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字构形补议.pdf
《“卞”字构形补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卞”字构形补议.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语言科学ISSN1671-9484CN321687/G2024年3月第2 3卷第2 期(总第12 9期)2 17 一2 2 4“卡”字构形补议魏宜辉1李雨萌2 3*1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 10 0 2 32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2 0 0 4333“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台上海2 0 0 433提要“卡”“弃”均是晚出的字形。有学者将“卡”字的形体与战国楚文字中出现的“鞭”之古文“令”一类形体相联系,认为“卡”由这类字形的分化省简而来,也有学者认为“卞”为“弃”之俗体或省文。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字形,认为“”形出现于东汉前后,楚简中的“”类字形与后世“卡”
2、的字形并无关联,只是偶然造成的局部同形而已。而“弃”形的出现则要晚至约后赵时期,是隶书楷化的结果。隶、楷书中的“卡”与“弃”字,应均由早期隶书中的“圾”形分化演变而来。关键词汉字构形汉简碑刻“卡”“弃”中图分类号H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1-948 4(2 0 2 4)0 2-0 2 17-0 81引言前人将隶楷阶段出现的“卡”字形体与战国楚竹书中出现的“鞭”之古文“专”一类形体的上部相联系,有待商椎。本文讨论有关“卡”字形体来源的旧说,再详细梳理“弃”“卞”二字的形体来源,并在此基础上纠正对居延、肩水金关、武威汉简和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中的文字的误释。“卡”是一个晚出的字形。说文
3、中无“卡”字。玉篇(顾野王198 7:10 2)收录有“卞”字。对于“卞”字的构形,类篇以“卞”为“弃 的篆文或体“”(卉)之省文:“说文无“卞 字。“不从“么,变隶作弃”。故卡”止从卉”省。(司马光198 8:30 1)”清代学者对“弃”“卡”二字形体的认识与之相类,说文解字注云“离为文,则凳 本古文也,人”像上覆之形,弃 之讹俗为卡”由隶书而谬也。(段玉裁198 1:40 6)”又有古文尚书撰异言:“弃”,各本作卡”,即弃隶体之变。见于孔宙、孔、韩劾三碑,释文云:下,皮彦反,徐扶变反。与上文雀弃”音正同。(段玉裁198 8:10 6)”此外,孙星衍(2 0 0 4:10)、陈寿祺(198
4、8:2 6)、陈乔枞(198 8:153)等各家在其著述中也均持此说,认为“卞”为“弃”之俗体或省文。由此见之“卞”为“弃”字隶体之变的观点是古人普遍认同的。现代文字学者对“卡”字形体来源的认识分为两类:一种认同古人的观点,认为“弃”“卞”本为一字,收稿日期2 0 2 2 年5月30 日*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 1&ZD305)阶段性研究成果。语言科学匿名评审专家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忧。文中如有谬误,概由作者负责。*通讯作者:李雨萌15150 55516 3 16 。定稿日期2 0 2 3年5月5日doi:10.7509/j.linsci.202305.035519217语言科学
5、2 0 2 4年3月“下”由“弃”省变而来(何琳仪1999:10 6 5;裘锡圭2 0 13:2 16);(1 而另一种则将“卡”字的形体与战国楚文字中出现的“鞭”之古文 令”一类形体相联系,认为“卡”由这类字形的分化省简而来(季旭昇1998;袁国华1999;陈斯鹏2 0 0 8,2 0 1158;邱德修2 0 10;【2)梁春胜2 0 12:190-192;罗小华2 0 18)。从战国文字材料特别是楚简文字来看,“”字确与“专”(令)类字形上部形体相合,而与用作(弃)的“寡”字形体不合。如按后者之说“卡”字形体当源自“专”形的省简分化,那么有些问题则无法解释。“专”类字形并未见于秦文字,出土
6、的西汉文字资料中也未见“专”或“卡”字。出土文献中“卞”形的出现要晚至于东汉前后的汉简及碑刻材料之中。认为“卞”源自楚文字的“专”类字形,显然不符合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是不可信的。我们基本认同上举的第一种看法,但实际上“弃”形的出现要晚至约十六国的后赵时期,因此简单地描述“卡”为“弃”的省变之体的说法并不够准确。我们认为,楚简中的“专”类字形与后世“卞”的字形并无关联,只是偶然造成的局部同形而已。至于后世隶、楷书中的“卡”“弃”二字形,则其实均由早期隶书中的“”3 形分化演变而来。2“弃”字形体的来源“”不见于战国文字而见于秦、汉文字。在简帛文字中,“字(旁)形体上部呈一实心的墨块,下部是从两
7、手的“驭”形。例如:(1)以()膏元(弃),封,虫即出。(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2 1)(2)於是处闲静之宫,冠(弃)以听朝。(北大汉简反淫43)(3)到春,以牡鸟卵汁番(番一弃),完(丸)如鼠矢,阴干。(马王堆帛书养生方37)(4)官府受钱者,千钱一(斧),以丞、令印=(印印)。(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6 4)在玺印文字中,“”字常见的写法与简帛文字基本是一致的。平(十钟山房印举3.2 7.7)喜一长兄(十钟山房印举14a.37.5)下文即拟对由“”分化至“弃”“卡”的字形演变过程分别加以讨论。【1】拙文初稿写就后,笔者又注意到陈剑在其“古文字形体源流研究”课程讲义古文字基础形体源流研究一一以古
8、文字考释为中心(2 0 19中0 2 早期古文字“混同”综论一章中亦申明了“卡”为“弃”之“隶书变体”而并非由楚简“支”类形体截取而来的观点,原文如下“卞”字传统讲法以为即弃字隶书变体,本无问题。近年不少人主张系从古文鞭”“楚简多作类形者割取/截取而来,不可信。”后笔者又在2 0 2 1年秋学期“古文字形体源流研究”课上听到陈剑先生重申此观点。【2】邱德修文中将楚简中的“专”与后代字书中的“卡”二者看作同一个字,认为他们均来自于金文中的“类字形的省简,这是不合理的;但邱文在论证“卞”“弃”二字关系时所引后代字书中“”“”二字为异体字关系的材料则值得注意。【3】前引诸家说法中均以“弃”代指早期“
9、弃”的字形“天”。严格来说,隶书中的“卡”形出现时代晚至东汉前后,而上从“么”的“弃”形则出现的时代更要晚至约十六国的后赵时期。二者共同的形体来源是上部从实心墨点或横笔,下部从“开”的“元”类字形,而“弃”“卡”二形本身并非源与流的关系。故为了在本文中的表述更加准确,我们以“”表示“元”类形体,以“弃”表示上部从“么”的“弃 类形体,二者的使用情况存在时代差异。218魏宜辉等“卡”字构形补议由“”形演化作“弃”的过程比较自然。古文字中从双手之“驭”形在隶书中多变作“”形,如“弄”“算”“戒”“奔”等字,“弃”的演变亦如此。早期汉隶中不规则的实心墨块会在汉隶发展中逐渐演变成点画、横画或“么”形,
10、我们可以在“牟”“主”“恩/葱”字的异体字例中,看到与“弃”平行的形体演变,详见下表1。表1汉隶中的实心墨块的形体演变释文实心墨块弃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2 1北大汉简反淫43牟银雀山汉简8 99字形横画(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三-GY103)“么”形(燕赵碑刻: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上册12 0 页)里印典第2 0 8 页马王堆汉简合阴阳3主主睡虎地秦简语书0 3主马王堆帛书周易41恩/葱马王堆帛书五行14北大汉简周驯34需要注意的是,“弃”形出现较晚。从现有资料来看,我们见到最早的上从“么”的“弃”形是十六国后赵建武五年(339)元氏县界封刻石中作为人名出现的:孔碑居延新简EPF22:228十钟
11、山房印举宝肩水金关(叁)7 3EJT24:8 49宜主钟花居延汉简50 6.10 A花五一广场东汉简牌(贰)438张弃(燕赵碑刻: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上册12 0 页)3“卡”字形体的来源至于字形“卡”,则是在东汉时期前后开始出现,接下来讨论“卞”的形体演变。在有些秦汉字例中,“”上部所从的实心墨块已经变作长条形墨块,这种形体我们写作“”。例如:之右尉(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三一GY103)219语言科学2 0 2 4年3月反请士印(虚无有斋摹辑汉印2 0 5)反疾(中国封泥大系12 40 9)汉隶文字中也出现了与印篆文字相类似的形体演变。例如:(5)输承()柠()箱。(北大汉简仓颉篇6 3北大
12、汉简仓颉篇6 3中“承”字上部的声符“六”旁,顶部的长条形墨块较一般的横笔要略粗一些,这与上举的印篆文字“”的上部是相同的。但“六”所从的“驭”旁并没有演变作“开”,而是呈“六”形。【4在隶变的过程中,“驭”旁演变作“六 形的例子也很常见,如“兵”“具”“共”“舆”“興”等字所从之“六”皆是由“叹”演变而来。我们认为,“只”这种形体与“卞”在字形上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鲁相韩劾造孔庙礼器碑(简称礼器碑)碑侧碑文载有“六庐城子二百”,泰山都尉孔宙碑(简称孔宙碑)碑阳碑文载有“於时(雍),抚兹岱方。”孔宙碑碑阴碑文载有“鲁国王政字汉方”(徐玉立2 0 0 6:8 2 7、10 0 2、10 6 0)。
13、其中”字虽有残沥,但上部的横笔和下部的点画依稀可辨,与“”“”一样皆作“元(此“元”字并非“其”之异体“元”字)。顾噶吉(198 2:58 5)曾在隶辨中对这三个字进行了释读和讨论。引文如下:六孔宙碑:“於时雍。”按:即“卞”字。此碑之阴有鲁国六,汉书地理志作“”,与碑正同。碑盖以“於卞”为“於变”,当是同音而借,但当时传书者与今古文多有不同,如汉书成帝纪引书者作“於蕃时雍”。或非假借,亦未可知也。六韩劾两侧题名:庐城子。按:即“卞”字,与孔宙碑同。结合碑文辞例来看,顾说可信“元”字当释为“卞”。上文所讨论的用作“()”之声符的“只”,与碑刻文字之“元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六”即是由“只”形演变
14、而来的,“只”上部所从的长条形墨块简写为一横笔。从方便书写的角度来看,这种演变的出现是必然的。“六”字释作“卡”是没有问题的,但需要注意到,“元”与“卡”字在形体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肩水金关汉简7 3EJF3:25十543号简中的“”(甘肃简膜博物馆等2 0 16:10)、司隶校尉杨准表记中的“(徐玉立2 0 0 6:1451)、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中的“(徐玉立2 0 0 6:6 95),这些字例都已经明确写作“示”形。从字形上看,“卞”形应该是在“元”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六”形左下部的一撒最终变作“”形中的竖笔。肩水金关汉简7 3EJD:2 38 号简中的“舆”字写作“”(甘肃简
15、牍博物馆等2 0 16:152),其下部的“六”写作“下”形,这与“元”的情况是类似的。汉简中的“下”字,除了常见的“F”“下”“下 形写法之外,木简字典中还有写作“六”“形的例子。“”“形写法中,“下”字中的竖笔演变成一撇。这种字形的变化与“元卞”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也说明这种斜笔与竖笔的转换在汉隶书写中是比较常见的。当然“元示”也有可能是为了避免与形体相似的“元”字形成同形字而对笔画作出的刻意改写。“元”只是在较晚的西汉至东汉时期短暂地用来表示(下的词义,但很快就被“卡”替代了,因此“元”字在现今可见的文字材料中十分罕见。这也导致了今人很难将隶、楷书中的“卞”与西汉时期隶书中的【4】为行文方
16、便,下文中“”写作“只”。220贤长元丰(居延汉简2 8 3.6 2)魏宜辉等“卡”字构形补议“”“只 在字形上联系起来,从而对“卡”的构形来源产生了误解。经过上文的讨论,我们基本可以梳理出“卞”字形体形成的大致流程:只元示下。4出土汉代简牍、石刻中一些当改释为“卡”的字例由于“元”字与“其”的异体“元”在形体上非常接近,过去有学者将“元”字误作为“元”。礼器碑孔宙碑中的“元”字,汉碑全集释文皆作“元”(徐玉立2 0 0 6:8 2 2、10 0 3、10 32)。西北汉简中有几例用作姓氏的字例,被释作“元”(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2 0 12:10)。例如:中营右骑士累山里元裹(肩水金关汉简7
17、 3EJT3:7)居延世井尉史元益寿(肩水金关汉简7 3EJT14:19)现在看来,这些例子中所谓“元”字也极有可能都是“元”,表示姓氏(下)。任城王汉墓出土了大量带有题刻文字的黄肠石,经研究发现这些题刻文字的内容主要是记录了工匠和送石者的籍贯、姓名,其文字排列和组合方式有:1)地名、人名组合,如“梁国已氏魏贤”“金乡陈能”“鲁国戴元”“任城段伯”等;2)单纯地名或人名,如“梁国已氏”“东平无盐”“富成”“张吉”“时生”“元于昌”等(胡广跃2 0 17:10 一13)。其中人名“元于昌”多次见于题刻。我们认为将“元于昌”视为单纯的人名不妥:如果“元于”为复姓,此复姓从未见于记载;如果将“于昌”
18、理解为名字,其取义很难解释。在比对了拓片之后,我们意识到“元”字其实当为“元(下)”字的误释。例如:墓前室南壁东2 5墓前室北壁东11墓前室北壁东16 墓前室北壁东2 6墓前室东壁18墓前室东壁35墓前室东壁42墓前室东壁46墓前室东壁6 3墓前室东壁7 5墓后室西壁10墓后室西壁12墓后室东壁1墓后室东壁3墓后室东壁5墓后室东壁39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中亦有“元”字,如”(墓后室西壁2 3)、“”(墓后室西壁51)。从字形比较来看,“元(下)”字下部的撇、擦二笔或长度相当,或撇长而擦短,而“元”字下部则是撇短而擦长。“六(下)于昌”当属于“地名十人名”的组合。汉代“”为鲁国下辖之县,即上文孔
19、宙碑礼器碑碑文中出现的鲁国“”。“卞”之地望距离任城国不远,也属于向王墓输送石料的地区之一。由此可见,“卡”由“”形演变而来无疑。本文对“”形来源的讨论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武威汉简仪礼燕礼篇一处简文的释读问题。武威汉简仪礼燕礼简31有这样一段内容:歌芗(乡)乐(=):周南:关睢葛胜(覃)煊(卷)耳,召南:鹊蕉(巢)采荣采(巅)。此简中的“荣”字,竹简整理者隶定作“”(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 4:118;田河2 0 2 0:457)。陈荣杰认为“”即字汇补部所载的“古孝经莫字”(陈荣杰2 0 0 6:110)。此简内容与今221墓后室北壁7墓后室北壁10墓后室北壁2 2墓后室北壁2
20、 8语言科学2 0 2 4年3月本仪礼燕礼及传世本诗经的篇题对读,可知传世文献与“荣”对应之字为“”,据此判断“荣”当是一个读音与“蔡”相同或相近的字。如果将“”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从、示声之字,或是“莫”字异体,都不符合与“蔡”读音相同或相近这个条件。根据近年公布的最新彩色图版,我们认为武威汉简仪礼燕礼篇“荣”字所从之“不”即“”之早期形体“六”。武威汉简集释中此字写作“”,从图版来看“”形下部所谓“不”形中的竖笔似并非笔画,原整理者的摹本不准确,此字实当隶定作“芸”,即“苄”字异体。“芊”字从“卡”声,与“藜”字古音均为并母元部字,音同可以相通。安大简诗经采蔡之(繁)用“蔡”字来表示,字形作“
21、”,中部声符正为楚文字的“弃”。竹简整理者指出,“蔡”从“弃”声,“弃”“蔡”上古音皆属并纽元部,音同可通(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2 0 19:8 5)。“卡”是由早期隶书中表(弃)的“”形分化演变而来的,因此安大简诗经“蔡”读作“蔡”的辞例可以作为武威汉简仪礼燕礼篇“荣(芊)”字释读作“蔡”的辅证。5结语本文梳理了相关字形,指出今隶楷文字中的“卡”与楚文字的“专”只是偶然造成的局部同形,二者在字形上并无源流关系。“卡”“弃”均由早期隶书中“形分化而来。据此,本文还指出居延、肩水金关汉简中旧释“元 的字与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中旧释“元 的字均应改释作“卡”;武威汉简中旧释“禁”的字应改
22、隶作“芸”,实为“芊”字,正可读为今本诗经篇名采蔡之“繁”。对“卞”字形体源流的梳理,能够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卡”的演变脉络及字形特点,进而更准确地將汉代简膜、石刻中的“”舆“元”“元”等相近字形匾分,避免误释。参考文献Chen,Q i a o c o n g(陈乔枞).198 8.Jinwen Shangshu Jingshuo Kao(j u a n 1 s h a n g)今文尚书经说考(卷1上)The Re-search on Jinwen Shangshu(v o l.1 p a r t 1).Sh a n g h a i:Sh a n g h a i Sh u d i a n Ch
23、u b a n s h e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Shanghai: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Chen,Ro n g j i e(陈荣杰).2 0 0 6.Wuwei Hanjian Yili Zhengli Yanjiu武威汉简仪礼整理研究Arrangement andStudy of Yili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Ercavated from Ancient Tombs of Han Dynasty in Wuweil.Xinan DaxueShuoshi Xuewei Lunwen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构形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