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主体间性”:社会照护中的共情拓展.pdf
《“在场”与“主体间性”:社会照护中的共情拓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场”与“主体间性”:社会照护中的共情拓展.pdf(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在场”与“主体间性”:社会照护中的共情拓展*吴昊坦1程瑜2,3摘要:共情能力的拓展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工作者对于共情能力的训练却越来越少,其弊端业已显现。着重探讨了在医学领域中共情的必要性及其在社会照护模式下的拓展途径。与传统医疗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相比,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疾病体验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共情的诉求也迥然不同。基于社会照护理念的“在场”和“主体间性”讨论有利于提高共情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是拓展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共情,社会照护,主体间性,在场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24)05-
2、0011-04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24.05.03Presence and Intersubjectivity:Empathy Expansion in Social CareWU Haotan1,CHENGYu2,31.School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2.School of Medicine,Sun Yat-s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106,China;3.Center for Clini
3、cal Medical Humanities,The Seventh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University,Shenzhen 518107,ChinaAbstract:The expansion of empathy skills contribute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s.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edicine,there has been a diminishing emph
4、asis on empathy training 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leadingtoevidentdrawbacks.Thispaperfocusesonthenecessityofempathyinthemedicalfieldandexploresavenuesforitsexpansionwithinthecontextofthesocialcaremodel.Comparativetothetraditionalmedicalmodel,diverseperspectiveson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s,illness
5、experiences,andthemeaningoflifeareemerging,resultingindistinctdemandsforempathy.Discussionscenteredaroundthesocialcareprinciplesofpresenceandintersubjectivityareconducivetoenhancingthedepthandbreadthofempathyskills,providingeffectiveapproachesfortheexpansionofempatheticcapacities.Key Words:empathy,s
6、ocialcare,intersubjectivity,presence1共情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共情(empathy),又称之为“同理心”,是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能力。在心理学领域,人本主义先驱罗杰斯最早提出了“共情”这一概念,在他看来,要想实现共情就必须不带任何价值判断地进入到求助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和尊重求助者的想法和面临的困境,但同时也要保持住自己中立的态度,达到恰当的理性状态,才能有效地帮助对方1。此概念一经提出便被广泛使用,尤其活跃于教育、哲学、传播学以及医学等领域。共情可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实现情感的交流统一,这在医患之间尤为重要。但是随着西方生物医学逐渐成为主流的治疗体
7、系,医学越来越朝着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共情能力却越来越不受重视。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批评了临床医生问诊由询问患者“怎么不舒服”到“哪里不舒服”的这种转变,患者的苦难世界被剥离得只剩下疾病需要处理,医疗环境也因缺少人情味而愈发冰冷。我们不能否认医疗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祉,但同样也不能因为有所获益而对其弊端视而不见。无论是汇聚高端技术的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ICU),还是普通的门诊病房,医疗空间都会暴露和激发出人类情感最脆弱、最真实以及最复杂的一面,这些情感因疾病而生,但不一定会因为疾病的治愈而消散,尤其是那些负面的情绪会持续地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田野案例 1:一位年
8、轻的母亲发现女儿脚趾上冒出一粒黑痣,便带其去一家著名的三甲医院进行检查。主任医师进行了最为先进和全面的检查后,秉承认真负责的*基金项目:2020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22);2022 年 广 东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创 新 工 程 特 别 委 托 项 目(GD22TWCXGC02)1.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深圳5181063.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医学人文中心广东深圳518107作者简介:吴昊坦(199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人类学。通信作者:程瑜(197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医学人类
9、学。E-mail:专论医学与哲学 2024年 3月第 45卷第5期总第 736 期Medicine and Philosophy,Mar 2024,Vol.45,No.5,Total No.73611态度告知那位母亲各种可能性,其中有一项是疑似黑色素瘤需要截肢,那位母亲听到这一消息当场就泪流满面不知所措,即使后期确认并非黑色素瘤,但每每想到这一段求诊经历依然会让她面容失色。这个案例中医生过于“理性”的陈述和态度加剧了患者及家属内心的不安,但其实只要这种负面情绪能够及时被感知,被捕捉然后加以引导,就能够大大减少医患双方出现的种种矛盾和认知偏差。格鲁多(Trudeau)医生所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
10、帮助,总是去安慰”道出了医学的本质,医生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要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产生共鸣2,化为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和化解患者面临的疾痛苦难,在医学的世界,不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共情能力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医学朝着更温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生物医疗格局中,健康被定义为没有躯体上的疾病,医护人员开展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改善躯体症状进行,患者成为待修的机器,被不同的专家审视,在不同的科室间流转,直到修复成功送出医院,患者在整个过程是失语的状态,没有尊严可言3。叙事医学的创始人丽塔卡伦(RitaCharon)4对这一境遇进行反思,她认为完整的医护过程应该是
11、尊重患者的参与,洞悉病痛的感受,以及对医护行为进行反思。循证医学到叙事医学的转变,使得医疗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关注疾病的生物学指标,而是在医患互动的过程中共同追寻治疗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共情能力不仅是叙事能力的核心,同时也是医护人员的核心素质之一,对共情的重视能够有效激发医护人员对生命和苦难的洞察力和感知力,让医学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患者得到充分的尊重。2社会照护模式对“共情”的新要求虽然共情能力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肯定,但是其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地挖掘发挥。当前对于共情能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情感投入,即强调医护人员需要掌握特定的共情能力,来理解患者和帮助患者。但这一要求更多
12、地被放置于医疗场域这一特定的空间范畴内。纵观医学的发展,在当今呈现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便是医学逐渐走出了医院这一特定场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一方面,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疾病谱系的变化,慢性病已经取代了急性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的主要问题5,越来越多老年人都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这些患者不得不将疾病从医疗领域带入日常生活,与病朝夕相处。另一方面,医学科学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支持下也不断地向社会和日常生活领域渗透和扩张6,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卷入到医疗领域,即所谓的医学化(medicalization)趋势。在慢性病成为主流疾病之前,患者被要求遵循帕森斯所提出
13、的患者角色理论来进行医疗实践,患者在免去一定的正常社会角色义务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治以早日康复。患病被视为一种暂时性不良的状态,需要受到医疗系统的控制和纠正7,且这个过程主要在特定的医疗空间中进行。但随着慢性病的增长,传统的患者角色理论已经不适用于慢性患者,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会根据病情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医疗诊治的空间和需求也变得因人而异,医疗格局因为患者需求的变化而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势必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当患者的疾病不能痊愈的时候,医护人员那种传统的家长式治疗模式应朝着全方位的照护模式转变;当患者医疗行为没有明显的空间边界时,医学也需打破自身的学科束缚重新理解疾病与
14、患者的关系。可以说,在新的医疗格局之下,对于共情的诉求变得更为深入、更为全面以及更加多样化。例如,慢性病会带来区别于传统患者的两大群体,一类是患者的生活依附在医疗系统之中,形成持续的“相互依赖”状态但又不会失去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和职能;另一类则是晚期/终末期慢性病患者。对于前一类患者而言,由于他们的疾病无法得到根治,因此医疗系统的主要目标是维持患者的身体状况,次要目标才是恢复健康和尽可能的治愈疾病8。例如,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之前,一方面他们离不开医疗系统的监测和管控,但另一方面其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与正常人并无二异。按照传统的治疗逻辑来看,他们是“合格”的患者,因为身体各项指标已经
15、管控良好,甚至被认为不再需要寻求医学的帮助。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很多患者正在面临因为“疾病管理”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因为严格的饮食管理要求而被迫放弃社交,因为体型管理的失败而遭受行为道德上的指责,这些问题往往被视为个人的问题,而不属于医生的治疗范畴,殊不知正是因为医学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冲突造就了患者后续的苦难,而这些苦难产生于医疗空间之外,不被理解,只能由患者独自消化。因此对于这一类患者的照护逻辑不能还停留在医学的统治思想之中,医护人员应该关注到患者在患病诊治,以及院后维持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医护对患者的共情不能止步于诊室或者医院这一固定的空间,如果只是因为医患这一对特定关系的建立而产
16、生共情,那么就会无所谓后续的照护和帮助,因为这就变成患者自己的事情了。除此之外,患者将疾病带入日常生活,在社会中管理疾病,也需要来自除医护人员以外的他者的共情。现如今社会面越来越强调和追求健康,医学中的一些特定术语,如“身体质量指数、标准体重”成为了社会中人们不论是否患有疾病都在追求的目标值,且越来越被视为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这种将健康的追求逐渐“医学化”的行为容易陷入“健康主义”(healthism)陷阱,扩大医学的“社会控制力”9,对“不健康”的人造成道德上的批判以及歧视。因此患者不仅需要来自医学领域的照护和支持,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包容与理解,他者乃至全社会的共情既是对弱者的保护,也是对他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在场 主体 社会 照护 中的 拓展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