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4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目录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北京交通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6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北京交通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2014年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简答1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主要形式?二、论述1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2试述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现实意义。3试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分析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6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6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单项选择题(每道小题1分,共20分)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相分离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裂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A大脑固有的生理机能B人类思维活动的反映C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所共有的生理现象D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3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A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B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形式C是又一个哲学基本问题D只是在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出现之后才存在的现象4黑格尔在对待辩证法问题上的错误在于A把辩证法的规律应用于整个世界B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D认为思维规律是自然界和历史规律的反映5“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因为A没有内部的联系就没有外部的表现B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部依据D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矛盾斗争不需要任何条件B矛盾斗争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C矛盾斗争不被任何条件所束缚D矛盾斗争能脱离同一性而单独存在8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9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就是要坚持A实践与认识的统一B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C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D真理和价值的统一10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A劳动的发展史B政治斗争的发展史C科学技术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1由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改变或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社会发展的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12人们的思想、动机和意志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了A人的动机是否善良B它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的程度C人的思想是否超越了社会条件的限制D人的意志是否坚强1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科学文化的反映B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14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A统治阶级的利益B统治阶级的意志C群众实际掌握它的程度D它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5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A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B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6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1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18“安不忘危”。这种思想注意到了“安”与“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A相互区别B相互对立C相互作用D相互转化19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的观点来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B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C人民富裕的重要前提D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B党的思想路线决定的C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D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区别在于它是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B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C无产阶级世界观利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D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E知识的总汇和科学的科学2历史前进的车轮不能倒转,这是因为A历史进步的深刻根源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利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B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齐”的过程C历史的前进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义是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D社会发展是周而复始的过程E社会的发展是不容许有停滞和倒退的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互区别,相互渗透B重点论是一点论,与两点论对立C两点论是均衡论,与重点论对立D两点论内在包含着重点论E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4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有A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D不能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过程E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就存在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E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l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2什么是认识的总规律?3怎样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为什么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5社会历史与自然界有何不同?6怎样全面地理解人的本质?四、判断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2有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有人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你怎样看?3“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五、论述题(每题12分,共36分)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2甲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建没社会主义和階社会的必要性利重要性。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并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六、材料分析题:请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原理对以下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所提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1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问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斯宾诺莎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直观念为依据,即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材料2: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白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足真理。材料3: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请回答:(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土要倾向是什么?(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3)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下述观点:材料1:“环境的改变利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摘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材料2:“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摘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材料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摘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材料4:“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道小题1分,共20分)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相分离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裂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A大脑固有的生理机能B人类思维活动的反映C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所共有的生理现象D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D【答案】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对世界本源问题的错误认识,即陷入了唯心主义,使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分离。【解析】3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A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B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形式C是又一个哲学基本问题D只是在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出现之后才存在的现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时形成的,它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又一个哲学基本问题;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共同构成哲学基本问题,而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形式;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至于D选项,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期也存在,而不只是在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出现之后才存在的现象。D【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的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解析】A【答案】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解析】4黑格尔在对待辩证法问题上的错误在于()。A把辩证法的规律应用于整个世界B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D认为思维规律是自然界和历史规律的反映5“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C【答案】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来源,这是毋庸置疑的,是黑格尔对哲学发展的贡献。但是,黑格尔辩证法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解析】A【答案】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解析】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因为()。A没有内部的联系就没有外部的表现B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部依据D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矛盾斗争不需要任何条件B矛盾斗争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C矛盾斗争不被任何条件所束缚D矛盾斗争能脱离同一性而单独存在B【答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解析】C【答案】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展开,也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解决;只有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才能打破旧的矛盾统一体,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瓦解而产生出新的矛盾统一体。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斗争的无【解析】8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9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就是要坚持()。A实践与认识的统一B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C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D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条件性是指矛盾斗争不被任何条件所束缚矛盾斗争无时不在,无时不有。C【答案】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解析】A【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解析】10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A劳动的发展史B政治斗争的发展史C科学技术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1由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改变或消灭社会发展规律动反映。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对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运动过程的揭示,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即对真理的正确认识,而革命性则是不断地实践过程,不断地突破,二者的统一,就是要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不断地再实践、再认识。D【答案】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解析】C社会发展的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12人们的思想、动机和意志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了()。A人的动机是否善良B它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的程度C人的思想是否超越了社会条件的限制D人的意志是否坚强1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科学文化的反映C【答案】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但不可创造和消灭规律;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这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最主要的区别。【解析】B【答案】人们的思想、动机和意志的实现程度即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解析】B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14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A统治阶级的利益B统治阶级的意志C群众实际掌握它的程度D它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5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C【答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因为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解析】C【答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解析】A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B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6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答案】A选项和B选项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解析】A【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解析】1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18“安不忘危”。这种思想注意到了“安”与“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A相互区别B相互对立C相互作用D相互转化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社会发展中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答案】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所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析】D【答案】19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的观点来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B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C人民富裕的重要前提D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B党的思想路线决定的C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矛盾就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向对立面转化。“安不忘危”正是体现了矛盾的这一特性。【解析】D【答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进步的社会意识,因此可以预见、推断未来,指导实践,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解析】D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区别在于它是()。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B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C无产阶级世界观利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D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E知识的总汇和科学的科学2历史前进的车轮不能倒转,这是因为()。A历史进步的深刻根源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利生D【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即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决定于生产力的状况。【解析】ABCD【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解析】产关系的矛盾之中B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C历史的前进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义是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D社会发展是周而复始的过程E社会的发展是不容许有停滞和倒退的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区别,相互渗透B重点论是一点论,与两点论对立C两点论是均衡论,与重点论对立D两点论内在包含着重点论ABC【答案】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是辩证统一的,使每一社会形态都表现为对前一社会形态的“扬弃”,成为联系与发展的环节,使整个社会形态更替过程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完成,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尤其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唯物史观把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作为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解析】E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4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有()。A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D不能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过程E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ADE【答案】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颇,这就是两点论。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种矛盾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而陷入均衡论的错误,使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就是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解析】BCD【答案】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解析】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就存在()。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E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ABCDE【答案】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些哲学家曾经谈到过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产生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人们面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不可知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或者意识,两者中之一;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都是世界的本源。“一元论”一词是18世纪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二元论的观点自古希腊就存在,其典型代表是柏拉图。二者的对立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奠基者,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解析】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答:(1)“实事求是”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就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就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2什么是认识的总规律?答:认识的总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3怎样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1)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因为,理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面对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所以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指导。飞速发展的实践要求理论跟上,在新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只有跟上实践的步伐,理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发挥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2)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4为什么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答: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是因为:(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2)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3)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5社会历史与自然界有何不同?答:社会历史与自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1)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6怎样全面地理解人的本质?答: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人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的根本之所在。(2)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3)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4)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5)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四、判断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答:此观点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对客观反映方式不同。具体表现在:(1)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2有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有人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你怎样看?答:前者的看法是正确的,它正确认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后者的看法是错误的,它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属性,忽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理由如下:(1)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指事物质变之前的量变状态,即当一事物尚未转变为他事物时,该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二是指在描述事物的运动时,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其空间位置还没有发生变动,就说该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2)无论是事物的性质还是空间位置,时时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也就意味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把运动和静止人为地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之,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所以,前者的看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后者的看法是相对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3“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答:“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是错误的,说“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是正确的,因此,此观点具有片面性。具体分析如下:(1)这主要考察的是事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2)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根据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可以判断出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也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五、论述题(每题12分,共36分)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对象、内容、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在哲学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2)在哲学的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也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建立起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3)在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与旧哲学有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以往旧哲学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不懂得改造客观世界,即实践的作用。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2用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建没社会主义和階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整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彼此联系的事物构成的联系之网,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绝不能孤立于这个网之外。“唇亡齿寒”、“兔死狐悲”、“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典故,都以生动直观的语言描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历年真题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雁**】。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雁**】,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雁**】。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雁**】,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