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近体诗韵与章太炎《成均图》音理之关联_李乐乐.pdf
《鲁迅近体诗韵与章太炎《成均图》音理之关联_李乐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近体诗韵与章太炎《成均图》音理之关联_李乐乐.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3年第2期鲁迅近体诗韵与章太炎 成均图 音理之关联李乐乐摘要:经过为新诗“打打边鼓”的尝试,鲁迅于1930年代重拾旧诗,且所作多是对形式要求精密的律绝。近体诗不准通韵,鲁迅后期所作却有三分之一以上出现“合韵”现象,如“鱼歌麻”“蒸侵”等,比例之高,实属罕见。对此,既有研究往往止步于“合韵”的表层描述,或重复许寿裳“古已有之”的判断,很少能进一步追问具体缘由,特别是在音理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从鲁迅的知识结构出发,在对诸诗韵例作量化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此前一般认为的“出韵”“合韵”,背后隐藏着一层“古韵通转”的基本结构,而这与清末章太炎成均图的“韵转理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对鲁迅而言,“韵脚”从
2、来不是一个细微局部,“韵近可通”本身正暗含了汉字语音、汉语韵文在时间、空间维度“持续通转”的可能。换言之,鲁迅近体诗韵表现出明确的试验性,指向一种对超时间、空间的汉语韵文形象之塑造与想象。关键词:鲁迅;章太炎;诗韵复古;韵转;成均图鲁迅说过“旧诗本非所长,不得已而作,后辄忘却”,周作人亦曾反复申明“向来不会做旧诗,也并没有意思要去做它”。然而事实上,经过短暂地为新诗“打打边鼓,凑些热闹”的尝试后,周氏兄弟几乎同步性地,先后于1930年代重拾旧体,且所作多是对形式要求十分精密的律绝。近体诗押韵严格,须一韵到底,不许通韵,二周所作却呈现出一个区别性的特征,即部分地出现“合韵”或“复古韵”现象,如“
3、鱼麻歌通韵”“蒸侵通韵”等,既不符合通行的平水韵,也无法用宋以后官修韵书如广韵“独用、同用”来解释。在这一点上鲁迅更具代表性,或者说,集中凸显了本文所要讨论的汉诗(音韵)一面的特质。现在可见的鲁迅旧诗共52题67首,1930年后的近体36题39首,其中有14首即三分之一以上都用到“合韵”。应该看到,新文学前后“诗韵”形象本就十分鲁迅:341209致杨霁云,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当认为某种作法或路径算不上理想,或不具备“彰显”为他人效法的意义时,二周往往也会采用这样一种描述方式。鲁迅:集外集序言,鲁迅全集(第7卷),第4页。周作人确也有意放宽韵脚,
4、但这主要是与同时代其他诗人比较而言。从二周旧体诗用韵情况来看,首先,在数量方面,周作人的出韵比例远比鲁迅为低,冲击性并不明显;其次,就质量(程度)而言,周作人的一部分“通韵”诗,不像鲁迅一样伸缩自由,出韵明显。事实上,周作人在小学特别是音韵学上的兴趣,本身就没有鲁迅浓厚,其关注点更多是在中西文体、诗体的交互影响方面。换言之,周作人旧体诗(后称杂诗)的独特性,并非直接来自小学维度的“韵理”分析与“通韵”方法,其匠心所运更多在于“诗体”层面,并由此而间接影响到“韵”。具体就周作人杂诗用韵而言,很大可能是直接随顺吴越方音,同时因为江左与六朝之间的历史关联,一定程度上亦带有汉魏六朝诗韵的色彩。这在周作
5、人亦有其理论的依托,如在1920年代围绕“歌戈鱼虞模”古音的讨论中,其师章太炎与汪旭初论阿字长短音书一文曾引唐代张籍永嘉行“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以辅证吴音中麻部与歌戈相同,即为“六代正声”“西晋之遗声也”。同时,结合周作人后期所作杂诗如儿童杂事诗等,尤其“用韵只照语音”“但以语音为准”等自我陈述,虽然他对于六朝文章多表赞许,但具体到“诗韵”这一方面,直接以乡音入韵而偶然获得六朝面目的可能性更大。其中,约8题17首作于青年时期。402013年 第4卷 第4期(总第16期)2013年12月15日出版鲁迅近体诗韵与章太炎成均图音理之关联许寿裳:致柳非杞(二),倪墨炎、陈九英编:许寿裳文
6、集(下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889页。柳非杞在抗日战争期间编辑、整理鲁迅旧体诗集,录有52首旧体诗,未刊印。许寿裳1937年鲁迅古诗文的一斑一文较早关注到赠邬其山等“出韵”之作。许寿裳:鲁迅旧体诗集序,许寿裳文集(上卷),第6364页;鲁迅的游戏文章一文原载台湾文化第2卷第8期,转引自许寿裳许寿裳文集(上卷),第232页。如鲁迅旧体诗集序常被后来研究者引用的一段,“赠邬其山之华、书、多、陀为韵,报载患脑炎戏作之心、冰为韵,盖依古时歌麻合韵,麻鱼通韵而作律诗,可称奇特。至蒸侵通用,亦可谓古已有之,诗大雅大明七章,即以林、兴合韵者”。柳亚子:致柳非杞,柳亚子文集(书信辑录),上海
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不过从上下文来看,柳亚子所据,却在认为词曲直用古韵,“词曲发现,更在律诗之后,那末他们为什么又可以用古韵呢”,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古本音”与“中原音”两个概念。不过,此一意见颇有代表性,如宋元明时期就有一种看法,认为切韵一系的礼部韵略不够古,而将当时(十四世纪)北曲音系与周汉古音视作一体,如李祁中原音韵序。复杂,尤其对于重新整理中国文章脉络的鲁迅而言,“韵脚”从来不是一个细微的局部,而是始终与其对汉语言文字、诗文属性的认知(或预期)直接相关。本文集中关注鲁迅1930年代近体诗创作情况,在对诗歌韵例进行量化梳理的基础上,考察其旧体“合韵”现象与章太炎
8、成均图呈现的音理脉络间的潜在关联。事实上,相较于鲁迅在旧诗“韵”法上可能展开的复杂思考,此前讨论往往只见“合韵”的表面现象,或复述许寿裳“古已有之”的判断,很少能进一步追问具体理路与缘由,特别是鲁迅对于汉语韵文体式的反思与想象方式。一、奇特的韵脚:“古音”与“近体”的混搭鲁迅做律诗常有“出韵”,拙文鲁迅古诗文的一斑(见新苗第十六册)有云:“鲁迅虽然调平仄,守格律,做近体诗,但他总不肯呆板地受这无谓的限制,例如写给内山完造的诗廿年居上海,歌麻鱼韵通用,依古时歌麻合韵、麻鱼通韵,而做律诗,很是奇特的;寄静农的横眉岂夺峨眉治一首,蒸侵通用,也可谓古已有之,大雅大明七章,不是林、心与兴合韵吗?”194
9、3年10月14日,许寿裳得知柳非杞有意编辑鲁迅旧体诗集后,在致对方的信中特别提到了自己六年前的一篇旧文,强调鲁迅律绝的“出韵”特征,肯定赠邬其山报载患脑炎戏作等依古韵而作律诗,“很是奇特的”。此后,他在鲁迅旧体诗集序(1944年)、鲁迅的游戏文章(1947年)等一系列文章中不断重复“依古合韵”说,甚至表述也基本相同。如其所述,“依古合韵”确为鲁迅近体诗的一个鲜明特点。但是,许寿裳在这里只是指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方向,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究。事实上,伴随唐代近体诗歌逐渐定型,“以古行律”或“临韵通用”的做法虽然少见,同样也是古已有之。唐初许敬宗奏请合并一部分切韵韵部,宋以后广韵礼部韵略等规定同用、独用
10、之例。直到近现代柳亚子写作近体诗,依中原音系的词曲音韵放宽韵脚,亦有“律诗用古韵,本来是我的创格”一说。那么自然需要重新提问,许寿裳多次提到的“歌麻鱼韵通用”“蒸侵通韵”在多大程度上可称“奇特”?这类“奇特”韵例在鲁迅近体诗中的比重如何、其“理”何在?许寿裳上溯诗经的判断是否足够准确?以上涉及必要的音韵学理与文本分析,直接关系到我们对鲁迅“诗韵”观念的把握,以及经由“古音近体”这一特殊的“文体现象”所可能打通的更丰富文章形态。一般来说,就韵文的基本性质而言,不同韵部间所以能够互通,在于特定情况下声音的相近或相同。换言之,汉语言文字的声音随时间、地区发生转移,韵部并非固定不变的标准,由此催生的是
11、不同韵部之间远近关系的变化。以赠邬其山一首“歌麻鱼韵通用”为例,即便不论“鱼模歌麻”之间的古今韵转关系,在切韵的麻部字中,“麻韵”一部分与鱼部相近,一部分与歌部相近,现在一般分称鱼部麻韵、歌部麻韵。同时,“家”“华”等少数几个鱼部麻韵字,在两汉魏晋一度又与歌部接通,异于其他的鱼韵字。虞万里指出这一部分曾经“短暂”与歌韵相通的韵字,后来逐渐分412023年第2期虞万里:从古方音看歌支的关系及其演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音韵学研究(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74275页。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1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8页。章太炎:小学略
12、说(下),章太炎全集(十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60页。如张建民博士学位论文的国语语音与现代白话新诗音韵研究(2014,兰州大学)指出,赠邬其山一首“可能是根据吴方言押韵”,并认为鲁迅旧体诗韵除了沿用平水韵的体系或用词韵,或依方音,或按照当时编制的国音韵书。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67页。化出来,“皆是切韵系统中的麻(祃)韵字”。即是说,“家”“华”等韵字在先秦时期与鱼部同用,至汉魏与歌部同用,到了切韵时代又转入麻部中,呈现出“鱼歌麻”的古今音转轨迹,可称作“鱼转歌转麻韵字”。关于这类“鱼转歌转麻韵字”,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
13、研究 一书论及两汉韵部的通押关系时,指出东汉时期一部分鱼部字,有逐渐转入歌部的趋势,表现在汉魏诗文中“鱼”“歌”之间有过一个“短暂”的交汇,不过也仅限“华”“家”“遐”“茶”“遮”等少数韵字,至于“鱼部其他几类字,如徒都居舆等,就绝不与歌部字相押”。也就是说,赠邬其山一首之所以能三韵通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这个韵字的特殊性,如果将其替换成同为麻部的“麻”或“裟”等,虽然“麻(裟)书多陀”也可以说是“鱼麻歌麻”的搭配,但“鱼”“歌”之间缺少系联,若勉强通押,才是真的“无韵”或“出韵”。换言之,所谓“通韵”也不能泛论,实际更需谨慎,也只有“审音之正”,确认韵字之间在何处有界限、哪里可以通转后
14、,才可能由此延伸,真正解开鲁迅近体诗“韵所以通”的理路所在。由此重新来看 赠邬其山 一首具体用韵,“书”是稳定的鱼部韵字,与“鱼部麻韵”尤其“鱼转歌转麻韵”的“家”“华”等有区别,不仅1930年前后的国语、方言不相通,并且“书”字与“徒”“都”“居”“舆”等“鱼部其他几类字”一样,自古就“绝不与歌部字相押”。可以说,赠邬其山一诗“通韵”方法确实来源于古,然而又非完全的“古已有之”。事实上,由于鱼(模)、歌(戈)与麻部之间的音转完成于不同时段,三韵相通虽然在理论上可行,说明之间存在一组“音近可转”的关系,但是就音韵史的事实而言,几乎不可能“同时”发生。不过,重要的可能并不在是否“韵转”这一事实,
15、而是“家”“华”所处的“边际”位置。就音理而言,这部分麻韵二等字确有特殊音值,作为分界它们同时也是“鱼”“麻”“歌”三韵部的通路。换言之,所谓“古已有之”未必一定要求有所本,而是说,在懂得“音理”自古如斯,以及能够合理运用的前提下,发现“已经发生”与“可能发生”之间几乎必然性的“偶合”。此即章太炎所说,“欲明音理,当知分韵虽如此之多,而彼此有衔接关系。古人用韵,并非各部绝不相通,于相通处可悟其衔接”。与此相似的还有报载患脑炎戏作一首“蒸侵通韵”,需要说明的是,许寿裳将其直接追溯到诗经用韵,就“个例”而言有其自身依据,但如果尝试对鲁迅用韵进行整体考察,那么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显得相对零散,不
16、仅无法解释鲁迅同期其他诗作,还会进一步反向解构鲁迅思路的整体性本身。此外,研究者此前还提出过“方音”“国语”等现实语音说,但是应该看到,民国期间拟定注音符号,“蒸”“青”等是“(eng)”,“真”“侵”标作“(en)”,尤其注意分别前后鼻音。同时参照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的取样调查可知,虽然近代吴语地区普遍不分前后鼻音,绍兴一地却是例外,分辨蒸侵、真庚都很清楚。如此可以基本排除诗经古音说、现实语音说两种解释。鲁迅旧体的“通韵”现象,有他自己的判断标准,至少不能完全用唐韵(切韵平水韵)、近代北方音(中原音韵),包括后来的国语读音(现代拼音、罗马注音等)、吴地方音等方式“发见”其特殊性。事实上,
17、上述韵例,只有在成均图及其延展出来的汉字音理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二、成均图及其“韵转理论”章太炎上承戴震、孔广森等清中期音韵学家分析古韵的基本格局,进一步将汉语言文字语音系统的单音独立、互训孳乳并牵连音义等特点糅422013年 第4卷 第4期(总第16期)2013年12月15日出版章太炎:国故论衡先校本成均图,章太炎全集(五),第11页。同上。同上。同上,第13页。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民报1908年第21期。哀范君三章也有两首“合韵”,计入共16首。合在成均图分合韵部的脉络当中,奠定了新文学以前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古音构拟的可靠依据。就其具体情况来看,章太炎吸收诗声类的阴阳对转理论,
18、同时明确指出阴阳对立的“音理”所在,即“阳声即收鼻音,阴声非收鼻音”。而在阴、阳声内部,则根据开口度划分侈、弇(体现在韵腹上),又居中立一轴音,使其处在侈、弇“质变”的极点位置,如,阳声之轴为阳部(注,),阴声之轴为鱼部(注,u),即“鱼者闭口之极,阳者开口之极”。不过,“鱼”“阳”二部看似绝远对立,但“阳声弇者,阴声亦弇;阳声侈者,阴声亦侈;阳声轴者,阴声亦轴”,即是说,基于人的自然发声机理,阴阳、弇侈之间是互相牵连甚至对应的关系,当“鱼”“阳”走到各自的极点,反而能依“轴”实现通转。章太炎这里通过轴音的设置,有意修正了孔广森阴阳对立的说法,“(孔氏)不知有轴音,故是经界华离,首尾横决”。如
19、此,通过“看见”鱼轴、阳轴的平衡作用,如果充分开掘各区间的音色,理论上可以将汉语言文字的元音系统建构为一个自我闭合、“无所不转”的“圆环”结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章太炎分析古韵,是从“弇侈”这一相当传统的描述方式入手,与欧洲明确的标音体系相比,推测多而实证少,若干表述之后都显得“含胡”。当他尝试以汉语描述古韵音值,如国故论衡 二十三部音准侧重仍在韵部之间的差别性,主要通过强调“疆界”与“可转”确认各部的相互位置,尤其是与高本汉等1920年代掀起的汉字中古音韵研究相比,后者更强调科学、精细的方法,使用国际通用的罗马字母,给予音值一个固定、量化的形象。其间得失,在章太炎与当时的西化学人看来,角度自
20、有不同。章太炎恰恰认为,汉语韵部的丰胜性远过欧洲拼音文字,且二者的发音、构词(字)机制也并不一致,因此,即便近代以来韵部已经简化不少,直接以“罗甸音”或“梵文字母”指认汉字韵部,想要匹配仍然是难以做到的事情,此即太炎所谓“不相值也”。正如成均图所显示,基于汉字单音这一“独异性”,实际上它主要是通过叠韵、双声等谐声互训,以建立与确认自身及彼此的意义,这在章太炎所构拟的韵部系统上表现得十分鲜明。汉字的音韵性或曰节奏,至少有一部分是寓于一字或一名(名词)内部,这与西方合音语言的联合数字以成名,依靠多音节的长短、高低等来创造节奏,有很明显的不同。应该看到,就成均图而言,可以合韵的前提首先就是“确认若干
21、基本的元音类型”,因此,其与西方语音学具体到1920年代影响汉语音韵学界的“元音类型说”之间,也有对话的可能性。事实上,成均图本身就是章太炎与近现代拼音文字体系之间“对话”的成果。同时双方的区别也很明显,汉诗文的押韵主要是基于音近可转,譬如“鱼歌麻”“歌支”“鱼阳”之间的音近关系,而如果按照欧洲语言文字“主元音相同”的要求,则鲁迅赠邬其山等一部分“合韵”之作,就只能算作“无韵文”。如前文所述,事实却并非如此,成均图从总结大量汉语声音材料出发,提炼出若干基本韵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韵部的合理简化,“学”与“文”在这里呈现出明显的交通。事实上,鲁迅所作近体诗的“出韵”现象,大体都可以放到成均图这一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均图 鲁迅 近体诗 章太炎 关联 李乐乐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