理12。他指出,先秦时期,孔子、墨子等人,“以文学为语言之经修饰者”。秦汉时期,因文学为儒者所修,人们遂以部分代全体,“以文学为儒术之别名,扩狭义为广义”;又连带称儒者所习之“六艺”或其“一艺”为文学。魏晋时期,
10、文学脱离儒术而独立,文学观念“亦由含混而渐臻明晰”,最大贡献为“文”“笔”之分。梁元帝、萧统等人,对于文学的“情灵”等内美和“翰藻”“宫徵”等外美皆有自觉。不过,其时刘勰、颜之推等人“先打破文、笔之分,而后牵合六艺,以归儒术”。刘、颜等传统派之说,因为“适迎合国人尊经复古之心理”,故“战胜文学独立论者”。此后韩、柳倡古文,宋儒主“文以载道”“文、笔之分遂不为人注意”“文学观念由明晰而陷于紊乱”。清代阮元等重提文、笔之分,欲攻传统派,但因为依附孔子,胶于形迹,难以折对手之心。晚近舶来之温彻斯特等西人的文学观念,与六朝独立派颇多相通之处,故应发扬光大。李笠仔细辨析了二者特别是“纯文学(情的)”“杂
11、文学(知的)”与“文”“笔”的区别和联系,进而总结了我国文学不同于西洋文学的三大特点“骈散随意,繁寡称心”;句末押韵,句中调声;限制篇幅,提醒研究者和创造新文学者不要轻言放弃。总之,李笠的文学观念主要继承自温彻斯特,既以狭义的“纯文学”为核心,同时也不抛弃含有文学元素的“杂文学”。他由此返观传统,重新发明了六朝独立派,并以之为皈依。李笠对中国文学概貌与原理的述论,即在此视域下展开。第二章论“文体之孳乳”。李笠首先通观中西文学,指出:“文学演进之迹,无论何国,皆诗先于散文。”因为人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诗歌之作,在声音之间”,故为一切文学之源。人类早先的所有著作,“皆不脱诗之形相”。散文则“由
12、诗歌脱胎而出”,为“书契以后之文学”。接着,李笠分别论述了诗、文的流变。他认为我国“诗之流变,就形式言之,则有整齐与参差之别;就精神言之,则有诗乐之分合”,并勾勒了大概轨迹:“诗变为骚,别流为赋,骚一变而为五言诗、为乐府,再变而为律诗,三变而为词、为南北曲。”至于文之流变,李笠主要从骈、散着眼考察。他指出,早先文章本互用而不分,至六朝,骈文大盛,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散文“始成专门之业”,从此二派壁垒益明,亦各有流弊。第三章为“文学分类之商榷”。李笠在评析前人分类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体而言,他主张按“作用”分类。李笠指出,“古人作文,因宜制体,初无程律”,后人纂集篇翰,“因作用而为名
13、称,因名称而为体制”。对此,述评有详细阐释:“从前篇什,只如散钱,后人取其作用同者,纳诸一轨,以一公名统之,而后文学作品渐有条贯可寻。此公名者,昔人所谓文章体制也。”13 在李笠看来,这才是有意义的文体归纳与衍生途径。然而,历史未能如此理性地展开,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文有名异而作用同者,也有名近而作用异者,还有一名而兼数用者前人的分类多拘泥于名称,因此治丝益棼。他认为,“文之为用,不外说理、记事、言情三种”,文学分类应“以三者为纲”。他还将“言情”与“情的文学”对应,把“说理”“记事”用“知的文学”统摄。14 这在当时,是重新发明传统以嫁接新知的常见作法。把文学分为“情”“知”或“纯”“杂”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概论讲义 普遍 文学 原理 本土 经验 融通 李笠 概论 讲义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