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pdf
《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DOI:10.13876/J.cnki.ydnse.230083第 43 卷 第 1 期2024 年 3 月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43 No.1Mar.2024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罗坤1,2*,胡佳振1,尚焕章1,何德佳1,郭娇1(1.延安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2.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摘要: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PAV株系是引起我国小麦黄矮病流
2、行的重要病原,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是陕北农田蚜害的优势种之一,在玉米与小麦轮作的条件下,黄矮病原极有可能对玉米蚜的适合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构建玉米蚜的生命表,利用两性生命表软件分析种群动态参数的变化,以评估BYDV-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健康植株相比较,小麦品种XN979感染BYDV-PAV病毒之后,显著提高了玉米蚜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参数,并有效提高了其存活率与生命周期;未携带病毒的禾谷缢管蚜取食之后,却显著降低了玉米蚜的种群动态参数,并且其存活率曲线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因此,BYDV-
3、PAV病毒侵染小麦可对玉米蚜的适合度产生积极影响。研究为完整解析不同作物轮作过程中植物病毒BYDV-PAV株系介导的蚜虫与小麦的互作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可为陕北农田蚜害以及黄矮病的防控提供实验数据支撑。关键词:大麦黄矮病毒-PAV;玉米蚜;禾谷缢管蚜;生命表;互作关系;适合度中图分类号:S435.121.5 Q9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2X(2024)01-0019-07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是一类由介体蚜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的统称1,侵染小麦之后可引起小麦黄矮病的流行(wheat yellow dwarf dise
4、ase),而且麦蚜大发生的年份往往伴随着小麦黄矮病的流行2,这是引起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元凶”3,给小麦的安全生产带来严峻地挑战。在我国小麦主产区,主要有四个BYDV株系,分别是 GPV、GAV、PAV 与 RMV,其中 BYDV-GAV、BYDV-PAV为我国发生较为普遍的株系4,然而近期研究表明,BYDV-PAV逐渐取代BYDV-GAV成为我国最为流行的黄矮病病原5-7。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的主要传毒介体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ebricius)8-9,其中禾谷缢管蚜由于种间竞争能力更强,传播面更广,成为
5、了传播大麦黄矮病毒的主要介体昆虫10。目前,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不同禾本科作物的轮作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粮食产量11,这使得蚜虫可在不同寄主间转移为害,极大地增加了作物蚜害的防治难度12,而且蚜虫所携带的植物病毒也会直接或间接对随后取食者的行为产生影响13-14。例如:与取食健康小麦相比,取食感染BYDV-GAV小麦的麦长管蚜若蚜的发育历期显著缩短,日均体重增长率、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增加15;而且取食感染 BYDV-GAV 的小麦,麦长管蚜成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
6、sphatase,AKP)等活性相比取食未感染病毒小麦显著上升16,这些结果表明:BYDV-GAV株系感染小麦之后,可显著改善其介体蚜虫麦长管蚜的适合度。然而黄瓜花叶病毒侵染之后却显著降低了烟蚜的寄主收稿日期:2023-09-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60717);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719043);延安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YDBK2019-65)作者简介:罗坤(1985),男,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副教授。*通信作者 生态科学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43 卷 适合度,促使蚜虫向新寄主植物转移,从而加剧了病毒的扩散传播,进一步导致黄瓜花叶
7、病的流行17。然而 BYDV 病毒对非介体蚜虫适合度的影响却鲜有研究,以致难以完整解析不同作物轮作过程中植物病毒BYDV-PAV株系介导的蚜虫与小麦的互作规律。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是陕北地区主栽的粮食作物,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是危害这类作物的优势种群,一年可发生1020代,且其并非为BYDV的介体蚜虫。此外,实验室的饲喂实验表明:玉米蚜可在普通小麦上定殖并建立种群。因此,本研究通过在普通小麦上转接携带BYDV-PAV病毒株系的禾谷缢管蚜,使小麦获毒后再转接无毒玉米蚜,通过生命表技术记录玉米蚜的生长发育情况,据此计算玉米蚜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相关参数,
8、以明确大麦黄矮病毒侵染小麦之后对玉米蚜适合度的间接影响,进而为探究不同作物轮作过程中蚜害以及黄矮病毒的绿色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携毒虫源:BYDV-PAV株系的介体昆虫禾谷缢管蚜虫源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祖庆副教授惠赠。在陕西省杨凌区的小麦农田中(341748.5N,1080434.9E),选择明显染病症状的小麦植株带回实验室之后,将其移栽至实验室,通过PCR技术鉴定植株的获毒情况,参考刘永清等18建立的病毒检测方法。接种10头实验室饲养的单克隆无毒禾谷缢管蚜成蚜至仅含有BYDV-PAV株系的小麦植株,并允许其取食使其携毒。再将已获毒的禾谷缢管蚜转接于延安大学昆虫
9、生态学养虫室种植的小麦植株上(品种为XN979)以保存毒源,此后每2周更换一次小麦植株。养虫室的设定条件为(233),光期暗期=14 10,相对湿度(505)%的人工智能温室中长期饲养。蚜虫每隔 23 代之后,通过 RT-PCR技术检测小麦植株体内BYDV三种株系的携毒情况,以确保其为BYDV-PAV株系。无毒和携毒的禾谷缢管蚜的饲养条件相同。蚜虫单克隆虫源的饲养:在生长至三叶期的西农979小麦上接种虫源,每隔一周,将后续新生的一龄若蚜以相同方式转接到新的小麦植株,3 d浇一次水,观察记录虫源的生长状况,重复多代之后获得无毒和携毒的禾谷缢管蚜单克隆系。供试植物:本研究中供试小麦品种为西农979
10、,供试植物的培养参照方美娟等19的方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修改,具体过程如下:挑选籽粒饱满的330350粒西农979种子将其用蒸馏水浸泡过夜,草炭土和购买的营养基质(中和农业,N-P-K2%,无机物质40%,电导率3,pH=6-7)以1 1的比例混合作为营养土,准备110个花盆,填装营养土于花盆(直径10 cm,高8.5 cm的花盆中,花盆中基质与壤土体积比1 1),浇水至其浸透;花盆中各放入露白小麦种子3 粒,营养土填盖至高度7 cm,植株均笼罩于被纱网(200 目白色尼龙纱网)覆盖的透明塑料筒状笼,小麦被透明防虫网(高30.0 cm,直径8.0 cm)罩住,以防蚜虫逃逸和其他昆虫进入。
11、小麦被转移至人工智能温室中生长,设定条件如前所述,3 d浇一次水,统一水肥管理。待其至一心一叶期,每盆仅选取一株长势良好且与其他长势相对一致的小麦保留,做寄主植物备用,移除其他小麦,并填土覆盖。供试虫源:玉米蚜收集于延安市宝塔区的田间耕地中,经鉴定之后接种至延安大学昆虫生态学养虫室种植的小麦植株上(品种为西农979),此后每2周更换一次小麦植株,放入人工智能温室中长期饲养,以获得玉米蚜的单克隆种群,培养条件如前所述。玉米蚜初孵若蚜的获取:提前一天将3050头玉米蚜成虫转移至一次性透明塑料盒(1 000 mL)中培养,盒中放入若干小麦叶片,为保证蚜虫的营养需求,24 h之后即可获得若干初孵24
12、h内的玉米蚜一龄若虫。1.2试验方法1.2.1小麦幼苗获毒及玉米蚜接种将三叶期小麦幼苗分为空白对照(Healthy)、无毒禾谷缢管蚜成蚜(Mock-Rd)、携带BYDV-PAV禾谷缢管蚜成蚜(PAV-Rd)处理等 3 组,每个处理各30盆。除空白对照组前期不接蚜虫外,其余两组每株幼苗分别接入7头无毒禾谷缢管蚜成蚜或7头携带BYDV-PAV禾谷缢管蚜成蚜。72 h后,剔除叶片上所有的蚜虫,备用。随后每盆小麦幼苗逐一接种单头初孵24 h之内的玉米蚜若蚜,并使用透明防虫网罩住整个植株。1.2.2生命表数据记录待接种玉米蚜蚜虫之后,开始通过生命表记录蚜虫的生长发育情况。每天逐个检查并记录小麦植株上玉米
13、蚜的发育状况与蜕皮情况。待其羽化20第 1 期罗坤 等: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为成虫之后,每天记录每盆小麦上出现的蚜虫仔数,而后将幼虫全部清除,留下成虫继续进行实验,直至所有成虫全部死亡,完成生命表记录。1.3供试器材TC-96/G/H(b)C 型 PCR 仪(杭州博日);KDC-140HR型高速冷冻离心机(中科中佳);DYY-7C型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槽(北京六一);PR124ZH/E型电子天平(奥豪斯);GL-88B型漩涡混合器和 LX-600型离心机(江苏其林贝尔);Gel DocTM EZ型凝胶电泳成像仪(Bio-Rad伯乐)。1.4数据分析运用TWOSEX
14、-MSChart软件(Ver.04/26/2022)20 分析生命表数据并计算玉米蚜的种群动态参数,本研究中所关注的种群动态参数主要有: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等,并绘制玉米蚜的特征年龄存活曲线,以此判断 BYDV-PAV 病毒株系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如下:1)种群年龄特征存活lx=j=1mSxj;(1)2)种群年龄特征繁殖力mx=j=1mSxjfxj/j=1mSxj;(2)3)净繁殖率R0=x=0j=1mSxjfxj=x=0lxmx;(3)4)内禀增长率x=0e-r(x+1)lxmx=1;(4)5)平均世代周期T=InR0r;
15、(5)6)周限增长率=er。(6)其中,x表示年龄,j表示龄期,m是龄期的数量;lx指种群年龄特征存活率,Sxj是一个在年龄x,龄期j的个体能够存活到年龄i,龄期的y概率。mx指种群年龄特征繁殖力,整个种群在年龄x的平均产卵数量;fxj指雌性成虫在年龄x,龄期j的产卵量,由于玉米蚜在成虫的第一阶段就开始产卵,所以表示为fxj;用lx*mx表示种群年龄特征繁殖值。种群动态参数公式中:净繁殖率R0,指一个个体一生中所产的总后代数;内禀增长率用r表示,指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通过使用Euler-Lotka方程迭代二分法进行估算;平均世代周期用T表示,指当一个种群发展一整代所需的时间,即从亲代出生至子
16、代出生所用的平均时间。采用Bootstrap方法计算种群动态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误,Bootstrap重复次数为10万次 21。不同处理参数间的差异检验用Paired bootstrap test 进 行 统 计 分 析。本 研 究 中 所 有 的 图 片 使 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作图。2结果与分析2.1BYDV-PAV处理对玉米蚜的R0的影响如图1所示,PAV-Rd处理组玉米蚜的净增殖率最高(51.4),Mock-Rd处理组玉米蚜的净增殖率最低(36.9),对照组玉米蚜净增殖率(41.9)介于两者之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蚜虫取食PAV-Rd处理小麦和对照组的净增殖率无显著
17、差异(P0.05),但PAV-Rd 处理组的净增殖率相较于对照组增幅达22.6%,而取食 PAV-Rd 处理小麦的蚜虫相较于Mock-Rd处理组的蚜虫的净增殖率增幅达39.4%,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携带BYDV-PAV 病毒的禾谷缢管蚜取食冬小麦品种XN979之后,可对玉米蚜净增值率产生积极影响。2.2BYDV-PAV对玉米蚜种群r的影响与玉米蚜种群的净增殖率R0的变化规律相似,PAV-Rd处理小麦之后玉米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依然最高为 0.268,而 Mock-Rd 处理组玉米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依然最低为 0.237,对照组的内禀增长率处于两者之间为0.243(见图2
18、)。显著性分析表明:玉米蚜取食PAV-Rd处理组的内禀增长率参数与对照组和Mock-Rd处理组有显著提高(P0.05),图1不同处理之后玉米蚜种群的净增殖率R0的变化注:小写字母代表处理之间存在差异(P0.05)。这表明,在 PAV-Rd取食诱导之后,小麦植株体内生理生化变化使得玉米蚜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被显著提高,即在此条件下,呈现出适合玉米蚜繁殖的情况。2.3BYDV-PAV对玉米蚜种群的的影响由于周限增长率与内禀增长率r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玉米蚜种群的周限增长率的大小与内禀增长率的变化规律类似,即 PAV-Rd 处理小麦之后玉米蚜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依然最高为1.307,而对照组为 1.
19、275,Mock-Rd 处理组的周限增长率依然最低为 1.268(见图 3)。显著性分析表明:蚜虫取食PAV-Rd处理的小麦和对照组以及Mock-Rd 处理组的周限增长率出现显著差异(P0.05)。2.4BYDV-PAV对玉米蚜种群的T的影响与以上种群动态参数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PAV-Rd处理小麦之后玉米蚜种群的平均世代周期T相较于对照组和Mock-Rd处理组最低为14.699 d,而对照组最高为 15.369 d,Mock-Rd处理组次之为15.217 d(见图4)。其中PAV-Rd处理组玉米蚜种群的平均世代周期T相较于对照组降幅为4.4%,相较于Mock-Rd处理组降幅为3.4%,Moc
20、k-Rd处理组相较于对照组降幅仅为1.0%,然而显著性分析表明:三个处理组之间玉米蚜种群的平均世代周期T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表明在 PAV-Rd 诱导下,玉米蚜种群发展一整代所需的时间,即从亲代出生至子代出生所用的平均时间有所缩短,玉米蚜种群的发育历期缩短,有利于种群增长速度加快。2.5各处理组对玉米蚜种群各年龄的作用变化如图5所示,与对照相比,PAV-Rd处理组从幼虫期开始每个年龄阶段的存活率都有所提高,并且幼虫期每个年龄段的持续时间也短于对照组。随着取食时间的增加,PAV-Rd处理组的蚜虫在生长至成虫之后,其存活率极高,接近1.0,且存活时间也明显长于对照组(见图5C)。在蚜
21、虫接种之后的第 19 d玉米蚜的种群存活率急剧下降至 0.7,随后出现缓慢下降趋势,同时其种群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Mock-Rd处理组玉米蚜种群的年龄阶段存活率曲线呈现更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其每个年龄段的存活率呈明显的下滑趋势,且其种群的生命周期明显比PAV-Rd处理组持续时间短(见图5B)。此外,Mock-Rd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其种群的幼虫期阶段的存活率已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每个年龄阶段的存活率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第17 d至第19 d玉米蚜种群的存活率出现断崖式的下降,对照组却呈现阶梯式缓慢下降(见图5A)。图2不同处理之后玉米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的变化图3不同处理之后玉米
22、蚜种群的周限增长率的变化图4不同处理之后玉米蚜种群的平均世代周期T的变化22第 1 期罗坤 等: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由此可知,在PAV-Rd取食诱导之后,小麦植株体内生理生化变化使得玉米蚜种群的各年龄阶段均有所提高,生命周期有所延长。3讨论本研究通过构建玉米蚜的两性生命表,以明晰蚜虫转寄主为害时BYDV-PAV株系对玉米蚜适合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发现PAV-Rd病毒处理组显著提高了蚜虫的种群动态参数,而Mock-Rd处理组却显著降低了相关参数。这与前人通过BYDV病毒-GAV株系诱导小麦对其介体蚜虫适合度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15。因此,BYDV病毒对介体和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麦 病毒 PAV 侵染 小麦 玉米 适合 影响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