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doc
《教育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案.doc(4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的发展。 3、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它的学科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广义上说,包含着有目的地促使个性形成的一切影响的总和,是人形成的整个社会化过程。它既有专门组织的塑造、培养与学习,也有专门组织以外的非定型的、在社会、家庭中分散的随机地进行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历来主要是学校教育(指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在当代,随着教育观的改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学校教育外,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阐明有关的教育原理,明确教育本质,并对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独立性。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没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和机构。 (2)贫乏性。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只有简单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宗教观念、行为规范等等;另外还表现在教育方法上的单调性,即主要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口传身授。 (3)无阶级性。教育不分阶级,仅在教育内容、要求上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原始社会教育尽管很原始,但使当时简单的社会经验得以保存、传递,是保障人和社会的延续和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指存在于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古代教育的特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产生,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2)有相对稳定、丰富的教育内容 我国在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而在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及相关的伦理知识。从总体上来看,封建社会的教育在内容上比奴隶社会更加丰富一些。 (3)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崇尚书本知识,轻视生产劳动,排斥科学技术教育;重视教育的社会职能,轻视教育的生产职能。学校教育方法注重死记硬背,主要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 (4)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运用等方面。与统治阶级的教育相对立,也同时存在着被统治阶级的教育,即在自己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用大量的事实教育自己的子女明确在本阶级内部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仇恨。从此,教育的阶级性是一切阶级社会教育的重要属性。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它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与这种剧烈变化的社会相适应,现代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从类型上说,现代学校既包括一些专门传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现代工业训练劳动力的实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也包括现代大学;从途径上说,现代学校的产生基本上是通过三条途径:一是新建;二是逐步地改造传统的学校,增加一些现代课程;三是由政府出资购买或接管一批教会学校。与古代教育的学校相比,现代学校在体系上更完备、类型上更多样、层次上更清晰、性质上也更世俗化。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现代学校普遍实行了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在当今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它要求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和谐一致,保证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包括教育与就业、教育与劳动力培养等关系,经常指的是教育与劳动界、教育与劳动生活、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环境、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3)超前性 超前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是指教育的发展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既要培养现代 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还要兼顾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时必须面向未来,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经费、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都具有超前性。 (4)普及性和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对象不再是某一阶层的人,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现代社会和现代生产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技能。现代教育除了具有普及性外还具有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教育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开放的大系统。它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半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教育等等。 (5)教育改革成为主旋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对各自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教育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浪潮。 4、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也是为了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需要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未来就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社会竞争都需要创造性人才。 (3)教育的开放性 把教育同整个社会的发展充分协调一致起来,在制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时,把它与社会的其 它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紧密结合起来。 三、教育学的学科特征 (1)教育学的理论性特征 (2)教育学的实践性特征 (3)教育学的艺术性特征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一、萌芽时期 这是人类对教育最初进行理性认识的时期。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 墨子对教育与环境作用的论述,对生产劳动教育的重视;孟子强调“思则得之”、“专心有恒”; 荀子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等。 在西方,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都为教育学的萌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和谐发展思想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和重视儿童思维与道德的培养等,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但是,萌芽时期的教育学还称不上是什么“学”。因为它还不具备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学科体系。它仅仅是一些教育的主张和思想观点,又多是些片断的、个别的结论,且多孕育在古代哲学的母体之中。 代表萌芽时期的教育著作,是中国古代的《学记》。但《学记》仍然是一些经验的概括和片断的、个别的结论,还没形成自身的逻辑体系。 二、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立了基础。夸美纽斯(1592~1670)在他的著名著作《大教学论》中,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划分了儿童的年龄分期,确立了各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立了班级授课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贯穿于他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大教学论》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形成独立学科的阶段。 继夸美纽斯之后英国洛克的绅士教育、法国卢梭的自然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都在理论上丰富着教育学的内容,推动着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深入发展。 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并由赫尔巴特进一步奠定的。赫尔巴特(1776~1841)他深受裴斯泰洛齐探索教育心理学化的启发,提出观念与统觉的理论,试图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阐明教育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育学的发展期 (1)多元化发展时期:梅伊曼与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学。 (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凯洛夫《教育学》。 (3)教育学的分化。 第二章 教育的构成 教学目标: 1、 识记教师角色 2、 掌握教师成长的含义及它主要包括的内容。 3、 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学生发展的含义。 4、 了解教育影响的几个构成部分。 5、 掌握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第一节 教师 一、 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位 1、社会义务,从教师的社会义务来讲,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2、教学与管理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合作参与者 (3)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4)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3、心理定向,从心理定向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是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4、自我实现,从自我实现的层面来看,教师是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二、教师成长的实现 1、教师成长的含义 教师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人的教师”的成长,强调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专业知识的发展:a、条件性知识,这是指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学科教学论的知识;b、本体性知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本学科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发展史、专业研究方法论等,这是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主体部分;教师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人文地理知识、文学和美学的修养、时代性便是知识等,这有助于开拓教师的视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性;c、实践性知识。 (2)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设计教学的能力b、表达能力c、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d、教育教学交往能力e、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f、反思评价的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g、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h、创新能力,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 (3)专业情意的发展,它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教师专业化的成熟境界意味着专业情意的健全。它具体体现为: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d、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的心理倾向。 3、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社会环境(2)学校文化(3)个人经历(4)自我更新 4、教师成长的途径 (1)专业学习(2)专家引领(3)同伴互助(4)个人反思a、教育事件反思b、教学过程反思c、教学风格反思d、心智模式反思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和特点 1、学生怕本质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特点: (1)主动性 (2)未完成性(3)开放性 (4)独特性 5、创造性 二、学生的发展 1、学生发展的含义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发展的个体身体和心理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发展包括机体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发展包括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倾向的发展。 2、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体 第三节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教育内容:是教师和学生作用的对象和客体,它是经过课程设置和编制而具体化了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是教师活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学生活动所作用的全部对象。 它的特点;(1)教育内容是一种特定的、具有教育性的人类文化成果; (2)教育内容是人类文化再生产的结果; (3)教育内容具有简洁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征; (4)教育内容是师生活动共同的客体。 二、教育方法: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它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一定的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师行为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组合。(1)教育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2)教育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教育技术;它的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所应用的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它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 四、教育情境:教育情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情境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的场景,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狭义的教育情境是指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是教学中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 第四节 教育诸因素间的关系分析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师中心论 (二)学生中心认论 (三)“主导—主体”说;主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强调教师在教学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领导地位,突出强调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主体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四)“主体间性”说,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我与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对话(2)互相尊重(3)共同分离(4)彼此评判 二、教师、学生与知识的关系 学生 知识 教师 教师 学生 知识 教师 学生 知识 教师 学生 教师 学生 (主体) (主体) (主导) (主动) 知识 知识 (客体) (中介) 第三章 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 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 2、 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3、 掌握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一、 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的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 二、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演进 1、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观: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维护“君权神授”。 2、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斯宾塞《教育论》 (1)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且有重实用的弊端; (2)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作准备认为个体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应尽的职责。 (3)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就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 3、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现代教育功能重心指向改造社会。杜威《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 (1)儿童个体发展应该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由此把教育功能从发展个体扩展为作用社会。 (2)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进社会的重要手段。 (3)从着眼于改造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鲺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性质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方案。 4、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1)结构决定功能 (2)功能的整合 (3)稳定与和谐的重要。 三、教育功能的基本分类 (1)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2)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3)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4)正功能与负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个体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具体指人作为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生理方面,包括人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成熟;心理方面,它包括各种心理(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形成。 二、个体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统一性 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的正常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特别是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2、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人的发展不但有顺序性,而且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身心特点具有独特的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上一般把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1)乳儿期(出生~1岁)。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3~6、7岁)。 (4)童年期(6、7~11、12岁)。 (5)少年期(11、12~14、15岁)。 (6)青年初期(14、15~17、18岁)。 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相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发展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稳定性和可变性就好像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一样,共同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人的发展虽然是有顺序的,但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发展的同一方面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不均衡。二是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均衡,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发展的差异性,主要指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发展上存在个别差异,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个性倾向、性别差异等很多方面。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发展教育时,必须在考虑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考虑如何适应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使两者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将教育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客观基础上。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儿童在同一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包括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教育只有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不可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应该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注重人个性的培养,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它包括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与机能特征,运动器官、感觉器官、语言器官等方面的结构与机能,以及肌体结构、形态等方面的特征。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物和物质基础,它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持续发挥作用。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别的,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某些差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别等。这些差别会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包括两种: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生活的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宏观环境如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化等等。微观环境如家庭、邻里、亲友、娱乐场所、工作单位等等。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总的条件和背景,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宏观社会环境包括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社会大背景,它在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这种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社会环境使人从 遗传素质所得到的发展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②宏观社会环境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第二,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微观环境比宏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更为直接。人从出生开始,首先接触到的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微观环境就是家庭教育,它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方法、父母的生活态度以及家庭条件等等。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不依赖于人而存在,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环境,是同人类生活和活动密切相关的、能够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种种自然条件的总称。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环境中、对人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空间、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素。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也属于社会环境范围,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的影响相比,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与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保证了教学得以顺利、有节奏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学习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 (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教育环境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起来的。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利用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经过精心创设的校园环境和严密的学校管理制度可以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充分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遗传优势,弥补其缺陷 事实证明,人的先天素质是不一样的。教育可以根据儿童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他的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 特殊教育在超常儿童教育和残疾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应该看到,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6)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这些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是在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相互作用。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 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 1、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与速度 2、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与内容 二、社会政治制约教育发展: 1、社会政治通过确定国家教育制度实行对教育的制约 2、社会政治对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制约性 3、现代社会通过加强教育立法保障与促进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 1、能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知识素养与劳动技能素养,提高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能提高劳动者的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能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积极的劳动精神与劳动态度。 3、能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 4、能提高劳动者的精神与创造能力。 四、教育具有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功能: 1、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1、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第四章 当代中国教育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2、 识记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嬉闹的基本依据。 3、 了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的有关内容。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概述 一般认为,教育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看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建立的基本依据 1、教育制度的概念:所谓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性质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它是国家为了从组织系统上保证教育目的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制定的。教育制度也是社会制度中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制度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种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种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依据 (1)教育的制定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2)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学制的建立,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聘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总要求。 (3)教育的建立,还要受到社会人口状况的制约,同时受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4)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本国本民主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同是参照外学制的经验。 二、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第三节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一、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 教育发展的开放性2、教育发展的动态性3、教育发展的民族性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2、教育制度的现代化3、教育内容的现代化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五章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教学目标: 1、了解终身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背景。 2、了解全民教育思潮的有关内容。 3、了解有关教育国际化思潮的有关内容。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一、 终身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背景 终身教育最早的概念性表述出现于1919年英国针对成人教育的《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中。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工作者家耶利克利出版了第一本终身教育的专著《终身教育》,初步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本质含义,同时也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架构的初步设想。在这之后,终身教育思想在贡国、法国、瑞典等国得到发展。 二、 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1、贯穿终身教育思潮的两个关键词:一是整个的生命过程;二是完全的社会生活。 2、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在教育目的维度上,终身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2)在个体受教育时间的维度上,终身教育不是学校基础教育的延伸,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成人教育,它是一种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3)在教育主体的统合度,终身教育突破现在学校教育“师授生受”的局限,它甚至可以是一种没有老师的教育。 (4)在教育对象的统合度上,终身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 (5)在教育形式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肥及社会机构教育的整合。 (6)在教育功能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工具,长度改变现有教育体系侧重于选拔人才的状况。 三、全民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扫除成人文盲、普及教育以及减少男女受教育的差别。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全民教育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包含越来越广泛的内容,涉及扫盲、儿童的早期护理、普及衽教育、女童和妇女教育、成人的技能培养以及通过社会教育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等多个方面。 四、教育国际化思潮 1、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将相国教育置身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系统之中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改革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本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民族国家,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其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其途径是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2、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1)国际组织的影响日趋增大(2)国家间的进行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3)国家逐渐带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第六章 学生素质及其培养 教学目标: 1、 识记素质的含义。 2、 掌握学生心理素质及其培养措施。 3、 掌握学生科学素质及其培养措施。 4、 掌握学生道德素质及其培养措施。 5、 了解学生心理素质及其培养措施。 6、 掌握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第一节 学生素质的层次与结构 一、 素质的含义 它是指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二、 学生素质的层次 在我国教育界,人们一向认为学生的素质是一个由纵向层次结构和横向科类结构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身心组织。从纵向上看,学生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次;从横向上看,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又分别是由若干种素质构成。 第二节 学生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一、 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1、 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2、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3、学生的适应性因素4、学生的创造性因素 二、 制约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因素 1、 以神经系统的机能、特点和成熟为核心的生理因素与遗传因素。 2、 以人际交往、人孙关系为核心的环境因素。 3、 以教师影响为核心的教育因素。 4、 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1、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2、提高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3、增强学生的适应性。4、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三节 学生科学素质及其培养 一、 学生科学素质的结构 1、 丰富的科学知识2、基本的科学方法3、执著的科学精神 二、 科学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1、 制约科学素质教育过程的因素 (1)社会因素(2)科学自身的发展水平(3)教师的科学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3)学生个人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动力因素 2、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措施 (1)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2)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学习策略(3)培养学生执著的科学精神 第四节 学生道德素质及其培养 一、 学生道德素质的结构 1、 学生的道德认识2、学生的道德情感3、学生的道德意志3、学生的道德行为 二、 道德素质教学过程的分析 1、道德素质教育过程的复杂性2、道德素质教育过程的活动性3、学生的自我教育在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三、 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3、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4、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五节 学生的审美素质及其培养 一、 学生审美素质的结构 1、 学生的审美经验2、学生的审美能力3、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审美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1、审美素质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2、审美素质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与审美素质教育内容的关系 三、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措施 1、 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2、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六节 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 一、 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 二、 班主任工作 三、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 第七章 课程 教学目标: 1、 识记课程的含义。 2、 掌握课程的分类。 3、 掌握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 深入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分类 一、 课程的概念 《辞海》中界定:功课的进程;教学的科目。《辞源》中界定: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释义为:课业及其进程。在我国古籍中,早已使用这一词汇。《朱子全书·学六》中就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中“课程”一词就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语源出自拉丁语,本意指跑道,就象运动员沿着一定的运动场跑道赛跑一样,在学校里孩子们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美国经验主义者艾伯蒂认为:“学校为学生所准备的一切活动,构成它的课程”。日本教育界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它将教育目标加以具体化,多层次地设定多样的亚目标,并且选择、组织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内容。 课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不同的教育主张和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对课程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特别-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