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doc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范围.doc(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简答: 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与教学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论述: 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其他: 1、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使用最多)(2)实验法(3)调查法(4)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3、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者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最近发展区 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之间的过度状态。 5、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7、性格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8、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使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至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9、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简答: 1、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早期,又称学龄晚期(14、15-2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 成年期、老年期。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1)人格发展受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 (2)人格发展依照渐成原则 (3)自我在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到社会自我(到少年时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 4、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性格特征差异: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方面) (2)性格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5、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认为智能可被分为以下8种: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8种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只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论述: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认知结构) (1)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同化和顺应: 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己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具体特征表现为初期儿童刚刚区分主体和客体;中期儿童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到后期,有了表象。 (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守恒:事物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认为它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学中一方面宜居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3)最近发展趋势: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学首先必须建立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这一点更为重要。 其他: 1、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常见的认知方式 (1)场依存与场独立 (2)冲动型与沉思型 (3)辐合型(唯一正确答案)与发散型(一题多解) (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3、学习风格分类 (1)瑞德: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感官偏爱,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 (2)席尔瓦和汉森: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学习者) 4、智力差异 智利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对于治智力平的差异,一般是按照之上的高低进行划分,120以上为天才,70一下为低能,90—109为中等,比例最大。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学习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强化(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 正强化: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快乐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惩罚是可能性降低) 3、渐近分化(接受学习教学过程原则之一) 渐近分化指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的原则 4、综合贯通(接受学习教学过程原则之一) 综合贯通指在组织安排教材时,除了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的渐进分化原则外,还要有意识的从横的方面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组织、整合、协调、融会贯通。 5、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简答: 1、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绪,而且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2、尝试错误学习基本规律(桑代克尝试错误理论:猫走“迷笼”实验) 效果律; 练习律(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必须与效果律结合); 准备律(即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是该理论的动机原则) 3、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即外部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主观条件,即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 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相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潜在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的改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 (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加新的知识经验。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1)支架式教学(2)情境教学(3)探究学习(4)合作学习 论述: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 (一)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布鲁纳把认知的生长看作是一个表征系统不断形成的过程。个体在认知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三种不同的表征阶段:动作表征阶段、映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念结构,实际上是指各种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递进关系) 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即对知识进行处理,以适应新任务;评价即对知识转化过程进行检查,检查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合适。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等组成的知识结构。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机构的优点: 第一,容易把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使学习变得容易; 第二,有利于记忆学科知识; 第三,提高学习的内部动力; 第四,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以及儿童的智力发展 2、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探究新情境的态度和掌握发现式学习的方法。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其他: 1、巴普洛夫的经验型条件反射理论的经典实验 2、。。。。。。。。。。。。。。。。。。。。。。。。。。。。。。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遣; (2)刺激的泛化(刺激混淆)与分化(掌握刺激精确化)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斯金纳首先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利用“斯金纳箱”重点研究),认为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影响行为再次发生频率的决定性因素。 4、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3、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简答: 1、奥苏泊尔(美国心理学家)对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种类之一: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1)认知内驱力(内):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外):这是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外):这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他人(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统称为缺失需要, 第五个为生长需要。 3、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归因因素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内部的 外部的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不可控 能力 天资 心境 疲劳 任务难度 运气 可控 持久努力 一时努力 他人偏见 他人帮助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形曲线)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成倒U形曲线关系,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 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论述: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 ①熟悉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贯彻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①稳定与非稳定性因素维度归因 ②内外性维度归因 ③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归因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积极/消极)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2、概括说(类化说)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实验证据:“水下击靶”实验 简答: 1、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促进)和负迁移(干扰或阻碍) (2)。。。。。。。。。。方向。。。。。。。。。。。。。。。。。。。。。。水平迁移(同层次)和垂直迁移(不同层次) (3)。。。。。。。。。。内容。。。。。。。。。。。。。。。。。。。。。。一般迁移(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和 具体迁移(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经验转移) (4)。。。。。。。。发生的学习情境的不同,。。。。。。。远迁移和近迁移 2、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196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 (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3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3、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主观/客观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学习准备)与定势(定势作用两重性:积极促进作用、消极阻碍作用) 论述: 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①结构化 ②一体化 ③网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①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 ②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其他: 1、学习迁移基本理论(其他)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后被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 实验证据:知觉方面的实验。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1929年提出学习迁移理论,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实验证据:“小鸡啄米”实验。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知识:知识是对信息的表征,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而得名。 3、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基本单元是生产式,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 简答: 1、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安德森提出3种不同类型的组块: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直觉。 表象是表正是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2、知识学习的分类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论述: 1、根据奥苏泊尔同化论,论述学习者如何利用旧知识吸收新知识 奥苏泊尔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 ①派生类属学习: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②相关类属学习: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新知识需对原有认知结构做部分调整或整合,是对原有知识的扩充、深化限定或精确化的产物。 (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性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来获得新意义的学习。当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形成某些概括程度比较低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意义的学习。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结合的一般关系时产生的。 2、说明遗忘的规律、原因以及促进知识获得与保持的方法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①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的衰退引起的; ②干扰说:认为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造成遗忘的原因; ③同化说:奥苏泊尔提出有两种遗忘——积极的遗忘、消极的遗忘;④动机说: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为遗忘是学习者不想记,而将一 些记忆信息排斥在意识之外。 (3)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①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②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③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④进行组块化编码 ⑤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其他: 1、记忆系统的3个子系统 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2、工作记忆 又称短时记忆,持续时间为几秒到2分钟,容量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信息保存时间很长,从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不忘,容量非常大。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技能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3、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可称为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简答: 1、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和培训要求 通常把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4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训练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①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②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③速度适当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②合理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③恰当安排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④处理好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在联系中期,联系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2、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阶段)与教学要求 过程(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培养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根据经验,使用的一般方法) ①建立模型 ②检验并修正模型 ③模型内化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3、元认知(认识深化)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简答: 1、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3方面: 认知策略(对客体)、元认知策略(对主体)、资源管理策略 (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②精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①计划策略 ②监视策略 ③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①时间管理策略 ②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③努力管理策略 ④学习工具利用策略 ⑤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2、培养元认知策略的具体途径 (1)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2)丰富元认知知识的体验 (3)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 (4)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其他: 元认知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第九章 名词解释: 1、问题 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3、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简答: 1、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理论结合实践) 影响因素:(1)问题的呈现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反应定势 (4)功能固着 (5)智力水平 (6)动机强度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个体的气质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因素。 2、创造性及其特征(发散思维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灵感和美感。 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特征,等同于创造性。 基本特征:(1)变通性(发散种类)(2)独创性(3)流畅性(发散数量) 论述: 1、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2、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和如何进行创造性培养 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2)智力因素(3)已有的知识经验(4)动机(5)个性因素 培养途径:(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奥斯本1939年首次提出) 其他: 1、问题解决的特点 (1)解决问题上解决新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包括概念)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问题 (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2、致力于创造性的关系 (1)智力低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的人未来未必就有高创造性 (3)创造性低的人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 (4)高创造性地人必须具有中等(120)以上的智商水平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简答: 1、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般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情感体验。 (3)道德行为:上述二者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只有道德行为才能使品德有社会价值。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难题”)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 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是非好坏。 ①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也叫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的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 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③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叫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④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也叫维护权威和遵守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的权威和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个人的尊严等层面反思这些规则的合理性,建立一个超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普遍原则。 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⑥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个人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3、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①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论述: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2)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3)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趋势:①从“他律”到“自律” ②从“结果”到“动机”③从“对人”到“对己”④从“片面”到“全面”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1)道德情感的作用 ①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与深化的作用 ③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④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力量 (2)道德情感的培养 ①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②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③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1)道德行为的过程:确定目的和形成动机、实际的行动、行动后的效果与评价 (2)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的表层心理结构,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3)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能加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概括性、稳定性。 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②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③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④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其他: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偶故事),初步奠定了品的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即儿童道德发展过程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转化年龄为10岁。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不具备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岁)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即自律阶段,规则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可以改变 (4)公正阶段(10-12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记忆)、动作再现过程(练习)、动机过程。 第十一章 简答: 1、简述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与近因效应:教师必须克服首因效应的消极影响,并综合考虑学生的一贯表现。 (2)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即“以点盖面”。 (3)刻板印象:又称定型,至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 (4)投射效应: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2、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1)凝聚力强(2)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3)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 (4)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有威望,影响力大 3、简述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原则 (1)真诚(2)尊重与接纳(3)同理心 ①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②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③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第十二章 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简答: 1、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心理辅导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 3、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4、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1)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消退法等。 (2)认知调试的方法——艾里斯提出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即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论述: 其他: 1、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儿童多动综合症(高发年龄为8-10岁)、学习困难综合症、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厌学、儿童强迫行为、学校恐怖症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3、常见的教师心理问题 (1)教师的适应不良(2)职业心理问题(3)教师职业倦怠(4)教师人际交往问题 (5)人格缺陷(6)教师常见的身心疾病(7)教师常见的神经症 4、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 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6、团体辅导的基本技术:团体领导技巧、团体互动。 第十三章 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 心理学 试题 范围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