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探源.doc
《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探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探源.doc(3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 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探源前言到目前止,人类已经发现了 110 种化学元素。由这些元素形成了宇宙世 界万万千千种物质,构成了大自然妙趣横生的和谐图案。纵观这些元素的发 现过程,我们看到在这个“图案”上谱写了人类认识大自然从“必然王国” 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客观规律,也看到科学事业先驱者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的奋斗足迹。本书根据元素周期系,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编写出这些元 素最早的发现年代、发现者、发现过程以及命名原义,试图探讨化学元素的 发现及其命名的渊源,从一个侧面启迪人们去探索“自由王国”的奥秘。也 试图从这个探源过程中,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科学家的贡献,恢复元素发现 史的本来面目。本书
2、根据元素周期系,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迄今为止发现的 110 种化学元素的发现年代、发现过程、发现方法及其命名的原义。内容 新颖,深入浅出,系统完整,既有详尽的史料,又收录了最新的科技研究成 果,兼备可读性和学术性。可供高校、中专化学工作者、教师、研究生参考, 也可供大、中学生阅读。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探源1.氢 H( Hydrogen)早在 16 世纪,瑞士著名医生帕拉塞斯(P.A.Paracelsus)曾描述过铁屑 与醋酸作用时会产生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就是氢气);17 世纪时,海尔蒙特 和波义耳等都曾偶然接触过它。1700 年法国勒梅里曾在一份报告里提到 过它,并曾论及过这种气体
3、的可燃性。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东 西,也没有将这种气体分离出来。1766 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H.Cavendish)首先系统地研究了这种 气体,他用铁屑和锌等作用盐酸及稀硫酸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而获得这种气 体,但他误认为该气体是由金属分解出来的。又由于这种气体在加热时就会 燃烧,他就把它叫做“inflammable air from metals”,即“来自金属的可 燃空气”。并错误地认为氢气就是燃素或燃素和水的化合物。几年以后,1782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重复了卡文 迪什、普列斯特里等人的实验,明确提出正确的结论: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 正确地赋
4、予一个能反映这种可燃气体燃烧后产生水的这种变化特征的名字, 把它称作“hydrogene”(英文变为 hydrogen),即“氢”。该词源自希腊 语中的 hydro(意为“水”)和后缀genes(意为“产生”或“生出”), 因此 hydrogene 原意为“会产生水的东西”。并确认氢是一种元素。中文名 曾为“轻气”。值得提出,德国人不像英国人那样喜欢把他们的科学名词变为希腊文或拉丁文,他们直接用德语命名这种新的“空气”。但他们也很注意上述奇特 的变化,因此他们称它为 wasserstoff,意为“水物质”。当氢的同位素发现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提议将H1 叫做 h
5、aploge,H2 叫做 diplogen。这两个名词分别源自希腊语 haploos(意 为“单个的”)和 diploos(意为“成双的”)。但发现质量为 2 的氢的同 位素的美国化学家尤里(H.C.Urey)建议将 H2 叫做 deuterium,该词源自希 腊语 deuteros(意为“第二”),汉语译作“氘”。而 H1 则称为 protium, 它源自希腊语 protos(意为“第一”),汉语译作“氕”。对于 H3,则取名为 tritium,源自希腊语 tritos(意为“第三”),汉语译作“氚”。2.氦 He(Helium)1868 年 8 月 18 日的日食期间,在地球不同地点有 6
6、 个不同观察者,发 现日珥光谱中有一条明亮黄线。法国天文学家简森(P.Janssen)在印度日食 期间让太阳大气的光透过棱镜,他注意到在地球物质那些熟悉的光谱线中产 生了一条他不能确认的黄色光谱线。后来,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尔 (S.N.Lockyer)将这条谱线的位置和各种不同元素产生的类似谱线位置作了 比较,断定这条新线是太阳中的某种元素产生的。1869 年雷伊脱(G.Rayet) 指出这条线不是氢的也不是钠的,而是另一个元素的新线。洛克耶尔和弗兰 克兰(E.Frankland)把这种当时不为人所知而为太阳所有的元素定名为氦(helium)。该词源自希腊语中表示太阳的一个词“helios”,
7、因此氦的原 意是“太阳元素”。在地球上找到氦这种元素则是在此之后二十七年的事。1888 年美国化学 家赫列布莱德(W.F.Hillebrand)用硫酸处理一种沥青铀矿获得一种不活泼 的气体。由于他忽略了当这种气体加热时,它的光谱中的某些谱线并不是氮 的谱线,他误认为这种气体就是氮,因而错过了发现新元素的机会。1895 年, 苏格兰化学家拉姆赛(S.W.Ramsay)采用钇铀矿重复上述实验,并和洛克耶 尔研究了所产生气体的谱线,证明了这种稀有气体正与太阳上的氦相同,从 而证明了地球上也存在氦。3.锂 Li(Lithium)1817 年,瑞典化学家阿尔费德森(J.A.Arfvedson)在分析从攸
8、桃岛(uto)采集到的一种叶石 pelalite(现已证明是被称作透锂长石的硅酸锂铝 LiAlSi2O5)过程中,发现该叶石中含有氧化硅、氧化铝及一种新碱金属。他把这种碱金属制成硫酸盐,进行试验,并进行详细分析计算研究后,发现 该碱金属与酸类饱和的量比其它各种固定碱类要大得多,它的溶液不被过量 的酒石酸沉淀,又不受氯化铂的影响。证明这种碱金属硫酸盐既不是钾盐、 钠盐,也不是镁盐。于是他肯定这种碱金属是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锂”(lithium)。该词源自希腊语“岩石”之意,因为之前发现的碱金属钠和钾 是从植物里取得的。阿尔费德森曾试图制取金属 Li ,但未成功。 1818 年布兰德斯 (Bra
9、ndes)、戴维等人分别用强电流电解锂矿石制得了少量的这种金属。直到 1855 年,本生和马提生(A.Matthiessen)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锂的方法, 才制得较多量的锂可供研究之用。4.铍 Be(Beryllium)1798 年法国矿物学家霍伊(R.J.Hay)观察到祖母绿和一般矿物绿柱石 的光学性质相同,从而发现了铍。根据霍伊的要求,法国化学家沃奎林(L.N.Vauquelin)对绿柱石和祖母绿进行化学分析,当他把苛性钾溶液加入 绿柱石的酸溶液之后,得到一种不溶于过量碱的氢氧化物沉淀。他证明这两 种物质具有同一组成,并含有一种新元素。铍盐有甜味被称为甜土,这种新元素最早被命名为“鋊”,(g
10、lucinium), 该词来自法语“glucose”,是“葡萄糖”的意思。后来因为发现镱的盐类也 同铍盐一样具有甜味,“鋊”被改称为“铍”,希腊语“绿柱石”之意。“铍”(beryllium)这一名称是德国化学家韦勒(F.Wohler)命名的。1828 年韦 勒用金属钾还原铍土得到纯的金属铍粉末。5.硼 B(Boron)古代埃及制造玻璃时已使用硼砂作熔剂,但是硼酸的化学成分 19 世纪初 还是个谜。1807 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报告了用电解法在两白金面之 间电解湿硼酸以及在一个金属管中用钾还原硼酸制得了硼。1809 年法国化学 家盖吕萨克(J.GayLussac)和锡钠尔德(L.J.
11、Thenard)用金属钾还原无 水硼酸 B2O3 取得了单质硼。硼的命名源自阿拉伯文,原意指硼砂“Borax”及相似的化合物“Borate”。6.碳 C(Carbon)无定形碳、石墨、金刚石是三个已知的同素异形体。认识无定形碳、使 用无定形碳最早。古代人类就已知道钻木取火,广泛用木炭来冶炼金属,明 了炭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伐薪烧炭便是古代农民的一种副业。在旧石器时 代用山火烧成的黑焦炭作为描绘物象的墨色涂料。从埃及出土的古迹装饰品 中就见到过金刚石。 1772 年法国拉瓦锡把太阳光集光于金刚石时见产生二 氧化碳,才知道它的本质是碳。1797 年英国的台耐特确认金刚石是纯碳所组 成。碳的命名原意
12、取自拉丁语“木炭”之意。拉丁语中“煤”称为 Carbo(所 有格为 Carbonis),英语中元素碳(Carbon)的名称就是由此得来的。在英 语中煤叫 coal,它最初用于指任何燃烧着的余烬,如将木材加热但不使其产 生火焰,留下一种黑色的残余物,继续加热它会缓慢燃烧,这就是木炭(Charcoal)。Char 的意思是炭化,Charcoal 的意思是经过炭化形成的煤。 煤、木炭和各种形式的煤烟等都是无定形碳,对这类物质称为 “amorphous”(无定形的),它源自希腊语 a(意为“无”或“不”)和morphous(意为“形状”)。石墨因其每 6 个碳原子构成一个六角环形的层状晶体结构,容易写
13、在纸 上,因此对于碳的这种同素异形体,又叫做“graphite”(石墨),它源自 希腊语 graphein,意为“写”。由于金刚石具有正四面体的晶体结构,因此形成非常坚硬的同素异形体,人们一度曾用 adamant 一词来表示它,该词源自希腊语前缀 a(不可) 和希腊语 daman(征服),意为“不可征服的”的物质。7.氮 N(Nitrogen)1772 年英国化学家布拉克(J.Black)的学生卢瑟福(D.Rutherfard) 把老鼠放进密封的器皿里,及至老鼠闷死后,发现器皿内空气的体积较前减 少了十分之一,若器内剩余气体再用碱液吸收,则又继续失去十分之一的体 积。用此法除去空气中的 O2、
14、CO2,并研究所余气体的性质,他发现它有不能 维持动物生命和灭火的性质,且不溶于苛性钾溶液中,因此命名该气体为“蚀 气”或“恶气”“Mephitic air”。它源自拉丁词“mephitic”,意为“有 毒的气体”,但卢并不承认这种“蚀气”是空气的一种成分。英国牧师兼化 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也进行了实验,他和卢都称这种剩下来的气 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意为它已“吸足了燃素”,因此失去了助燃 能力。1772 年,瑞典化学家舍勒(G.W.Scheele)也从事这一研究,他用硫酐 吸收大气中的氧气,取得氮气。他把空气中能维持生命的那部分气体称为“火 气”( fire air
15、),剩下的部分则称为“秽气”(foul air)。法国化学 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则把它称作“azote”(非生命气体)。它源自 希腊语中的前缀 a-(意为“没有”)和 zoe(意为“生命”)。因此“azote” 是没有生命的气体。德国人按照同样的原则将它称为 Sticksttoff,在德语 中的意思就是“窒息物质”。1790 年,法国化学家查普塔(J.A.Chaptal)把它称作“nitrogen”。意指它是某种可以构成硝石的东西,因这种气体构成了常见的化学物质“硝 石”分子的一部分,法语中的“硝石”叫 nitre。当时给新气体命名时都加 上词尾“-gen”,来自希腊语中的后
16、缀“-genes”,意为“出生”或“被产 生出来”。因此,nitrogen 一词的原意就是“从硝石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现在,汉语中将 nitrogen 和 azote 都译作“氮”。中文名曾为“淡气”。8.氧 O(Oxygen)早在公元 8 世纪,中国人马和在其著作平龙认(看风水的书)中曾 谈到:大气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阴的部分可用“阳的变化物”如金属、 硫黄及木炭等提取出来。燃烧时,这些物质就与大气中阴体混合而生成此二 种元素的混合物。阴气是永不纯净的,但以火热之,可以从青石、火硝、黑 炭石中提取。水中亦有阴气,它和阳气紧密地混合在一起,很难分解。因此, 有人认为阴气就是氧气,从而认为氧
17、气的最早发现者是中国人。对这一说法 存有争论。不过至少可以说,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学者马和已经对氧气作了 十分深入的研究。17 世纪,荷兰化学家德莱贝尔(C.J.Drebbel)曾加热硝石制得过氧气, 但未进行研究。约 1700 年前后,德国化学家斯塔尔(G.E.Stahl)提出一种 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物质在加热时会燃烧或生锈。他认为这样的物质含有 “phlogiston” (燃素),它源自希腊词 phlogistos,原意为“易燃的”。1756 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M.B.Lomonocol)曾在密闭玻璃器内煅 烧金属,作了金属煅烧后重量增加的试验并指出:重量的增加是由于金属在 煅烧时吸收
18、了空气的结果。1772 年,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制得纯净的氧气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他用硝酸盐 KNO3、Mg(NO3)2、氧化物 HgO、碳酸盐 Ag2CO3、HgCO3 加热分解和用软锰矿与浓硫酸或浓砷酸混合蒸馏,从空气中分出了“火气”(Fire air, “维持生命的那部分空气”)。但他的研究成果迟至 1775 年才发表。发现氧 的荣誉被英国牧师兼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所得。1774 年,普 里斯特利利用聚光镜加热汞煅灰(氧化汞 HgO),且用水上集气法收集被分 解出的气体,研究其性质。他发现这种空气能帮助蜡烛燃烧,使呼吸轻快, 使人感到格外舒畅。但由于燃素学说的禁锢,
19、他把这种新气体称作 “dephlogisticated air”,意为“脱去燃素的空气”。1774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 Sn 和 Pb 作了著名的金属煅烧试验,指出燃烧就是金属与这种被其称作“上等纯空气”的气体化合的结果,从而推翻 了人们信奉达百年之久的“燃素学说”,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拉瓦锡也 获得了“现代化学之父”的尊称。但拉瓦锡错误地认为在所有的酸中都含有这种新物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命名为“oxygine”,在英语中就是 oxygen(氧),它源自希腊词 oxys(意 为“强烈”的、“锐利的”)和希腊语中的后缀-genes(意为“产生”)。 所以 oxygen 原意就是“产生某种强
20、烈味道(酸味)的东西”。换句话说,氧 这一名称意味着酸的形成者。在日语中把氧称为“酸素”就是这个意思。德国人也承袭了拉瓦锡的错误,他们用德语将氧气命名为 “Sauerstoff”,意为“酸的物质”。中文曾命名为“养气”,取“养气之质”之意,即人的生命必不可少的 东西。9. 氟 F(Fluorine)氟的发现,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困难的任务之一。自 1768 年马格拉夫发现 HF 以后,到 1886 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H.Moissan)制得单质 F2 经历了118 年之久。这其中不少科学家为此不屈不挠地辛勤劳动,很多人由此而中 剧毒,有的甚至贡献了他们宝贵的生命。1529 年德国化学家阿格里科
21、尔(G.Agricol)确认萤石的存在,人们开 始认识氟的存在。1670 年德国纽伦堡的艺术家斯瓦恩哈德(Schwanhard)发明用萤石和硫 酸作为玻璃工业的刻蚀剂。1764 年马格拉夫(S.A.Marggraf)研究了硫酸与萤石的反应。1780 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硫酸与萤石作用时,他断言生成的酸是一 种无机酸,称之为萤石酸,并预言在这种酸中,含有一种新的活泼元素。当 时曾被称为“不可驯服的”“不可捉摸”的元素。从这以后,许多化学家致 力于分离这个未知元素。但一次一次失败了。先后有德、英、瑞典、比利时、 法国的化学家参加了研究工作。仅在法国就经历了四代人,总共 106 年。为 了征服元素
22、氟,先后有四位化学家由于氟中毒而献出了生命,其中有爱尔兰 科学院成员托玛克洛克斯(Tomac Noks)兄弟俩、比利时化学家路易埃(P.Louie)、法国化学家杰罗玛尼克莱(J.malikre);有的化学家如戴维、莫瓦桑等由于在研制过程中受氟的危害得了重病而过早地去世。1886 年法国人莫瓦桑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在铂制 U 形管中,用铂铱 合金作电极,在23下,电解干燥的氟氢化钾,终于第一次制得单质氟。 这一成果轰动了当时法国科学院,也是当时世界化学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 莫也因此而被授予 1906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但由于有害气体的毒害,长期劳 累,莫瓦桑于获奖的次年便去世,年仅 55 岁。
23、关于氟的命名,早在 1810 年德国化学家戴维 (H.Davy)与安培 (A.M.Aupere)就曾建议用希腊字“Fluo”表示这个未知元素,含“流动” 之意。因含氟矿物称为萤石或氟石,远古时代,人们在金属冶炼过程中就知 道用萤石作熔剂。萤石和矿石在一起加热时,会使杂质生成流动性的矿渣而 与金属分离,因此将其称为 fluores,拉丁语“流动”(fluere)之意。元 素氟“Fluorine”,自萤石(fluor)中制得因此而得名。法语从 HF 的性质 又赋予氟元素“破坏的”原意。10.氖 Ne(Neon)1898 年英国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和特拉弗斯(M.W.Travers)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元素 发现 及其 命名 探源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