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综合规划导则.doc
《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综合规划导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综合规划导则.doc(2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计划导则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目标 为落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相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豫发[]1号)文件精神,市加紧社会主义新农村计划建设和村庄治理,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管理民主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促进城镇统筹,科学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制订《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及编制要求 1.2.1 本《导则》适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计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村庄)建设计划编制和计划管理。 1.2.2 激励村庄委托有资质计划编制单位单独编制村庄建设计划进行建设,不能单独编制计划村庄根据本《导则》进行计划建设。 1.2.3 村庄是否单独编制建设计划应由县(市、区)村镇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计划和相关乡镇计划要求,依据村庄具体情况确定。计划撤并村庄不需编制村庄计划,有条件可编制村庄撤并计划。 1.2.4 村庄计划设计过程中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设计方案完成后应向村民公告并经过教授审议,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1.2.5 本《导则》适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计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村庄)建设计划编制和计划管理,另外还必需实施国家其它相关技术法规、规范。 1.3 基础任务 村庄建设计划基础任务是在乡(镇)总体计划(含乡镇域计划)所确定村庄计划建设标准基础上,深入确定行政村域内村庄建设规模、范围和界限,对村庄建设进行综合布局和计划协调,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和计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居环境。 1.4 计划依据 1.4.1 县(市)域城镇村庄布局计划; 1.4.2 乡镇总体计划(含乡镇域计划); 1.4.3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计划; 1.4.4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1.4.5 《村镇计划标准》; 1.4.6 《河南省村庄建设计划导则(试行)》; 1.4.7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1.5 计划范围 村庄建设计划宜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若是多村并一村,宜以计划高速后行政村范围为计划范围。 1.6 村庄建设计划标准 1.6.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要求,加紧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方面进步。 1.6.2 主动引导从事第一产业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主动激励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提倡“迁村并点”,推进“空心村”整改。 1.6.3 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现有村庄进行整改、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全部集中改建和新建村庄应统一计划、分步实施。 1.6.4 村庄建设应结合当地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本着“量力而行、规模适度、经济适用、合适超前”标准进行,要主动推广优异、适用科技结果。 1.6.5 村庄建设要坚持合理用地、节省用地、保护耕地、集约发展标准,严格实施国家要求用地政策和标准,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充足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 1.6.6 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难影响地段,宜选择有良好自然环境,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和建设条件适宜荒山、岗地、坡地及其它非耕地,避免铁路、关键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严禁沿路展开布局,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1.6.7 充足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一样自然地理条件要求,因地制宜,灵活部署,突出地方特色。 1.6.8 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生活需要。 1.6.9 住宅建筑应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习惯。 第二章 村庄布局 2.1 村庄布点标准 2.1.1 村庄建设要计划先行。依据乡镇域村镇体系和土地利用总体计划,结合城镇发展、产业布局,编制村庄布点计划。合理确定新建、保留、撤并和整改村庄数量、职能和规模,界定村庄建设范围,落实乡镇域村镇体系和土地利用总体计划提出要求。 2.1.2 符合乡镇域计划村庄布点要求。 2.1.3 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便农民小康或现代化生活需求。 2.1.4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农业生产发展,和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适应、耕作半径合理。 2.1.5 村庄应集中建设,每个行政村标准上不超出3个。村庄人口规模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通常大型村不低于人,中型村1000-人,小型500-1000人,山区不低于200人。 2.1.6 在地理条件、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地域可依据特殊需要合适增加村庄布点数量,但仍要表现集聚发展本质要求。 2.2 村庄建设计划分类 依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村民生活习惯、现有建设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原因,计划分为改建扩建型村庄计划和新型村庄计划两大类型。 2.2.1改建扩建村庄选择标准:应关键选择位置合适、规模适度、交通方便、生产基础和绿化环境很好、文化底蕴丰厚、发展潜力较大村庄,且村庄周围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 2.2.2 新建村庄选址标准:参考1.6条、2.1条要求和2.2.1款相关要求。 2.2.3 计划撤并村庄,除危房维修以外,全部集体和个人建设活动(包含危房改造),全部不得在现村庄新建或改造,应纳入所并入村庄进行计划建设。 2.3 改建、扩建型村庄计划 2.3.1 改建、扩建型村庄应妥善处理新旧村建设关系,主动推进旧村改造和整改,合理延续原有村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村。 2.3.2 旧村改造标准: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平,提升村庄居住环境质量。 2.3.3 新村扩建标准:和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在原有村庄基础上沿1-2个方向集中建设(选择发展方面应考虑交通条件、土地供给、农业生产等原因),避免无序蔓延,尽可能形成团块状紧凑布局形态;统筹安排新旧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4 新建村庄计划 和村庄自然环境友好,用地布局合理,功效分区明确,设施配套,环境清新优美,充足表现浓郁乡风民情特色和时代特征。 2.5 村庄布局标准 2.5.1 全方面综合地安排村庄各类用地。 2.5.2 集中紧凑建设,避免无序扩张。 2.5.3 充足利用自然条件,充足挖掘地方文化内涵,表现地方特色。 2.5.4 新、旧村庄有机衔接,形成合理有序空间结构。 2.6 村庄结构和用地标准 2.6.1 村庄结构 村庄以住宅组团为基础单元,村庄通常由大小不等多个住宅组团组成。 2.6.2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按三类控制。1类为80-100平方米/人,适适用于现实状况人均用地低于120平方米,人均耕地不足1亩村庄;2类为100-120平方米/人;3类为120-140平方米/人,适适用于现实状况人均用地超出计划200平方米,人均耕地大于1亩村庄。 各县、市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上述标准合适进行调整,但最高不能超出150平方米/人。 2.6.3 建设用地标准 村庄各类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百分比应按表2.1实施。各类建设用地取值相加不应超出建设用地上限。 表2.1 建设用地标准 用地类别 占总建设 用地百分比 人均用地指标(平方米/人) 1类 2类 3类 1、居住建筑用地 50——70 40——70 50——84 60——98 2、公共设施用地 6——12 4.8——12 6——14.4 7.2——16.8 3、道路广场用地 8——12 6.4——12 8——14.4 9.6——16.8 4、绿化用地 4——8 3.2——8 4——9.6 4.8——11.2 5、其它用地 10——20 8——20 10——24 12——28 村庄总建设用地 100 80——100 100——120 120——140 注:公共设施用地包含公共建筑用地和公用工程用地。 其它用地包含生产性服务设施用地和其它。 2.7 村庄布局模式 2.7.1 村庄布局基础模式 2.7.1.1 集中式部署模式 2.7.1.2开敞式部署模式 2.7.2 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 2.7.2.1 平原地域模式 2.7.2.2 水网地域模式 2.7.2.3 丘陵地域模式 2.7.3 按村庄规模划分 2.7.3.1 适适用于1500人以下 2.7.3.2 适适用于1500-3000人 2.7.3.3 适适用于3000人以上 2.7.4 村庄扩建基础方法 第三章 公共设施 3.1 公共设施分类 3.1.1 公益型公共设施,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 3.1.2 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指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粮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剪发店、娱乐场所、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农副产品加工点等公共设施。 3.2 公共设施部署标准 3.2.1 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应和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和村庄住宅同时计划、建设和使用。 3.2.2 公益型公共设施宜集中部署,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在方便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前提下,可采取综合楼或组合体。 3.2.3 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中心或村口部署公共活动场所,满足村民交往活动需求。 3.2.4 小学应按县(市、区)教育部门相关计划进行布点。 3.3 公共设施配套指标体系 3.3.1 公共设施配套指标 公共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 3.3.2 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参考3.1配置,建筑规模参考表3.2实施。 表3.1 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配置表 通常应设置 有条件设置 1、村(居)委会 √ 2、幼稚园、托儿所 √ 3、文化站(室) √ 4、老年活动室 √ 5、卫生所、计生站 √ 6、运动场地 √ 7、公用礼堂 √ 8、文化宣传栏 √ 表3.2 公益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 公共建筑项目 建筑面积(平方米) 服务人口(人) 备注 1、村(居)委会 200——500 行政村管辖范围内人口 2、幼稚园、托儿所 600——1800 所在村庄人口 2—6班 3、文化站(室) 200——800 同上 可和绿地结合建设 4、老年活动室 100——200 同上 同上 5、卫生所、计生站 50——100 同上 可设在村(居)委会内 6、运动场地 600—— 同上 可和绿地结合建设 7、公用礼堂 600——1000 同上 可和村(居)委会、文化站(室)建在一起 8、文化宣传栏 长度大于10米 同上 可和村(居)委会、文化站(室)建在一起或设在村口、绿地内 3.3.3 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依据市场需要根据计划进行选址、安排用地。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参考表3.3实施。 表3.3 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 村庄规模(人) 500——1000 1000—— 人以 建筑面积(平方米) >500 >600 >800 3.4 公共设施部署方法 3.4.1 公共设施布点 3.4.2 公共建筑排列方法 第四章 住 宅 4.1 住宅计划设计标准 4.1.1 村庄住宅设计应满足住户起居行为要求,内部功效表现适用、舒适、方便、安全标准。 4.1.2 住宅应以双拼式、联排式为主,主动引导公寓式住宅建设,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4.1.3 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布局方法。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 4.1.4 住宅设计应遵照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标准,主动推广节能、绿色环境保护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4.1.5 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表现地方特色。对含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住宅或祠堂等应进行关键保护和修缮。 4.2 住宅建设标准 4.2.1 宅基地标准: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不足1亩平原地域,每户用地不得超出130平方米;人均耕地超出1亩平原地域,每户用地不得超出156平方米;山区、丘陵区每户用地不得超出180平方米。 4.2.2 要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居住对象、户型特点、现实状况居住水平确定符合当地农民生活习惯和不一样层次需求、适度超前住宅设计标准,包含面积、性能、设备、户室百分比和造价,作为住宅设计和选型依据。 4.2.3 村庄住宅通常按两种类型进行计划设计: 1、公寓型:以4-6层为主,平均每户建筑面积80-120平方米,居住建筑容积率为1.5-1.8,建筑密度小于30%。 2、单户型:以2-3层为主,平均每户建筑面积140-180平方米,居住建筑容积率为1-1.2,建筑密度小于40%。 每户建筑面积通常不超出村庄住宅计划设计标准。 4.2.4 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70%。 4.2.5 住宅朝向和间距应满足日照、通风和防火要求。住宅朝向宜在南偏东、偏西15°之间,间距通常大于1:1.2H(房高)。 4.2.6 住宅设计应满足《住宅设计规范》(GB500096-1999)要求。 4.2.7 住宅层高不宜超出3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应超出3.6米。 4.3 不一样地形住宅计划设计要求 表4.1 不一样地形住宅计划设计要求 山地丘陵地形 滨水地形 平坦地形 1、应选择向阳南、东南、西南向坡面。 2、必需避开滑坡、冲沟地带。 3、地形坡度宜在25%以内。 4、宜选择通风好坡面。 5、建筑群体组合宜适应地形改变,部署形式灵活多样,宜形成随地形陡缓曲直而改变自由式和行列式布局。 6、住宅建筑结合地形,形式多样。平面部署上,建筑部署可采取垂直或平行等高线方法。竖向处理上可采取如筑台、错层、叠落、分层入口等手法。 1、需要合适处理河网和道路关系。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流走向,使住区用地比较完整。 2、住宅建筑群体组合及其环境部署应该结合水体环境进行计划和建设。 3、保障住宅区防洪安全。 4、注意处理通航河道噪音对住宅区干扰。 受限制和影响条件较少,住宅设计及其群体布局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多样。 4.4 住宅平面设计 4.4.1 平面功效应方便农民生活,布局合理。 4.4.2 各功效空间应降低干扰,分区明确,实现“三分离”: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净污分离。 4.4.3 应为住户提供适宜室外生活空间。 4.5 住宅立面设计 4.5.1 立面应统一协调,突出地方特色。 4.5.2 外墙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设计。 4.5.3 色彩应和地方环境协调,表现乡土气息。 第五章 基础设施 5.1 道路交通计划 5.1.1 道路等级和宽度 ●村庄关键道路:路面宽度15-18米;建筑控制线20-24米,间距250-300米。 ●村庄次要道路:路面宽度8-12米;建筑控制线10-15米,间距150-250米。 ●宅间道路:路面宽度3-5米。 依据村庄不一样规模,选择对应道路等级系统。人以上村庄可根据三级道路系统进行部署,人以下村庄可酌情选择道路等级和宽度。另外,因为私人机动车方法不一样选择(集中部署、分散部署),对道路组织形成和断面宽度选择要因地制宜。 5.1.2 道路照明 村庄关键道路有条件时应设置照明设施。 5.1.3 停车场 住宅建筑停车按每户0.5-1个停车位标准配置,其中私家农用停车场地、多层公寓住宅停车场地宜集中部署,低层住宅停车可结合宅、院设置。公共建筑停车场地应结合车流集中场所统一安排。 5.2 给水工程计划 5.2.1 给水工程计划包含用水量估计、水质标准、供水水源、水压要求、输配水管网部署等。 5.2.2 用水量应包含生活、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 新村应有集中安全供水水源、管网敷设到户,饮用水水质应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GB11730-89),综适用水指标120-180升/人·日。 5.2.3 输配水管网部署,和道路计划相结合。给水干管最不利点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按5-10米计算,建筑物每加一层应增压3米。 5.2.4 在水量确保情况下可充足利用自然水体作为村庄消防用水,不然应结合村庄配水管网安排消防用水或设置单独消防贮水池。 5.3 排水工程计划 5.3.1 排水工程计划包含确定排水体制、排水量估计、排放标准、排水系统部署、污水处理方法等。 5.3.2 排水量应包含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关键指生活污水量。 5.3.2.1 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60%-80%计算。 5.3.2.2 雨水量参考邻近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5.3.3 村庄排水体制通常采取合流制,有条件地域可采取分流制。污水排放前,应采取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进行处理。有条件地域可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资源化处理设施、高效生态绿地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 5.3.4 部署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足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放;污不应经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管、渠应按重力流设计。 5.4 供电工程计划 5.4.1 供电工程计划应经乡镇域基础设施计划为指导。 5.4.2 供电工程计划包含确定用电指标、估计用电负荷水平,确定供电电源点位置、主变容量、电压等级及供电范围;确定村庄配电电压等级、层次及配网接线方法,预留10KV变配电站位置,确定规模容量。 5.4.3 供电电源确实定和变电站址选择应以乡镇供电计划为依据,并符合建站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靠近负荷中心。 5.4.4 确定中低压主干线路敷设方法、线路走向及位置。 5.4.5 配电设施应保障村庄道路照明、公共设施照明和夜间应急照明需求。 5.5 广电、通信工程计划 5.5.1 广电、通信工程计划应乡镇域基础设施计划为指导。 5.5.2村庄要计划安装设置有线电视和宽带网。 依据广电、通信基站服务半径要求预留建设基站位置,布点结合公共设施统一计划预留,相对集中建设。 5.5.3 确定镇——村主干通信线路敷设方法、具体走向、位置;确定村庄内通信管道走向、管位、管孔数、管材等。 5.5.4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依据村庄建设要求应尽可能全方面覆盖,其管线应逐步采取地下管道敷设方法,有线广播电视管线标准上和村庄通信管道统一计划、联合建设。村庄道路计划建设时应考虑广电通信位置。 5.6 能源利用 5.6.1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主动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利用、秸杆制气等再生型、清洁型能源。 5.6.2 村庄应逐步实现燃气化。计划宜结合气源种类、供气方法和用气规模设置对应供气设施(液化气站或管道气输配系统)。无气源地域应主动推广沼气和秸杆制气。 5.7 环境卫生设施计划 5.7.1 确定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和中转站位置、容量。主动激励农户利用生产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实施有机垃圾资源化。有条件村庄应指定专员定时清扫、搜集、运输垃圾。 5.7.2 村庄垃圾处理应坚持“分类搜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标准,一村设1-2处搜集转运点,服务半径100-150米,每处占地大于30平方米,距离住宅大于20米。每20-30户设垃圾桶或密封垃圾池,占地4平方米。村庄垃圾可采取卫生填埋、堆肥或集中转运方法作无害化处理,要预防造成二次污染。村民集中活动地方要设置公共厕所,公共厕所服务半径通常为300米,每村最少一处,每座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可和垃圾搜集点部署在一起,和其它建筑物距离不少于20米;可建沼气池式、化粪池式和水冲式公厕。 5.8 防灾减灾 5.8.1 消防计划 村庄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关键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 5.8.2 防洪计划 村庄河流根据20年一遇标准、村域内河流通常按一遇标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 5.8.3 地质灾难防治计划 提出地质灾难预防和治理方法。 5.8.4 地震灾难防治计划 依据地震设防标准和防御目标,提出对应计划方法和工程抗震方法。 5.9 竖向计划 村庄竖自由电子计划包含地形、地貌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建筑室外地坪计划标高等内容。竖向计划应遵照下列标准: 5.9.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降低土方工作量。 5.9.2 多种场地适宜坡度,应符合表5.1要求。 表5.1 多种场地适宜坡度(%) 场地名称 适用坡度 广场 0.3——3.0 停车场 0-.2——0.5 室外场地 儿童游戏场 0.3——2.5 运动场 0.2——0.5 杂用场地 0.3——2.9 绿地 0.5——1.0 5.9.3 满足排水管沟设置要求。 5.9.4 有利于建筑部署和空间环境设计。 5.9.5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村庄地面连接形式宜选择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5.9.6 建筑场地标高应和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中心标高。 第六章 景观环境 6.1 景观环境计划设计标准 6.1.1 关键加强村庄关键出入口和公共中心景观环境建设,营造标志性景观效果。 6.1.2 合理利用特殊地形,形成地方特色。 6.1.3 结合民俗民风,展示地方文化,表现乡土气息。 6.2 建筑风貌计划 6.2.1 依据村庄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和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原因,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法。 6.2.2 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表现地方特色。 6.2.3 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尽可能利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鲜明地方特色,单栋住宅长度不宜超出50米。 6.2.4 各类公共建筑除满足功效要求和方便人活动外,必需和村庄环境充足协调,重视特色空间营造。 6.2.5 新建建筑应强调和原有建筑风貌协调,反应地方特色。 6.3 绿化系统计划 6.3.1 充足利用现实状况自然条件基础,尽可能在劣地、坡地、洼地部署绿化,植物配套宜选择含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品种。 6.3.2 加强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结合、绿地部署和水面结合。 6.3.3 绿地建设关键宜结合村口和公共中心及沿关键道路部署,有条件村庄可设置农民公园,丰富农民生活。 6.3.4 村庄集中绿地应合适部署桌、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小品建筑等。 6.4 河道景观计划 6.4.1 尽可能保留现有河道水系,并加以整改和沟通,河道设计应满足防洪和排水要求。 6.4.2 河道驳岸宜随岸线自然走向采取斜坡形式,修饰材料以地方材料为主,并和绿化相结合。河道两侧应部署绿化。 6.5 村口景观设计 6.5.1 村口建筑应精心设计、构思新奇,表现地方特色和标志性。村口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 6.5.2 村口应经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和建筑空间营造等腰三角形手段突出景观效果。 6.6 环境设施小品设计 6.6.1 环境设施小品关键包含场地铺装、围栏、花坛、园灯、座椅、雕塑、宣传栏、废物箱等。 6.6.2 场地铺装,形式应简练,用材应乡土,利于排水。 6.6.3 围栏设计美观大方,采取通透式。 6.6.4 各类小品关键部署于道路两侧或公共空间,尺度适宜,结合环境场所要求,采取不一样手法和风格,营造丰富村庄环境。 6.6.5 路灯、指示牌、废物箱等风格应统一协调,为道路景观画龙点睛。 第七章 关键技术指标 7.1 村庄建设计划关键技术指标及其计算单位应符合表7.1、7.2要求。 表7.1 村庄用地汇总表 项目 计量单位 数值 比重(%) 人均面积(平方米/人) 村庄总建设用地 公顷 居住建筑用地 公顷 公共建筑用地 公顷 道路广场用地 公顷 绿化用地 公顷 其它用地 公顷 表7.2 关键技术指标一览表 项目 计量单位 数值 居住户数 户 居住占地面积 平方米/户 居住人数 人 户均人口 人/户 总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住宅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 平方米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停车位 辆 绿地率 % 容积率 第八章 附 则 8.1 各县(市)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据本《导则》制订实施细则。 8.2 本《导则》由南阳市计划局负责解释。 附件 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基础资料搜集及计划结果要求 一、基础资料搜集 编制村庄建设计划应对村庄发展现实状况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计划需搜集以下基础资料: 1、乡镇总体计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计划等对本计划要求; 2、土地利用现实状况、用地分类至小类; 3、现实状况人口和计划人口规模; 4、建筑物现实状况,包含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 5、公共设施规模和分布; 6、基础设施及管网现实状况; 7、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 8、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9、建设工程造价资料; 10、村庄地形图:百分比尺为1:1000-1:。 二、计划结果要求 (一)计划结果 计划结果关键包含计划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 (二)计划说明书 不一样规模村庄、不一样建设类型村庄能够根据下列计划结果要求对计划内容进行合适增减。 1、序言 计划工作背景和过程简述,委托单位、计划范围和目标,计划组织。 2、概述 (1)计划依据 (2)现实状况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 地理位置、人口和面积、和周围村镇、城市关系、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风景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村庄发展过程、现实状况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村庄组织情况、村庄住宅建设情况等。 (3)关键问题 用地布局和功效分区、计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建筑形式和村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对外交通联络等方面关键问题。 3、计划内容 (1)基础标准 (2)村庄建设环境和场地分析 ●分析村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确定编制计划关键制约原因,对可能产生影响进行评定 ●村庄建设用地评定 ●建设用地有选择 (3)村庄建筑质量评定 确定保护、保留、整改、改造建筑。 (4)计划总则 ●计划目标 ●计划范围 ●人口和用地发展指标选择和规模估计 (5)计划布局 对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等进行合理布局。 (6)公共服务设施计划 根据《村镇计划标准(GB50188-93)》和《河南省村镇计划和审批措施》相关要求、乡镇总体计划、本《导则》要求,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及用地安排。 (7)基础设施计划 道路交通:确定道路交通系统,道路走向、红线宽度、断面形式、控制点坐标及标高;交叉口形式和用地范围;广场、停车场位置和用地范围。 给排水:确定用水指标,估计生产、生活用水量,确定水源、水质要求,配水设施位置、规模等,确定供水管线走向、管径。估计污水量,确定污水排放体制,污水处理设施工艺等,确定排水管渠走向、管径等。 供电电信:确定用电指标,估计用电负荷水平,确定供电电源位置、主变容量、电压等级及供电范围;确定固定电话根本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结合周围电信交换中心位置及主干光缆走向,确定村庄光缆接入模块点位置及交换设备容量等。 广电: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依据村庄建设要求应尽可能全方面覆盖,有线广播电视管线和村庄通信管道统一计划、联合建设。结合村庄道路计划考虑广电通信位置。 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确定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和去向,中转站位置、容量;根据标准设置废物箱、公厕、垃圾搜集点。 防灾减灾:村庄和关键建筑物、公共场所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消防设施;防洪设施达成20年一遇以上标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方法;提出地质灾难预防和治理方法;提出地震灾难防治计划和建设方法。 竖向计划:依据地形、地貌,结合道路计划、排水计划,确定建设用地竖向设计标高。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坐标和控制标高,室外地坪计划标高。 (8)景观环境计划 ●建筑风貌计划 ●绿地系统计划 ●河道景观计划 ●村口景观计划 ●环境设施小品方案 (9)住宅、关键公共建筑标准 (10)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对计划所需工程规模、投资额进行估算,对资金起源做出分析。关键公共建筑和绿化、广场工程等所需投资应单独列出。 (三)计划图纸 1、村庄位置图(百分比1:1000-1:0) 标明村庄在乡镇域位置、所在行政村范围和和周围地域关系,百分比尺依据乡镇域范围大小而定。 2、现实状况图(百分比1:1000-1:) 标明地形地貌、道路、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性质及范围。 3、建筑质量评价图(百分比1:1000-1:) 评价建筑质量,确定保护、保留、整改、改造建筑范围。 4、用地计划图(百分比1:1000-1:) 确定各类用地性质、范围。 5、计划总平面图(百分比1:1000-1:) 标明计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等位置和范围。 6、道路交通计划图(百分比1:1000-1:) 标明道路走向、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界限。 7、景观环境计划设计图(百分比1:1000-1:) 标明绿地位置和用地界限、植物配置、公共活动空间、环境小品等景观设计意向。 8、竖向计划图(百分比1:1000-1:) 坡地村庄应做竖向计划图,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标高,室外地坪计划标高。 9、工程管网计划图(百分比1:1000-1:) 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及管线走向、管径、关键控制点标高,和相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规模。-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阳市 社会主义 新农村 村庄 建设 综合 规划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