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doc
《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doc(2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摘 要 城市化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一开始先介绍了一下我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理解和分析,介绍了城市化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整理引导下面章节的分析。然后运用前面的原理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从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出发,对我国发展现状、约束因素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再者在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新型城市化模式: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采取集约型发展道路。最后,论文从
2、人口布局、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提出我国新型城市化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国情 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模式 20Abstract Cityis closely relatedto our life,have aprofound impact on theeconomy,thescience and technology,culture.Aff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thecityiscrucial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overallsocial and economic.This paper first intr
3、oducesthe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mychoice ofthis topic,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andanalysis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review,introduces the theoryofurbaniza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 mode.Through the studyof these theoriesand analyzedto guide the followingchapters.Then use theprinci
4、ple ofthe previous analysisto exploredevelopmentpattern of our countrycity,establisheda comprehensiveanalysis framework.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citydriving factors,the status ofChinas development,constraints anddevelopmentopportunities analysis.Furthermore,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city modelput fo
5、rward to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problems in the city: in thepremi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ake theroad of intensive development.Finally,thenewcityof Chinasmode ofopinions andsuggestions from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industrial structureand governmentpolicy etc.Keywords Chin
6、asituation city citydevelopment mode目 录1导论1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1.1 选题的背景11.1.2 选题的意义11.2 国内外文献综述21.2.1 国内文献综述21.2.2 国外文献综述31.3 研究思路3 1.4 研究方法.42 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52.1 城市化的内涵52.2 城市化发展模式52.2.1城市化发展模式内涵52.2.2城市化发展模式类型52.2.3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规律性分析73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现状83.1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83.1.1区域间城市化发展不平衡83.1.2 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83.2 我国城市发展机
7、遇83.2.1 中小城市综合发展空间巨大83.2.2 城市工业化成长空间巨大83.2.3 农业发展促进城市化成为重点94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94.1 我国城市化推动因素94.1.1 农业发展提供了城市化初始动力94.1.2 第二产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14.1.3 政策对城市化进程影响明显124.2 我国城市化约束因素124.2.1 城市土地利用问题124.2.2 水资源问题134.2.3 能源问题14 4.2.4 环境污染问题134.3 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和运行机制135 结论与政策建议165.1 结论165.2 关于“新型城市化”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165.2.1 健全城乡统筹发展制度
8、165.2.2 完善集约型资源利用机制175.2.3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175.2.4 建立区域间的互惠互补的协调发展关系17参考文献17致 谢191导论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1 选题的背景城市化也叫做城镇化,是指随着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国约有14亿人口,至少将会有10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建设更多的大都市区,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但是,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各种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土
9、壤污染和水污染;社会方面,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一列问题都孕育而生。因此,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是大有必要且迫在眉睫的。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中等,速度快。所以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我选择了“新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作为论文选题,研究如何从人口转化、产业调整、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相关的机构部门提供决策依据。1.1.2 选题的意义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在现实和学术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在80年代对大中小城市发展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在80年代末期又着重提出了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方针,紧接着
10、在90年代又给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目标: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大城市人口压力,发展大城市的引导能力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地发展中小城市。城市化的健康蓬勃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国家对于城市化建设抓的很紧也很重视,但是制度方面的改革还是相对脱节,在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方面还是不够清晰。大部分城市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道路,而是简单地模仿复制其他城市的发展道路,这种粗犷的发展方式使得城市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现有的研究大多数是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很少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化发展问题的探讨。因此本文在结合城市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全面透彻的分析框架
11、,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城市化发展进行深入探索。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城市化模式是地区城市化发展各个方面的框架组成,也是城市化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有的这些文献对城市化发展上得出的规律和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1.2.1 国内文献综述刘传江、简新华(1998)在对国外的城市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分析后,提出了四种城市化模式:同步型城市化、过度型城市化、滞后型城市化以及逆城市化,并且对这四种城市化模式的特点及缺点都进行了分析。胡月英、赫世绵(2002)根据城市化的规模大小和发展形态,对不同的城市分类出聚集型城市化和扩散型城市化两类模式。仇保兴(200
12、5)则根据政府与市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大小讲城市化分为三种:市场主导型、自由放任式和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国内学者李继峰(1999)等人认为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城市化发展战略两者具有本质关联。王成新(2010)等认为城市化发展模式仅仅是明确了城市化的根本内涵,但两者并不是同义词,并且着重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曹宗平(2010)在他的中国城镇化之路中认为城市化发展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城市化发展包括了城市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政策;狭义的城市化发展仅仅指城市化发展的途径,相对显得不全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化
13、发展模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部分学者通过分类比较和个案研究对国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李仙娥、刘惠敏(2013)以二战为时间界限将城市化发展模式分为先行国家模式和后发国家模式。仇保兴(2006)依据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对城市化的作用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将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分为三类,即市场主导型、自由放任式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仇保兴还在多本著作中提出了和谐与创新并存的城市化发展要求。个案方面,高强、李冈原、金元欢和王剑、李瑞林和李正升等通过研究英、美、日、韩等国的城市化发展,在概括了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之后,指出了其中的弊端。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对我国城市化
14、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1.2.2 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国家对城市化的研究相对国内较早,早在城市刚刚出现的时候,西班牙的赛达(1867)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化” 的概念。 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发展进入新的时代,也激发了各领域对于城市化发展的新研究,当然当时的研究也仅仅有限地触及城市化发展问题,但也出现了几项重要的著作,亚当斯密形成了地域分工理论而杜能(1826)形成了区位理论;经过二战的洗礼之后,之前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了自身的城市化建设,但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城市化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却再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诺瑟姆(1979)提出“S”型曲线,
15、主要研究体现社会经济变化对于城市化的联系,金斯利戴维斯(1962)提出Davis 曲线则研究体现了人口的转移对于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对城市化的理解存在偏差,这就导致了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人口激增、城市化发展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不协调。总的来说国外研究相对较早且水平较高。国内的城市化研究缺乏创新性,对国外研究存在着盲目崇拜,偏重于研究现实遇见的问题,而忽视了整体的城市发展以及未来的城市发展。1.3 研究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城市化发展,本文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并结合现如今我国国情对其提出了建议。全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以往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进行回顾
16、,总结各自的有点和不足。2. 理论研究。本人通过对城市化内涵的透彻分析,分别介绍了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分类研究,对各类模式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对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归纳总结。3. 实证分析。通过对海门等地区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针对各地区差异,各历史阶段差异进行分析。4. 对策建议。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适合我们城市化发展的新型模式。城市化建设是一个全方面的过程,城市化发展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研究各模式的组成部分和运行机制。根据城市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城市运行机制。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思路如图1.1。 图 1.1 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思路1.4研究方
17、法本文在借鉴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的情况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笼统的来说就是通过对资料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于所研究问题的新认识新看法。本文通过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对其他学者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概括总结,深入了解了城市化研究进程,对我国城市化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就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发展趋势,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有把握的规划。(3)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经典案例的研究分析,收集数据资料,更直观真实地的了解事物,从而进行分析判断。(4)系
18、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方法与哲学中整体性和重点性的研究方法有类似之处,就是在通盘考虑问题的同时,分清楚重点,但又不能忽视细节。而细节恰恰是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忽视的。2 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2.1 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直观地反映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因为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能相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2.2 城市化发展模式2.2.1城市化发展模式内涵城市化发展具有复杂性与
19、多面性,因此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必须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设计。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但对于城市化发展模式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内涵。通过对中外众多学者的综合研究,我国著名学者盛广耀提出了总结性的定义:简单地来说城市化发展模式就是国家或地区实现城市化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对国家地区实现城市化所采取的方法、措施、政策的总体概括。 2.2.2城市化发展模式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城市化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划分标准与类型如表2.1所示。 表2-1 城市化发展模式类型序号标准城市化发展模式类型1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关系同步型模式、超前型模式、滞后型模式2城市化主导力量市场主
20、导型、政府主导型3城市化发动主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4城市化动力机制拉力型、推力型、内生型、外生型5城市历史及发展条件先行国家模式、后发国家模式6城市化空间表现形式集中型模式、分散型模式7城市化规模结构小城镇模式、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大中小城市相结合模式资料来源:根据盛广耀城市化模式及其转变研究整理。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具体内涵: (1)同步型、超前形和滞后形城市化发展模式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关系。作为城市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工业化促进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靠拢,非农产业的转移也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因此同步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三者的同
21、步协调发展。同理,如果城市化超前或者滞后于工业化于经济的发展速度,那么就是超前型发展模式和滞后型发展模式(见表2.2)。表 2.2 三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一览表模式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征代表地区同步型城市化发展模式速度同步,质量一致符合城市化自然演进规律;人口增长、转移与经济发展一致;社会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超前型城市化发展模式速度超前,质量落后不符合城市化自然演进规律;人口增长、转移超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失调 拉美地区滞后型城市化发展模式速度滞后,质量不齐不符合城市化自然演进规律;人口增长、转移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国资料来源:根据以下资料整理:付春.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22、研究J.经济论丛.2009(24):168.;盛广耀.城市化模式及其转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516.(2)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和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进行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谁(见表2.3)。表 2.3 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模式资源配置主体特征代表地区市场主导型 城市化发展模式市场生产要素能自由流转,但会因市场“失灵”产生配置失衡和低效 西欧、日本、拉美政府主导型 城市化发展模式政府生产要素流动受政府控制,易造成城市化发展偏差改革开放前及初期的中国(3)自上而下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自
23、下而上城市化发展模式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模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城市化的发动主体是谁。自上而下城市化发展模式是由政府作为主体,政府在城市化发展中扮演主角,这在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常见,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具备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 在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模式中,城市内部力量推动城市化发展,民间力量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潮流中,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城市化发展相对的更倚重民间力量。市场经济规律下的民间力量在生产要素分配中扮演着主角(见表2.4)。表 2.4 自上而下城市化发展模式、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不同模式宪法秩序供给主体动力机制政府角色人口转移投资主体自上而下城市化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城市化 模式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