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论语》哲思融通性研究.pdf
《《道德经》与《论语》哲思融通性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与《论语》哲思融通性研究.pdf(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道德经与论语哲思融通性研究张建强王军涛摘 要:传统研究道德经与论语的关系主要聚焦于两者的对立和互补却忽视了两者内在的触类旁通 若以文本互涉分析为基础就会发现构建道德经与论语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是融合共通的皆自反思礼崩乐坏始寻得以道和仁为首的社会整治之法经无为而治的实践探索实现以服务政治为目标即它们的方法论、实践观及价值观是相通的 尤为重要的是其政论思想所表现的相互影响和一致性:道德经政治思想是论语政治思想的基础道德经的“无名而治”是基于对论语“为政以名”批判得到的政论思想体系所以“名”是儒道通融最为核心的要义关 键 词:儒道融通哲思框架论语道德经中国传统文化涉道德经论语未深总觉二者相去甚远 前
2、者道之典范提倡“道”推行“德”主张“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奉“圣人”后者儒之经典提倡“仁”推行“礼”主张“正人先正己”追求“为政以德”奉“君子”此类性属对举足以说明构建它们的理论体系的逻辑是一致的 儒道通融可从道德经论语思想观念的激荡与碰撞觅得踪迹本文尝试使用一个可能性的方案这就是从事物的产生原因、发展实践和结果归属三阶段来归纳可以共同适应道德经和论语的方法论、实践观及价值观一、礼:道德经与论语方法论的起点论语推行“礼”殊不知道德经思想体系亦从“礼”滥觞 这主要是因为老子和孔子同处周代尊礼重德至春秋中后期又礼乐崩坏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他们既受西周礼和德的熏陶又切身感触到春秋末期周室微而礼乐崩作
3、激越的社会矛盾成为启蒙他们思想的引擎迫使 张建强西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王军涛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导基金项目:本文为西藏大学藏财预指 号中央直达资金“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学科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文化与管理 他们从礼的角度寻求社会解救之法 正如杨翰卿说:“春秋末期的老子、孔子 在其观念渊源和思想背景处是汇合的”礼崩乐坏可以说是老子和孔子所处时代最大的政治问题 春秋中后期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宗法礼制遭受破坏诸侯、士族等基层社会组织崛起诸侯权利压过周王朝新旧交替、正反淆乱上下易位的政治和本末倒置的文化现象屡见不鲜且逐渐成为社会主潮流 面对纷繁的社会矛盾底层人对周代的天命观产生怀疑
4、彼时孔子对当时礼乐僭越现象曾喟叹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老子也义愤填膺地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仅就论语论明确记载臣弑君、子弑父、诸侯相互杀伐就达五次之多 例如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除此之外论语还多次对失盗等不良社会现象予以论说和研判 如“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胡瑗对此进一步解释道:“季氏窃柄康子夺嫡民之为盗固其所也”由此可见礼崩乐坏确实成为当时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孔子和老子都曾为此号脉诊断皆开出了良方老子开出的良方是“道”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认为在道德仁义礼之间应该用反向思维从正视礼出发反推寻得原始的“道
5、”这才是解决礼崩乐坏的根本方法 循此进推论而知:老子把人与自然合一的原始状态称为合于“道”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失落即失道人们才用合于道的人性(德)聚拢族群等到私有制出现人性再次陨落人们用血缘亲情(仁)来维系人际关系随着氏族部落相互交往血缘宗亲确立的稳定社会秩序被打破了人们开始用忠信(义)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物欲横流让人失信礼法开始支配社会关系 由是可知:老子面对礼崩乐坏他最关心的是处于两端的“道”和“礼”把完全违反自然的礼放在道德观念历史演变的最末端试图解构周朝礼乐典章制度恢复夏道的自然而为进而拯救社会 老子循着礼崩乐坏的现实顺藤摸瓜采用逆向思维得到了道解之法 此种方法奠定了道德经哲
6、学的基本属性:否定和逆向正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面对“礼”是激进的试图解构当时的社会退回夏朝小国寡民的社会体制孔子开出的良方是“仁”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相对老子来说孔子是保守者是改良者期许改良社会礼制恢复周初社会秩序 孔子花费毕生精力编纂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足以证明这点他赞赏诗经确立的人伦关系及礼记记载的礼法制度 论语七十四章明确所谈之“礼”全面讴歌了周公所奠定的周礼这是孔子“克己复礼、正名、执其中”等新礼学思想的一次社会实践 总之孔子讲论语试图借周礼推广他的改良思想体系 侯外庐也赞同该观点他说:“孔子思想是以礼为社会的极则这也就是说 立于礼是孔子的中心杨翰卿:中国哲学文化继承与创新
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王博认为老子所传乃夏道 详见王博:老子与夏族文化哲学研究 年第 期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道德经与论语哲思融通性研究思想”二、自然无为而治:道德经和论语的共同实践观综上所论孔子、老子在礼崩乐坏中寻得化解之法但落实到社会实践中他们不约而同
8、将目光转向无为而治 容易理解道德经的自然无为但何以解论语的无为而治?笔者认为这或许因为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末期已成为普世价值观影响甚大对其他学派渗透力极强 正如白溪说:“还在儒道两家的初创时期道家思想就以其独特的学术宗旨、文化理念和致思路向显示了向儒家思想的顽强渗透这在儒家学派的奠基著作论语中多有表现”详而论之大略有三(一)论语哲学思想受道德经无为而治影响颇深提及论语受道德经影响大部分人可能会联想到孔子学礼于老子 关于该史事的真实性陈鼓应、孙以楷等前辈通过文献资料归纳法、对比法予以证实否定了宋、明之后一些“考据派”儒生认为孔子早于老子的观点探秘了孔子学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及内容 但他们囿于“学礼
9、”一隅忽视了孔子“学道”于老子 纵观孔子对道德的认知孔子主要学于老子的是道德而非“礼”老子传给孔子的也是道德而非“礼”第一孔子构建论语中的“礼”绝大多数是凭借其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所得非老子所授 对此史记和礼记有确切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孔子世家亦载:“孔子适周问礼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司马迁运用互见法对孔子适周问礼予以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孔子问的是君子之礼他坚信:只要还有如周公那样的君子社会就一定还有救 但老子的回答是很严肃
10、的他用长辈的口吻语重心长地对孔子予以教育 大略是这样一个情景:“小伙子你问的这些君子之礼几乎是一些无稽之谈君子谈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论调他们会因得时与否而显或隐 更可怕的是你的欲望过盛目的性太强人不应该过于自私行事应该低调不要过于张扬以招仇致恨要用毋以有己等谦下去己的处世方法为人处世”由此可见老子对于孔子问礼是比较反感的甚至忠告孔子要祛除礼的束缚 礼记曾子问亦载:“吾闻诸老耽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 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 曰:礼也”据此而论早年孔子学礼于老子内容仅限于丧葬礼仪而且极可能是出于工作需要才悉数相教第二与其说孔子学礼于老子还不如说是学道于老子
11、 老子教育孔子“深藏若虚容貌若愚”与道德经“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主张一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与道德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西汉司马迁:史记全本新注张大可注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西汉司马迁:史记全本新注张大可注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元陈澔注:礼记金晓东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中国文化与管理 经“足以圣人去甚、去旁、去泰”主张相合“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与道德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我故有功不自钤故长”
12、主张相通 所以笔者认为:孔子受教后悟到老子思想中的阴柔思想并将之运用到论语创作之中 其实孔子更重视无为而治及虚怀若谷所以他用“无为而治”来歌颂舜的统治 无为而治源于老子而孔子以此来歌颂舜说明他赞同老子的无为思想 道德经提倡自然和谐希望统治者不要直接干涉百姓的生活这与论语倡导仁者以百姓利益至上是相通的表明道家的虚位君主与儒家垂拱而治的理想君王也是一致的(二)道德经哲学的实践指导原则:自然无为道德经哲学思想有一个可能的基本框架结构该结构是要把“自然无为”确立为根本实践方法树立以“自然是价值和目标无为是方法性原则”强调自然之道和无为之德二位一体做到知行合一遵循“本就是如此”(本真)的规律用“实有似无
13、”(无为)的行为方式来践行社会价值观 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省略其中的天和地再用老子常用的逆向思维可归纳出两个关键词:“王道”和“自然人”若再糅以论之:王即人道即自然 也就是说王是普通人而已王道苛求王视自己为普通人做事不矫揉造作遵循自然而然之道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上下知有之”所以说道德经是用自然无为之法来指导实践难怪刘笑敢也说:“老子哲学以自然为中心价值以无为为实现中心价值的原则性方法”(三)“为政以德”中的自然无为思想学界大都认为论语以“为政以德为中心”来架构它的思想体系殊知儒家在道德实践中也遵循
14、自然无为的原则 刘笑敢持相同观点:“儒家在道德实践这一中心课题上也是承认自然高于人为做作的”道德经虽畅谈“自然无为”但并未明确提出“无为而治”这偏偏出现在与之思想体系颇有对立的论语中 毋庸置疑就现有的文献来说论语是“无为而治”的最早出处有文为证:“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道德经的道学思想浸润了论语的儒学思想孳乳了论语的伦理观此其一合理解释 其二儒道同源许多概念是相通的 如果我们将道德经论语看成易的两翼道德经大略为阴为否定论语大略为阳为肯定 受易三元思维影响和合、中庸之道成为中华民族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所以论语谈“无为而治”也不足为怪 循阴阳转化解论语为政以德隐有无为而治意蕴也是合理的其实这种解论语
15、的方法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 郭象认为:“万物皆得性谓之德 夫为政者奚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刘笑敢: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新考察中国哲学史 年第 期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道德经与论语哲思融通性研究事哉?”程树德先生认为郭象以黄老之学解经之后
16、范氏说:“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朱熹接着解释道:“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朱熹等先进皆采用“自然无为”来解释“为政以德”强调用德行管理政务切勿扰民 总之论语“为政以德”充满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自然无为思想举其要义至少有四第一求真务实、防范空谈 孔子反对不切实际、投机取巧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此外在学习上他反复叮嘱学生“学而时习之”奉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信条再三申饬弟子道“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应该践行“躬行君子”另外孔子憎恨那些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于是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的这些思想深深地烙上了道德经“信言不美美言不
17、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自然美痕迹第二好古守静、不失其位 孔子思想观念中不能轻易否定过去于是他坚持“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的怀古理念 孔子也深信为政之本首要正名再恢复正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秩序按照“礼”的安排不失其位此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第三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指舜通过“任贤授能”的执政方式使他自己达到了一种“优游自逸”的状态此概念从舜帝降低身份开始然后顺任自然之道让臣子而为之达到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 所以说“谦逊卑微”“功成弗居”“行不言之教”是论语无为而治的最典型特征 例如论语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朱熹对此
18、点评道:“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类似的描述还有:“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等 也有从侧面描述的例如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熹注:“让谦逊也”而且孔子经常教育弟子要谦逊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老子谦下之德的精神风貌对于孔子儒学具有重要影响他主张“君子无所争”当然亦应该“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四论语从治国、教育等多角度论证了无为而治 首先论语强调无为政治宣扬“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等无为治国论与老子中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思想相差无几其次论语还提倡无言之教 论语如是记载孔子教育学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亦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中的这些教育理念脱胎于老子中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希言自然”“不梁皇侃:论语义疏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刘全志:孔子眼中的舜“无为而治”新论中国哲学史 年第 期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编校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南宋朱熹集注:论语集注郭万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论语 哲思 融通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