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国国家观的“国-民”关系嬗变.pdf
《清末民初中国国家观的“国-民”关系嬗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民初中国国家观的“国-民”关系嬗变.pdf(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502024年1 月Jan.2024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第46 卷Vol.46,No.1第1 期宜春学院学报清末民初中国国家观的“国-民”关系变陈晓岚(广东开放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091)摘要:在古代中国“天下观”解体后,“国”从“天下”中脱嵌,清末思想家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主权国家观念作为救国的方案,当国家主义方案碰壁后,民初思想家认识到个人权利和个性发展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国家观念进行替代。理解嬉变的过程,核心在于理解“国家和国民”关系的处理,研究发现这对关系由依附式转变为“国在民上”关系构建,又转向强
2、调“个人至上”的关系构建,将国民脱嵌于国家和家庭,把人作为现代国家构建的手段转变为其目的,完成了具有内在延续性的现代国家构建启蒙。关键词:清末民初;国家观;国民;关系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1-38 0 X(2 0 2 4)0 1-0 0 50-0 6On Changes of“State-People Relationships of ChinasView of State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CHEN Xiao-lan(School of Law and Administration
3、,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91,China)Abstract: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world view in ancient China,the state is detached from the“world”.Think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ok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 state based on“nationalism as a plan to savethe nation.However,after the nation
4、alist plan hit a wall,they realiz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dividual rights and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state.Therefore,the concept of free state based on“indi-vidualism was substituted.The core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l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handli
5、ng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tate and people.It is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has changed from dependency to“the country is on the people and then to“the individual is supreme.The citizens were detached from thecountry and family,and people were transformed as the means of building a nation-state
6、 into their purpose,thuscompleting the enlightenment of building a modern country with internal continuity.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view of state;state and people;relationship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苟思想之普及,则吾国家之成立,殆将不远矣”,1(P459)近代国家观念的兴起是近代中国政治转型
7、的推动力,现代民族国家观瓦解了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清末民初中国国家观经历了从“天下”“王朝”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郑大华认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从天朝国家观念转向主权国家,二是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转变,两条主线背后的推动力分别是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2 1 那么,在剧烈的转型期,“国家观”作为清末民初思想家寻找救亡图存的价值取向,国收稿日期:2 0 2 3-1 0-0 8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 0 2 0 年度“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动员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20XMK08)。作者简介:陈晓岚(1 9 8 4一),女,广东汕头人,广东开
8、放大学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党社关系。51第1 期陈晓岚:清末民初中国国家观的“国-民”关系嬉变第46 卷家主义和自由主义两条主线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呈现什么特征?“国家主义”是近代兴起的将国家主权放置在优先于公民权利位置上的政治学说,具有浩瀚的面向,文中仅以国家主义的价值导向和基本政治含义作讨论,不作具体类型上的细分。同时,国家观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亦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于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31 这当中“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是国家观念的重要内容。在国家观的嬉变中,逻辑脉络的梳理需要从这对关系入手,回答现代国家构建的救国方案转型如何安置国家与个人的问
9、题。一、依附式:“天下观”中的“国-民”关系中国很早形成的“天下”观念,围绕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形成地域的概念,中国居于宇宙的中央,在天下体系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国以外是“四夷”。同时,“天下”还具有政治文化内涵,是王权专制合法性的依据,“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使改朝换代,天命仍在延续。以天下价值观为核心的天下体系,国和家、国家和天下、国家与朝廷、国家与君主、国家与臣民等混淆,王朝和天下观念,形成了一种“家国一体、华夏中心、皇权至上、朕即国家”的框架,“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其实蕴含和表达了一种国家观。4 有学者指出,“国家成了一家一姓一人之国,国事成了一家一姓一人之事”,国家的兴亡与“一家、一姓
10、、一人”的命运兴衰唇齿相依。5中国古代的“国”具有四周的疆界,西周时封邦建国,天子家天下,而诸侯的领地为“国”,天子视“国”为“家”。古代的“民”本义指奴隶,后又有“百姓”“庶民”等含义,两意都是指处于政治依附地位上的“臣民”“臣民”只能对君主和国家表达绝对的认同和服从。在“天下”观中,政治圈层结构也体现在关系的差序格局中,“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r6(P17)君为政策制定者,臣为政策执行者,而民众是有政治义务而无政治权利的被统治者。金观涛 7(P230)指出天下观的三个特点:一是普世的,只要接受、实施儒家道德伦理的地区、
11、民族,不分其人种、语言,都可以纳人到“天下”的范围之内;二是有等级的区别的;三是没有国家主权的地位,所谓的“天下”仅是一个道德共同体,由共同体中心的皇帝行使权力。在处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时,由近及远的天下观念带来的“内华夏而外夷狄”华夷秩序观念是其评判标准,“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时候,中国人就在自已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8 这种“天朝上国”的观念,在近代才被打破,列文森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4)二、从“国的脱嵌”到“国家至上”:清末国家主义观中的
12、国民关系演进(一)“天下”“国”分离、“家”“国”分离与国家主义观念一方面,随着西方史地知识的传人,开启了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新认识在,人们承认了万国的存在,思想界也出现对天下价值体系的批判,葛兆光提出:1895年以后,大清帝国开始从“天下”走出来,进人“万国”,不得不面对诸如“亚洲”和“世界”这些观念的冲击。1 0(P4)中日甲午海战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失去了对藩属国的控制权,天下体系彻底解体,中国为世界之中心的天下价值观被抛弃。另一方面,是家国连续体的断裂,在反对专制主义的过程中,家族主义首当其冲,进步知识分子批判家族主义是专制主义的思想渊数,激烈批判导致家国一体思想解体,家与国分离,
13、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国家观。梁启超认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一些思想家的共识,国家成为人民的“公器”。由此,“国”从天下体系中脱嵌而出,从宗法伦理及天下价值体系中脱离出来,获得独立性,成为形构现代国家的自主性实体,富国强兵成为国家的理性目标,思想界国家主义压倒天下价值体系。国家主义思想滥筋于古希腊,初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新兴民族国家反对教会与封建统治的利器。西塞罗认为国家是人类与同伴交往的天性所结出的最终果实,因为人具有不愿意与其同胞相孤立的天性,国家便与人的合群天性联系在一起,这一联合的首要原因更多地源于自然带给人的某种社会精神而并非单
14、纯的个体软弱,1 1(P35)强强调的即是国家高于个人。马基雅维利以君主论表达了国家主义学说,推崇国家权力、强权政治以及放弃“美德”,论证了国家无限权力的合理性,从马基雅维利开始,国家彻底摆脱宗教与伦理价值约束,被赋予自主理性,享有至高无上且不得分割与转让的主权意志,并非只是人民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和手段。52第46 卷宜春学院学报第1 期因此清末思想家以国家构成要素来诠释国家观念,康有为用“国地、国权、国民”三要素概括国家的组成,梁启超认为现代国家由“领土、主权、人民”三要素组成,“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
15、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1 2()与马基雅维里否定国家是君主私产,破除国家人格化形象的逻辑相似,清末思想家通过三要素否定了“联即国家”的传统国家观,强调人民主权是现代国家的主要特征,“国家者,全国人民之公产也;朝廷者,一姓之私业也”,1 3(P16)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1 4(8 6 0)这种斩新的国家观,高扬国家主权意识,关键在于改国家从属于一家一姓的王朝为“以公治众”的现代国家。以此为逻辑起点,推导国家的职能,“政治问题日国家。凡是国家,必有治权。而治权以政府为之器,故天下无政府之国家。1 5(P247)国家旨在对外保护国民的安
16、全,“御外侮而存其群者也”,1 6(P123)对内维持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物质利益,即“为国家者,但能永其秩序治安,而真能为民保性命财产足矣。1 7 (P1253)(二)“国在民上”的国民关系构建由于国家权力主体具有公共性,而非王权的私有,同时国家职能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公共性,承当一定的社会之职能,也体现权力服务对象的公共性,惠及社会大众,因而国与民的关系呈现国家主导的“国在民上”特征,清末知识分子将国民置于国家之下,认为构建和培育国民不是建立现代国家的目的,而是手段,“国家权力成了代表人民抑或民族整体利益的善,而与以往被认定的不得不有所限制的必要的恶分手告别。1 8 (P242)国民
17、、新民的培育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关键手段,郭忠华在“国民”概念的引介和创造研究中提出三个方面的术语创造过程,即“国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国民与公民身份联系在一起”“国民与奴隶联系在一起,1 9(P167)在概念史方面提供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把国民视为现代国家转型关键的依据。1 9 0 2 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而大力推倡“新民”概念。“国民”一词在1 9 0 3年和1905年的使用达到顶峰,分别达40 0 0 次和350 0 次左右,2 0(P13)可见“国民”概念受到重视的程度。培育国民,是为培育人们的国家观念,使人们能够把国家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清末知识分子将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比如成
18、鱼和水、树和枝的关系,国为水民为鱼,国为树民为枝,水干则鱼死,树枯则枝落。梁启超提出与“国民”相对的“部民 2 1(P19)概念,部民“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一已而不知有国家”,部民即使成为灭国之奴,也只能淡然视之,没办法起而救之,“内不能自布政治”,外不能“群策群力,捍城御辱”。要成为强国富国,落脚点在于具有国家观念的国民,部民在弱肉强食的现代国家时代,无法使中国立于民族之林。只有做到化部民为国民,国家才能成为有权国。邹容在革命军中所呼吁的“我同胞今日之革命,当共逐君临我之异种,杀尽专制我之君主,以复我天赋之人权”,国民教育使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国民教育应具有“当知中国者,中国人之
19、中国也”“当知自由平等之大义”“当有政治法律之观念 2(P15)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清末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国民觉醒的紧迫性,提出通过国民性改造来救亡图存,以实现民族振兴的策略,“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2 3(P54)在国家主义的现代主权国家观念下,国家在国民之上,国民为强国的基础,作为现代国家构建的手段存在,其关键在于祛除民众的旧观念,激活其国民精神和以国家为中心的观念,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呈现以国家为主导的套嵌式特点。(三)对国家主义的反思及转向需要注意的是,国家至上的观念和救亡路径并没有使自由主义国家观消亡,二者相互交织,只是以在救亡图存为主旋律的清末,知识分子尝试把国家放置
20、于个人优先的位置,把国民的培育作为建立现代国家的工具,国家主义观念得以被迅速认同和传播,成为救国药方,使得国民自由与国家建设的对比,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国家优先于个人,个人发展服从于民族解放。当民初议会制和国家建设均宣告失败,当新生的共和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只是形式上替换了帝制清朝,当清朝旧的官僚阶层混人新政权并成为中坚力量时,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国家主义救国途径的有效性,反思国家主义对于个人自由的压制,使得个人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真正的国民并没有培育出来,他们转而寄希望于通过独立、平等和自由的个人价值发掘,来达到救国的目的。杜亚泉于1917年的个人与国家之界说中讨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把二者关系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末 民初 中国 国家 关系 嬗变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