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数字找规律题技巧汇总.doc
《初中数学数字找规律题技巧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数字找规律题技巧汇总.doc(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数字找规律题技巧汇总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1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1+(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 6=6n-2 (二)、比值相等(等比数列): 例:2、4、8、16、…。第n项为:an=2n (三)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即二级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 总增幅为:〔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四)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 如:2、3、5、9、17、…. 分析:数列2、3、5、9,17…。的增幅为1、2、4、8…. 即增幅为等比数列,比为:2。 那么,增幅数列(等比数列)1、2、4、8….的和为多少求出来加上第一位数就是第n位数,即增幅数列(等比数列)1、2、4、8…. 的和为:设:s=1+2+4+8+…+2n-2, 2s=2+4+8+16…+2n-1 2s-s=2n-1-1, 所以: 第n位数为:a1+s=2+2n-1-1=2n-1+1 (五)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 100 ,第n个数是 n 。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此题也是二级等差数列,可以用上面的第三的种方法)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 序列号: 1, 2, 3, 4, 5,……。 给出的数: 0, 3, 8, 15, 24,……。 1×0 1×3 1×8 1×15 1×24……。 2×4 3×5 4×6……。 ……。 可得 (n-1)(n+1)= n2-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81),(121),的第n项为(2n-1)2, 分析:序列号:1,2,3,4,5........,从中可以看出n=2时,正好是(2×2-1)2,n=3时,正好是(2×3-1)2,以此类推。 (三)看例题: 1.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答案与3有关且是n的3次幂, 即: n3 +1 2. 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2n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序列号:1、2、3、4、5,从顺序号中可以看出当n=1时,得1*1-1得0,当n=2时,2*2-1得3,3*3-1=8,以此类推,得到新数列的第n项为:n2-1。再看原数列是同时减2得到的新数列,则在 的基础上加2,得到原数列第n项为:(n2-1)+2=n2+1 。 (五)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加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 例 : 4,16,36,64,?,144,196,… ?(第一百个数) 同除以4后可得新数列:1、4、9、16…,很显然是位置数的平方,得到新数列第n项即n2,原数列是同除以4得到的新数列,所以求出新数列n的公式后再乘以4即,4n2,则求出第一百个数为4*(100)2=40000 (六)同技巧(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同一数(一般为1、2、3)。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除的不太常见。 (七)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再分别找规律。 三、基本步骤 1、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一)解题。 2、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一)、(二)、(三)找规律 3、如不行,就运用技巧(四)、(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一)、(二)、(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 4、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基本方法(二)解题 四、练习题 例1:一道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均为二级等差数列,所以均可用二级等差数列解) (1)、0,3,8,15,24,……. (2)、2,5,10,17,26,……. (3)、0,6,16,30,48,……. 解:(1)第一组有什么规律? 答: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位置数的平方减一。即:n2-1 (2)第二、三组分别跟第一组有什么关系? 答:第一组是位置数平方减一,那么第二组每项对应减去第一组每项,从中可以看出都等于2,说明第二组的每项都比第一组的每项多2,则第二组第n项是:位置数平方减1加2,得位置数平方加1即:n2+1 第三组可以看出正好是第一组每项数的2倍,则第三组第n项是:第一组第n项数的2倍,即:2(n2-1) (3)取每组的第7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答:用上述三组数的第n项公式可以求出,第一组第七个数是7的平方减一得48,第二组第七个数是7的平方加一得50,第三组第七个数是2乘以括号7的平方减一得96,48+50+96=194。 也可以用:n2-1+ n2+1+2(n2-1)化简后,取n=7得 例2、观察下面两行数 ①、2,4,8,16,32,64,……. ②、5,7,11,19,35,67,…….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取每行第十个数,求得他们的和。(要求写出最后的计算结果和详细解题过程。) 解:第一组可以看出是2n,第二组可以看出是第一组的每项都加3,即2n +3, 分析:数列5,7,11,19,35,67,……。的增幅为2、4、8、16…. 即增幅为等比数列,比为:2。 那么,增幅数列(等比数列) 2、4、8、16….的和为多少求出来加上第一位数就是第n位数,即增幅数列(等比数列) 2、4、8、16…. 的和为:设:s=2+4+8+16+…+2n-1, 2s=4+8+16+32…+2n 2s-s=2n-2, 所以: 第n位数为:a1+s=5+2n-2=2n+3 则第一组第十个数是210=1024,第二组第十个数是210+3得1027,两项相加得2051。 例3、白黑白黑黑白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黑 排列的珠子,前2002个中有几个是黑的? 解:从数列中可以看出规律即:1,1,1,2,1,3,1,4,1,5 ,……,把白色和黑色分开来看,即黑色为:1、2、3、4、……。白色为:1、1、1、1、……。前n项的和为:(n+1)n/2+n=2002,解得n=61.8,即n=62(只能为整数),当n=62时,总的珠子数为:(n+1)n/2+n=(62+1)×62/2+62=2015,最后一个为黑色,所以前2002个中有62个白色的珠子,即黑色的珠子为:2002-62=1940个。 例4、32-12=8,52-32=16,72-52=24 ……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规律 解:被减数是不包含1的奇数的平方,减数是包括1的奇数的平方,差是8的倍数,奇数项第n个项为2n-1,而被减数正是比减数多2,则被减数为2n-1+2,得2n+1,则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为:(2n+1)2 -(2n-1)2=8n。 写出两个连续自然奇数的平方差为888的等式 解:通过上述代数式得出,平方差为888即8n=8×111,得出n=111,代入公式:(222+1)-(222-1)=888 五、对于数表 1、先看行的规律,然后,以列为单位用数列找规律方法找规律 2、看看有没有一个数是上面两数或下面两数的和或差 六、数字推理基本类型:按数字之间的关系,可将数字推理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和差关系。又分为等差、移动求和或差两种。 (1).等差关系。 ①.12,20,30,42,( 56 )、 ②.127,112,97,82,( 67 ) ③.3,4,7,12,( 19 ),28 (2).移动求和或差。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或差。 ①. 1,2,3,5,( 8 ),13 ②. 0,1,1,2,4,7,13,( 24) 注意此题为前三项之和等于下一项。一般考试中不会变态到要你求前四项之和,所以个人感觉这属于移动求和或差中最难的。 ③. 5,3,2,1,1,(0 )前两项相减得到第三项。 2、乘除关系。又分为等比、移动求积或商两种 (1)等比,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一个常数或一个等差数列。 ①. 8,12,18,27,(40.5)后项与前项之比为1.5。 ②. 6,6,9,18,45,(135)后项与前项之比为等差数列,分别为1,1.5,2,2.5,3 (2)移动求积或商关系。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积或商。 ①. 2,5,10,50,(500) ②. 100,50,2,25,(2/25) ③. 3,4,6,12,36,(216) 从第三项起,第三项为前两项之积除以2 ④. 1,7,8,57,(457)第三项为前两项之积加 1 3、平方关系 ①. 1,4,9,16,25,(36),49 为位置数的平方n2。 ②. 66,83,102,123,(146) ,看数很大,其实是不难的,66可以看作64+2,83可以看作81+2,102可以看作100+2,123可以看作121+2,以此类推,可以看出是8,9,10,11,12的平方加2 4、立方关系 ①. 1,8,27,(81),125 位置数的立方n3。 ②. 3,10,29,(83),127 位置数的立方加 2 ③. 0,1,2,9,(730) 后项为前项的立方加1 5、分数数列。关键是把分子和分母看作两个不同的数列,有的还需进行简单的通分,则可得出答案 分子为等比即位置数的平方,分母为等差数列,则第n项代数式为: ①. 2/3 ,1/2,2/5,1/3,2/7, (1/4)……, 将1/2化为2/4,1/3化为2/6,可得到如下数列:2/3, 2/4, 2/5, 2/6, 2/7, 2/8 …….可知下一个为2/9,如果求第n项代数式即:2/(n+2)。 6、质数数列 ①. 2,3,5,(7),11 质数数列 (注意:1不是质数,即:质数要除1以外) ②. 4,6,10,14,22,(26) 每项除以2得到质数数列 ③. 20,22,25,30,37,(48) 后项与前项相减得质数数列。 7、双重数列。 又分为三种: (1)、每两项为一组,如: ①. 1,3,3,9,5,15,7,(21) 第一与第二,第三与第四等每两项后项与前项之比为3 ②. 2,5,7,10,9,12,10,(13)每两项中后项减前项之差为3 ③. 1/7,14,1/21,42,1/36,72,1/52,(104 ) 两项为一组,每组的后项等于前项倒数*2(积为2) (2)、两个数列相隔,其中一个数列可能无任何规律,但只要把握有规律变化的数列就可得出结果。 ①. 22,39,25,38,31,37,40,36,(52) 由两个数列,22,25,31,40,( )和39,38,37,36组成,相互隔开,一个为等差,另一个为后项与前项之差是3的倍数。 ①. 34,36,35,35,(36),34,37,(33) 由两个数列相隔而成,一个递增,一个递减 (3)、数列中的数字带小数,其中整数部分为一个数列,小数部分为另一个数列。 ①. 2.01, 4.03, 8.04, 16.07,(32.11)整数部分为等比,小数部分为移动求和数列。双重数列难题也较少。能看出是双重数列,题目一般已经解出。特别是前两种,当数字的个数超过7个时,为双重数列的可能性相当大。 8.、组合数列。 最常见的是和差关系与乘除关系组合、和差关系与平方立方关系组合。需要熟悉前面的几种关系后,才能较好较快地解决这类题。 ①. 1,1,3,7,17,41,( 99 ),此为移动求和与乘除关系组合。第三项为第二项*2加第一项,即1×2+1=3、 3×2+1=7,7×2+3=17,17×2+7=41,则空中应为41×2+17=99 ②. 65,35,17,3,( 1 ),平方关系与和差关系组合,分别为8的平方加1,6的平方减1,4的平方加1,2的平方减1,下一个应为0的平方加1=1 ③. 4,6,10,18,34,( 66 ), 各差关系与等比关系组合。依次相减,得2,4,8,16,( ),可推知下一个为32,32 +34=66 ④. 6,15,35,77,( 143 ) 此题看似比较复杂,是等差与等比组合数列。如果拆分开来可以看出,6=2×3、15=3×5、35=5×7、77=7×11,正好是质数2 、3,5,7、11数列的后项乘以前项的结果,得出下一个应为13×11=143 ⑤. 2,8,24,64,( 160 ) 此题较复杂,幂数列与等差数列组合。2=1×2 1,8=2×2 2,24=3×23 ,64=4×24 ,下一个则为5×25=160 ⑥. 0,6,24,60,120,( 210 ) 和差与立方关系组合。0=1的3次方-1,6=2的3次方-2,24=3的3次方-3,60=4的3次方-4,120=5的3次方-5。空中应是6的3次方-6=210 ⑦. 1,4,8,14,24,42,( 76 ) 两个等差与一个等比数列组合依次相减,原数列后项减前项得3,4,6,10,18,( 34 ),得到新数列后,再相减,得1,2,4,8,16,( 32 ),此为等比数列,下一个为32,倒推到3,4,6,8,10,34,再倒推至1,4,8,14,24,42,76。 9、其他数列。 ①. 2,6,12,20,( 30 ) 规律为:2=1×2,6=2×3,12=3×4,20=4×5,下一个为5×6=30 ②. 1,1,2,6,24,( 120 规律为:后项=前项×递增数列。1=1×1,2=1×2,6=2×3,24=6×4,下一个为120=24×5 ③. 1,4,8,13,16,20,( 25 ) 规律为:每4项为一重复,后项减前项依次相减得3,4,5。下个重复也为3,4,5,推知得25。 ④. 27,16,5,( 0 ),1/7 规律为:依次为3的3次方,4的2次方,5的1次方,6的0次方,7的-1次方。 四、解题方法 数字推理题难度较大,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解答数字推理问题大有帮助。 1、快速扫描已给出的几个数字,仔细观察和分析各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大胆提出假设,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延伸到下面的数,如果能得到验证,即说明找出规律,问题即迎刃而解;如果假设被否定,立即改变思考角度,提出另外一种假设,直到找出规律为止。 2、推导规律时往往需要简单计算,为节省时间,要尽量多用心算,少用笔算或不用笔算。 3、空缺项在最后的,从前往后推导规律;空缺项在最前面的,则从后往前寻找规律;空缺项在中间的可以两边同时推导。 (一)等差数列 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测验中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它还包括了几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数字排列方式: 自然数数列:1,2,3,4,5,6,……,n 偶数数列:2,4,6,8,10,12,……,2n 奇数数列:1,3,5,7,9,11,13,……,2n-1 例题①:103,81,59,( 37 ),15。 解析: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前后项的差为22。 例题②:2,5,8,( 11 )。 解析:从题中的前3个数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5,第一个数字为2,两者的差为3,由观察得知第三个、第二个数字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8 +3=11,第四项应该是11, 例题③:123,456,789,( 1122 )。 解:这题的第一项为123,第二项为456,第三项为789,三项中相邻两项的差都是333,所以是一个等差数列,未知项应该是789 +333=1122。注意,解答数字推理题时,应着眼于探寻数列中各数字间的内在规律,而不能从数字表面上去找规律,比如本题从123,456,789这一排列,便选择101112,肯定不对。因不是;1,2,3,4,5,6,7,8,9,10,11,12,……. 例题④: 11,17,23,( 29 ),35。 解:这同样是一个等差数列,前项与后项相差6。 例题⑤: 12,15,18,( 21 ),24,27。 解: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题中相邻两数之差均为3,未知项即18+ 3=21,或24-3=21,由此可知第四项应该是21。 (二)等比数列 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等比数列在数字推理测验中,也是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 例题①: 2,1,1/2,( 1/4 )。 解析:从题中的前3个数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等比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第一个数字为2,两者的比值为1/2,由观察得知第三个、第二个数字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1/2)/2,第四项应该是1/4。 例题②: 2,8,32,128,( 512 )。 解析: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为4。 例题③: 2,-4,8,-16,( 32 )。 解析:这仍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前后项的比值为-2。 (三)平方数列 1、完全平方数列: 正序:1,4,9,16,25,…… 。 逆序:100,81,64,49,36,……。 2、一个数的平方是第二个数。 (1).直接得出:2,4,16,( 256 ) 解析: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二个数,答案为256。 (2).一个数的平方加减一个数等于第二个数: ①. 1,2,5,26,(677) 解析:前一个数的平方加1等于第二个数,答案为677。 3、隐含完全平方数列: (1).通过加减一个常数归成完全平方数列:0,3,8,15,24,( 35 ) 解析:前一个数加1分别得到1,4,9,16,25,分别为1,2,3,4,5的平方,答案35 (2).相隔加减,得到一个平方数列: 例①:65,35,17,( 3 ),1 解析:不难感觉到隐含一个平方数列。进一步思考发现规律是:65等于8的平方加1,35等于6的平方减1,17等于4的平方加1,再观察时发现:奇位置数时都是加1,偶位置数时都是减1,所以下一个数应该是2的平方减1等于3。 例②:2,4,16,49,121,( 169 )。(2005年考题) 解析:从数字中可以看出1的平方,2的平方,4的平方,7的平方,11的平方,正好是1,2,4,7,11,…,可以看出后项减前项正好是1,2,3,4,5,……,从中可以看出应为11+5=16,16的平方是256 。 例③:2,3,10,15,26,( 35 )。(2005年考题) 解析:看数列为2=1的平方+1,3=2的平方减1,10=3的平方加1,15=4的平方减1,26=5的平方加1,再观察时发现:位置数奇时都是加1,位置数偶时都是减1,因而下一个数应该是6的平方减1=35,前n项代数式为:所以答案是35。 (四)立方数列,立方数列与平方数列类似。 例题①: 1,8,27,64,( 125 ) 解析:数列中前四项为1,2,3,4的立方,显然答案为5的立方,为125。 例题②:0,7,26,63 ,( 124 ) 解析:前四项分别为1,2,3,4的立方减1,答案为5的立方减1,为124。 例③: -2,-8,0,64,( )。(2006年考题) A.64 B.128 C.156 D 250 解析:从数列中可以看出,-2,-8,0,64都是某一个数的立方关系,-2=-2×13 ,-8=-1×23 ,0=0×33 ,64=1×44,前n项代数式为:,an=(n-3)n3, 因此最后一项因该为(5-3)×53=250,选D 例④:0,9,26,65,124,( 217 )(2007年考题) 解析:前五项分别为1,2,3,4,5的立方加1或者减1,规律为位置数是偶数的加1,则奇数减1。答案为217。 在近几年的考试中,也出现了n次幂的形式 例⑤:1,32,81,64,25,( 6 ),1。(2006年考题) A.5 B.6 C.10 D.12 解析:逐项拆解容易发现1=16 ,32=25 ,81=34 ,64=43 ,25=52 ,则答案已经很明显了,6的1次幂, 即61 选B。 (五)、加法数列,数列中前两个数的和等于后面第三个数:n1+n2=n3 例题①: 1,1,2,3,5,( 8 )。 A.8 B.7 C.9 D.10 解析:第一项与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第二项与第三项之和等于第四项,第三项与第四项之和等于第五项,按此规律3 +5=8答案为A。 例题②: 4,5,( 9 ),14,23,37 A.6 B.7 C.8 D.9 解析:与例一相同答案为D 例题③: 22,35,56,90,( 145 ) 99年考题 A.162 B.156 C.148 D.145 解析:22+35-1=56, 35+56-1=90 ,56+90-1=145,答案为D (六)、减法数列,前两个数的差等于后面第三个数:n1-n2=n3 例题①:6,3,3,( 0 ),3,-3 A.0 B.1 C.2 D.3 解析:6-3=3,3-3=0 ,3-0=3 ,0-3=-3答案是A。(提醒您别忘了:“空缺项在中间,从两边找规律”) (七)、乘法数列 1、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 例题①:1,2,2,4,8,32,( 256 ) 解析: 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答案是256。 例题②:2,12,36,80,( 150 ) (2007年考题) A.100 B.125 C.150 D.175 解析:2×1, 3×4 ,4×9,5×16 自然下一项应该为6×25=150 选C, 2、两数相乘的积呈现规律:等差,等比,平方等数列。 例题②:3/2, 2/3, 3/4,1/3,3/8 ( A ) (99年海关考题) A 1/6 B 2/9 C 4/3 D 4/9 解析:3/2×2/3=1 2/3×3/4=1/2 3/4×1/3=1/4 1/3×3/8=1/8 3/8×?=1/16 答案是 A。 (八)、除法数列,与乘法数列相类似,一般也分为如下两种形式: 1、两数相除等于第三数。 2、两数相除的商呈现规律:顺序,等差,等比,平方等。 (九)、质数数列,由质数从小到大的排列:2,3,5,7,11,13,17,19… (十)、循环数列,几个数按一定的次序循环出现的数列。 例①:3,4,5,3,4,5,3,4,5,3,4 以上数列只是一些常用的基本数列,考题中的数列是在以上数列基础之上构造而成的,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以下近几年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几种数列形式。 1、二级数列,这里所谓的二级数列是指数列中前后两个数的和、差、积或商构成一个我们熟悉的某种数列形式。 例①:2 6 12 20 30 ( 42 )(2002年考题) A.38 B.42 C.48 D.56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个数的差分别为:4,6,8,10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0的差应该是12,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②:20 22 25 30 37 ( ) (2002年考题) A.39 B.45 C.48 D.51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2,3,5,7这是一个质数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7的差应该是11,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③:2 5 11 20 32 ( 47 ) (2002年考题) A.43 B.45 C.47 D.49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6,9,1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2的差应该是15,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④:4 5 7 1l 19 ( 35 ) (2002年考题) A.27 B.31 C.35 D.41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2,4,8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9的差应该是16,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⑤:3 4 7 16 ( 43 ) (2002年考题) A.23 B.27 C.39 D.43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3,9这显然也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6的差应该是27,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⑥:32 27 23 20 18 ( 17 ) (2002年考题) A.14 B.15 C.16 D.17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5,-4,-3,-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8的差应该是-1,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⑦:1, 4, 8, 13, 16, 20, ( 25 ) (2003年考题) A.20 B.25 C.27 D.28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4,5,3,4这是一个循环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20的差应该是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⑧:1, 3, 7, 15, 31, ( 63 ) (2003年考题) A.61 B.62 C.63 D.64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2,4,8,16这显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32,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⑨:( 69 ),36,19,10,5,2(2003年考题) A.77 B.69 C.54 D.48 解析:前一个数与后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5,9,17这个数列中前一个数的2倍减1得后一个数,后面的数应该是17*2-1=33,因而33+36=69答案应该是 B。 例⑩:1,2,6,15,31,( 56 ) (2003年考题) A.53 B.56 C.62 D.87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4,9,16这显然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2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11:1,3,18,216,( 5184 ) A.1023 B.1892 C.243 D.5184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比值分别为:3,6,12这显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216的比值应该是24,所以答案应该是D:216*24=5184。 例12: -2 1 7 16 ( 28 ) 43 . A.25 B.28 C.3l D.35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值分别为:3,6,9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6的差值应该是12,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13:1 3 6 10 15 ( ). A.20 B.21 C.30 D.25 解析:相邻两个数的和构成一个完全平方数列,即:1+3=4=2的平方,6+10=16=4的平方,则15+?=36=6的平方呢,答案应该是B。 例14:102,96,108,84,132,( 36 ) ,(228)(2006年考) 解析:后项减前项分别得-6,12,-24,48,是一个等比数列,则48后面的数应为-96,132-96=36,再看-96后面应是96×2=192,192+36=228。 典型例题 例1:(2005•大连)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的值(结果用n表示).设计如图所示的几何图形 (1)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的值为:1- 请你利用下图,再设计一个能求的值的几何图形. 例2:(2005•河北)观察右面的图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和相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 (1)、1×=1- ⇔ ②2×=2- ⇔ ③3×=3- ⇔ ④4×=4-⇔ ……… (1)写出第五个等式,并在右边给出的五个正方形上画出与之对应的图示; (2)猜想并写出与第n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发现n× =n- 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1)、5×=5-⇔ (2)n×=n-, 点评:可以发现:有n×=n- 成立.故当n=5时有,5×=5- 例题3:(2008•温州)如图,点A1,A2,A3,A4在射线OA上,点B1,B2,B3在射线OB上,且A1B1∥A2B2∥A3B3,A2B1∥A3B2∥A4B3.若△A2B1B2,△A3B2B3的面积分别为1,4,则图中三个阴影三角形面积之和为10.5 例题4:如图是一回形图,其回形通道的宽和OB的长均为1,回形线与射线OA交于A1,A2,A3,….若从O点到A1点的回形线为第1圈(长为7),从A1点到A2点的回形线为第2圈,…,依此类推.则第10圈的长为( ) A.71 B.72 C.79 D.87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可从简到繁,先从第1圈开始,逐圈分析,推出通用公式,再代入计算 解答:解:第一圈是:7=2×(1+2)+1; 第二圈是15=2×(3+4)+1; 第三圈是23=2×(5+6)+1; 推而广之,第n圈是2(2n-1+2n)+1=8n-1. 所以第10圈是8×10-1=79. 故选C. 点评:结合图形发现:图形的周长正好能转化为长方形的周长再加1.重点分析对应长方形的周长:第n个长方形的长是对应的偶数,宽是对应的奇数. 例题5:(2005•重庆)已知甲运动方式为:先竖直向上运动1个单位长度后,再水平向右运动2个单位长度;乙运动方式为:先竖直向下运动2个单位长度后,再水平向左运动3个单位长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现有一动点P第1次从原点O出发按甲方式运动到点P1,第2次从点P1出发按乙方式运动到点P2,第3次从点P2出发再按甲方式运动到点P3,第4次从点P3出发再按乙方式运动到点P4,….依此运动规律,则经过第11次运动后,动点P所在位置P11的坐标是 (-3,-4) 分析:先根据P点运动的规律求出经过第11次运动后分别向甲,向乙运动的次数,再分别求出其横纵坐标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动点P经过第11次运动,那么向甲运动了6次,向乙运动了5次,横坐标即为:2×6-3×5=-3,纵坐标为:1×6-2×5=-4,即P11的坐标是(-3,-4). 故答案为:(-3,-4).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有能力,需注意运动的结果与次序无关,关键是得到相应的横纵坐标的求法. 例题6:(2005•福州)瑞士中学教师巴尔末成功地从光谱数据 ,,,,中得到巴尔末公式,从而打开了光谱奥妙的大门.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是 分析:分子的规律依次是,32,42,52,62,72,82,92…,分母的规律是:1×5,2×6,3×7,4×8,5×9,6×10,7×11…,所以第七个数据是 解答:解:由数据,,,,可得规律: 分子是,32,42,52,62,72,82,92分母是:1×5,2×6,3×7,4×8,5×9,6×10,7×11…, ∴第七个数据是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规律型的习题一般是从所给的数据和运算方法进行分析,从特殊值的规律上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探索规律型中考试题解析-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 数字 规律 技巧 汇总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