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doc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doc(2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十九讲讲稿陈锡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的论述。根据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200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继续加强“三农”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
2、开局的问题。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部署。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春节前,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的课题就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元宵节刚过,中央又举办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在开班式和结业式上作了重要讲话。2月21日,中央已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下面,我就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谈几点认识,
3、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一、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是一个新概念,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以前的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去年10月11 日,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但这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从思路看,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指导方针更明确。从背景看,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发展起点更高。从目标看,这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4、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工作布局更全。从方式看,这次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扶持力度更大。在中国,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以前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发展的方向。而这次的提出,则是既把它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方向、又把它作为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任务。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主要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政府有了比以往更多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经济实力,也更有条件去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许多国家一样,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期,中国也需要从农业、农村中积累
5、发展资金,因此城乡发展的差距在逐步扩大。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农村更快发展、农民收入更多增长,就必然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有这样五方面的原因:(一)我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说,“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伤则国贫。我国历史上形成的这些农本观念和治国方略,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思想,对我们认识农业、农
6、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加到2005年的9680亿斤;肉类产量由1978年的856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700万吨。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客观地说,对这一成就无论怎么称赞也不为过。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一些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消除,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没有摆脱靠天
7、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二是我国资源约束日渐趋紧。1996-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7亿亩,8年间净减少1.14亿亩。而且这些减少的部分主要是地力较好的耕地。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1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以上。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三是我国农业科技体系还比较薄弱,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目前农业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也较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8,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左右。美国、日
8、本等发达国家每万农村人口中有40几名农业科技人员,而我国仅有1.7名。我国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仍然很低。目前,我国机耕、机播种和机收水平分别仅为50.7、31.2和22.7。全国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6.5。据有关组织对15个发达国家综合评估,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生产肉类34吨,分别相当于我国平均水平的20倍和14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率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108。四是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近5年全国平均粮食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23和6。年均造成粮食损失500亿斤左右。防疫体系不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
9、不断发生。尤其是2005年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链球菌事件的发生,更是充分暴露了我国动植物防疫体系的不足。五是农村获得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还比较突出。2004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9843.1亿元,仅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5.55%。(二)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快速增加。但从总体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1978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两者收入差距的绝对额为209.8元,差距比为1:2.57。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
10、493元,两者的收入比为1:3.22。也就是说,改革27年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0149.6元,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3121.4元,农民每增加1元钱的纯收入,城镇居民就增加3.25元的可支配收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972003的7年间,平均每年只增长4%。中国是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这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大制约。一是城乡教育差距非常之大。20
11、04年,农村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仍然占7.5,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初中以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二是城乡卫生差距非常大。2000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筹资总额为21986.6亿元,城市和农村卫生费用筹资总额分别为13013.2亿元和8973.5亿元,农村仅占40.81%。2003年,农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274.7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92,相当于城市平均水平的24.77%。三是城乡文化事业方面的差距也非常明显。目前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农村地区仍然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200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113.63亿元,农村
12、文化事业费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目前,全国38240个农村乡镇中还有近4000个无文化站,占乡镇总数的10.03%。(三)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首先是国力明显增强。2000年,我国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财政收入3.1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其次是经济和人口的城乡分布格局出现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在
13、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05年下降为12.4%;居住在农村的人口2005年已不足总人口的57%。因此,我国总体上确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四)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比重,1993年占42.0%,1996年为39.6%,2001年为37.4%, 2005年只占32.9%,将近60%的人口只有不到1/3的商品销售额,这是农村市
14、场难以拓展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而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市场难以持续扩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最终必将成为影响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协调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农村居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城乡的协调发展,没有和谐的农村,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让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
15、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由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拖欠工资等问题造成的矛盾和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尽快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努力减少和消除农村的不稳定因素。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是“五个五”:第一个“五”是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即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第二个“五”是五个建设方面,即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
16、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第三个“五”是五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的基本原则。第四个“五”是“五要五不要”的工作方式,即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第五个“五”是五大目标,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社会主
17、义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宽,建设任务繁重,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总体来看,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18、建设的重大举措,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长期发展有深远影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饮用水。要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一是加快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对全国400多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十一五”期间,规划全国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二是实施中部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近140座、装机容量约110万千瓦的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建设,改善排涝面积3800万亩,新增排涝面积191万亩。同
19、时,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喝上安全的饮用水。从20002005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123亿元,加上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部分,总计220亿元,共解决了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11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是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仍不容乐观。2004年,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34。饮用水氟砷含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50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的有近4000万人,经常受季节性干旱影响的有9000多万人,因污染和自然饮用水微生物含量严重超标的有1.3亿人。这些人口的健康受到不良影响。根据发改委提供的材料,“十一五”期间,我国要解决农村1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2. 继续建
20、设农村道路,让农民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十五”期间,我国农村道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全国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178亿元,其中中央安排国债投资和车购税资金1014亿元,银行贷款410亿元,地方自筹和其他资金2754亿元。2003年以来实施的县际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新改建农村沥青(水泥)路30多万公里,农村沥青(水泥)总里程达到63万公里,比建国以来翻了一番。但农村交通不便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目前,全国还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2005年初,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农村公路建设规
21、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落实该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1000亿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3. 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让农民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20032005年,国家每年安排国债投资10亿元支持“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沼气项目,新建成沼气用户300多万户,一些地方自己安排项目建设了150多万户,效果非常好,深受农民欢迎。总体来看,目前,农
22、村能源紧缺,清洁能源尚未普及。在农村生活燃料中,秸秆占30,薪柴占25。目前发改委和农业部正在编制“十一五”农村沼气规划。初步规划,5年间,全国计划新增农村户用沼气2250万户,其中国家投资1500万户,带动地方自筹资金发展750万户。力争到2010年,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普及率达到30,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达到3000万平方米。到2010年,力争建成5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示范县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要超过能源消费量的50。4. 加快农村电力建设,让农民用上经济又有保障的电。1998年以来,我国共投资2885亿元(其中安排国债资金612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农网改造基本完成。但农村用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 重大 历史 任务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