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基于鄂北两村的调查.pdf
《建构主义视角下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基于鄂北两村的调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主义视角下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基于鄂北两村的调查.pdf(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5 0卷 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1月V o l.5 0 N o.1J o u r n a l o f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2 0 2 4D O I:1 0.1 3 7 1 8/j.c n k i.x d s k.2 0 2 4.0 1.0 0 8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建建构构主主义义视视角角下下农农民民集集体体行行动动研研究究 基于鄂北两村的调查罗 峰,张 一 落(华中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4 3 0 0 7 0)摘 要
2、: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基层治理全局,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成效,而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动态关系中洞悉农民集体行动的生成机制与行动逻辑,发现农民集体行动归根结底就是情境实践,即农民集体行动是在制度情境、本土情境、事件情境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促进成员组织化参与,在不同的主体互动中达成行动目标的共识,借助公共权威、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等建立协作配合的合作关系,构建起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过程。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民集体行动;建构主义;情境实践;现代化;土地流转;农民参与中图分类号:F 3 2 1;D 4 2 2.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9 8 4 1(2 0 2 4)0 1-0 0 8 9-1 3一、引 言(一)问题提出党的二十大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是“三农”大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其薄弱环节,因此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双重重要性: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进而实现善治的时代需求。乡村治理本身就是由一系列农民集体行动的实践所
4、构成,集体行动的规范组织与有效推动正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体现。然而,农民合作意愿低、合作成本高等因素导致集体行动的动员与组织化难以为继,致使政策的落实与农民诉求的满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延缓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如何才能促进农民良性集体行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议题。(二)文献综述1.集体行动的概念集体行动的概念以是否局限于政治领域为重要标准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从狭义角度而98作者简介:罗峰,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服务视角下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 0 B S H 0 1 3),项目负责人:罗峰;中央 高 校 基 本
5、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项 目“社 区 服 务 与 基 层 治 理 能 力 现 代 化 研 究”(2 6 6 2 0 2 2WF Y J 0 0 1),项目负责人:罗峰。言,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集体行动是社会自组织行为,以倒逼政府甚至国家行为做出改变为目标,是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1;而广义的集体行动意指为了共享的利益或计划而做出的协同努力,大多数集体行动并非抗争,未必有政府的卷入2。在乡村治理领域,农民的集体行动是指农民通过协商合作、垂直管理等方式动员成员并实现成员组织化,并在农民与情境的互构中,以实现集体利益为目的进行行动选择,实现自主或他主地构
6、建合作网络的过程。2.集体行动的产生如何动员集体成员是集体行动产生阶段的关键问题。首先,集体行动通常作为对刺激的反应而产生,刺激是集体动员的必要条件。促使集体行动产生的刺激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刺激以消极性体制这一外在主导因素为标志,一般存在两种表现形式 压迫性体制的剥削、不平等的再分配,这导致成员利益受损3-5,并激发怨恨6-7,引发“压迫性反应”8;第二类刺激则是以积极性民众这一内在主导因素为标志,通常产生于因民众预期与社会满足能力的错位而引发的相对剥夺感9,或成员对集体与个体福祉的追求1 0-1 1;第三类则是由制度或政治力量天平改变这一情境主导因素为标志1 2,该情境与主体的关系,以及
7、情境中的主体互动方式尚不明确,比如村庄合并使村委候选人的贿选成本增加,因此必须探索新的选举宣传方式,这一现象客观上促进了村庄集体行动动员1 3。其次,集体行动的动员受其他要素制约。集体行动组织所能获取的资源总量或政治机会决定了动员可能性1 4-1 7,关系网络1 8-2 0与空间环境2 1-2 2是动员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关联2 3、情感2 4-2 5、认同2 6、问题界定与社会文化2 7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3.集体行动的发展集体行动产生后,关键问题转变为如何维系集体,即集体何以组织化。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管理集体、削减组织成本。在该过程中,群体规模1 0、沟通形式2 8与认同建构2
8、 7-2 8是核心变量,由此延伸出组织规划、集体纪律、群内监督、奖惩设置、认知解放、符号操控等重要问题。在集体行动的发展过程中,制度、规范、文化等集体外要素既构成对集体的约束,也是集体可调动的资源。比如村庄关系网,在农民抗争的草根动员中,既是聚合互不相识却有相同利益的松散民众的连接点2 9,也是制约草根领袖,使之为掩饰自身利益而不得不采取相对理性行为的规约性要素3 0;又如传播媒介,既可能重设国家社会边界,为集体提供行动空间,又可能成为集体建构问题、塑造公意、博取关注的手段3 1-3 2,也可能被用于消解集体合法性3 3,还可能通过歪曲性报道削弱、摧毁集体行动3 4;再如规则体系一方面规定了集
9、体行动的方向和活动内容,另一方面也限定了集体成员的责任与行动边界3 5。集体外要素受社会结构及其变迁影响,对集体行动产生刺激、约束、支持等作用。集体对外部结构性要素做出反应,回应需求,调用资源并试图突破约束。综上,关于农民集体行动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不难发现,现有研究普遍对集体行动过程和内外部机制进行理论性研究,较少将微观层次的个体行为与宏观层次的集体选择相结合,无法充分展现出个体与结构、不同主体之间的复杂互动,难以全面审视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集体行动的本质特征和整体链条。因此,本研究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展示农民集体行动的完整链条,通过主体间的互动过程揭示具体情境下农民的实践逻辑。(三)分析框
10、架1 9 6 6年伯格和卢克曼在 现实的社会建构 中明确提出“社会建构”概念,认为日常知识的根基是主观过程(与意义)的客观化,正是通过这一环节,主体间的常识世界才得以构建3 6。自此,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反实证主义的学术思潮和运动,向许多学科领域蔓延3 7。在建构主义视角下,社会现实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境与个体是一个互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群09体成员是按照他们自己对现实的意义建构来行动的,社会建构强调行动者是社会性地嵌入于集体认同感之中,能根据集体行动者的需要动用自己的社会位置所提供的文化材料3 8。由此,从建构主义视角研究集体行动,不仅能够呈现集体行动过程中内部动力机制及外部影响,
11、而且可以展现个体之间互动、个体与结构之间的互构关系,从而有助于更客观地审视个体与所处情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集体行动的主观意义及客观后果。基于此,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将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农民集体行动置于纵向的制度环境和横向的技术环境中,主要考察在不同的治理情境下个人的参与性和行为的互动性,在动态关系中洞悉农民集体行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理。纵向的情境构建会影响横向的农民参与程度与效能;横向的农民参与促使情境发生新的变化,对其余主体产生激励或约束,使得主体互动形式和特点发生变化;主体互动的效果进而也会影响治理情境的构建情况,如图1所示。图1 农民集体行动的三层分析框架:实践情境农民参与主体互
12、动(四)研究方法与案例交代1.研究方法研究所运用到的经验材料均来源于笔者2 0 2 1年7月至2 0 2 2年1月为期半年的调研。笔者深入农村情境,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对鄂北两村村支书和其他村委会成员、L Z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HR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两村涉及到土地流转的农民等多主体开展访谈,了解村庄基本情况和土地流转相关事宜,对农民集体行动要素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在叙事方法上,笔者为找到切入实践的有效途径,采用了孙立平倡导的“过程事件分析”3 9进行叙述。本研究将从个人的参与性、行为的互动性和治理的情境性等方面出发,把农村社会各主体置于共同的场域和情境中,希望在打破自上而下
13、的国家中心视角和自下而上的本土性视角对立的同时,克服静态结构分析的种种局限,将实践以具体、动态的形式展现。2.案例交代本研究中,案例研究的田野点为鄂北L Z村和J Z村,其基本情况如下:鄂北L Z村和J Z村地理位置毗邻,归L镇管辖,皆位于3 3 5省道旁。两村农业生产条件相似:L Z村现有耕地面积22 8 0亩,其中水田16 0 0亩,旱地6 8 0亩;J Z村现有耕地面积75 5 5亩,其中水田面积66 1 9亩,旱地面积9 3 6亩,两村现有水利设施基本满足农田用水需求。两村经济条件接近,村民以种植水稻、桃树、小麦、花生、玉米等为主要经济来源,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务工,人均年纯收入为1 3
14、0 0 0元左右。L Z村集体建有1 3 0千瓦光伏扶贫发电站1座,苗圃2 0亩,由村党支部领办的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 4 7亩。该村拥有特色种植养殖、光伏发电站、苗圃、入股华润风电等产业,形成了“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2 0 2 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 0万。J Z村一直以来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均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经济收益不高。2 0 1 4年以后,该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逢HR专业合作社看中本地优势沙质土壤资源,试图寻求以土地流19转为基础的合作。H R合作社首先遭到集体成员的共同拒绝,随后转变策略以村委会为中介与村民进行协商,最后实现集体成员的动员与组织化,以每亩8 0
15、0元的价格成功流转土地5 0 0余亩。二、实践情境下农民集体行动中的参与行为(一)实践情境农民的集体行动在某种意义上首先是对某种情境刺激的无意识集体反应,后经成员确定与成员组织化形成具有内部协商与传导机制的整体,并以此为基础与外界进行互动,从而形成新的内外情境,随后对其进行反应。在这样主体与主体、主体与情境动态交织的过程中形成复杂的动态系统或现象。农民个体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社会情境中参与治理实践,并与情境保持动态适应的过程。在此,本文将实践情境具体划分为制度情境、本土情境、事件情境三种类型4 0,并对农民集体行动实践情境作出阐释。一是制度情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三权分置的制度情境,规定了农民的
16、权利范围,设定了农民的参与规则。一方面,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明确了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管理与有效利用的责任,因而村级组织具有响应政策号召、推动土地流转的制度合法性4 1;另一方面,三权分置下,农民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可以决定是否参与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集体行动。这两方面都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制度性的合法性与可能性,而两者的张力则约束着在此过程中集体行动的进行。二是本土情境。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集体行动是在一个相互熟悉的社区环境之中,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地方性知识”,比如身份、面子、村干部权威等,构建了基于社会关系之上的本土情境4 2。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人口流动以及利益因素
17、凸显,L Z村和J Z村两个村庄社区出现了原子化倾向,基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参与选择成为本土情境的另一个面向。当两者同向作用时,农民参与集体行动则可以顺利开展,而当后者占有优势之时,集体行动则会受挫,其应对方式也往往依靠本土情境中的社会关系。三是事件情境。集体所有、三权分置的制度情境与基于地方经验的本土情境,助推了“土地流转”这一事件情境的出现。这一事件情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土地流转是国家政策鼓励、地方政府推动的重要举措,L Z村和J Z村所在的L镇所主推的“双抓”模式就是具体落实。其次,两个村(L Z村和J Z村)的“村两委”积极主动地推动土地流转,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而努力
18、。再次,根据土地流转的事件情境及其变化、个人的利益得失,农民采取积极或消极的参与策略进行博弈,在此过程中的集体行动也会不断构建出新的事件情境。(二)农民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各项任务目标的达成需要村庄内部各成员共同参与和集体行动。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个体参与行为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对客观情境实践的主观建构。集体行动能够实施,关键在于个体能够基于集体利益做出理性选择,即使短期内个体利益不会得到最大化。对于农村社会而言,村庄各利益相关者有两套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行事逻辑:一方面利益相关者都倾向于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参与集体行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由此决定自己是否参与以及程度如何;另一方面,农民是否参与集
19、体行动不仅受到个人收益的影响,也会受到与他人收益比较的影响,其公平诉求有可能会超越利益诉求,至少别人不能毫无贡献地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好处4 3。村民的利益偏好和观念的不同,客观上会增加农民集体行动的组织和管理成本。如果处理不当,博弈将会升级,最终加剧集体行动困境的升级。29“双抓”指的是“抓产业促农民增收,抓服务产业促集体经济增收”。处于土地流转构建的事件情境,农民个体及家庭基于不同的身份角色及利益考量,必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导致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差异。这种差异化的参与,既影响着土地流转本身的走向,同时也在动态构建着土地流转的新情境。1.积极参与处于土地流转的事件情境中,农民的积极参与面向
20、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体行动成功与否。从调查来看,农民积极参与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精英的引领,二是农民对经济利益的考量。一是政治精英的引领。当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行政任务与增加农民收益的主观意愿重合,村组干部开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作为一种新的事件情境出现,村庄各利益相关者都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对参与集体行动做出风险评估和收益分析。但不同于普通村民的是,乡村政治精英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全局性意识与能力,更多考虑土地流转给村庄带来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利益4 4,因而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其所具有的农村社会影响力,逐渐辐射到周边村民,形成乘数效应。乡村政治精英中不乏老党员、老干
21、部,在发挥动员和示范作用的同时,还将政治引领贯穿于土地流转的全过程,无形中与村委会达成了治理合力,进一步夯实了村级治理的社会基础。个案1:杨某,6 5岁,L Z村前村民小组组长,村民议事会成员之一。在得知村合作社要进行土地流转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后,第一时间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动员其他老干部老党员积极参与到流转土地协商工作中来。凭借自己多年以来积累的威望和公信,他将土地流转事件本身、具体流转事宜以及流转所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其他农户,不断打消农户的顾虑,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促成了土地流转交易的实现。二是农民对经济利益的考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使得乡村社会发生急剧变迁,
22、农村社会生活越来越市场化,村民行为越来越理性化。随着农民价值观念和认知结构的改变,土地的商品化性质逐渐被农民接受。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土地能否成功流转主要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流转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在鄂北L Z村,耕地细碎化情况比较严重,农业生产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加之青壮劳动力持续外流,部分农户的收入结构已然发生了改变,不再依赖于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因此,在流转价格可接受的情况下,部分农户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个案2:李某,7 9岁,L Z村人,家里原有四口人,目前仅剩两位老人。两个儿子都有固定工作,并且已在市内定居,老人因不适应城市生活并未跟随儿子到城市居住。由于儿女的田一直没有分出,家有1
23、 7余亩田,共分为三片地,其中一片地靠近省道,被划分到了土地流转范围内;另有一片地,由于土地较为规整且面积较大,被选为光伏扶贫发电站建设用地。儿子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便要主动流转土地,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近7亩的土地流转交易。2.消极参与与农民的积极参与面向相反,农民的消极参与则在不同程度上消减甚至妨碍集体行动的推进,往往表现为农民不合作行动,且深受国家资源分配的技术化路径影响4 5,因而克服其消极因素是维系集体行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其消极因素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农户基于机会成本的利益考量,二是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种粮大户的排斥。对一些农户而言,虽然土地的收益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在降低,但是
24、也担忧土地流转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止变为流动,收入结构也渐趋多元化。但对于部分农户来说,外出务工机会少,土地收入仍是家庭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土地流转之后,农民虽然能够无须付出任何劳动就能获得租金收入,但其所能承包出去的土地资源是39有限的,相应的土地租金也是有限的,并且远低于务工收入和自行种植收入。在这种情形下,部分农户既担心会永久性失去土地而没有收入保障,又怀疑承包者的经营能力和诚信情况会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在是否流转土地这个问题上,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个案3:任某,5 5岁,L Z村人,家里有三个孩子,儿子和大女儿均在广东打工,小女儿在长沙
25、打工。因早期外出打工,部分田地被其他村民捡种,现有七亩六分的田,主要分为三片田,其中一片约五亩,因地势较偏,以每亩一百元的价格交给二组村民刘某种植;一片约八分地,属于门前自留地,用于种植油菜、花生;一片约一亩八分,被划分到了土地流转范围内。由于自己身体状态不佳,且患有风湿病和腰椎病,任某有意向流转剩余土地。但考虑到土地归属和交易风险,任某前期并不同意签署流转合同,之后知道交易可以随时终止,粮食补贴仍归农户所有,主动找到村支书,完成了土地流转交易。可见,交易中止权、粮食补贴领取以及土地流转后的比较收益,共同推动了其参与行为的转变。对于本村原有的种植大户而言,土地流转无疑是对其原来土地低成本运营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构主义 视角 农民 集体 行动 研究 基于 鄂北两村 调查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