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一章 绪论 1、资源的广义概念: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的”总称。 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与分类(P3 图1.1) 3、资源的特点: ①整体性(综合性):指各种资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 ②层次性:表现在资源的空间范围和构成两个方面; ③地区性:指由所在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④适宜性与限制性:某类资源适合于作某种用途的特性称为资源的适宜性; ⑤有限性和稀缺性: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表现为资源的稀缺性; ⑥可增值性:资源的开发意味着它的价值增长,表现了资源可增值性特点。 4、 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3)自然资源是社会劳动的对象。 5、可再生资源:是指可连续而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内不能再生的各种地质和半地质资源,这些资源是随着消耗而逐渐减少的,短时期内不能恢复。 6、硬资源:是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底表现为量上地稀缺性地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是指主要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地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软资源的特点:①软资源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②软资源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③软资源具有共享性。 软资源的作用: 1)软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使自然资源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 主要表现在: ①使原先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的资源得以利用; ②不但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使以前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矿藏获得了工业利用价值;③拓宽了资源利用的深度 3)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7、资源科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法。 1)对象:资源科学是以人与资源关系为对象,研究资源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预测、调控、利用和保护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 2)主要研究方法:传统的研究方法、资源的遥感调查、资源数据库、资源信息系统、投入产出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3)任务:①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②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 ③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④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 ⑤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 ⑥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⑦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4)理论基础: ①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 ②物质循环原理; ③地域分异规律原理; ④因地制宜原理; ⑤自然节律原理; ⑥生态平衡原理; ⑦林德曼定律原理; ⑧最低因子限制原理; ⑨系统论原理; ⑩价值规律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区域增长极理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思考: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它如何影响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 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如太阳辐射吸收量 经度地带性:大地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如降水分布 垂直地带性:山地高度引起的 地方性分异: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埋深不同引起的 第二章 气候资源 1、气候:是指某一个地区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往往是由某一地区的大气环流、地面特征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气候资源:是指气候条件中可被利用来产生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是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 气候资源的主要特性: 1)光、温和水的综合效应; 2)时段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性; 3)时间上的节律性与波动性; 4)空间上的区域差异性 3、光能资源:又称太阳辐射资源,主要是指被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 4、光质与光形态效应 1)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及其各波段所含能量。 2)光形态效应:是指太阳辐射的不同光谱组成对植物的生命过程与生命特征产生不同的作用。 5、生理辐射:绿色植物能接受的太阳辐射在0.3~0.75µm之间,这部分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称为生理辐射。 6、光合有效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益的太阳辐射,即具有光合效应的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 7、光周期效应: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对植物发育,特别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光周期效应。 8、光能生产潜力:是指在水、土、气、热、肥等其它因素都能充分满足绿色植物生长需求的情况下,由某区域光能资源因素决定的理论最大产量。 9、≥0℃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后,农耕活动开始,喜凉耐寒植物开始萌动生长,此期间内的热量资源不仅影响作物品种选择,而且影响熟制。 10、无霜期:地面温度≤0℃时,大多喜温植物将受到霜冻危害,所以将地面最低温度>0℃的日数(无霜期)衡量作物大田生长时期的长短。 11、中国气候区划:国家气象局按照≥10℃活动积温及其天数、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等指标,将中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具体看PPT) 12、光温生产潜力:是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二氧化碳供应充分,其他环境条件完全适宜的情况下,理想群体在当地光、温资源下,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13、水分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地表水、地下水。 14、年降水量与植被类型和作物分布的关系 1)降水年内分配表明作物各生长阶段的水分供应情况,水热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但过于集中会引起洪涝灾害。 2)降水年际变化表示水分供应的稳定程度,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特别是日均温≥0℃和≥10℃期间的降水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 15、蒸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总耗水量应包括植物蒸腾和株间蒸发两部分,合称为蒸散。 16、水分盈亏量:同一地区同一时段的降水量与最大蒸散量之差。 17、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其它环境因素和作物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因素作用下,单位面积内农作物达到的最高产量。 18、风能资源:是指能为人类利用的近地面风。 影响因素: 1)受地形影响很大,加之形成风的环流条件各异,风能资源地区差异很大。 2)沿海及岛屿地区,风能资源比较丰富且稳定,如荷兰、埃及、中国沿海省份等; 3)环流系统交汇地区,有较大的气压梯度,产生丰富的风能资源,但不稳定,与环流系统的强度、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如我国西北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的交汇地区; 4)单一稳定的环流系统控制区或山谷盆地区,是风能资源匮乏区,如副热带高压控制区、我国四川盆地等 19、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旱涝:是指在降水量显著减少或降水过多、强度过大的情况下,由于未能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或无力抵御,从而危害正常的生产生活的缺水或多水的灾害。 2)低温冷害:是指农作物生育期间,在重要阶段的气温比要求的偏低(但仍在0℃以上),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生长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造成农作物减产。 3)霜冻:是指土壤或植物株冠附近的气温降至0℃以下,体内水分发生冻结,代谢过程遭到破坏,细胞被冰块挤压所造成的危害。 4)冰雹:直径为5mm至100mm的落向地面的冰球或冰块叫雹。直径小于5mm的小冰雹又称冻雨或冰丸。 5)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 20、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1)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2)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防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3)人工调控和改善农田小气候; 4)狠抓污染防治,搞好环保建设。 第三章 水资源 1、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量。 2、对水资源概念的理解应该形成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①水资源是相对于人类需求有效用的,而且具有多用途性,对水资源的利用应做到一水多用的综合利用; ②水资源是相对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可控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会引起水资源内涵的变化; ③水资源利用是以不引起水量枯竭和水质恶化为前提的,即必须维护水资源的再生性; ④水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具备了资产的特性,水权水市场的建立是现代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3、水资源的特性:有效性、可控性、再生性 4、以鄱阳湖为例说明水利工程的利害两重性。 以鄱阳湖为例,有关研究表明,三峡建坝之后,将对鄱阳湖的水情、动植物栖息环境等产生影响。 汛期可减少洪水下泄量5000~7000m3/s,使湖面水位下降0.8~1.3米,从而缓解鄱阳湖的洪涝危害。(水利) 10月份下泄量的减少将加速鄱阳湖的退水过程,使相应高程的湖滩提前出露,减少了湖泊的淤积量。 (水利) 1~4月份泄流量的增加可使湖口附近的淤积量增加,造成入江过水断面的进一步缩小。 (水害) 减少在江湖之间作半洄游的青、草、鲢、鳙等鱼类的产卵场,使其产卵条件恶化,进入鄱阳湖的鱼苗就会大量减少。 (水害) 各种珍禽良好的栖息地将受到破坏或面积大量减少,导致珍禽向其它地区转移,寻找新的栖息地,不利于珍禽的保护。 (水害) 5、中国水资源特征: ①时程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化显著; ②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 ③天然水质差异明显,河流含沙量大; 6、 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1)水资源开发程度大,农业用水比重高,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增长显著; 2)水资源紧缺与浪费并重; 3)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受损; 4)地下水开采过量、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5)水环境污染严重; 6)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7、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1)自然条件的影响:①淡水在地球上分布不均; ②气候变化的影响 2)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 ①世界人口趋向于集中在地球较小部分的城镇和城市:41.6%人口集中于占0.3的土地面积的城镇; ②城市及其周围大量建设工业区,集中用水量很大,超过当地水资源的供水能力。 8、水体污染: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9、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发展的危害;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与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10、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1)水资源评价的目的 ①确定目前和预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和相互关系; ②分析和估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各个阶段已经和可能出现的变化; ③确定有利和不利条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区域经济开发和工农业各生产部门服务; ④通过水资源评价,可以了解水资源供需的现状并预测今后若干年的发展,寻求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2)水资源评价的原则: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在客观、科学、系统和实用的基础上,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统一评价、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统一评价等原则。 3)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水资源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指在水资源评价基础性工作,包括对评价范围内的水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的统计和系统整理等的基础上对水数量的分析、计算与汇总。 水资源数量评价包括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评价和总水资源数量评价。 11、 水环境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 1)水环境容量评价:是指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或纳污能力,它以环境目标和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为依据。 纳污能力:是指一定水文条件下,特定的水功能区满足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 缓冲弹性力:是指在满足其服务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的前提下,水环境承受人类对其基本要素改变的缓冲弹性程度。 与水环境容量相对的是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如一个流域、一个行政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12、水资源利用评价 ①水资源开发程度分析; ②可利用水量和工程可供水量分析; ③需(用)水量分析; ④水资源供需分析; 13、水资源综合评价: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利用评价基础上,遵循生态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 ①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②评价区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 ③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分析。 14、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 1)中国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①形成能够高效率利用水的节水型社会; ②建设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 ③建立综合性防洪安全社会保障制度; ④加强水环境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成国家水环境监测网。 2) 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①权属管理; ②需水管理、供水管理和用水管理; ③水质管理; ④法制建设 15、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①需水增长,供需矛盾尖锐; ②水工程老化失修,改造任务艰巨。 ③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 ④水市场机制建设步履维艰。 ⑤管理体制的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16、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①强化节约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 ②合理开发水资源,适度增强供水能力 ③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④综合治理洪涝灾害,保障生产与社会安全。 ⑤加强水资源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 ⑥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第四章 土地资源 1、土地: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主要物质基础和基本资源。 2、土地资源:是指在生产上能够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2)土地资源的性质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 3)土地资源面积有限性; 4)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5)土地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与功能永续性; 6)土地资源的承受性; 7)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性; 4、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土地资源是人类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 ②土地资源是人类获取主要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的源泉; ③土地资源是构成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客体。 5、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1)土地划分与归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划分是将不同的土地进行排序,寻找它们极端的或对立的特征,如在研究区范围内海拔最高与最低,气温最冷与最热,土壤最干与最湿,地下水埋藏最深与最浅等,然后排列它们的中间状态,近中间状态,根据土地的不同特征把土地划分开来。划分是分类的第一步; 归类则是根据一定属性,把具有相似性特征的事物归纳为一类。 B、划分土地地段是此而不是彼,是根据土地的不同特征,甚至是对立特征; 而土地归类则是根据土地的相似特征,将它归入某一类。可见,划分与归类是不同的。 ②联系: 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首先要辨识,然后再归类。没有辨识,就无法归类。 然而,只有划分而不进行归类,则会因为事物的纷繁复杂而杂乱无章,不能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认识。因此,对土地划分与归类是土地分类必不可少的两个相关联的步骤。 6、土地的分级系统:反映的是具体地域的等级。 分级系统的单位,至少有四个特点: 1)较高级单位是由不同等级的低级单位合并而成的; 2)不同的低级单位必须在地域上相邻才能进行合并; 3)分级的等级越高,所包含的低级单位越多,内部结构越复杂; 4)土地分级系统从低级合并成较高等级的根据,是各单位间的区域联系,主要是地球化学联系和地球物理联系。 7、土地分级系统与土地分类系统的区别 1)土地分级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区域合并,土地分类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类型概括; 2)土地分级系统合并的低级单位必须是相邻的才能合并,而分类系统的概括、归纳、抽象属性则不要求相邻; 3)分级系统的等级越高越复杂,而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对属性的概括越简略; 4)分级系统的分级依据是区域联系,而分类系统归纳的依据是特征的相似性。 土地分类体系的划分体系(书上P86) 中国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简介(书上P87) 《中国1:1000 000土地资源图》分类简介(书上P87) 8、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 ①低质量的土壤资源比例大; ②类型繁多,利用差异大 ③耕地面积小,分布不均; ④开发难度大,难以利用 9、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 ②土地资源丰富,但相对面积小; ③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低; ④不同适宜性土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⑤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10、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 ①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②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③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④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 ⑤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11、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肥力下降等。 12、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的危害 ①发展态势严峻,扩展速度快; 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生存条件 ③破坏建设工程,是阻碍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④毁坏生产生活设施,是致贫的根源 13、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结构。水改旱,可有效防止次生盐化; ③精耕细作。多施有机肥,控制灌溉水质。 14、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①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 ②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及沙土 ③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 ⑤扩大耕地面积,限制乱占农业用地; ⑥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15、土地资源评价:就是根据土地资源的特定使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评估的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①土地资源评价要针对具体的土地利用要求进行; ②土地利用的效益与投入分析,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程度的最重要指标; ③土地评价要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④土地评价要以土地的持续利用为前提。 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案(1976年)简介 (看PPT) 16、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关系 1)属于不同概念,但之间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2)土地潜力评价必须事先规定土地利用方式或管理实践上的先后次序,目前大多采用农、林、牧、其它或农、牧、林、其它的顺序,即把潜力最高的土地首先分配给农业利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潜力最高的土地只适合农业利用。 3)土地适宜性评价并不事先假设这种先后顺序,每一块土地均可针对农、林、牧、其它利用方式作出适宜性或适宜程度的评定,可谓机会平等。 17、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差别 1)农用地分等:根据农用地相对稳定的农用地因素评定农用地的质量,划分等别。等别侧重于反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分等成果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2)农用地定级:依据构成农用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农用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级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有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定级成果只要求在行政区域内可比。 18、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并使评定结果等级化。 1)土地分等:反映全国或省、地级行政区域内城镇之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异,其顺序在全国或省、地级行政区域内统一排列。 2)土地定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其顺序在各城镇内部统一排列。土地定级有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两种类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中推荐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19、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①有效控制土地利用; ②合理协调用地关系; ③切实组织土地利用; ④严格监督土地利用。 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等前期调研; 2)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土地利用方针; 3)制定各部门、各类用地的调整控制指标,确定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和范围; 4)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确定各分区的土地利用用途管制措施; 5)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并对规划实施的可行性与效果进行评价。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 ①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 ②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⑤占用耕地和开发复垦耕地相结合。 第五章 生物资源 1、生物资源: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指对人类具有现实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总称。包括: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他生物组成部分。 2、生物资源的功能 ①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原材料等资源; ②生态系统的核心,维持生态环境稳定; ③改造环境、修复污染、美化环境; ④军事、科研等其他方面效用; 3、生物资源的特性 ①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②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 ③生物资源的地域性; ④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 ⑤生物资源的周期性; ⑥生物资源的相对稳定性; 4、最大持续产量原理:是在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系统以维持最高再生能力的原则。 5、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1)遗传多样性:基因层次上 2)物种多样性:物种层次上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层次上 4)景观多样性 6、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①生物资源的分布区面积; ②种群密度; ③生物量与生产力 7、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 ①生物资源与生态平衡的协调; ②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 ③遗传资源与环境污染治理 8、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 9、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有3方面: 1)挽救:就(原)地保护 、迁地保护 2)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 3)可持续地利用。 10、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1)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我国拥有陆地生态系统599个类型,有高等植物32800种; 2)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生物物种极其丰富,特有性高,拥有大量的孑遗物种 11、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1)为履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中国政府编制了一系列的规划、发展和保护纲要; 2)积极承担和履行有关国际义务; 3)开展了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乱捕滥猎、走私贩运等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4)加大建设各类各级保护区; 5)建立了多种专业性的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6)为拯救濒危物种,我国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 12、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特点 1)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4.67×107 hm2,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2)中国森林面积已达1.58×108 hm2, 但森林覆盖率仅居世界第104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3)中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 4)森林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和人工林为主; 5)中幼龄树种比重约占全国林场面积的71%,人工林中的中幼龄树种比重高达87%; 13、简介我国生态林业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 14、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加强生物资源的科学经营管理; 2)制定法律和政策,保护生物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3)加强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4)制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区; 5)加强生物资源集约经营,不断提高生产量; 6)加强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 7)开展生物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的国际合作。 15、生态农业及其特点: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特点:综合性: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 多样性: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高效性 持续性 第六章 海洋资源 1、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2、海洋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1)海洋资源开发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海洋资源的开发,促进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 3) 海洋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3、海洋资源的分类, ①按资源属性分,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能源资源; ②按资源的来源分,来自太阳辐射(第一类资源)、来自地球本身(第二类资源)、来自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第三类资源); ③总体分: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空间资源、海洋能资源。 4、海洋资源的特点 ①种类多,储量大; ②开采技术难度高; ③地域差异性; ④利弊两重性; 5、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 ①过度捕捞; ②围海造地破坏,海涂生态系统; ③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6、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潜力 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潜力巨大,海洋水产生物的资源丰富和物种丰富度高; 2)我国的海洋渔场是世界上重要的渔场之一; 3)我国沿海湾众多,水质肥沃,海水增殖条件优越。 7、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指导下的宏观调控,对鱼类的过量捕捞,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海岸带的盲目开发,进一步加剧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远落后于生产需要。 8、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2)全面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 3)保护海洋生物资源,防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4)加强政策与法规的保障作用。 第七章 矿产资源 1、矿产资源: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富集物。 2、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 1)矿产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 2)矿产资源的生成期长、散布地域广; 3)矿产资源属有限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 4)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 5)矿产资源的地质特征差异性。 3、矿产资源的社会属性 1)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 2)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3)矿产资源是国民财富; 4)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5)矿产资源具有动态性; 4、矿产资源的特性 1、地壳,无生命; 2、不可更新 (能源危机,资源枯竭) 3、分布极不均匀,生产消费不均匀 4、共生和伴生性 (综合利用) 5、矿产资源的分类(P177 图7.1) 6、稀土(rare earth):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现如今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稀土元素氧化物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57 到71 的15种镧系元素氧化物,以及与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钪(Sc)和钇(Y)共17 种元素的氧化物。稀土元素在石油、化工、冶金、纺织、陶瓷、玻璃、永磁材料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技术的不断突破,稀土氧化物的价值将越来越大。 7、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矿产资源对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3、矿产资源及其产品是最重要的经贸对象。 8、矿产资源及储量的分类分级依据 ①地质研究程度; ②可行性论证程度; ③开发经济意义 基础储量:表示地质勘探程度较高,可供企业近期或中期开采的资源量; 保有储量:是基础储量中可以立即经济开采利用的; 资源量:则是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主要是预测和推断的资源量; 资源总量=资源量+基础储量。 9、《总则》(92年)的储量分级 根据储量分级三标准的控制程度的不同:准确、详细、基本、初步、大致,将储量分为A、B、C、D、E五级。 10、矿产资源的估算 l 矿体的圈定:在储量计算图上把矿体空间形态位置,即矿体边界线确定下来的工作 l 品位:就是矿石中全属或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以%、克/吨、克/立方米、克/升等表示),它是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 l 与开采技术条件有关的工业指标 1) 最小可采厚度:即在当前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对有开采价值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要求。 2) 夹石剔除厚度:指在储量计算时,允许夹在矿体中间非工业矿石(夹石)的最大厚度。 3) 最低工业米百分值: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工业利用价值较高的矿产的一项关于矿体厚度和矿石品位的综合指标。 l 估算矿产含储量的公式: R=VdG R---某矿物成分的总重量 V--- 矿床(矿层)总体积 d--- 矿石容量(重量/单位体积) G– 矿石品位 (元素重量/单位矿石重量) 11、矿产资源评价的内容 1)储量的现状和前景评价, 地质评价; 2)需求预测:回归分析,弹性系数,增长模型,社会调查; 3)承载力评价; 4)资产价值核算,经济评价; 5)战略评价(稀土); 12、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见PPT,考前看一遍就行了) 13、我国矿产资源特点 ①地大物博(薄)不够用; ②有潜力、很难找 ③我国矿产资源禀赋“三少、三多”,一是特大、大型矿床少,小型矿床多。 二是富矿少,贫矿多。 三是单一矿床少、共伴生矿床多 ④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渐增 ⑤能买到、代价高、有阻挠。 14、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矿业粗放经营,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③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环节缺乏完善的管理手段; 12-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源 导论 复习资料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