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doc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doc(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专题拓展资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讲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已经有所接触。本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知识加以条理化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着重讨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大问题。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从第六章起的以后各章,又从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入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从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简单到复杂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比如:初生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头几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认人,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象活动,2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掌握的语言,6岁左右个性才开始初具雏形。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二)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浑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感觉是对物体的某个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看到皮球的红色,是对皮球的颜色这一个属性的反映,摸到瓶子是硬的,也只是对瓶子的软硬这一属性的反映。在感觉之后出现知觉,知觉带有概括性。知觉是对物体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比如对一个苹果的知觉,就不仅是看到它的红色,而且要把苹果的形状、香味等等属性综合起来,知觉到那是一个苹果而不是西红柿。和思维相比,知觉只是低级的或最初的概括化。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比如早上起来,看见屋外地上是湿的,想到昨夜一定是下过雨,没有直接看见下雨,而是通过看见地湿,通过先前多次经验的概括,推想出下过雨'这是思维过程,带有抽象概括性。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也遵循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趋势进行。两三岁儿童的思维非常具体,比如认为“儿子”只能是小孩,“长了胡子的叔叔是老师的儿子”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思维都是处于具体阶段,学前末期也只能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抽象的语言不能触动幼儿的情感。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所谓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例如,突然一声巨响,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把头转向声源,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无意注意。有意的或称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例如,小学生本想去看看窗外小朋友们在玩什么,但因正在上课而要求自己集中注意听讲,这是有意注意。新生儿原始的动作是本能的反射活动,完全是无意的。后来出现有目的方向性的活动,但是幼小儿童一般不能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目的。到了幼儿期,儿童出现自己能够意识到的、有自觉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比如,幼儿末期不仅能知道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注意、记忆、情绪等等心理活动最初都是无意的,以后出现有意的过程,如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等等。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那已经是学龄晚期了。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过程,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对心理的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比如,幼儿初期儿童思想、情感外露无遗,对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很差,都和他的生理未发育成熟有直接关系。随着生理的成熟,生理对心理活动的限制作用渐渐减少,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渐渐增长。比如,幼儿末期,儿童虽然身体稍有不适,但由于认识到演出任务的需要,能够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努力完成任务,稍大的幼儿能够在一段时间和一定场合控制住自己的激动或不愉快的心情,例如在幼儿园不表现出来,等到离园回家见到亲人时才倾诉。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以上所列是儿童心理发展趋势的几个侧面。这几条发展线索并不是简单地并行的,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心理活动的复杂化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分不开,心理活动的复杂和概括化又和主动性的增长紧密想连,与此同时,逐渐形成个性体系。 上述发展趋势贯穿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学前期既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当然更多体现了发展线索起始部分的特点,即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形式陆续出现,从笼统状态开始分化,从非常具体到出现抽象概括的萌芽,从完全被动到出现最初的主动性,从极其零乱到有了一定体系。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主观因素则指儿童心理本身。主客观因素又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心理是人脑对周围世界的反映。人脑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周围世界是儿童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儿童心理的发展决不能离开这两个方面的客观条件。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可以传递给后代。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遗传素质虽然是天生的,但不一定在出生时就有所表现。有一些出生时表现出来的生理特征,却不是遗传素质,而是胎儿在发育过程或出生过程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提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初前提。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 由于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大家知道,黑猩猩即使有良好的人类生活条件和精心训练,其智力发展的高限也只能是人类幼儿的水平。这些事实从反面证明了正常的遗传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前提作用。 第二,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研究证明,血缘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同卵双生子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而发育起来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研究表明,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比无血缘关系者高,而同卵双生子的相关则最高。又有的研究指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相关。 儿童个体的遗传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心理机能的差异。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新生儿就有明显的行为差异。 遗传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认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受遗传影响大些。比如音乐家、运动员、画家等所以能取得成就,不能否认遗传在其中的作用。他们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遗传素质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最优发展方向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可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生理成熟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遗传所提供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基础上,经过胎内时期的发展,儿童出生到人世。生后又要经历十多年的生理成熟过程。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地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即所谓首尾方向和近远方向。儿童的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我们知道,儿童动作发展也是按首尾规律和近远规律进行的。这种顺序就和动物不同,动物是先会爬行,后会看,儿童是先会看,后会四肢动作。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例如,儿童5岁时脑重已达成人的80%,骨骼肌肉系统的重量还只有成人的30%左右生殖系统则只达成人的1 O%。 儿童生长发育速度的规律,总的来说是出生后头几年速度很快,青春期再次出现一个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若在某种生理结构达到一定成熟时,能适时地给予恰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如果生理上尚未成熟,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准备,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上述身体各方面的成熟规律对儿童心理发展都有制约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双生子T和C在不同年龄学习爬楼梯。T从生后第48周起接受训练,每天练习1 O分钟,连续6周。C则从生后第53周开始,每天练习时间相同,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 必须充分肯定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谈论儿童心理在各年龄阶段和各方面的发展时,都涉及其生理基础问题。 儿童的心理成熟虽然受遗传素质以及遗传的发展程序制约,但不是由遗传决定一切。成熟过程始终受环境的影响。遗传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 (二)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就是儿童所处的环境。环境可以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分、养料等。儿童出生前所处的胎内环境,也是一种自然环境。人的自然环境带有程度不等的社会性,是人化的自然。实际上,儿童出生在世,其周围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教育条件是儿童的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目的性和方向性最强、最有组织地具体引导儿童发展的环境。所谓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 1.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社会环境,首先是社会生活条件,即人类生活的环境。它不同于动物生活的环境。如果人的后代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即使遗传提供了发展儿童心理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野兽哺育长大的儿童,虽然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却不具备儿童的心理。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她们不会直立行走,不能学会说话,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感情,就是典型的一例。 走路和说话本来是人类的特征,但是对每一个儿童来说,遗传只提供了直立行走和说话的可能性,没有人类的社会环境,这种可能性就不能变成现实性。正常儿童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学会走路和说话,其实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一项研究指出,在德黑兰的孤儿院里,58%的1岁以上儿童不会独立坐,85%的儿童3岁多还不会走路,开始站立和扶着栏杆走的年龄平均为5岁10个月。后来,抽出10个婴儿进行实验,给他们增加保育员。这些婴儿开始站立和扶着走的年龄提前到平均3岁5个月,即提前了两年多。这是因为孩子们获得了站和走的环境条件,有了练习站和走的机会。 心理(包括儿童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主要指社会环境。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没有社会环境就没有人的心理。 2.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前面说过,生理成熟主要是按照遗传的程序进行的,但是环境对生理成熟的影响也相当大。从受精卵形成时开始,人的身体发育就受环境的影响。“胎教”就说明了胎内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而胎内环境本身又是受母亲的营养、情绪和各种行为的影响。儿童出生过程及其后的一些意外因素如产伤、疾病、事故等,也都有可能影响儿童最初的生理情况,继而影响后来的发育。 由此出现了不同于“遗传因素”的“先天因素”这个概念。“先天因素”是指儿童出生时带来的,但不是遗传的因素。它是在最初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已经打上了胎内环境烙印的解剖生理因素。 出生后环境对儿童生理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人体生长的加速现象便是一例。人的身高和体重一代比一代增长,成熟期一代比一代提前。这种现象上世纪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本世纪在许多国家也陆续出现。资本主义国家过去100多年平均每1O年身高增长1厘米左右。我国解放后3O年平均每10年男性增长2.3厘米,女性增长2.1厘米。日本战后3 O年男童平均增长7厘米。而美国近3 O年只增长2.5厘米。这种现象与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和日本的上述年代,人民生活条件迅速改善,儿童生长加速也明显。美国经过长期经济发达,加速已趋向平稳。另外,西方国家在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经济危机时,有些地区出现人体生长的减速现象。我国1958年各年龄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均高于日本,而1975年却低于日本。这十数年间,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则遭到浩劫。这些事实说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 儿童的生活环境不仅影响其体态的生长发育,而且对脑的生理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例如,早产儿由于出生时间提前,较早接触胎外丰富多变的环境,其大脑皮层的活动也较早发展。在实验中,一名早产6个星期的婴儿生后第4星期已经出现听觉条件反射的征象,到第5个星期这种条件反射已变得既稳定又显著,而这个时间是在他预定正常出生日期之前。早产1-2个月的婴儿和足月婴儿一样,能够在其生后头半个月形成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也是因为他提前接受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又一个实验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左手或右手的训练,按摩手部和屈伸其手指。训练2个月后,不论受训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其对侧大脑半球的有关区域得到明显地发展。这说明手接受了外界刺激会影响大脑的成熟。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生活环境可以使这些前提条件发生变化,也就可以影响到心理的发展。 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动物心理发展靠本能,靠成熟,靠个体的直接经验。儿童心理的发展则主要靠学习,靠文化传递,靠群体的经验,靠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因为儿童既是一个生物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实体。儿童心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国民经济生活、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从而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改变自然界方面的极大发展,即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儿童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其智力发展也超过前辈人童年期的智力。 社会环境中很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以及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极大影响。被剥夺了学习机会的儿童,其心理发展水平显然较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不但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儿童个性形成的方向。 在同一社会中,儿童所处的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儿童个别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说,没有任何两个儿童具有绝对相同的遗传模式,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境的多样化远远超过遗传模式的多样化。即使是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各自的环境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胎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出生的先后不同。不同的胎内位置导致出生时生理发育不同,出生先后导致有兄弟或姐妹之别。由此又引起外界环境对他们要求的不同。身体较健壮的,或当兄姐的,从小就被要求多承担责任,照顾别人,而双生子中的另一人则从小处于被照顾的环境中。 儿童生活环境多种多样的客观因素中,那些经常而又系统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往往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较大作用。对婴幼儿来说,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 家庭环境,一般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和文化水平、家庭人口和社会关系以及儿童在家庭中的天然地位等等。这些因素,大多是家长一时难以改变或难以控制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变化缓慢。家庭环境中对儿童心理发展起最大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包括家长的教育观点、教育内容、教育态度和方法。这后一类因素是家长能够并且应该自觉控制的。不但如此,这些因素还制约着前一类因素对儿童心理的作用。比如,同是丰富的物质条件,可以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可能形成过分追求生活享受或能力上不求进取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是独生子女,可能偏于孤独,也可以养成渴望交际并善于交际的性格。这主要决定于家长如何运用家庭中的各种条件进行教育。 对于进入托幼机构的儿童,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其心理发展也起重要作用。 儿童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是互相联系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等制约着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但是,教育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各种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即微环境的作用。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所谓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内部的因素。这里用“主观因素”一词是对“客观因素”而言的。“客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以外的因素,“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和生理成熟是自然条件,环境和教育是社会条件。前者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后者可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是儿童心理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但是,发展的条件还不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随着心理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儿童的积极能动性越来越大。环境和教育绝不能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虽说它们是在各种客观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也只能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来实现。 前面说过,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包括许多成分,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个性倾向性和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能力和性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等。这些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又经常是对立统一的,比如有完成任务的动机,却缺乏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儿童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需要总是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倾向,它是矛盾中比较积极活跃的一面。需要是由外界环境和教育引起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外界对儿童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客观要求如果被儿童接受,它就变成儿童的主观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这两种心理反映之间总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即差异,差异就是矛盾。两者构成心理内部不断发生的矛盾,它们总是处于相互否定、相互斗争中。有了新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已有水平。新需要与旧水平发生矛盾,新需要否定旧水平。当水平提高后满足了需要,这种需要又被否定。新需要和旧水平的斗争,就是矛盾运动,儿童心理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内部矛盾运动中发展,举个例子来说,1岁左右儿童在和成人接触中,产生了说话的需要,那时他还不会说话。这种矛盾促使他学说话。当他学会了一些单词句时,就是发展到新水平。这时又产生了要讲清楚自己意思的需要,他一个词代表各种意思的水平往往使人不理解,不能满足需要,对这种新需要来说说单词句又成了旧水平,于是又出现新的矛盾。如此不断地产生、解决,再产生的矛盾运动,使儿童的语言活动得到发展。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儿童的需要依存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因为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外界的要求脱离儿童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或状态,就不可能被儿童所接受也就不能形成儿童的需要。过难的教材不能引起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毫无熟悉之处的事物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原因都在这里。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于相应的需要。没有需要,儿童就不去学习任何知识技能,心理水平不能提高。在包办代替过多的家庭里,儿童的生活能力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需要。同样,当幼儿打架之后还感到委屈时,不可能作出自我批评,因为他还没有这种需要。只有当幼儿平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可能产生自我批评的需要,改变原来和小朋友对立的心理状态,教育的任务就是根据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提出恰当的要求,帮助儿童产生新的矛盾运动,促进其心理发展。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主客观因素作用的双向性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忽视儿童心理发展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只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部原因。因此,应该强调两点: 1.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首先,我们一再谈到,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离不开客观因素或客观条件的影响。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认识到儿童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丝毫不能由此而忽视了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以及环境和教育因素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因为,不论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如何变化发展,矛盾的双方都是在儿童大脑发育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反映。但是,环境和教育只有在充分调动儿童心理内部积极性、因势利导时,才能起作用。 2.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儿童心理本身不但不是消极接受外界的影响,而且还反过来对它们发生影响。 这种影响或反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儿童心理在一定范围内对其生理活动及成熟发生影响。比如,情绪紧张和长期不愉快的儿童健康水平下降,甚至生理发育延滞;活动积极性较高的儿童身体发育较好;由心理原因造成的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过分任性的儿童饮食起居不规律也使健康受损,影响正常发育。 (2)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儿童的心理活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周围事物。比如,儿童在观察物体过程中,不断地摆弄物体,使之改变原有状态。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也不断地改变玩具和游戏材料的状态。 儿童心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重要表现在对周围成人心理的影响。而成人又是影响儿童心理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儿童心理对成人心理的影响,往往是在双方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有一个研究材料指出,婴儿的微笑引起成人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婴儿的微笑或咯咯笑声使父母对他们更加钟爱。儿童在没有学会改变物体的状态之前,已经会用情绪影响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因为从出生后儿童已经开始有情绪表现,远远早于他的动作的发展。儿童的表情是影响成人心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不少孩子从小就会用哭来“威胁“成人,使成人屈服。 (二)主客观因素相立作用的循环 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 从身心发展的相互作用看,出生时比较健康的儿童情绪比较愉快,情绪愉快又有利于身体健康。神经过程较强的儿童能够承受外界较强刺激或刺激的较大变化,接受较多的刺激又使儿童的身心更好发展。身高体壮的幼儿往往认为自己是“哥哥”、“姐姐”,良好的身体素质使他们产生对自己要求较高的心理,而要求较高又使他们的身心更好发展。较好的歌喉使某些幼儿唱歌较好,唱得好使他们喜爱唱歌,努力学唱又使他的唱歌能力得到发展。 从环境和心理的相互作用看,不同的环境带来不同的心理反映,不同的心理又使环境对心理产生不同作用。有个研究指出,同在某个慈善机关里的婴儿,成人照顾同样很少,其中活泼的婴儿,智商分数高于安静的婴儿。因为他们主动地“改造环境”,寻求“自我刺激”。如较多移动身体位置,使身体受到较多的触觉和本体觉、动觉刺激,从而增加了发展智力的“营养”。 成人心理和儿童心理相互作用的情况更为突出。父母亲对子女的态度和养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很大作用。然而,父母亲的态度和养育方式又从一开始就受孩子的影响。在父母塑造儿童心理的过程中,孩子也塑造父母的心理。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成人的影响,成人心理同样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儿童心理的影响。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情况我们在讲儿童神经类型差异时曾经提及。 儿童遗传和生理素质对成人心理也发生影响,由此形成的成人心理又反过来对儿童心理发生影响。在幼儿园里常常发现容貌漂亮的孩子有骄傲心理。漂亮不可能是骄傲的生理基础。只是因为漂亮的孩子容易引起成人的喜爱和夸赞,成人的喜爱和夸赞反映到儿童心里,使他感到自己比小朋友强,渐渐产生骄傲心理。 从教育工作的角度看,儿童和成人心理相互影响的循环过程,可能是良性循环,也可能是恶性循环。比如,老师对新入园的幼儿本来一无所知,但是聪明伶俐的孩子很快就引起老师的好感,从此老师对他注意较多,交给他的任务也较多。老师的态度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亲切的感情,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加以受教育和锻炼的机会较多,这种孩子就会比别人聪明。这样就构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相反,有的孩子刚到班上显得怯懦迟钝,既不能干,也不淘气。这种心理特点使老师对他较少注意,因而他较少得到老师的帮助,长此下去他的智力发展比别人相对落后,就构成了恶性循环。在幼儿的行为方面常有这种情况,孩子缺点越多,老师越不喜欢;老师越讨厌,孩子越反感,越是故意和老师作对。优秀教师的成功就在于清醒地认识并控制住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和巩固良性循环,切断恶性循环。例如,较多关心怯懦的儿童,尽量发现顽皮儿童的优点等。 四、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发生的。只有通过活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成为儿童心理的反映对象,才能转化为儿童的主观心理成分。只有在活动中,儿童的需要才可能产生,新需要和旧水平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形成。同时,也只有通过活动,儿童才有可能反作用于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活动其中交往活动更占重要地位。我们知道,与人交往的需要是人所特看的需要。 前面说过,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是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过程比较长。这种特点使儿童出生后有相当长的时期要依赖成人才能生活。学前儿童、特别是出生后的头几年,幼儿要通过成人才能与周围世界接触,换句话说,幼儿与周围环境的实际联系总是以成人为中心才能实现。初生头几个月,如果不是成人把他放在某个房间、某个特定环境,婴儿就不可能到达那个环境;如果不是成人向他提供某种玩具或其他物体,他就不可能接触到这些物体,各种视觉、听觉、动觉等刺激物,都是以成人为中介才对小婴儿起作用的。学前儿童最初交往的人也是成人——照料他生活的人,他和其他人的接触也是通过这些成人而实现的。学前儿童通过与人的交往、特别是与成人的交往,本能学会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如使用工具和语言等。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个性的形成,也是在交往中实现的。 交往在学前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 6个月前,交往的作用主要在提高生活紧张度,激活全部身心活动功能,促进视觉、听觉、动觉等各分析器活动的发展。 6个月到两三岁,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和成人一起进行。由成人带领着,从学会个别动作到学会进行实物活动,学会最初的游戏,并掌握语言。 2、3-5岁左右,儿童能初步独立进行活动,迅速扩大认识范围,从认识物体发展到开始认识社会生活。但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成人的指导。 5—7岁,儿童能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地位,如儿童与老师的地位和关系,年长儿童与年幼儿童的地位和关系等等。这一切都是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儿童与成人和儿童与儿童交往的活动中形成的。 近年来,人们特别注重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关的研究很多。这里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最后,应该指出,别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起作用的情况,也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差异的。整个来说,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学前期都起较大作用,而心理的内部主观因素所起作用相对小些。发展的趋势,则是生理因素的作用相对地逐渐减弱,主观能动性则越来越大,但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始终是很大的。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对不同婴幼儿、在不同情况下,所起作用也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也不相同。 各种主客观因素在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作用的具体情况也不相同。在整个学龄前期,生理和环境的因素始终起较大作用,主观因素的作用较年长儿童小些,从发展趋势看,生理因素的作用相对减少,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大。 各种因素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婴幼儿起作用的情况各有不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但在每个儿童身上的表现又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更好地对儿童进行培养教育,应该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 思考题: 1.在有关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各章论述中,有哪些事例说明客观因素的具体作用? 2.为什么说教育不能机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3.以你的个性鉴定对象为例或选择一个学前儿童,具体分析其心理发展中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儿童心理 发展 基本 规律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