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第六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第六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第六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第六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 15小题。(16分) 道: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又展开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 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义的社会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表达的意思。孔子关于道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价值理想为内容,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中国文化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既表现为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表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当然,相对于礼,法作为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文化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一点。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天道体现了世界中千差万别的现象存在的统一性。 B.“一阴一阳之谓道”表达了自然和宇宙存在和经常发生变化的主要现象。 C.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为人道的宽泛意义。 D.“道不同不相为谋”,原因是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 E.“道”的规范作用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阴一阳的宇宙变化使整个世界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经常表现为一种无序的形态,难以预测。 B.“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现了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 C.孔子强调“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D.“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是道的原始涵义之一道路的引申。 14.为什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4分) 15.中国文化为什么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结合本文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2.B E 13.A 14.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每点2分) (或者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15.“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1分)礼是政治领域的体制,又是人行为的普遍规范。(1分)法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有强制性的规定。(1分)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1分)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4.根据全文,说说旷野与城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答: (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答: 16.文章为什么要引述登山者的故事?(6分) 答: 17.文章开头把城市比作缀在旷野的“银扣”,后面却又把城市比作楔入旷野的“巨钉”,二者有什么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 14.(6分)城市野蛮地侵袭和破坏旷野,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旷野则无声地傲视和报复城市。城市激烈,喧嚣,几乎由人一统天下;旷野则舒缓,宁静,包容万物。(意思对即可。) 15.(4分)(1)城市和乡村都是从旷野中发育出来的,而乡村是城市发育的初级阶段。(2分,意思对即可。) (2)旷野(自然)是城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人类)不能脱离旷野(自然)而存在。(2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登山者的故事是用事实说明人类虽然试图征服自然,但自然仍然无声地统治着一切,傲视人类。(意思对即可。) 17.(6分)这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对待自然的两种相反的态度。将城市比作点缀在旷野的“银扣”,是借银扣依附于大氅比喻城市依赖旷野而存在的和谐关系;将城市比作楔入旷野的“巨钉”,是用巨钉楔入木头比喻城市文明对大自然的野蛮破坏。(对“银扣”和“巨钉”的解说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 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 《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 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 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 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 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 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 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 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是“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当作”不是“是”。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说法错误,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引出话题,不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条件与结果倒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B项,“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不知其所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B.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 C.徘徊于斗牛之间 托遗响于悲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又何羡乎 参考答案: 5. 参考答案: 11.B[解说](关:门闩) 12.A[解说](都是语气副词,相当于“大概”;B项①介词,相当于“与”②介词,相当于“到”;C项①助词,表示肯定语气②助词,用于句中停顿,舒缓语气;D项①介词,相当于“被”②介词,相当于“做”) 13.C[解说](排除③⑤即可) 14.B[解说](“谋篡帝位”理解不当) 15.(8分)(1)替人家服役却不为人家做事,这样做是不吉利的。(2分) (2)钟会处事往往恣意而为,这可不是长久居于人下的作风,我怕他有别的不可告人的打算。(3分) (3)古代的君子,在家中就向父母尽孝道,离家后就向国家尽忠。(3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雪涛阁集》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 逐:追随 B.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胜:超过 C.信腕信口,皆成律度 信:相信 D.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 取:招致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即诗而文之为弊”的一组是(3分) ①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②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③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④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⑤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⑥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提出,由于时代的发展,文章必然会由古代到当代发展。只有应时而变才是正确的做文章的方法。 B.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提倡复古,这是对的,但把抄袭当复古,拾取前人牙慧,屈服于旧的体式,这种做法足以使人感到羞耻。 C.作者认为江之进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只是有一两句语言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未免矫枉过正。 D.作者批驳了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文章结构严谨而又不拘俗套,独抒性灵,阐明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4分) (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5分) 参考答案: 9.C(随意) 10.B(①是指今人的文学主张,⑤⑥对江近之文章的特点,作者是肯定的。) 11.C(说江近之语言“平易俚俗和滑稽”矫枉过正不正确。) 12(1)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励、务、矫,各1分,句意1分) (2)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为……所、辈、脱、释,各1分,句意1分) 附译文: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所以即使没有情感的花草树木也要有所变异,牡丹花中的鞓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做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屈服,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音节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二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 略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根据下面报道内容,请你在结尾处写出调查显示的结果,并针对上述情况拟写一条公益宣传语。(4分) 《天津日报》记者张雯婧报道,据调查数据显示:89.4%的小学生和77.9%的中学生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应该提倡。对于学习用品没有用完或用坏就更换新的,从不这样的小学生占50.1%,中学生占35.1%。对于一些新款的文具、玩具和时尚物品等,选择不购买的小学生占41.6%,中学生仅占33.5%。 (1)调查显示: (2)公益宣传语: 参考答案: (1)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节俭意识(1分),但节俭习惯严重缺失(1分)。 (2)主题突出1分,语言1分。 8. 请结合下面《孟子》选段的内容,谈谈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看法。要求:①观点明确;②采用对偶句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十九》) 参考答案: 事亲敬长尽享睦亲族兴人生,守身持节甘当洁身自好公民。(4分) 9. 请参照下面的例子,以“松树”为话题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字数大致相同。 示例: 菊花选择了秋天,就选择了秋天的霜,一千年一万年洁白;菊花选择了秋天,就选择了秋天的露,一千年一万年晶莹。 参考答案: 示例:松树选择了山峰,就选择了山峰的岩,一千年一万年不塌;松树选择了山峰,就选择了山峰的石,一千年一万年不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参照下面的例子,以‘松树’为话题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字数大致相同”,然后分析例句,把握句式特点、内容特点,再分析所给材料,将材料进行归类。本题中,“菊花选择了秋天,就选择了秋天的霜,一千年一万年洁白”,霜属于秋天,其特点是洁白,句式特点是“什么选择了什么,就选择了什么,一千年一万年怎么样”,这是句式的特点。再看材料,要求以“松树”为话题仿写两个句子,最后根据例句的句式进行拟写即可。 【点睛】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因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 2句式要统一 3修辞要相同 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10. 假如你获得某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资格,且这所高校你心仪已久。面对招生评委老师,请你拟写一段不少于70字的自荐语。(6分) 参考答案: 示例:尊敬的评委老师,您好!我是XX中学的高三学生XXX。我品学兼优,性格风趣幽默;我自信勇敢,适应能力较强;我热爱XX学科,且获得过相关奖励;我热爱XX大学,她是我心仪已久的殿堂,我很渴望贵校向我抛出橄榄枝。谢谢! (自我介绍1分;自荐理由3分;对高校的向往1分;得体1分。)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2018到2019,时间见证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2018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我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2019年新年贺词,满怀深情回望奋斗,满怀热情致敬奋斗,满怀激情呼唤奋斗。贺词通过电波和网络传至四面八方,引来广泛共鸣,鼓舞和激励着亿万人民沿着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奋发前行。 读了习主席的这些新年贺词,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奋斗的人生最美 奋斗的人生,是阳光下点点汗水,折射出无尽璀璨;奋斗的人生,是黯淡灯光下,疲倦微蜷的身影,默然抬头,一份从容的微笑释然。奋斗的人生最美。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没有办法预知成功,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纪的就只能是背影,我们不需要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只需要努力奋斗,不管结果如何,都无怨无悔,因为奋斗的人生最美。 奋斗的人生最美,美在生活的充实饱满。街道繁华,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细观每个人的面容,紧张却从容,焦虑却充实,他们奔波在奋斗的人生道路上,忙碌于梦想追逐,生计的催促,阳光澄澈,照亮他们美丽的人生。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游手好闲,整日徘徊在幻想的边缘,却总不愿奋斗,怕流汗,怕流泪,怕委屈,怕受罪,没有奋斗的光亮,他们的整个人生黯淡无光,只能孤零零地坐在角落,等待生命的尾声。 奋斗的人生最美,美在无悔。奋斗了一生,以为老人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但他不会恐惧,因为,当他回望自己短暂的生命,虽未成大业,获大奖,得美名,但是,他没有虚废一分一秒,抛弃一点一滴,阳光下,他挥汗如雨的情形沉甸甸埋在心底,经过时间的打磨,经过风雨的冲刷,这身影却愈加清晰明亮,宣告着人生的无悔。当他静静离开,他的嘴角会挂着一线美丽的微笑。 奋斗的人生最美,美在生命价值得以彰显。居里夫人将青春韶华驻守实验室,任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任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当镭以它淡淡的蓝,没摄人心,居里夫人的生命价值闪耀时间。邵逸夫,娱乐圈教父,当年,他与兄弟二人单枪匹马下南洋,他们起早贪黑,不分昼夜,他们无依无靠,无钱无权,只一个奋斗让他们撑起一片天,彰显自己价值所在。段爱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山梁挡住了阳光,是她,点亮家乡的希望,她带领村名种药、种树、修电网、办学校,她贴工、贴钱、贴命,更贴近百姓的心,她的价值,树立在百姓心中。村官的道路中,张广秀扛起乡亲们的盼望,努力奋斗,续写“新村官日记”,她的美丽,深深驻留在乡亲们心中。 奋斗的人生最美,让我们以短暂渺小之生命,成就伟大永恒之存在。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暗含任务驱动的材料作文,题干问的是“读了习主席的这些新年贺词,你有何感想”,这就要求考生针对习主席的新年贺词来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要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审题】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习主席的新年致辞的部分内容,第二部分是对习主席致辞的评述。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奋斗”,考生写作的时候必须以此为基点进行构思立意。从大的方面来说,文章可以回顾一年来我们国家的奋斗史,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可以礼赞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们,他们可以是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建设者和参与者,是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是南仁东、林俊德、张超、王继才、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广大基层干部、退役军人,是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追梦人;可以从历史节点上回望过去,没有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前行成就个人的梦想,个人的脚步推动国家的进步,中国人民以感天动地的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还可以展望未来,“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让我们满怀信心、拥抱梦想,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时代的光荣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的奇迹。立意的角度很多,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作文。 参考立意角度: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一直在奋斗;追逐梦想;空想不如实干等。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奋斗的人生最美》,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借助对“奋斗人生”的阐释引出观点——奋斗的人生最美。接着承接上文,从“美在生活的充实饱满”“美在无悔”“美在生命价值得以彰显”三个角度阐释“奋斗的人生”美在何处。结尾收束全篇,发出号召——让我们以短暂渺小之生命,成就伟大永恒之存在。 素材积累: 1、我们不是等待未来,我们是创造未来,加油,努力奋斗。 2、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奋斗!奋斗!奋斗! 3、如果我们没有才华,那努力就足以使我们幸福了。 4、完成史诗级壮举的刘传建机长在川航3U8633航班遇到已经失控的危难之际,凭借自己的过硬本领和丰富经验,采用全手动操作完成飞机迫降任务,安全着陆于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机上100多乘客的生命。他是为我国的民航飞行安全保驾护航,为我们航空出行的安全卫士。再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这位87高龄的老爷爷依然在接二连三攻克难关,为全人类谋发展做贡献,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拼到老的精神不禁让每个人由衷地佩服和敬佩。还有很多这样的伟人,他们在默默的为中国为社会为整个人类奋斗者,他们是新时代的建功立业者,他们是爱国奋斗的贡献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西安市 户县 第六 中学 2022 年高 语文 联考 试题 解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