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pdf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pdf(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70今古文创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马钰馨 王 喆 李坤昊(宁夏大学法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孔子与苏格拉底都生活在伟大的“轴心时代”之中。生活在新旧历史时期更迭的枢纽点上。正是在这里,“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面对“空”与“无”,人们开始自己寻求救赎与解脱。而人类自身存在的最终限度死亡,成为了其所面临的最大“空”“无”问题。生与死,是人类所关切的普遍问题。我们同一时代,不同思想背景的两位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是相同的,但他们自身提出可以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却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一、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一)孔子对于死亡的认识一般认为,孔子在关于生死的问题上很少谈论死
2、。在论语 中,有关“死”的讨论也只有寥寥几句。在季路有关鬼神的问题上,孔子虽没有直接否定不予回答,但也只是用了短短的六个字,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有些读者认为,这段对话中,可以表现出孔子对于生死问题尤其是死亡问题采取的是一种尽量回避或不予理睬的态度。所以,这些人便得出了一个孔子并没有在其本人的思想中明确说明过自己的生死观如此的看法,更没有对生死观得出什么实质性的结论。然而,事实却大有不同。朱熹对此批注道子路请教鬼神侍奉方面的问题,大概是想得知为何要对祖先等进行祭祀。而死亡是人人都会经历的,不可以不知道,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如
3、果没有诚敬之心,就无法好好侍奉他人,更不要说是鬼神了。【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哲学思维的领头者,他们生于相似的时期。虽然二者生前都郁郁不得志,但他们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是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本文旨在从二者对于生死问题以及死亡价值、超越生死的认知方面比较二人的生死观。有助于深刻了解到中西方哲学家对于生死哲学的差异,同时,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共同价值路径,并为探索生死问题提供了新的着眼点。【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生死观【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70-04【DOI】10.20024/ki.CN42-1911/I.2024.02
4、.022不去追溯生命的初始问题对于人类如何产生就无从得知。因此,更不可能返回终点去寻求死是什么。因为幽冥和始终本就不是两个道理。只是对于它们的学习标出了次序,不可打乱逾越,所以孔子才会用如此的言辞去回答学生的提问。接着孔子又引用程子所说的若知道生之道,便也知道死之道。因此要尽事人之道如此才能尽事鬼之道。生死、人鬼之道,二者是不一不二的。夫子看似没有告诉子路,实则已经饱含其中之理。马融注道知道生与死的关系是有先后顺序的。而关于死后的事情,活着的人是无从知晓的,同时这也超出了现实存在的、活着的人的认知限度。所以,孔子认为,如此再做过多的解答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选择不答。但这并不是一种逃避。孔子所想表
5、达的意思指的是:若是人连生的问题都搞不明半,那谈论死后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连活人都侍奉不好,侍奉可能都不存在的东西,意义又何在?“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孔子家语致思篇)子贡问孔子死了之后的人有无意识否,孔子回答:“我如果说有,那么孝子贤孙就会花大量时间将自己的经历附着于安排死后的问题,以至于对于还活着的人有疏忽怠慢;如果我说没有,那么不孝之人甚至都不会为自己的父母举办葬礼。现在文化集萃712024 年第 2 期知不知不是当务之急,以后都会知道
6、的。”因此,对于生死问题谈与不谈,都有弊端,是不便随意言之。孔子说:“死生有命”“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大圣人都只能在活到五十才知晓天命,更不要说“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之人了。况且,孔子还认为,死是超越我们本身存在之上的,超越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上。因此,生死问题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知晓探讨的。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获得一定的品性是无法参与讨论这种超越性的问题的。或许当时,是因为孔子没有遇见同样一个可以与他共同研讨的圣人,所以,对于弟子所提出的这种生死问题,孔子只能从生的方向来作答。(二)苏格拉底对于死亡的认识在公元前 399 年,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选择了以饮下毒芹
7、的方式奔赴了死亡,这位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他以主动选择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生死观与他整体的哲学思想体系有着很大的联系。在他面对死亡的平静与镇定下,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视死如归”“向死而生”的生死观。在 申辩篇 中,苏格拉底说:“我不拥有关于死亡之后的真正知识,我也意识到我不拥有这种知识。”人是没有办法知晓其死后的事情的。此外,他还认为人在死后,是无法知晓谁更幸福的。而掌握着何人更幸福之权的,只有神灵。同时,苏格拉底通过此回答展现了其“自知其无知”的态度。有很多学者认为,苏格拉底的态度与孔子对死亡的回避是相似的;也有学者认,苏格拉底对死亡的认知呈现出一种“不可知论”。但在其 申辩篇 中,
8、他通过理性的论证,表达他对死亡的态度,他认为,死亡无非就是两种结果,或是毫无知觉的泯灭,或 是灵魂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转变。且苏拉底并没有对任何一种进行否定,但他似乎更信任和喜欢后者。同样,在 斐多篇 中,他也利用理性,来论证关于灵魂不灭与转世等同于复活的想法。“如果世界上有正确的东西,那么我相信这就是正确的,我们的一致看法并没有错。复活是一个事实,生出于死是一个事实,死者灵魂的存在是一个事实。”以上,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于生死观念的看法与孔子的截然不同。孔子对生死的理解可以表现为“以生向死”,而苏格拉底对生死的理解则是直接面对死亡的方式“由生向死”。从苏格拉底对生死的认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9、对社会民主体制的反讽与警醒,但以更开阔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对生死的思考有着一份对未来后世的信托。他面对死亡是无谓的,他以理性作为论证的前提,将信仰作为死亡后所向往的依托。因此,他认为死或许大于生。人死后,将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并获得真正的知识善。好人,面对死亡,可以从容、自在,且不会被任何事情所伤害。苏格拉底本人将追求真理与智慧信奉为其一生的理想与信念。因此,在他被判为死刑的时候,死亡的恐惧便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二、关于死亡的价值思考(一)孔子“为仁而死”的死亡价值思考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混乱、霸权迭兴、道德沦丧、氏族瓦解。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孔子对于生死的问题的思考是
10、以继承前人的思想为起点。他认为人生来必承担着一定的使命与责任。为了延续这种使命与责任,人们可以通过宗祖与血缘的方式将其传承下去,通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不难看出,孔子的生死观是以重视“生”为主的。除此之外,通过他顺应天命、知生知死的认识路径又可以实现其生死问题的价值取向。“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这里的“道”与“死”字相比照、对应。说明了孔子是将自己的“道”与“死”联系在一起的。为了“道”,不昔死矣。“闻道”顾为重要,但“死亡”与道同等重要。孔子在经历了弟子颜回、子路,儿子孔鲤的亡故后,始终在死亡的道路上探索。遭遇在各国不得志甚至差点丢掉性命后,得“
11、道”,仍然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但在这里,孔子愿意用“死亡”和清晨的“得道”大乐相对等置换。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孔子所认为的死亡不是值得让人愉快的事情。而是一种需要自己付出巨大代价的事情。这种巨大的代价是可以与得道之乐相置换的巨大不幸。这一点,是和苏格拉底欣然赴死的愉快是不同的。而孔子一生所追寻的道,正是他的“仁”学体系。论语 中记载到,仁人之士,是绝对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做出有损仁义的行为的,而只会通过牺牲自我的行为来保全仁义。关于“仁”有四种解释,首先是以“爱人”为“仁”。“泛爱众,而亲仁”。爱人、同情人、关怀人是“仁”的主旨,但这种爱在孔子这里是有差等的爱,即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推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苏格拉底 生死观 比较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