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图在文学传播中的生成机制与意义——以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及其“涵碧”意象为例.pdf
《景图在文学传播中的生成机制与意义——以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及其“涵碧”意象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图在文学传播中的生成机制与意义——以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及其“涵碧”意象为例.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70-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以下简称涵碧图诗)较少有人关注,其诗是对于兴宗所赠涵碧图的应答之作,虽源于涵碧图而并非题画诗,画源于“涵碧亭”景观而先于诗歌存在。在景图诗三者彼此相承的线性关系中,能看到景观、绘画在文学意象传播过程中的特殊意义,而景观的加入也突破了以往诗画关系研究中的对象限定,呈现文化生态链条中更多艺术形式的融合样态,有助于还原文学圈层的真实景象。涵碧图诗云:“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化得邦人解吟咏,如今县令亦风流。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落在寻常画师手,犹能三伏凛生秋。”a从诗歌中可见刘禹锡对东阳山水之仙境多有赞赏,虽为“寻常画师”所作,却能身临其境,感受
2、到“涵碧”包孕的凛冽秋意。这种以景述情的表达在传统山水题诗中并不少见,但刘诗前还有一序,交待了于兴宗其人及其建涵碧亭之旨,特别是提示了“涵碧”原初的艺术形式,为我们考察“涵碧”意义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刘禹锡并非眼见实景,却能凭图构想;于兴宗只是一位县官,却能凭借“涵碧”留名;刘禹锡、于兴宗之后,“涵碧”被后世广泛地用于景观命名。“涵碧”作为文学意象,在其生成与传播过程中,于景观和诗歌二者间勾连,其对后世影响到底更多缘于文学作品的加持,还是景观本身样式的特殊性?其中,复现景观的涵碧图又起着什么作用?这些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一、第一次传播:从景到画的图像生成“涵碧”审美的视觉呈现过去,人们关注文
3、学意象,多将其放入文学史或文学批评史相关文字文本中,考察其始源,训诂其流变,探究其影响。很多文学意象往往通过诗歌等文学作品,实现意义增殖,成为经典意象,历久而不衰。其中不少意象突破了文学的界限,在其他艺术门类中被赋予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一类意象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唐诗图像与唐诗经典生成研究”(23BZW05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戴一菲,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510006)。a 唐 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年,第 877 页。2023 年第 11 期戴一菲摘 要 于兴宗建涵碧亭景观,请人绘制成图,刘禹锡据图作答东
4、阳于令涵碧图诗,“涵碧”经过了由景到图和由图到景的两次传播。其后,“涵碧”多以景观为物质载体在文人群体中被广泛使用。传播过程中,“涵碧”以其审美视觉特性完成了景图诗的准确复制,因刘禹锡的名人效应,生成了特殊的文化意义,建立了为政清明与“涵碧”景观之间的正向联系,并使文人雅趣在历史积淀中不断深入和强化。关键词 涵碧 传播 刘禹锡 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中图分类号I20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23)11-0170-07景图在文学传播中的生成机制与意义 以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及其“涵碧”意象为例*-171-论在历史生成还是自身意蕴上,都殊于他类,“涵碧”即是其中之一。“
5、涵碧”在唐以前较少出现在诗词作品中,说文曰:“涵,水泽多也。”a“碧,石之青美者。”b可见,“涵碧”一词形象而具体,具有较强的审美特性。除此之外,它还具备区别于其他文学意象的特点,并为传播带来特殊性。首先,“涵碧”审美意象的视觉因子为由景到画提供了可能,更便于传播。涵碧图诗序中说东阳县令于兴宗“因构亭其端,题曰涵碧”,所谓涵碧,即水色碧绿深沉的意思。同样形容水之倒映,古人还用“涵虚”“涵空”等,意谓水映天空所呈现的空茫之感,如孟浩然望洞庭湖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c温庭筠春江花月夜“千里涵空照水魂,万枝破鼻团香雪”。d古人还有“涵碧落”,碧落指天空,“涵碧落”常形容天映在水中。唐陆
6、龟蒙“古岸涵碧落”,e元丁存“百顷澄波涵碧落,一行归雁渡青冥”,f明冯惟敏“浸青峰兮影倒,涵碧落兮光浮”g等即是。由此可见,“涵碧”与“涵虚”“涵空”“涵碧落”相比,着重强调了包涵之“碧”。这个“碧”字,表现了一种由色彩包裹有如碧玉般的质感,从而使“涵碧”独具魅力。刘禹锡涵碧图诗序中将“涵碧”描写为“碧流贯于庭中,如青龙蜿蜒,冰澈射人”,虽是简单几笔,但“碧流”“青龙”二字明确了“涵碧”的核心审美内容。除去“涵”字,上述“涵碧”“涵虚”“涵空”“涵碧落”的区别,就在于所涵之物的特点。“虚”“空”表示的是虚无空渺之感,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触摸的;天空虽为实物,但与“碧”相比,缺少具体的形象表征。换言
7、之,只有“碧”因其色彩上的绿,可以用具体的画面表达,给人以视觉上的感知。这种视觉因子为画家描摹“涵碧”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对景的这种图像转换才能使刘禹锡尽管未见景却如在目前。柳宗元永州八记创作心境与于兴宗相类,本无其景,开拓成景,其中多以诗心画意写成,可谓绝佳风景画,但未见有“图之”之说,多少有些遗憾。于兴宗“图之”虽粗,出于“寻常画师手”,但从传播的角度看,以图存景的绘画作品便于携带,为“涵碧”的传播带来了便捷,使人不用亲临,便能欣赏绝佳风景。其次,景与图的视觉审美特性使“涵碧”在审美过程中具有确定性,使传播内容不产生偏差。古人以山水为审美对象,将其形诸文字是诗歌史上一重要内容,从而完成了从“
8、景”到“诗”的审美过程。其中一部分山水诗为画家所摹写,作为诗意图留存于世,又形成了由“诗”到“图”的审美转换。但以诗为中介,很多时候囿于古人意在言外的审美追求,无法直接呈现形象,读者和画家只能借助文字进行想象,“图”与“景”基本无法做到复刻。即便是有明确指向的一些图文转换,都很难达到图景一致,比如绘画史上的传统母题“辋川图”,王维本人作辋川别业诗二十首,又自作辋川图。从宋代到清代,无数画家对此进行复现,包括文征明和王原祁这样的大家。但展开他们的画卷,很难看出他们绘画对象的一致性。如文征明辋川别业图是一种江南水乡般的辋川意象,王原祁自己说“未见粉本不敢妄拟,以我意自成,不落画工形似”。h可见,古
9、人作画再现诗意,更多的是融入自我体悟,追求神似。那自然地,“景”与“图”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为融合景图诗三者的刘禹锡涵碧图诗中涉及的图、景却和上述图、景有明显的区别。这种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绘画主体的追求,二是创作序列的先后。前者表现在涵碧图创作主体身份上,据刘禹锡诗云:“落在寻常画师手”,那就意味着“涵碧”风景的描摹者是寻常画师,相较于后代文人画对神似的极致要求,唐代画师还处在对形似的审美追求中。彼时流行的山水画在青绿两色上的高超技法,a 汉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20 年,第 366 页。b 汉 许慎:说文解字,第 10 页。c 唐 孟浩然撰,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诗
10、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 年,第 233 页。d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 268 页。e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九三,第 8930 页。f杨镰主编:全元诗第 8 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 436 页。g 明 冯惟敏:冯惟敏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7 年,第 131 页。h 清 王原祁:王原祁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年,第 270 页。-172-与“涵碧”的色彩特征相呼应。虽图已失佚,但不难想象画师对“碧”的客观状写。而刘禹锡发出“犹能三伏凛生秋”的感叹,仿佛该画师有远超形似的技艺,拥有让人身临其境的能力,当然,
11、此句亦可能缘于刘禹锡对于兴宗之褒奖。同时,涵碧图诗是对东阳县令于兴宗所献“图”之描绘,该“图”是对“景”的直接临摹,从而构成了从“景”到“图”再到“诗”的审美序列,区别于惯常所见“景诗图”的艺术创作先后环节。尽管涵碧图以“图”的形式对“景”进行了二次创作,但因图直承于景,略去了诗这一中间环节,且与景同为视觉呈现,具备直观性特征,使得“景”“图”之间的转换能基本保持一致,从而使得“涵碧”在传播内容上具有限定性,不易产生偏差。由此,“涵碧”意象以其“碧”之特殊性,即色彩的呈现而区别于其他相似意象,使得审美对象在景与图之间实现了较为准确的复制,而由于景图二者的直观性特征,亦使得“涵碧”意象的呈现具有
12、特指性,即必有含绿之水。这种图像生成和视觉呈现对“涵碧”意象在后世传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为其文化意义的输出限定了范围。二、第二次传播:从图到诗的文化意义“涵碧”意象生成的双重主体通常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对于文学史或艺术史上的经典性意象,审美创作主体对其意涵的建构是第一位的,在“涵碧”内蕴的生成过程中,刘禹锡的书写确实不可忽视,但同时,通过刘禹锡的阐释,作为原初以景观形式出现的涵碧亭,其建造者于兴宗本人的影响在对后世“涵碧”意义的传播中有所体现。首先,由普通景观到名胜古迹来源于审美创作主体的传播能力。刘禹锡在涵碧图诗序中交待了写作的缘由:“惜其居地不得有闻于时,故图之来乞词,既无负尤物。”涵碧
13、亭所在之地并不出名,所以于兴宗令人图景,并请刘禹锡赋诗。刘禹锡也不吝溢美之词,不仅在序中说“不负尤物”,更写自己“予亦久翳萝茑者,睹之慨然”,表达目睹涵碧图时的感慨,其在诗中说:“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东汉时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于兴宗为东阳令在宝历二年(826),时刘禹锡由和州刺史奉调回洛阳,任职东都尚书省。刘禹锡作此诗时正是从和州调至洛阳任职东都尚书省的时期,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心境,都和“居地不得有闻于时”的于兴宗截然不同。以刘禹锡的身份地位,虽可帮助于兴宗扬名,但后人在提到“涵碧”时似乎都忘记了于兴宗,只言刘禹锡诗。如宋王铚游东阳涵碧亭刘梦得所赋诗也明日过中兴寺游览终
14、日记所见:“我游东阳城,隐侯昔所制。山川无古今,城邑有存废。梦寐涵碧亭,草间得遗记。飞流落天明,喷洒寒玉碎。停车风雪中,岂特生秋意。李杜到韩刘,峥嵘相品次。景因真赏见,遗句细吟咏。”a宋强至寄题殊公禅老黄云阁云:“还如梦得闻涵碧,谁写丹青复寄予。”b元陈樵涵碧亭(刘禹锡题涵碧亭:犹能三伏凛生秋):“涵碧池头夏气清,我从三昧起经行。移樽近树传杯绿,向日看山入户青。人似亭前花不语,诗如江上草无名。山中水调知何限,不入熙宁水乐声。”c可见,名人效应在涵碧亭从一处普通景观转变为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景变为图固然在传播中更加便捷,但名声更大的刘禹锡以诗写图的举动更为“涵碧”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
15、助力,这一点从其与方干的对比中更见端倪。同时代人对“涵碧”的吟咏极少,方干有涵碧亭(洋州于中丞宰东阳日置)一诗,由题目可知正是于兴宗所建之涵碧亭,方干此诗注云“洋州于中丞”,于兴宗为洋州刺史应在大中后期(847860),晚于刘诗。诗云:“高低竹杂松,积翠复留风。路极阴溪里,寒生暑气中。闲云低覆草,片水静涵空。方见洋源牧,心侔造化功。”d 与刘禹锡面对的是画作不同,方干之诗虽无序,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游观的创作。从写作姿态上看,方干与刘禹锡的差别也很大。刘禹锡一言“远写丹青到雝州”,再言“落在寻常画师手”,高居其上,俯视对象;而方干“方见洋源牧,心a 宋 王铚:雪溪诗集卷四,清冰蕸阁钞本,第 9-1
16、0 页。b傅璇琮等:全宋诗卷五九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6988 页。c杨镰主编:全元诗第 28 册,第 358 页。d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四八,第 7444-7445 页。-173-侔造化功”,仰瞻对象。方干一生活动在社会下层,未有一官半职,对时任洋州刺史的于兴宗钦慕实属自然。尽管两首诗因涵碧亭而发生了关联,但在后世文献中言及涵碧亭者,很少提及方干诗。在“涵碧”意象的传播过程中,审美创作主体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诗人作为“涵碧”意象的阐发者,亦是“涵碧”意象生成的主体之一。其次,涵碧内在意蕴的固化与其建造者于兴宗有密切关系。刘禹锡涵碧图诗尽
17、管面对的是画中之景,但和一般的山水诗一样,对景物的描述很细致,而其于一般写景诗不同之处就在于序开头叙于兴宗事迹,并在诗歌中对于兴宗做了“如今县令亦风流”的评价。一方面,于兴宗其人,正史载录不多,而刘禹锡这首诗序成为了解于兴宗不可多得的材料。另一方面,于兴宗建造涵碧亭这一事件,通过刘禹锡诗使“涵碧”得到文化意义上的确认,风流县令与地方景观浑然一体,成为政治清明的一种表征,为文人士大夫所向往和称许。序开头云:“东阳令于兴宗,丞相燕国公之犹子。生绮襦纨袴间,所见皆贵盛,而挈然有心如山东书生。前年白有司,愿为亲民官以自效,遂补东阳。及莅官,以简易为治,故多暇日。一旦于县五里偶得奇境,埋没于翳荟中。于生
18、自以有特操而生于公侯家,由覆荫入仕,常忽忽叹息。因移是心,开抉泉石,芟去萝茑,斧凡材,畚息壤,而清溪翠岩森立坌来。因构亭其端,题曰涵碧。”序叙作诗缘起,述诗之本事,刘禹锡诗序不吝笔墨,详细描述于兴宗为东阳令之缘由及其建涵碧亭的过程,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个生于公侯之家却为政简易的清明县令形象。同时,于兴宗在刘禹锡的笔下也是一个善于自我调节之人,“惜其居地不得有闻于时”,含有不为世用之意,但他能于荒野中开辟胜景,并构筑涵碧亭,懂得寄情山水排遣内心苦闷。经刘禹锡建构,于兴宗的为官遭际通过涵碧亭的建造而具象化,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范例,即为官一方,开拓风景为养其性之助,有利于政治清明。宋宝祐重修琴川志载:“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 文学 传播 中的 生成 机制 意义 刘禹锡 东阳 令涵碧图诗 及其 涵碧 意象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