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历届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历届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思想史历届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名词解释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王朝。周公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这一思想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别人推翻周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性善论又称性善说,由战国孟子所创立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性,善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将这四者称为“四端”,即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认为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就象人体生来就有的四肢一样,是不学而能的“良知”
2、、“良能”。能充分发挥四端的人为“圣人”,不能保持以致丧失四端的人为“小人”。孟子的性善说为仁义礼智的天然合理性,人从本性上应该恪守这些规范提供了人性论的根据。孟子以后,儒家人性论一直以性善论为正宗,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最有影响的人性学说。性恶论: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关于人性的一种观点。荀子反对天赋道德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有“好利”而“恶害”的方面。并指出如果顺从这种自然本性,“必出于争夺”。强调后天的教化,主张用“礼义之导”使人改造为善。荀子的这种经验的道德论比之孟子的先验的道德论,更加深刻,更加合理。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弱用之术老子的思想之一。老子认为道的运动规律是
3、“反”,道的基本特征是“弱”,老子以“弱”为道之“用”,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原则,他认为刚强在发展中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柔弱则是使事物达到目标的绝妙手法。所以老子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用“弱用之术”来解决世间矛盾,确定了“柔弱胜刚强”的论点。他为世人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思维之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但他忽略了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时候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性三品说中国哲学史上的一种人性论。以西汉董仲舒和唐代韩愈为代表。董仲舒认为,由于“人副天数”,天赋的善与恶两性落实到具体的人身,形成了三品(三等),即先天性善、不教而成的上品圣人之性;先天性恶,教亦不能善的下品“斗筲之性”和
4、先天有善有恶、教而后能善的中品“中民之性”。董仲舒性三品说的基调仍是性善,先天性善(善质)是为了维护纲常人伦的绝对性,后天性善则是为了说明君主统治和教化的必要性,二者缺一不可。这就从人性论上为道德的至上性和君主的权威性作了论证。唐代韩愈把“性”和“情”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挥了“性三品说”,这对宋明理学有很大影响名教出于自然 三国魏时以夏侯玄、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伦理观点。玄学贵无派思想家为挽救当时名教所面临的危机,以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德理论,代替了汉代的神学迷信欺骗,来论证名教的合理性,提出此说。“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是具有对立倾向的儒道两家伦理思想的初步
5、融合,把封建秩序说成是自然的秩序,美化了封建制度及其道德名教即自然 魏晋玄学家向秀和郭象提出的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道德观点。他们反对玄学旷达派“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力求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郭象把封建名教给人们规定的等级名分说成是人天生而就的“性”和“命”,不可逃,亦不可加。人们应各安其性,各守本分。从而泯灭了“自然”与“名教”的矛盾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玄学中以阮籍、嵇康为代 表的旷达派的政治伦理主张。嵇康反对司马氏集团提倡的虚伪名教,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本身束缚人性,违反自然,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与名教相对抗。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不
6、为名教所拘束,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强调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嵇康对名教及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天地之性 亦称天命之性、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称。北宋张载认为天地之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它清彻纯一,是无不善的。他所谓“天地之性”,实际上就是“天理”、“天性”。朱熹继承了张载的思想,并认为“天地之性”是至高无上的, “天地之性”无不善,但表现于具体的人身上则要受到气质之性的影响,于是产生了善恶的差别。程朱一派的理学家们的,正是以这种人性论为依据,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气质之性张载提出的人性论命题。与天地之性相对。张载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一个人出生后就
7、有了具体的本性,即“气质之性”,这种气质之性体现了人们的生理特征和需求。人与人之智愚、圣凡不同,是由气质决定的,人们要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要进行道德修养,克制自己的欲望, “变化气质”。张载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人性学说。南宋朱熹高度评价了他的“气质之性”说,说他“有功于圣门”, “有补于后学”格物致知儒家所倡导的认识方法及道德修养方法,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 最早见于礼记大学程朱学派论述较详。这种“即物穷理”的说法,把与事物的接触看成是认识事物的条件,有其合理之处。与此不同,陆王学派认为格物致知纯然是内心的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与“致知”
8、是两种认识方法,二者两辅两成。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程朱理学伦理思想的重要命题。“天理”指仁义礼智的封建纲常伦理;“人欲”指违背“天理”的意念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欲望。程朱把封建秩序说成是不可侵犯的“天理” ,以此来证明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把“人欲”视为一切恶行的根源,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是水火不相容的,程朱要求人们放弃一切生活欲望的追求,绝对服从封建伦理教条,甘作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致良知明王守仁伦理学说的基本宗旨和核心思想。王守仁认为“良知”即天理,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人必须通过内省的功夫格去私欲,方能恢复本心之正。王守仁的“致良知”说,将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统一起来
9、,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有其合理因素。但却无视于道德的历史性,否定了道德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把道德修养仅仅看作反省内求、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则是错误的。知行合一明代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与伦理学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程朱理学末流带来的知行脱节流弊而发, “知行合一”的知,主要指对封建伦理的认识,行则是对忠孝等的践履实行。王阳明把两者看成是一体的,互相包容的。他认为行需知的指导,知需行来完成和深化。 “知行并进”,道德才能不断提高。知行是合一的,这种观点有合理因素。但把二者完全等同,则是错误的童心说明李贽重要伦理学著述之一。他从阳明心学的根本立场出发,认为童心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
10、们天生至善的“真心”。主张保存童心的本来面目。认为封建的道德教条不是出于人的道德本性,反而是对童心的妨害。同时又强调童心的自然朴素。以童心为一切道德现象的根源,衡量事物的道德价值。表现出对封建道德传统的叛逆。实质上是以童心提倡自然朴素的道德,肯定人的自然本性的道德价值。道统说 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论语尧曰载孔子历叙尧舜传授之言,为儒家道统说之所本。孟子自命继承孔子正统。唐代韩愈为了抬高儒家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与佛教相抗衡,仿照佛教诸宗的祖统,首先提出儒学之“道”的传授系统。韩愈以孟子继承者自居,表示决心肩负起卫道重任,与佛老进行坚决斗争。南宋朱熹则以周(敦颐)、程(颢、颐)上承孟子把韩愈排
11、除在外。道统说为唐宋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遵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渊源至德之世:庄子把自己的理想的社会成为“至德之世”或者“无何有之乡”。其“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整个世界原初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人生活在蒙昧状态下,人与人间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与老子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庄子否定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小国寡民:这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具有以下特征:国家的规模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
12、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在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里,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否定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无疑不符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事实。但,在老子倒退的历史观的强烈的社会批评精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兼爱:这是墨家墨子全部整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墨子认为战国时代国家的兼并,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不相爱。因此,他也就把人与人之间兼相爱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为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即是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不受社会关系的限制
13、。墨子所说的兼爱,实际上是无差别、均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抽象的爱,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兼爱,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法术势:以君主利益至上为出发点,韩非主张君主应该法、术、势兼用。法、术、势三者相辅相成。法和术是人主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势则是运用法术的前提条件。法是法律,是用来统治全体人民的工具。而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用阴谋的手段考察群臣的手段,用术愚弄臣民。势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其内容是利用群臣的好利心理,操德和刑二柄达到统治目的。韩非法、术、势的政治理论是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权力为出发点的极端专制主义理论。一旦实施,就是苛政。但是,其中对于君臣间的揭露是真实的,
14、对于历史进化过程的认识,也较为接近历史实际。 独尊儒术: 武帝即位之初,启用儒生主持政府核心部门,在政治上促成了崇儒的局面,政治思想的转换,还需要理论的证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满足了武帝的需要。董认为,思想混乱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百家学说不利于汉家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究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儒学代替黄老成为官方政治学说。以后经过历代君主一再确认,儒学始终占据政治指导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敬天保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要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公认为做到敬天保民需要做到:牢记商王朝灭
15、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体察民情。要慎用刑罚。周公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使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孔子政治思想的主题和重心是什么?孔子主要的政治思想的主题和重心就是礼和仁。(一)礼,通常认为即周礼。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礼治国的原则,认为1. 要以礼作为言行规范。(1)一切行动都要以礼作为客观准则(2)要求人们的思想或认识不能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礼的规定 (3)强调人们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2. “礼”作为社会交往的原则十分重要;注重人际关系的调整,追求以“和为贵”为准则的“礼”,这是对周礼超越的表现。3. 治国治民光靠政、刑
16、不行,要以礼治国。 “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4. “礼”是社会整合的准则,礼所规定的名分等次是不可僭越的。5. 以礼治天下还体现为孝悌原则。(二)孔子提出的仁则主要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关系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复礼是仁的终点和客观标准,是基本政治目的。复礼的关键是“克己”, 即严格约束个人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克己而后才能回到礼。2、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他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建立起个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孝悌是仁的一个基本
17、内容。他从家庭内部的血缘关系入手,认为国家就是家庭的扩大。这样,在家庭内部优良的道德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以外则体现为忠恕之道。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是爱有等差。4、忠恕的基本内涵是诚实待人和宽容。孔子一方面强调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应该在政治上服从,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统治者宽以待人的必要性。孔子仁学的实质是从道德层面上理解国家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礼的功用1、建立宗法制度,区分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维护和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秩序;2、控制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调整人际关系,使之符合具有等级特征的社会秩序;3、礼具有教化的功用,教化即教育感化,统治者为了消除产生乱的思想根源,特别重视礼对人的教化功能。4、礼
18、对于国家政治事务尤为重要,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来治理国家。3、孟子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单独出题:孟子如何论证性善论的?1. 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确立性善论。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以心释性,认为性是情欲之性,道德之性。再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有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
19、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可以知天,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孟子学说发展的背景:进入战国时期,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就面临着扬朱、墨子的挑战。 孔子学说的也陷入了困境:(1)仁者爱人的本体来源未明。即未能解答“仁”来自哪里?(2)不能满足新兴阶级要求政治权力的呼声。(3)仁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个人修养方面,还没有将之升华为治国方针,没有与之对应的措施。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内容:性善论。性善说是孟子整个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孟子以前,通常认为性是天生而本有的自然之性。“食色性也,生之谓性。” 1.孟子以心释性,认为性是情欲
20、之性,道德之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善的本性。性善,是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2.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又称为“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 不忍人之心即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心便是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范畴的根芽。孟子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人伦关系出自人的本性,这在儒家伦理观念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3.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即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
21、4.人性善具有同一性。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在良知良能上没什么区别,所以以良知良能为基础的人善的本能也没有差别。5.孟子所说的人性善的基本内容是理和义,其表现形式就是敬长和爱亲。孟子性善论的缺陷:孟子的人性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对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1、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孟子把人性完全归结为先天的良知良能,事实上,人性的善恶,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后天习得,孟子显然忽略了这一点。2、,人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道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而孟子却试图用人的自然属性来说明人性的全部,这就无法说明人性的本质了。3、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但是抽象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中国 政治 思想史 历届 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