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社会学概论》大纲复习资料整理.doc
《精选-《社会学概论》大纲复习资料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社会学概论》大纲复习资料整理.doc(3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1. 创立时期代表人物: (1)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学说: ①科学的序列。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三阶段法则(人类理性发展:神学、哲学、实证;人类社会:军事、过渡、工业)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③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2)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 ①社会有机体论;②社会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 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1)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创办《社会学年鉴》。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②个人与社会③功能分析 (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①理解社会学②社会行动类型③理想类型④科层制(官僚制) 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 1. 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主要学术成就: 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2)现代结构功能学派 2.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发展特点: (1)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 (4)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3. 苏俄社会学:米海洛夫斯基创立了主观社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他们的主观社会学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是当时苏联社会学的主要人物。 4.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分期: 传入时期(1891-1911):谭嗣同/严复/章太炎 成长时期(1912-1927):余天休/陈达 建设时期(1928-1952):许仕廉/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孝通 毛泽东 恢复重建(1979- ):费孝通/田汝康/雷洁琼/王康 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 1. 本土化: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2. 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的主要倡导人物: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潘光旦的“位育”理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等已经成为具有影响的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 3. 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 (1)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经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的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4. 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进程,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与社会学中国化相一致的,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后期得到了更自觉、更明确、更有组织的推行。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2. 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 3. 研究对象/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学的功能 1. 研究功能: ①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②解释性功能: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③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④规范性功能:社会研究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2. 教育功能:①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 社会管理功能:①建立规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馈信息。 4. 社会批评功能: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 1. 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2. 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3. 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2)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英国马林诺夫斯基),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交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①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②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3)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现在了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四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 2. 结构功能理论:美国帕森斯 社会行动的三个要素:目标、情境和规范 3. 冲突理论: 功能冲突论(刘易斯.科塞) 辩证冲突论:(R.达伦多夫) 雷克斯:社会分配、社会整合、社会变迁 4. 交换理论(霍曼斯和布劳创立):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5. 符号互动论(赫伯特.布鲁诺、欧文.戈夫曼):社会是人们运用符号互动的结果。 6. 其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舒茨的现象社会学理论、加芬克尔为代表的常人方法学、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布迪厄的结构主义的建构主义。 第三章 社 会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1. 社会的含义: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 基本特征是: ①社会以人为主体 ②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③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④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3. 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社会只有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 4. 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阿奎那、法国的涂尔干) 5.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其科学性: ①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 ②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之所在。 ③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④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一种发展创造的、开放的、生气勃勃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 社会结构 1. 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 ①角色人格体系②价值规范体系③权力制度体系④行为交换体系 2.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结合关系和对应关系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3. 如何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①逐步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②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④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4. 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观 6. 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体系。 第三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1. 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文化资源。 2. 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 人力资源: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其是在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4.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5.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6.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7. 自然资源分类:①环境资源②生物资源 ③矿产资源。 8. 自然资源特点:有限性、潜力无限性、系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 9.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0.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①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原来是自然界的怀部分,与其他动物一样处于又斗争又互助的自然系统之中。人们必须寻求一种使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道路,即人与自然团伙调发展的道路。然而人口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短时间内不可调和。 ②从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矛盾来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可能以个人为单位各自孤立地进行,人们必须在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取得成功。然而,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不平等与利益冲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1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意义深远的。 ①可持有异议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弧形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要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③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后代人出同样享有这些权利。 ④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法,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⑤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 第四章 文 化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1. 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连续积累性、特殊性和共性 3. 文化的构成要素: 物质形态要素、精神形态要素、语言符号要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要素 4. 文化的结构 ①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②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③文化模式: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5. 文化的功能:①社会整合功能②社会导向功能③反功能(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着阻碍甚至破坏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文化滞后现象发生时,精神文化会对物质文化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发生在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亚文化群体中。每个社会除了主流文化之外,都存在着一引起次属文化,也称亚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习俗、道德、法律和宗教) 1. 习俗 概念: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特征:①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②习俗还和社会环境有关 ③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④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功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 2. 道德 概念: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现阶段我国的道德标准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 法律 概念: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行的社会规范。 本质: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特征:①公正性,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强制性与社会习俗和道德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权力保证其施行的。 社会功能:①惩罚功能②威慑功能③教育功能 4. 宗教 概念: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对神的敬畏与信仰。 正向功能:①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 ②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③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5. 宗教和邪教的区别:邪教是打着宗教幌子的反人类,反文化的组织。邪教与宗教有本质不同,①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是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②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 ③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第三节 文化交流 1.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2. 文化交流包括: (1)文化传播 概念: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采借或吸必的过程。 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 A接触与显示阶段 B选择阶段 C采纳融合阶段。 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书籍、大众传媒、电子网络。 (2)文化采借(又译文化杂交) 概念: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文化融合: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 (3)文化冲突 概念: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1.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2.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的社会过程。其内涵从三方面理解: ①时间上,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②内容上,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③社会关系上,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3. 社会化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稳定发展的需要。 4. 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发展、个体自我完善。 5.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①是衣食技能②职业技能 (2)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4)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5)角色社会化: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6. 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 ②是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 ③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 ④明确角色目标。 第二节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1. 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 概念: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任务:①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②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物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2)继续社会化:是指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3)再社会化 概念: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和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意义:使人们能够适应日常社会生活的要求,实现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常交往,按照社会要求安排生活,维持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与社会秩序。 (4) 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2. 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会》把个人必理成长的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期 幼儿期 幼儿后期 学龄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期 成熟期 3. R·哈维格斯特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幼儿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中年期 老年期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 1. 生物因素: 概念: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主要表现:人有异于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为人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准备了首要的先天生理条件;人有一个组织特殊的大脑,为认识世界,学习社会文化接受社会教化提供了生理物质基础;人还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2. 环境因素 概念: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 3. 社会实践: 概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形式: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 主要表现: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 地位和作用:社会实践是社会化的根本环节,在社会化过程中,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广泛拓展生活实践的空间,是尤其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 1.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现实结果,就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能力。 2. 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3.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 4.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5.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6. 人的现代化的意义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1. 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2. 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3. 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米德、库利、布鲁默) 原理: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物。这些符号都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另一些事物地,这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在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有阐释的过程-------对当时情境意义的了解,然后决定如何行动。 (2)拟剧论(代表人物:戈夫曼)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常人方法学(代表人物:加芬克) 基本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活动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1. 交换 概念: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之间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构成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类型:①物质的交换,最典型的是商品交换 ②非物质的交换,指的是感情、文化等交流形式。 社会基础:社会差异 2. 合作 概念: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类型:①自发性合作②制度化的传统合作③指导性合作④契约式合作 3. 竞争 概念: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 类型: 社会意义:在于从个人的角度,它可以激发个人的热情,能量,人们在竞争中可以相互激发,相互促进。从社会的角度,竞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是有利的。 4. 冲突 概念: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根源:也是因为某种社会资源的稀缺。 类型:从规模上分,为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 从冲突的性质上分,为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以及阶级冲突; 从冲突的方式或程度上分,为显性冲突、隐性冲突,其中显性冲突方式分为: ①争论②拳斗和械斗③仇斗④战争⑤其他。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符号 1. 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2. 社会互动的重要符号: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身体语言。 3. 语言:指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4. 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作为社会互动中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它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自明的。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为媒介,人类文化得以更好的建构的传递,语言作为一个有力的媒介符号,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帮助了人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 5. 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词汇反映了言语者互动的文化和环境。 6. 身体语言: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7. 个人空间: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8. 个人空间理论(霍尔):他认为人们相距的远近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距离,因此他认为存在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人们选择特定的空间距离进行互动,不仅可以反映互动各方的关系,而且还塑造他们之间的关系。①亲密距离②个人距离③社会距离④公众距离。 第四节 社会网络 1. 定义: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2. 特征:①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②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③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④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⑤是相对稳定的 3. 形态:①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 ②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 ③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 4. 功能: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社会网络影响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社会而言,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在社会网络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第七章 群体 第一节 什么是群体 1. 群体的含义: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 群体的特征: ①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②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③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④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⑤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3. 群体的类型: ①初级群体:又称为首属群体。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 ②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 ③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④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 参照群体: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⑤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众分类。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互动的群体。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4. 初级群体的特征:①规模小 ②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③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④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⑤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初级群体的类型:①家庭②邻里③伙伴群体。 6.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第二节 家庭 1. 概念:是个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 基本关系: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3. 基础:婚姻。 4. 特征:①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②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③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④他们共享许多事物 ⑤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 ⑥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 5. 结构:①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②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③联合家庭 是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④其他家庭,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类型。 6. 功能:①规范性行为功能; ②经济生活功能; ③精神生活功能; ④教育功能; ⑤抚养、赡养功能。 7. 生命周期:建立、扩展、抚育、收缩、空巢、消亡 8. 我国家庭的现状: ①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②家庭功能有所变化一是家庭的消费功能在加强,二是家庭的生育与抚育功能的层次在提高,三是家庭的精神生活功能逐渐增加,四是家庭的事业功能不断扩大; ③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第三节 利益群体 1. 概念:是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和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2. 特征:①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 ②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 ③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3. 类型 ①从群体目标特点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②从群体组织形式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自组性利益群体 4. 既得利益集团 概念: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最大特点:为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建设的步伐,是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举措。 第八章 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 1. 概念: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2. 特征:①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②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③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④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3. 组织过程 (1)组织决策: 概念: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四个阶段: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抉择阶段④审查阶段 (2)组织沟通 概念:是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①纵向沟通: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 ②横向沟通:指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3)组织控制 概念: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①预先控制:是指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控制活动。 ②现场控制:又叫同步控制是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待业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 ③反馈控制:是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 4. 三种组织过程的关系:不是相互割裂的过程,而是在具体的现实组织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和交织在一起在,任何的组织行动都包含了这三种过程。 第二节 组织理论 1. 科层制(官僚制) (1)概念: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科层制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它对以后的组织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合法性统治类型: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 (3)特征:①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②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③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④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⑤照章办事。 (4)优点:相比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弊端:形式方义、繁文缛节、用人不当、欠缺人情味、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2. 组织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和系统理论等) (1)科学管理理论(美国工程师泰罗、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 (2)人际关系理论(梅约、罗伊斯里斯伯格、“霍桑实验”):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组织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3)组织行为理论(巴纳德“组织平衡论”观点、麦克戈的“X理论”和“Y理论”):是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组织管理理论。呼吁组织采取民主而非集权专制的领导方式,认为民主型领导比转制型领导的组织效果更好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1. 公共部门 概念: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特征:①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②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 ③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④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⑤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2. 私人部门 概念: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 特征:①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 ②组织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其组织资源因而变属于私人资源 ③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④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私人部门主要调节机制。 3. 第三部门 概念: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利益。它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一般统称为第三部门。 特征:①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②独立于政府组织 ③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 ④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 ⑤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 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①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②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③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④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 ⑤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⑥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1. 概念: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 起源:社会制度产生的基础应当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方式。从人类需要的角度去探究社会制度的起源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为适应一定条件下的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但是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人类需要上,忽略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就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社会制度的变异性。 3. 形成的途径: ①自发形成,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 ②立法产生,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如政治、思想文化等,一般立法产生。 4. 构成要素: (1)价值要素(价值标准):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出大小的判断。 (2)规范要素: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规范的决定。 (3)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 (4)设备要素: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分为:象征性物质设备、运行性物质设备。 5. 基本特征: ①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②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③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④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6. 基本功能:①行为导向功能;②行为调控功能;③文化创新功能;④社会化促进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 1. 社会制度的分类: (1)按照-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概论 精选 社会学 概论 大纲 复习资料 整理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