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原则、策略与方法.pdf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原则、策略与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原则、策略与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22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视阈视阈下的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原则、策略与方法下的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原则、策略与方法张欣蕾(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000)【摘要】本研究聚焦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央文献翻译原则、策略与方法。研究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以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尝试理清中央文献翻译宏观、中观及微观翻译生态环境定义与构成,最终提出并阐释中央文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原则、策略与方法。研究发现,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的中央文献翻译强调政治站位,宏观上遵循政治生态翻译原则,中观上以信息传递策略为主,微观上则依照具体文本特征以补充、加注、阐释等翻译方法为具体
2、操作。【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央文献翻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一、引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国家、人民开始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中国的一举一动也都会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但是,必须承认,在受到全球瞩目的同时,不免会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蕴藏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中央文献外译便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弥合文化差异、消除外界质疑、强化沟通理解,而一年一度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恰恰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向世界展示中国、介绍中国的积极作用,且其多语种译文每年一经发布,都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因此,本研究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视角出发,以2023 年政
3、府工作报告中英双语版本为语料,剖析中央文献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生态翻译原则、策略与方法,旨在为中央文献外译提供新的研究路径。二、国内外生态翻译学述评二、国内外生态翻译学述评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由中国翻译学者胡庚申提出的本土跨学科翻译理论,其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至2001 年。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逐渐走入更多国内外译界学者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关注相关理论动态、从事相关理论的应用研究。回顾过去几年的生态翻译学发展态势可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一)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一)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作为一门中国本土衍生、发展的翻译理论,国内
4、许多学者都曾围绕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建构、拓展进行过深入探讨,其中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胡庚申等。胡庚申认为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门“以达尔文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探讨了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作出新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体系(胡庚申,2004:16)。其他学者也围绕生态翻译学理论发表过相关见解。其中,理论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是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的 Michael Cronin。Cronin 认为可以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比作不同的生态环境(如印第安文化、西方文化等),如此看来,不同
5、的生态环境势必存在强弱之分,随着全球化时代进程的推进,倘若不加以干预、任其发展,很可能会造成弱势语言生态环境逐步丧失发声机会、甚至最终被强势语言生态环境所吞并(Cronin,2003:165172)。Cronin 扩充了生态翻译学中“生态环境”的概念,将曾经狭义上的“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扩展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在内的广义上的“生态环境”,并再次强调了译者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二)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二)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自生态翻译学理论问世以来,国内、国外相关的应用研究层出不穷,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学位论文,许多学者都选择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立足点,尝试阐释译者在进行某一类文本翻
6、译时所采用的生态学翻译策略。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23根据相关数据检索显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启蒙期、发展期以及平稳期。在启蒙阶段(20012009),这一阶段国内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应用成果较少。相关研究成果多围绕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初级应用展开:如孙迎春(2009)利用生态翻译学中“适应”“选择”等核心概念尝试对张谷若的翻译实践与理念进行生态翻译探讨;在发展阶段(20092014),许多学者尝试扩大生态翻译学的应用范围,如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具体翻译策略研究、教学应用研究等,甚至有学者将该理论应用范围扩展至口译范畴。但这些研究也存在共性问题:由于在该阶段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普及与传播,越来越多的
7、学者接触并认识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他们尝试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至各个领域与范畴,应用范围广泛但理论创新性不够。而到了平稳阶段(2014 年至今),许多学者开始将研究目光转向翻译本体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讨等,生态翻译学研究也不再局限于英语,而是逐渐扩大至其他语种。由此可见,如今的生态翻译学已经愈加成熟,学界也不再满足于机械地将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代入某一具体翻译实践,而是更多地尝试透过生态翻译学探究译者在翻译中所做的选择与抉择、深化对翻译本体的认识。三、中央文献翻译研究述评三、中央文献翻译研究述评(一)(一)中央文献翻译中的原则研究中央文献翻译中的原则研究中央文献翻译的
8、原则研究方面。作为政治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依照的准则与规范,学界围绕这一话题成果比较丰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原则(按发表时间及类型分类)包括但不限于:程镇球的政治翻译忠实原则(程镇球,2003)、黄友义的“外宣三贴近”原则(黄友义,2004)、杨明星的“政治等效”翻译标准(杨明星,2008)、胡芳毅的顺应国外读者思维习惯和高度本土意识并重的原则(胡芳毅,2014)以及司显柱与曾剑平的对外政治话语翻译原则(司显柱、曾剑平,2021)。这些学者或从自身一线翻译经验出发(如程镇球、黄友义等),用经验升华理论;或是以语言学理论、翻译理论为依托,用理论指导实践(如杨明星、胡芳毅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路径
9、,这些研究没能够形成完整全面的翻译体系。诚然,宏观的翻译原则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为翻译提供指导思想,但这种指导大多宏观宽泛,无法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具体指导。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应当形成有机整体,提到其中之一就应当对余下二者进行同样探究,三者不能剥离开来讨论。(二)(二)中央文献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中央文献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与中央文献的翻译原则相关研究相似,国内围绕中央文献翻译策略与方法方面的文章数量比较丰富。有的学者选择以具体翻译实践内容为例、以某一翻译理论为依托提出了具体的中央文献翻译策略;有的学者则选择借助平行语料库检索软件对中央文献的翻译策略进行定性分析。但是,部分学者会将“翻译策略
10、”与“翻译方法”混为一谈,表面上似乎在探讨中观层面的“翻译策略”,实际上所列举的例子往往囿于微观层面的“翻译方法”;此外,当前大多数对“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的探究同样没能顾全全局,仅停留在具体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上,未能形成微观、中观、宏观三层次有效结合的完整体系。因此,本文认为对中央文献翻译的翻译原则、策略、方法继续深入探究显得很有必要。四、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四、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文以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央文献翻译研究为旨归,研究对象为生态翻译学观照下中央文献翻译中所涉及的翻译原则、策略与方法,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环境下的中央文献翻译原则、中观生态环境下的中央文献翻译策略以及微观生态环境下的中
11、央文献翻译方法。(一)理论基础(一)理论基础作为一门发展成熟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由几项核心要素构成。首先,生态翻译环境。作为生态翻译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国内外不同学者围绕“生态环境”的概念均给出过不同解读与诠释:许建忠曾指出,翻译中的生态环境“是以翻译为中心,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的作用的 n 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许建忠,2009:12);方梦之将其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方梦之,2011:1),并将其“粗分为宏观翻译生态环境、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24中观翻译生态环境和微观翻译生态环境,简称大环境、中环境和小环境”(方梦之,202
12、0:23);Michael Cronin(2003)则将关注视野扩大至宏观意义上的整个人类的生态环境,他所认为的“生态环境”具备实指意义,认为人类的翻译活动能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或吞并消亡造成影响。即便不同学者的阐释路径略有不同,但学界对“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基本达成共识,即翻译的生态环境包含一切译者之外的、能够影响翻译生存、发展的条件总和,翻译的生态环境可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其次,生态翻译的主体。“译者中心”是生态翻译学理论架构的核心支柱。所谓“译者中心”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的、主导的、主动的、反制的、颠覆的地位。不同的译文呈现背后原因在于译者而非读者,译文的呈现效果与译者
13、本身有着直接联系。最后,生态翻译过程。以译者中心为理论前提,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不断交替循环的过程。其中,“适应”是指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则指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适应者的“身份”对译文进行选择。从翻译过程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以上三个要素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文章的后续分析框架也将在上述三要素的基础上搭建。(二)分析框架(二)分析框架由前文可知,生态翻译学理论围绕译者为中心对翻译过程进行探讨。译者需要综合考量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生态环境,通过对生态环境中各类要素进行适应与选择,最终呈现最佳译文。前文提到,翻译生态环境具有多维度、多层次
14、的特性。因此,理清中央文献翻译宏观、中观及微观翻译生态环境定义与构成显得尤为重要。中央文献翻译宏观翻译生态环境指一切中央文献翻译活动发生的总环境,它包含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黄友义曾提到:“做外宣翻译光搞文学是不够的,要了解国际关系,了解国际话语体系,了解国际新闻媒体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好外宣翻译的各种挑战”(朱义华,2019:121)。中央文献翻译作为特殊的翻译活动之一,它具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即政治性。换言之,中央文献的宏观翻译生态环境就是一种政治生态环境,它的构成要素需要在政治生态环境的大框架下进行探讨。中央文献翻译作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桥梁,任何翻译活动的发生与进行势必会受到翻
15、译目的、文化背景、社会规约的制约与影响。此外,翻译活动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读者的认知程度与译者的宏观修辞选择。中央文献翻译中观翻译生态环境介于宏观与微观翻译生态环境之间,聚焦翻译过程中中观层面的信息传递,其构成要素包括政治信息、交际信息、文化信息以及基本语义信息等。中央文献翻译微观翻译生态环境指中央文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际文本操作层面的翻译生态环境,它的构成包括具体翻译文本的语体特征、用词特征、句法特征、语篇特征等。由上可知,中央文献翻译的生态环境由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环境嵌套组合而成。这三层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中央文献翻译的总体生态环境。而作为中央文献翻译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翻译 学视阈下 中央文献 研究 原则 策略 方法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