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群体差异与优化路径——基于对某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调查.pdf
《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群体差异与优化路径——基于对某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调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群体差异与优化路径——基于对某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调查.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51No.3EducationScienceVol.39第3 期第3 9 卷2023年5月May,2023科育学教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群体差异与优化路径基于对某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调查曹蕾,陈武元2(1.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 0 0 0 6 2;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 6 1 0 0 5)【摘要】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新时代“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理念在微观视角下的新探索。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对某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发现教师的转化意识普遍较高,但转化程度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呈现为“高意识
2、一高程度”的“如愿以偿型”和“高意识一低程度”的“事与愿违型”两种类型,并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活动形式,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因学科特点及其成果特性,在教师的具体实践上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而良好的科教环境和制度支持是教师转化意识和行动之间取得一致性的基础。为此,要在把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特性的前提下,创新转化方式和方法,加强学科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科学的转化环境,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真正付诸实践,使之成为强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教师【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
3、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2-8 0 6 4(2 0 2 3)0 3-0 0 51-0 8一、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正式形成于1 9 世纪初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时期。“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理念的提出,意在将纯粹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使人才培养嵌入研究之中并通过研究来开展 2 。从洪堡的提出到吉尔曼的传承,再到博耶“教学即学术”的发展,这一理念已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办学理念。作为研究型大学最重要、最鲜活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科学研究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科研与教学之间逻辑关系的重新审
4、视,是“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理念在微观视角下的具体实现形式。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普遍拥有一流的研究机构、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丰厚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已具备基础、资源与实力,理应成为支撑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3 。具体而言,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通过自已的理解、认识与钻研,将学界前沿知识融人或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和获取最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传播与再生产,进而达到支撑人才培养的目的。“科研成果转化”在理工类大学、理工类学科的研究中探讨颇多,常指通过发挥知识的经济作用而使学术研究落实到实践应用上,其转化的重要性、形式、成效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
5、已经较为成熟L41L5JL61L7,然而该活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般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应用的情境性、间接性以及渗透性等特征,该领域成果不易被转化为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技术或社会技能 8 ,故该方面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意义的建构和经验性的反思层面,尚未系统地分析成果转化的*【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标准与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IA190014)。【作者简介】曹蕾(1 9 9 5-),女,江西南昌人,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陈武元(1 9 6 3-),男,广东普宁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52现状并基于成
6、果所有者的视角深人挖掘成果转化的内在机理,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探明并解决人文社会科学中所谓的科研与教学的冲突问题。2 0 1 6 年,一项针对武汉市经管类高校的“科研反哺教学”调查研究显示,8 2.9 3%的高校教师具有将自身科研成果引人课堂教学的意识,具体开展实践的教师则占65.22%,两项数据相差1 7.7 1 个百分点 9 ,这说明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意愿与实现程度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那么,这一差距在教师群体内部的具体表征如何?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缩小差距,实现教师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对国内某所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开展深人研究,从廓清当前教师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
7、内容实践时的外在表现人手,审思这一活动的内在机理,以期为更好地实现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提供参考。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的X大学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重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在研究型大学中具备典型性,其教师普遍具有丰富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在X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群体中开展。其中,自编问卷包含教师个人背景信息、“转化意识”和“转化程度”(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1 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三个部分,意在对教师进行整体性认知。通过SPSS25.0对本研究所关注的“转化意识”和“转化程度”两部分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克隆巴赫系数分
8、别为0.9 0 5和0.875。问卷共发放3 0 0 份,回收2 8 6 份,有效问卷262份,问卷有效率为8 7.3 3%(有效问卷中,男教师155份,女教师1 0 7 份;助理教授8 3 份,副教授93份,教授8 6 份;教龄为1 0 年及以下的教师1 2 4 份,112 0 年的教师7 6 份,2 1 年及以上的教师6 2 份;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1 0 篇及以下的教师1 3 8 份,发表1 1 2 0 篇的教师56 份,发表2 1 篇及以上的教师6 8 份;承担省级以上课题数量3 项及以下的教师147份,4 项及以上的教师1 1 5份;以承担本科生课程为主的教师8 9 份,以承担研究生
9、课程为主的教师39份,承担本科、研究生课程数量相当的教师1 3 4 份)。在访谈调查部分,本研究通过方便抽样和“滚雪球”的方式,综合兼顾教师个人背景、科研成果和课程安排,共邀请2 0 位教师参与一对一访谈(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以对问卷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寻求更加深人的解释。最后,通过整合问卷和访谈数据,描绘显示样态与探析深层原因。表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转化态度与转化程度一览表编号性别职称教龄转化态度转化程度T01男副教授7年中立无明确表述T02男助理教授8年正面1/41/3T03女助理教授2年无明确态度5%或没有T04男助理教授2年正面几乎都是T05教授9年正面30%40%,或1 0
10、%以上女女男T06教授10年正面无明确表述T07助理教授5年正面无明确表述T08教授15年正面本科生1 0%以下,研究生2 0%3 0%女男男TO9助理教授2年正面无明确表述T10教授30年正面至少一半T11副教授12年半中立无明确表述T12男副教授11年半无明确态度本科生2 0%,研究生4 0%男女女男男T13助理教授6年正面无明确表述T14教授35年正面博士生50%以上T15副教授7年无明确态度本科生2 0%3 0%,研究生50%6 0%T16助理教授4年中立无明确表述T17副教授21年正面20%或1 0%左右T18女副教授20年正面本科生3 0%4 0%,研究生7 0%8 0%T19男副
11、教授2年正面几乎都相关T20男副教授10年正面本科生2 0%,研究生1 0%或3 0%注:表格中“无明确表述”“无明确态度”表示受访者在访谈过程中回避了相关问题。如在面对“您当前的教学内容与您的科研关联度如何”等相关问题时,有的教师表示“不好说”“说不清”,有的甚至不予回答等。这样的回应不能满足本研究的需求。为避免影响访谈的整体效果,访谈者对此往往不会追问,而是通过其他问题发现与该问题相关的线索。53三、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现实表征(一)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转化意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具有高度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M转化意识=4.52 士0.58 0,M最小值=3,M最大值=5),其
12、中仅有1 位教师的自评转化意识指标值为3。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持正面态度,并对转化的必要性形成三点共识:第一,从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性的角度出发,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时,能够再次熟悉研究过程、重新整理相关成果,从而得到新的体会,这对提升自身在科研、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专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T04,T 1 1);第二,从加强教学内容前沿性的角度出发,教师将其科研成果引人课堂教学中,并与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这能够减少生搬硬套讲授书本内容带来的单调和枯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T 0 2,T 1 2);第三,从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
13、发,先进的科研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教师据此精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探索能力(T05,T14)10)(二)转化程度呈现两极分化,群体特征明显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均显示,教师在科研成果转化的程度上存在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自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程度(M转化程度一3.10士0.8 3 4,M最小值=1,M最大值=5)略高于中间值3。由此可见,教师整体的转化程度虽不低,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离散程度较高,说明不同教师的转化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探明教师在转化程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选取转化意愿指数高于中间值的2 6
14、1 个样本进行差异性分析,以转化程度均值(M转化程度=3.1 0)为临界点将被试样本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即“高意识一高程度”的“如愿以偿型”(9 8 人,占3 7.55%)和“高意识一低程度”的“事与愿违型”(1 6 3 人,占6 2.4 5%)。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教师个人背景变量与其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进行差异性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表2教师背景与其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的卡方检验(N=261)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向度组别CramersV“如愿以偿型”“事与愿违型”男58(59.2%)a96(62.3%)a性别0.0020.003女40(40.8
15、%)67(37.7%)a助理教授21(21.4%)a62(3 8.0%)b职称副教授32(32.7%)。60(3 6.8%)a13.618*0.220教授45(45.9%)。41(25.2%)b10年及以下35(3 5.7%)a89(54.6%)b教龄1120年31(31.6%)a44(2 7.0%)a10.284*0.19921年及以上32(3 2.7%)30(1 8.4%)b10篇及以下35(35.7%)。103(63.2%)b发表核心期刊1120篇24(2 4.5%)a31(1 9.0%)a20.982*0.284论文数量21篇及以上39(39.8%)a29(17.8%)b承担省级及3项
16、及以下47(48.0%)a100(61.3%)b4.461*0.131以上课题数量4项及以上51(52.0%)a63(38.7%)b以本科生课程为主19(1 9.4%)a70(4 2.9%)b承担课程类型本科、研究生课程相当52(53.1%)a81(4 9.7%)a26.791*0.320以研究生课程为主27(27.6%)a12(7.4%)b注:*p0.001,p0.01,p 0.0 5。54教师的职称、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承担课程类型在教师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上呈现0.0 0 1水平的显著差异(p0.001);教师的教龄在教师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上呈现0.0 1 水平的显著差异
17、(p0.01);教师承担省级及以上课题数量在教师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上呈现0.0 5水平的显著差异(p0.05);教师的性别在教师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教师性别的CramersV=0.0030.1,说明教师的性别在教师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之间的关联度非常小;其他背景变量的CramersV数值均大于o.1,说明不同背景变量与教师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教师职称、教龄、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承担省级及以上课题数量、承担课程类型等方面与教师成果转化“意识一程度”类型的关联差异。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多重比较Bonfe
18、rroni法比较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两种类型,结果显示:职称为“副教授”、教龄为“1 1 2 0 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为“1 1 2 0 篇”以及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数量相当的教师在科研成果转化“如愿以偿型”(a)和“事与愿违型”(a)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合不同组别和类型的教师频数占比来看,在职称上,属于“如愿以偿型”的助理教授的占比(2 1.4%)明显低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3 8.0%),属于“如愿以偿型”的教授的占比(4 5.9%)明显高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2 5.2%);在教龄上,属于“如愿以偿型”的1 0 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的占比(3 5.7%)明显低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
19、54.6%),属于“如愿以偿型 的2 1 年及以上的教师的占比(3 2.7%)明显高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1 8.4%);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上,属于“如愿以偿型”的1 0 篇及以下的教师的占比(3 5.7%)明显低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6 3.2%),属于“如愿以偿型”的2 1 篇及以上的教师的占比(3 9.8%)明显高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1 7.8%);在承担省级及以上课题数量上,属于“如愿以偿型的3 项及以下的教师的占比(4 8.0%)明显低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6 1.3%),属于“如愿以偿型 的4 项及以上的教师的占比(52.0%)明显高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3 8.7
20、%);在承担课程类型上,属于“如愿以偿型”的以本科生课程为主的教师的占比(1 9.4%)明显低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4 2.9%),属于“如愿以偿型”的以研究生课程为主的教师的占比(2 7.6%)明显高于属于“事与愿违型的(7.4%)。从差异性和描述性分析的结果看,属于“如愿以偿型的教师体现出的群体特征主要有:职称较高(教授)、教龄较长(2 1 年及以上)、科研能力较强(2 1 篇及以上、4 项及以上),承担的课程以研究生课程为主。这一类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较强,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能有效地进行转化。属于“事与愿违型”的教师体现出的群体特征主要表现有:职称较低(助理教授)、教龄较短(1 0
21、年及以下)、科研能力较弱(1 0 篇及以下、3 项及以下),承担的课程以本科生课程为主。这一类教师虽然有着非常积极的转化态度和意愿,却不能顺利地付诸实践,在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或衔接上仍存在问题(三)群体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根据对两种类型教师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教师坚信科研应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仍有一部分教师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将科研融入教学 1 1,即高意愿并不意味着科研成果转化的高程度。结合访谈材料可知,这一情形与教师的发展阶段(包括科研和教学的能力、经验)以及承担的课程类型等因素有关第一,教学经验与科研经验是两类教师分化的重要原因,主要反映在教龄的长短上。作为大学新任教师,他们不论是在教
22、学上还是在科研上,都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尚未将科研和教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1 2 。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教师承担课程的时间越长,越了解课程内容和掌握教学技巧,也就越能采用更为合适的方式自然地将科研与教学建立起联系。一位教授表示:“科研成果毕竞只是一方面,而教学的内容是系统的知识,要想将两者做到无缝对接,是需要在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中花功夫的。”(T 0 5)另一位教授表示:“我会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这些东西代进去,在和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代人课堂。”(T08)教学作为一种经验性极强的活动,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而教学科研成果有效支撑教学,需建立在教师对其科研内容和教学
23、内容都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完善教学设计,所以属于“如愿以偿型”的教师往往是教龄较长、职称较高的教师,第二,科研能力同样也是影响两类教师分化的重要因素。这里主要讨论由教师科研成果数量所反55映的科研能力与其教学内容的关系。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与年轻教师难以平衡科研和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为了实现身份的转变,年轻教师会在教学方面尽心竭力,就有可能会暂时性地放下科研;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易受社会热点、科研资源、科研任务分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人职前后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方向上可能会发生转变。在这个时期,教师的科研方向不明确
24、,因来自职称晋升方面的压力而被动承担的科研项目可能与其所承担的课程之间的匹配度较低,无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1 3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一大特点,即并不在于极力追求产品的推陈出新,而是在于对人类社会现象的上溯和对人类文明的关照,它是一种更为抽象化的知识体系,需要教师有更长时间的学术积淀。”(T04)随着教师对学科知识、实践的积累,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宽,思考问题的深度也会不断提高;随着教师科研成果的逐渐丰硕,他们所坚持的观点在学界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其教学活动也就具备了比较稳固的转化基础。此时,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如愿以偿”。第三,教师所承担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将影响科研成果转化
25、的可行性。本科生的课程一般为该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有既定的课程大纲和知识体系,教师将前沿成果融人本科生课堂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在客观上影响了转化的可行性。研究生的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更贴近研究前沿,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更适合科研成果的转化。正如TO1教师所言:“本科生课程有教材或者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已经很成熟了,我不可能把教材内容体系全部打散,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放进去,所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融进去的比例不是那么大。研究生的课程带有较强的研究性质,研究成果转化的比例会更高。”T14教师同样表示:“教师如果没有成果,那么在研究生课程上的教学就会非常平庸。”故相比之下,属于“如愿以偿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科研成果 转化 教学内容 群体 差异 优化 路径 基于 研究 大学人文 社会科学 调查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3010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