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2.doc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2.doc(1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A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是管理心理学基础 B工程心理学:密切联系 C社会心理学:密切联系 D组织行为学:界线未定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形成理论准备:A心理技术学:1903年,德,斯腾提出,最早研究是1912年闵斯脱博格《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 B霍桑实验:梅奥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一次把工业中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 组织管理学的先驱性研究 C群体动力理论:德,勒温,“场”理论,B=f(P、E) D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 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美,黎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管理心理学的原则:A客观性 B联系性 C发展性 2管理心理学的方法:A观察法:情境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 是否参与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B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霍桑实验) 优点:研究者主动地位,可以控制无关变量,反复观察 C调查法:分为访谈法与问卷法(是非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 D测验法 E个案法 四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B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C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D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管理学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A早期管理理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财税原理》 B传统管理理论:巴贝奇发展了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 艾末生的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C科学管理理论: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依据 泰罗:工作定额与标准化原理,《科学管理原理》 法约尔的经营活动六职能,管理活动五职能及十四原则《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厄威克:得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 古利克:管理七职能论 2行为科学理论:A人际关系理论:梅奥 B行为科学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人性管理理论有麦格雷戈的X(经济人)Y(自我实现人)理论及阿 吉里斯的不成熟到成熟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勒温为代表 领导行为理论以坦南鲍姆和施米特为代表的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以利克特为代表的支持关系理论,以布莱克、穆顿为代表的管理方格法。 3现代管理理论:A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的系统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B决策理论学派等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是一门研究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心理过程:A认识过程:感性认识如感觉,知觉 理性认识 B情感过程:定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分类:基本表现形态分为激情,心境,热情。 社会性内容分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C意志过程:定义: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自觉地确立目的,2自觉的能动性,3对行为的调节作用,4对心理的调节作用,5具有坚持的作用。 2个性心理: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理想等 B个性心理性:能力,气质,性格 三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麦格雷戈 社会人假设:梅奥 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 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管理心理学三章:个性与管理 一个性一般概述: 1个性概念及特征:(1)定义: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2)特征:A独特性 B整体性 C_稳定性 D_倾向性 2个性形成及影响:(1)个性形成过程:A婴幼儿期 B学生时期 C社会时期 (2)影响因素:A先天遗传因素 B家庭因素 C文化传统因素 D阶级和阶层因素 3个性物质论:(1)特质论:阿尔波特:个性是由特性组合而成,特性是可以测量的。 艾森克:个性两个独立向度即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内向—外向。 卡特尔:个性的基本单元是特质。 (2)社会学习理论:米勒,达乐等,强调环境、情况对个人行为的性格起决定作用。 (3)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的个性是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荣格:个性发展取决于个人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所引导。 阿德勒:优胜意识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 (4)个性类型论:荣格:内向及外向。后来进一步发展敏感、感情、考虑、想像型。 麦迪:四种个性结构 二气质 1气质定义与类型(1)气质定义: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气质在管理中应用:(1)气质地位:A: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B: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C: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气质应用:A: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B: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C: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三性格 1性格定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特征结构:(1)态度特征: (2)意志特征: (3)情绪特征: (4)理智特征: 3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1)心理机能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心理活动倾向分:内向与外向。 3)独立性程度分:顺从与独立。 4)妮蒂雅的四种气质分: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 4性格在管理中应用:(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四能力 1能力定义: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2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素质,教育,勤奋,兴趣和社会实践。 3能力结构:(1)基本能力与综合能力 (2)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4能力差异:(1)类型差异 (2)水平差异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5能力应用:(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结果 管理心理学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一、知觉 1知觉定义与过程:(1)定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与感觉关系: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两个都是感性认识。 知觉与思维关系:知觉是具体,直接的;思维是间接,抽象的。 (3)知觉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与反应。 2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C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 (2)主观因素: A需要和动机 B兴趣和爱好 C个性特征 D过去经验 E知识结构 二、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定义:对人的知觉也可称为社会知觉 2社会知觉分类:(1)对个人知觉: (2)人际知觉: (3)角色知觉: 3社会知觉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 (2)晕轮效应。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 (4)定型效应。 三、归因 1定义: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2模式:(1)海德:原因来自于外界力量--情境归因与自身的原因:个人倾向性归因。 (2)凯利:三因素即知觉者本人特点,知觉对象特点和知觉的情境。 三个标准即前后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3)韦纳:四因素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三维度即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制性。 3归因偏差:(1)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偏差。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偏差。 4归因偏差克服:(1) 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2) 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3) 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信心。 四、自我知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 1自我知觉定义:是批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自我意识(1)定义: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核心)。 3自我管理(1)定义: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2)构成:自我思想管理(首要内容),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 (3)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意义:为自我管理提供依据,决定了自我管理方向,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 管理心理学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 1价值观定义: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价值观分类:(1)阿尔波特:理论的,经济的,惟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 (2)格雷夫斯:反应型,宗法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等七个层类。 3价值观作用:动力作用,标准作用(核心与实质),调节作用,定向作用。 4价值观应用:个人、群体、管理者(P107) 二、态度 1定义:是主体对某种特定对象进行认识、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2构成:认知要素(基础),评价要素和情感要素(核心),意向要素(最终表现形式)。 3特性: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稳性,稳定性,系统性。 4作用:(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2) 态度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3)工作效率不是绝对正相关关系。 (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程度的影响 三、态度改变理论: 1影响因素:(1)社会环境: (2)团体因素: (3)态度系统特征: (4)个体人格因素: 2态度改变理论:(1)参与改变理论——勒温提出,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 (2)认知失调理论——弗斯丁格提出, A取决于两因素: B消除认知失调方法: a、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 b、增加新的认识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c、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3)三阶段理论——凯尔曼提出:服从,同化,内化。 (4)学习理论——A弗鲁姆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B英斯科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 (5)沟通改变态度理论——沟通者,对象,过程等。 管理心理学六章:需要、动机、激励 一、需要、动机与激励 1需要:(1)定义: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2)分类:A起源分: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B对象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C内容分: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2动机:(1)定义: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2)分类:A程度差异分:兴趣,意图,愿望等; B信度差异分:真实动机与伪动机 3激励:(1)定义: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 (2)分类:A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斯金纳的强化 理论 C状态型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挫折理论;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年提出,最为著名的一种激励理论 (1)内容: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需要是有主导的; (2)评价:贡献A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 B对人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 C对人类基本需要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内容:A满意因素(激励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 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工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 B激励因素缺乏:导致员工没有满意,保健因素缺乏:导致员工不满意; 激励因素增强:使员工达到满意,保健因素增强:使员工没有不满意; (2)评价:贡献A工作丰富化 B工作扩大化 C弹性工时 3麦克利兰的成就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 (1) 内容:人的需要有三种:成就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权力需要,三种需要因人而异,通过 培训等手段可以使人的成就需要得到增强; (2)评价:略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弗洛姆的期望理论1964年提出 (1)公式: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2)模式:努力与成绩关系;成绩与奖励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关系; (3)贡献: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B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2洛克的目标理论20世纪60年代提出 (1)合适目标内容: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性和目标的可接受性; (2)合适目标设置:A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B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 C目标可接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3)评价:略 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类型: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消退; (2)强化程序:A连续强化 B间断强化;a按强化比例变化分为固定比例强化与可变比率强化 b按时间间隔是否固定分固定间隔强化与可变间隔强化 (3)强化原则:A奖励与惩罚结合原则 B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C 及时强化 D奖人所需 四、状态型激励理论; 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7年提出 (1)公式: (2)消除不公平感方法:A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B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 C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D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E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3)实践意义:A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B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改变的关系 C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与比较标准的关系。 2挫折理论 (1)什么是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产生挫折原因:A外部原因: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B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和个体心理原因 (3)挫折反映个体差异:A 个体的抱负水平 B个体的忍受力 C个体对挫折的经验 (4)挫折行为表现:A攻击行为:多拉德的直接攻击与间接攻击 B退化性行为:盲目的轻信,固执和逆反 C妥协性行为: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成因推诿 D积极性行为:升华,补偿和改变 (5)应对挫折方法:A 正确对待挫折 B改变情境 C适当的精神发泄 管理心理学七章:群体概述 一群体一般概述: 1群体定义: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2群体特征:(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 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 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 (4) 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3群体构成要素:霍曼斯的三要素论,即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后来加了规范第四要素。 4群体行为: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统一于群体目标,而形成组合起来的行为。 二群体分类: 1是否实际存在分为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 2规模大小分为(1)大群体:社会因素比心理因素作用更大。 (2)小群体。 3个体归属分为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4规范性分为(1)正式群体 (2)非正式群体: ②分类:A塞利士按其与组织关系分为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和保守型 B道尔顿按其成员间关系分为a垂直型:共栖型与寄生型 B平行型:防卫型与进取型 C随意型: C里维斯按成员纽带分友谊型,嗜好型,工作型,自卫型和互利型。 D性质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 三群体的形成 1正式群体形成:为了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 2非正式群体形成:(1)心理因素(首要因素)A价值观念一致 B兴趣爱好一致 C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2)环境因素:A工作与生活方式 B共同的利害关系 C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四群体功能 1正式群体功能:(1)完成组织任务 (2)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 (3)协调人际关系 (4)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与行为 2高效率群体特征:(1)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 (2)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在群体内部易于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 (3)共同参与制定政策 (4) 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出色完成任务 (5)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6) 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3非正式群体功能(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A促进功能 B阻碍功能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A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 B对其成员起着改造作用 C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D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4管理中对非正式群体管理:(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如感情,信息沟通等 (3)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如核心人物转化等 管理心理学八章:群体动力 一群体规范与压力 1规范定义:包括群体中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 2群体规范分类:(1)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 (2)社会认可的规范与反社会规范 3群体规范作用:(1)维持和巩固群体作用 (2)树立评价标准作用 (3)群体动力作用 (4)行为导向的作用 4群体规范形成原因:谢里夫的试验表明模仿,暗示的结果皮尔尼克的规范分析法:明确规范内容;制定规范剖面图,将规范进行分类;进行改革。 5从众与顺从(两者差异主要在于内心是否自愿): (1)从众定义: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2)顺从定义: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6从众行为产生原因:出于知觉的歪曲,出于判断的歪曲,出于行为的歪曲。 7从众行为表现:心服口服(从众),口服心不服(顺从),心服口不服,口心都不服。 8影响从众行为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的性质,成员,气氛,凝聚力和一致性。 (2)个体特征:智力水平,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映像,个性特征,态度,生活阅历等 (3)问题性质:问题难易程度等。 9群体压力:(1)定义: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2)莱维特实验表明群体压力产生过程:合理辩论阶段——劝解说服阶段——攻击阶段——心理上隔离阶段 10不从众表现:①反从众 ②独立 ③集体主义自决。 11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1) 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群体压力 (2) 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出于“集体主义自决”的不从众者,不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而且要给予支持 (3)应该尽量避免用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 12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1) 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现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二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定义: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群体对成员有吸引力的原因:(1)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2) 群体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力 (3)群体对满足成员个人需求的吸引力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①群体的目标结构②群体规范的作用(对凝聚力起决定性作用)③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式的凝聚力强)④成员的个性特征⑤群体与外部的关系⑥群体地位⑦群体规模大小⑧信息沟通状况⑨奖励方式⑩成员的身心健康 4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关系:沙赫特的制作棋盘实验和罗宾斯实验表明:群体凝聚力强并不一定有利于生产效率提高。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5多伊奇的群体凝聚力测定:群体凝聚力=成员间相互选择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三群体冲突: 1什么是冲突:两种目标责任制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 2冲突性质:取决于冲突类型(1)建设性冲突:其特点A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十分关心 B彼此乐意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 C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D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增加 (2)对抗性冲突:其特点:A双方对赢得自己观点的胜利都十分关心 B不愿听取对方的观点、意见 C由问题的争论,转为人身攻击 D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减少,以致完全停止 3冲突过程(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其原因是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 (2) 认知和个性化 (3) 行为意向根据合作程度和肯定程度分为竞争,协作,回避,迁就和折衷。 (4)行为 (5)结果:包括功能正常的结果和功能失调的结果 4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共同点是奖励持有异议者而惩罚冲突的回避者。 5处理冲突策略:(1)组织内冲突类型:A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B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C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 (2)解决冲突方法: A交涉与谈判 B第三者仲裁 C吸收合并 D运用权威或武力 (3) 缓和冲突的方法:A原则:找出两个群体都能同意的目标;应该建立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 B具体方法:①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②订立超级目标③尽量提供各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④尽量避免形成胜负的局面⑤强调整体效率⑥加强思想教育 管理心理学九章:群体的沟通 一群体沟通概述 1信息沟通定义: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自己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 2沟通过程:①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3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1) 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4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信息沟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沟通的种类: 1种类(1)目的分:工具式沟通满足需要的沟通; (2)组织层次分:个人与个人沟通;个人与团体沟通;团体与团体沟通; (3)组织系统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4)信息流动方向分: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等沟通; (5)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意向沟通;双向沟通; (6)是否经中间环节分:直接沟通;间接沟通; (7)语言沟通形式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8)是否使用语言分: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 2沟通通道选择:从通道丰富性角度上看:面对面交谈(强) 广告,公告等(弱) 从信息是否常规上看: 三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1沟通障碍: (1)语义上的障碍 (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 (6)信息过量的影响 2改善沟通的办法: (1)重视双向沟通 (2)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3)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3沟通十诫:①沟通前先澄清概念;②检查沟通的真正目的;③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情况;④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可能取得他人的意见;⑤沟通时应注意内容,同时也应注意事项;⑥尽可能传送有利的信息;⑦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与催促;⑧沟通时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应着眼于未来;⑨应该言行一致;⑩应该成为一个“好听众”。 管理心理学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概述 1什么是人际关系: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而成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性质:①社会性(首要和根本特性);②情感性;③复杂性; 3人际关系类型:(1)性质分自然性人际关系(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和社会性人际关系(政治、经济的) (2)形式分合作型人际关系(社会主义基本的人际关系)和竞争型人际关系 (3)效果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和不好的人际关系(矛盾,猜忌) (4)公私分公务关系和私人关系 (5)组织形式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4群体人际关系分析:莫雷诺的吸引、排斥和不关心三种; 贝尔斯(1950)的群体成员的工作任务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行为的两种分法 5人际关系作用:(1)对团结影响 (2)对工作效率影响 (3)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特点平等,团结,根本利益一致) (4)对人体心理健康影响 (5)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6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相似性和一致性(伯恩实验) (2)距离的远近 (3)交往的频率(正比例关系) (4)性格和气质 (5)主观印象(第一印象) (6)思想品德 (7)需求互补 二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1)吸引相近规律:①外貌吸引(外貌美会产生晕轮效应);②言语吸引(言语也会产生晕轮效应);③才华吸引;④学识吸引;⑤名望吸引。 (2)趋同离异规律 (3)互需互酬规律:互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互酬是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4)交往深化规律:纵深发展,分别是礼仪交往,功利交往,感情交往,思想交往。 (5)交互中和规律 三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1)社会测量法:莫雷诺于1934年创立,缺点是不能看出交往动机。 (2)行为测量法:霍曼斯创立 (3)参照测量法:测量人际交往动机的方法。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提出。 (4)动机测量法: (5)层次测量法: (6)相关测量法: (7)历史测量法: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①感情投资法:霍桑实验 ②心理吸引法: ③深层了解法: ④中和互补法: ⑤求同存异法: ⑥排难解纷法: 管理心理学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 一领导概述 1什么是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施加心理影响的人是领导者 。(本质是一种影响力,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2领导的功能:(1)正式领导者:①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和方针;②提供情报知道与技巧;③授权下级分担任务;④对职工实行奖惩;⑤代表组织对外交涉;⑥控制组织内部关系,沟通组织内上下的意见; (2)非正式领导:①协助职工解决私人问题;②倾听职工的意见,安慰职工的情绪;③协调与仲裁职工间的关系;④提供各种资料情报;⑤替职工承担某些责任;⑥引导职工的思想、信仰及对价值的判断; 3领导者的素质:(1)品质素质:政治上坚强;工作要勤奋;品德要高尚; (2)知识素质:相关的学科知识,领导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 (3)能力素质: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用人能力(广纳贤士,用人所长,任人唯贤) (4)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善于转换角色;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 4领导者素质培养:①吸取新知识;②重视理性;③强调成效;④开发意识。 5领导者选拔与培训方法:①评鉴考核法;②情景模拟法(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即席发言);③实绩考核法(撰写述职报告,相关下级和同级进行民主评议,专家评议,重点访谈);④案例分析法;⑤工作轮换法;⑥座谈访问法;⑦敏感性训练;⑧成就需要法;⑨交往风格类型鉴定法(好事型,控制型,分析型和支持型)。 二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应用 1领导有效性的品质理论:(1)传统品质理论:认为领导的品质生有就有的,可以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测验。其理论缺点是过分强调领导者天生品质的特征,忽视了教育、环境因素的作用。 (2)现代品质理论:爱德温•吉色利的语义差别量表法(分为能力,个性品质和激励) 2领导有效性的行为理论:(1)领导四分图理论:A: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首创,把领导行为分为“关心人”与“抓工作组织”两类; B:四种组合:①高“关心人”高“抓工作组织”②低“关心人”高“抓工作组织”③高“关心人”低“抓工作组织”④你“关心人”低“抓工作组织”。 (2)管理方格理论:A:布莱克和莫顿提出,认为最有效的领导者应该是即关心工作又关心人的人。 B:类型①任务型管理(9.1),关心生产不关心人 ②乡村俱乐部型管理(1.9),关心人不关心生产,在高度竞争性企业内,很少可能出现。 ③贫乏型管理(1.1),什么都不关心,生产效率最低。 ④中间道路型管理(5.5) ⑤团队式型的管理(9.9),最佳管理方式。 (3)PM理论:A:日本的三隅二不二提出。P是执行任务为主,M是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 B:PM(效率最高),p,M,pm(效率最低)。 3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效领导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目前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领导理论。 (1)领导的“连续带”模式:由坦宁鲍姆和施密特于1958年提出。 (2)领导—参与模型:由佛隆和耶顿提出。该理论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让职工不同程度参与决策。 (3)通路—目标模型:又名目标导向模型。由豪斯提出。当员工对工作任务模糊不清时要“高工作领导”,反之,要“高关系”的领导。 (4)生命周期理论:A:由卡门提出。领导行为要与被领导成熟度相适应。成熟度指心理的成熟度。 B:①命令式领导:员工不成熟,高工作、低关系 ②说服式领导:员工初步成熟,高工作,高关系 ③参与式领导:员工比较成熟,低工作,高关系 ④授权式领导:员工成熟,低工作,低关系 (5)领导风格抉择模式:取决于①工作性质;②职工的成熟度;③传统的领导方式;④上级的领导风格;⑤领导者本人的个性。 (6)弗德勒模型:领导效果好坏取决于三个条件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②任务结构;③职位的权力; 三领导决策 1决策定义: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现代领导决策必须从经验性决策向科学性决策转变。 2决策科学发展的原因:(1)知识经济的综合性。 (2)现代大科学的复杂性。 (3)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4)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3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1)客观对象的特点和规律 (2)情报资料的收集 (3)社会发展的需要。 (4)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 4领导决策的三种典型方式:(1)集权式领导决策:优势是决断迅速,执行较快,效率较高。靠“指令”指挥,强调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2)参与式的领导决策:优点是集思广益,缺点是周期长。靠“指导”行事,激励员工积极性。 (3)放权式的领导决策:优点能充分发挥员工聪明才智。领导放手让下级指挥。在监控上主要在于职工的自觉性。 管理心理学十二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一组织概念 1什么是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2组织变量:(1)结构变量: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权力体系、复杂性、集权化、职业化、人员结构等。 (2)因果变量:规模、环境、技术和目标 二组织目标与结构 1组织目标设置注意点:①目标与需要和动机结合;②目标与参与;③善于引导; 2目标管理:德鲁克于1954提出,被认为是管理中的管理。 (1)目标管理特点:①系统观念应用;②参与管理应用;③授权管理应用;④整体观念应用;⑤自评观念应用; (2)目标管理完善(莱文森提出):①建立真诚关系;②集体评价办法;③共同完成目标; 3组织分类:(1)按目标分:①互益组织;②工商组织;③服务组织;④公益组织; (2)按是否正式分:①正式组织;②非正式组织(也被称为心理—社会系统) (3)按个人与组织关系分:①从权力和权威看,分功利性的,规范性的,强制性的。 ②从个人参加活动看:分疏远的,精打细算的,道义上的。 4组织结构类型:(1)直线式的组织结构:这是最早的组织结构。 ①优点:机构简单;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稳定; ②缺点:结构呆板;不易调动下级积极性;容易独断专行;缺乏合作精神; (2)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①优点:有利于发挥管理人员专长;有利于将复杂工作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工作计划性;有利于从各方面强化专业管理职能; ②缺点:职责权限易混淆;多头领导;部门意见不一,下级无所适从; (3)矩阵式组织结构:把专业功能管理与项目任务管理统一起来 ①优点:每个专项目标有专项主管;专项小组能相互配合;发挥特长;使权力与责任结合起来。 ②缺点: 5组织层次与组织幅度:(1)管理层次是纵向的,管理幅度是横向的 (2)组织结构包括结构的复杂性、正规性和集中化。 (3)采用高耸的组织结构还是扁平的结构因素:①工作任务的相似程度;②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③职工的经验和思想水平;④工作任务需要协调的程度; 6企业组织结构的功能性分析:(1)企业组织的管理结构; (2)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 (3)企业组织的角色结构; 三组织理论与设计: 1组织理论:(1)传统组织理论:韦伯的科层制。 A特点:①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②专业化的分工;③明确的规章制度;④程序无情感因素;⑤技术是提升的基础;⑥法定-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