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现象的定性研究.pdf
《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现象的定性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现象的定性研究.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66 心理学通讯 2023年 第6卷 第2期朱明钰,张宇迪*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现象的定性研究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现象的定性研究目的:探究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污名现状,对其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进行梳理,为消除污名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方便和目的性抽样法,选取 10 名普通居民和 10 名相关专业从业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污名化在认知上体现为将求助行为视为异常和对求助者能力的贬低;在情感上体现为对求助行为感到羞耻和排斥自身的求助需要;在行为上体现为回避提及求助的需要和优先求助非专业人士。污名的形成受到文化、宣传、语言、人际和自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结论:应从文化、宣传、语言、人际和自我五个方面推动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去污名化,促进公众形成良性认知,为开展专业心理帮助营造更开放的社会环境。关键词: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定性研究 心理学通讯,2023,6(2):66-73 doi:10.12100/j.issn.2096-5494.223012朱明钰,2020 年 6 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22 年 8 月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083*通信作者:张宇迪 论著1 1 引言引言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
3、书显示,被调查的 26个省市共 110.3 万城镇居民中,73.6%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中国网,2018)。根据前述数据,我国社会中本应存在大量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实际上真正进行专业心理求助的人却相对较少。2021 年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一年内存在抑郁障碍的中国受访者中,仅 9.5%接受过干预,而接受过充分药物治疗或心理干预的比例仅为 0.5%(Lu et al.,2021)。一项针对中国成年人的网络调查研究显示,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 31.5%,而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比例仅为 6%,检出心理问题的成年人专业心理求助率仅有 12.8%(
4、杨薇,杜姗姗,2017)。有学者认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污名化现象是导致有需求的人很少进行专业心理求助的重要原因(Schomerus et al.,2018;郝志红,梁宝勇,2015)。“污名(tigma)”一词起源于希腊,原本指代一种暴露携带人不寻常和不光彩道德地位的身体记号,社会学家戈夫曼将其视为一种由虚拟的和真实的社会身份之间的特殊差距构成的、使人丢脸的受损身份,标志着一个健全普通人由此沾上污点,受到轻视。心理求助污名指寻求心理帮助的个体会感到自我和社会的不接受,因为不良刻板印象而不愿暴露心理困扰、逃避接受专业咨询和帮助(Vogel et al.,2006),这一现象阻碍了人们有效利用心
5、理帮助资源(Hantzi et al.,2019;徐瑞 等,2021)。目前对心理求助污名现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对相关群体心理健康或求助意愿的负面影响(Chen et al.,2014;Masuda et al.,2017;刘情情 等,2021),从行为角度来描述心理求助污名现象和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背景下对污名形成机制的分析较为缺乏。此外,以往的污名研究大多以被污名群体为研究对象,而较少从社会公众和对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视角来探讨。针对此种情况,有学者指出“对污名与被污名双方的关注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为,在大多数的研究中,常常只有污名化的客体(被污名者)是在场且清晰的,而污名化的主体(
6、污名者)则处于隐形、模糊、甚至缺席的状态从而忽视、搁置、甚至放弃了从污名化主体的角度来探求污名的产生和 67 心理学通讯 2023年 第6卷 第2期维系机制的可能性(郭金华,2015)。”本研究采用定性方法,从整体上探究公众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污名的表现及其背后成因,并尝试建立理论模型,从而促进化解部分群体因畏惧蒙受污名而不愿将心理困扰诉诸专业帮助的困境,消除人们对心理求助的偏见。2 2 对象与方法对象与方法2.1 对象采用方便和目的性抽样,邀请有可能为本研究提供丰富信息的普通居民和专业心理从业人员接受访谈,后者是指对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的专业人员,在本研究中包括社会机构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健康
7、教师(承担心理健康课教学任务并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者三类。研究者一边开展访谈,一边分析访谈资料,当最新访谈对象没有提供新的和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时,研究者判定访谈资料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停止新访谈。访谈结束时,共访谈普通居民 10 位、专业心理从业人员 10 位,详见表 1 和表 2。2.2 方法采用半结构访谈法,通过开放式提问来了解研究对象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认识和印象、污名的表现及成因等。访谈者先向被访者解释“专业心理求助”和“污名”这两个概念。对于“专业心理求助”概念,表 1 普通居民受访者信息编号年龄身份访谈时长(分钟)F0122学生21M0222学生26M0322学生21F
8、0421学生29F0521学生38F0631公益咨询师30M0726公益摄影师30M0825教师22F0942法官54M1026高校辅导员32注:编号中的第一个字母代表受访者性别,M 为男,F 为女。表 2 专业从业人员受访者信息编号 年龄专业身份从业年限访谈时长(分钟)FP0125社会工作者140MP0251社会机构心理咨询师434FP0328高校心理健康教师336MP0428高校心理健康教师340FP0532社会机构心理咨询师641MP0646社会机构心理咨询师2342FP0728高校心理健康教师2a32FP0828社会工作者628FP0927社会工作者521FP1027社会工作者327注
9、:编号中的第一个字母代表受访者性别,M 为男,F 为女;第二个字母 P 意为专业从业人员。访谈者解释为“因心理问题,如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如心理咨询师、心理老师、社会工作者等。”对于“污名”概念,访谈者解释为“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人因为感到社会或者自我的负面看法,从而不愿意暴露心理困扰、逃避接受专业帮助。”访谈者会向受访者确认是否理解。然后,访谈者以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作为辅助和提示,开始正式访谈。访谈提纲由访谈者(本文第一作者)与一位心理学博士(本文通信作者)商议拟定,拟定过程如下:首先,第一作者围绕访谈主题“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污名现象”,分别针对普通居民和专业从业者拟定访谈
10、提纲初稿;其次,通信作者审读访谈提纲初稿,就其中可改进之处与第一作者商议,例如,访谈问题应紧扣访谈主题、访谈问题应适当聚焦;最后两位作者一起敲定访谈的最终提纲。访谈提纲仅为辅助工具,在实际访谈过程中,访谈者会根据受访者的态度、情绪和信息反馈调整提问的内容或进行追问。访谈提纲具体问题举例如下:(1)针对普通居民:您了解或想象中的专业心理求助是什么样的?您身边是否有认识的人曾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如有,是什么样的情况?您如何评价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行为?您觉得这些想法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在被访者谈了对专业心理帮助的看法和感受之后,访谈者会聚焦于被访者表述中和污名有关的部分来继续询问;如果被访 68 心理
11、学通讯 2023年 第6卷 第2期者没有谈及和污名相关的内容,访谈者会介绍“污名”的概念,并请受访者谈一谈对此是否有可以谈的,并进行具体化询问。(2)针对专业从业者:您的服务对象在求助时多持何种态度?您是否遇到过服务对象因污名而抗拒专业帮助的情况?您认为导致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的原因有哪些?2.3 资料获取与分析本研究于 2020 年 3 月至 5 月开展,开展时访谈者(本文第一作者)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朋友介绍以及本文通信作者介绍,访谈者与受访者建立联系。受新冠感染疫情影响,本研究采用远程的形式,通过电话或微信语音电话进行一对一访谈,要求受访者处于不被打扰的场所,并在受访者知情同意的前提
12、下全程录音。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第一步,在完成访谈后将音频资料转录为逐字稿,形成约 11 万字的转录文稿;第二步,对转录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沉浸式理解访谈内容;第三步,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主题分析,结合研究核心进行初步编码;第四步,寻找潜在主题,根据初级编码归纳相关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分析;第五步,检查主题,重新审视、思考主题间关系,调整后形成最终主题。3 3 结果结果3.1 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的表现3.1.1 认知方面一:将求助行为视为异常多数受访者在谈及求助的需要时倾向于使用“问题”“疾病”等词语,“我觉得可能就是说这个人心理应该先有问题”(M03),认为只有当心理困扰严重到一定程度,甚至
13、达到病态程度才应当诉诸专业渠道。这表明专业心理求助被贴上了“异常”的标签。“大家觉得去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这种社区的什么专业的心理求助,是我是神经病的前提,(会觉得)我是个脑子不正常的人”(F09)。3.1.2 认知方面二:对求助者能力的贬低部分受访者认为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是无能、软弱的表现,从而降低对其个人能力的评价,“大家都觉得就是你都是成年人了,你的情绪管理应该上升到一个什么高度,然后你应该成熟到能够处理、应该承受这些事情。但是你不能去处理这些情绪的时候就可能会被认为无能,或者你挺不成熟的那种”(F04);“我觉得传统上有一些看法是比较偏激的,就是比如说像我妈的看法就是说抑郁症,什么抑
14、郁症,就是太脆弱啦之类的”(M02)。这种对心理求助者能力的贬低有时还会表现在职场中,认为其能力可能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因而减少给予其相应的机会,“因为在职场里面表现出来的话,首先可能你的职位就不保了。可能别人就交给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他有这样一个状态的话,是不是越来越不靠谱,或者是会不会出问题”(M07)。3.1.3 情感方面一:对求助行为感到羞耻在将寻求专业帮助的想法付诸实践后,许多求助者仍然不愿意让周围人知道自己的求助经历,不会主动将进行过专业求助的事情与他人分享,甚至刻意避免提及相关话题,从而避免他人的另眼相看。这可能是因为一些人视专业求助行为为软弱无力的表现,并为其感到羞耻,
15、而这势必会内化为求助者自身的羞耻。“就是我想我去求助的话就是这个面子我觉得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不愿意把我自己的缺点去透露给陌生人”(FP08);“他们会认为就是好像就像我跪下给别人服软一样,就是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很难以接受,他认为这是贬低他自尊自信的一个状态”(FP01)。3.1.4 情感方面二:排斥自身的求助需要许多人对他人进行心理求助这一行为可以相对客观地看待,从理性上持认可与支持的态度,但当自己收到寻求专业帮助的建议时,则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和排斥,不愿承认自己有相关需求,“很多人不了解,再加上自己不敢面对,我觉得面对别人可能更容易,面对自己可能比较难”(F09)。尤其是在青少年服务中,
16、当青少年的父母被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服务时,许多父母都会在情感上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家长带着孩子去的,现在还是比较主动的。但是这里头的问题是受咨询的人,其实多半应该是家长而不是孩子。他想纠正孩子的问题,家长没发现自己的问题。所以来访者的主体不对。但是家长一般又比较强势,他(指孩子)的习惯不对、他的行为不对,你咨询师老说我,为啥老说我?来访者(指家长)自己不认同,不愿意求助”(F09)。3.1.5 行为方面一:回避提及求助的需要传统的“讳疾忌医”观念影响了许多人对心理求助的认识,使他们倾向于对心理方面的困扰避而不谈,69 心理学通讯 2023年 第6卷 第2期尤其是对自身或家庭成员既有的求助经历,更
17、加讳莫如深,“就像我有一个朋友就也是,他也是进食障碍比较严重的,我觉得他的那个抑郁和焦虑的程度是远在我之上的,自己心里比较抵触,所以他就一直有点避而不谈这个事情”(F05)。无论是求助者本人还是普通公众似乎都存在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即认为心理求助是极为隐秘的私人事件,除非情况特殊否则鲜少主动提及,“你想他都不愿意谈,他觉得这是家里的一个怎么说呢?污点。他不愿意跟人谈,他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跟我说了这个事,我帮他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之后,他就再不愿意跟我谈了”(F09)。除学校、医院等公开场所的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外,许多私人心理咨询室倾向于选址在僻静的街巷,原因是多数来访者并不愿意他人知晓自
18、己的求助行为,“别让我去那人多的地儿,让我去僻静点的地儿。我怕碰到同学,我怕碰到谁谁谁”(MP06)。3.1.6 行为方面二:优先求助非专业人士许多受访者表示,虽然并不完全拒绝专业心理求助,但还是会遵循“自我疏导-亲友排解-专业求助”顺序,在心理求助对象的排序上表现出类似费孝通(2008)所言的“差序格局”模式,“他们(亲友)在帮我解决不了的时候,我才会去求助心理咨询”(F01)。因为人们在寻求非专业帮助时心理压力和负担相对较小,而面对专业心理帮助时则会表现出更强烈的紧张感甚至产生排斥情绪,担心专业求助行为被他人知晓后会为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真的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话,我也可能会比较顾虑说我
19、到底要不要告诉所有人我在做这个心理咨询,因为(不知道)他们所有人是如何看待去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求助的这样的一种行为”(M10)。3.2 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的成因3.2.1 文化因素:传统文化影响中国有着深厚的集体主义和家族文化传统,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有困难倾向于向亲友而不是陌生人寻求帮助(杨国枢,2004)。部分受访者谈到心理咨询和传统文化的非适应关系,“西方会有就是在宗教的那个教堂或者是场所里面忏悔,包括隔着墙就是说自己的问题,然后就会放松。但是中国的人,我们传统文化中,其实不光讲究面子,还讲究面子背后的一种自尊或者体面。本来做咨询意味着你要卸下很多的防备,甚至于你会把一些所谓
20、的把柄可能会告诉别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做咨询,并不意味着能够像西方的人一样,就一定能够自然”(MP04)。专业心理帮助的手段起源于国外,在此前中国社会中几乎寻找不到承担类似功能的职业角色,“尽管说它结合了很多本土文化的元素,但是它本质上是个舶来的,这个也是导致心理咨询被误解,或者说被夸大,或者说被怀疑以及被恐惧的原因”(MP06)。由于专业心理服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普及程度较低,许多人对专业心理帮助人员存在抵触感和不信任,无法正视专业心理帮助的作用。3.2.2 宣传因素:科学信息不足针对专业心理求助的科普信息匮乏是导致其污名的原因之一。受访者谈到我国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方面和部分西方国家的差
21、异,“就是西方的一些国家也可以看到,在学校里面,初高中都是有学校专人去负责给学生去讲,心理健康是什么样的概念,然后有什么样的症状可以表明你现在心理健康可能出了问题,那怎样去寻求帮助,它是一个很系统的这种知识”(FP01)。当科学信息不足时,人们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印象就主要来自于日常所能够接触到的媒体信息。许多文学影视作品有关专业心理求助的内容具有娱乐化倾向,其中过分夸大的艺术加工会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产生刻板印象,使其将心理求助行为打上“神叨叨的”或者“精神病”的标签。例如,在娱乐作品影响下部分人认为心理咨询师就是“靠跟人聊天挣钱”,将其调侃为“话疗”,无法正确认识心理治疗手段的专业性和严肃性,
22、“然后对这个心理咨询,可能以前那个小品啊,赵本山那个小品啊,就是说说话就挣钱了这种,我觉得还是有引导吧”(MP02);还有受访者会认为,在大众媒体的宣传中,从心理治疗机构里出来的人十有八九都是“精神病”,从而使得公众对有过心理求助经历的群体产生排斥情绪,也对专业求助这一行为产生抵触,“这需要一个很大程度的宣传,不要把它(心理困扰)宣传成精神病”(F09)。3.2.3 语言因素:消极心理暗示人们在互动中获取对事物的认识,主观感受也受到互动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影响。对专业心理求助及其适用范围的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描述,是导致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污名的原因之一,“咨询室写的那些宣传 70 心理学通讯 202
23、3年 第6卷 第2期的语言,像失眠或者是厌学呀,注意力分散啊,这些都是一些负向的词语,这些负向词语学生是不愿意接受的”(MP02);“就是在这个大群体都给你一种就是心理干预或者出现心理问题是一个负面评价的这种状态下,他自我会潜意识地去适应这样的评价,可能有些人真的不是刻意地去污名化自己,但潜意识里就已经被同化了,社会舆论我觉得还是占蛮大一部分(原因)”(FP01)。具有明显负面暗示意味的词语容易向受众传递一种消极的认知信息,使得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将专业心理求助与个人生活失败建立联系,从而产生污名观念。3.2.4 人际因素:和他人进行比较人们会习惯性地对比他人与自己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遇到心理困扰时
24、也难免会通过相似情境下他人的反应和态度来对照自己的情况。在他人“貌似”能够应付自如的场景中,如果自己存在困扰则会陷入自我质疑和否定,“他好像就觉得自己是像你说的能力有问题的,就觉得好像这样的问题大家都遇到,为什么我就不行了?”(FP05);“别人都行,我不行,就觉得这事不能说,绝对不能说,这是我能力,这就好像工作能力一样,别人会做这道数学题,我不会,好,我的能力差”(F09)。假想他人对自己产生的负面评价可能形成假想中的公众污名,而对这种假想公众污名的内化则造成了自我污名。3.2.5 自我因素:威胁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胜任某一行为或工作的推测评价,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感
25、受(顾佳旎 等,2014)。许多人认为心理状况应属于自我可控范畴,“好像大家可能也有一些自恋的部分,就觉得我们是可以控制我们的心理的,所以可能就不会像普通的病一样,觉得自己控制不了”(FP05),加之许多人从小受到独立自强的观念熏陶,如果发现自己无法解决自我心理困扰,可能会损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陷入自我质疑或否定,“我们的价值观会比较推崇说苦难的历练。嗯,教育之下的很多人就会觉得(专业求助)是一个很懦弱,或者是自己没用的一个行为所以尽管他主动来了,可能在过程当中也会体现出这种污名化,就是我来求助证明了我不行,然后就是有些人也会在中途因为这个原因终止”(MP04)。自我因素和人际因素有所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业 心理 求助 行为 污名 现象 定性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