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墓葬考古看西夏与吐蕃葬俗文化的交融与互动.pdf
《从墓葬考古看西夏与吐蕃葬俗文化的交融与互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墓葬考古看西夏与吐蕃葬俗文化的交融与互动.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84284西夏学二二三年第一期总第二十六辑从墓葬考古看西夏与吐蕃葬俗文化的交融与互动于光建王俊俊 摘要:党项西夏的丧葬习俗,经历了青藏高原居住的党项旧俗到内迁黄土高原的夏州党项葬俗,再到西夏建立后丧葬习俗的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变迁。由于西夏与吐蕃在地域上相邻,党项族与吐蕃民族在族源上的相近,在丧葬方式、葬具、随葬品等方面有极大的相同性,这是两者在文化上彼此相互影响的体现。在民族之间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化特征,揭示出西夏与吐蕃在文化源流上的融合,反映出在文化上,各民族之间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共通性逐渐增大,文化认同的基础逐渐增强,最终凝聚为“羌汉弥人同母亲,地域相隔语
2、始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关键词:西夏;吐蕃;丧葬;融合;共同体 丧葬是人生命最后归宿的安置方式,包括了礼制与习俗多方面。它深受民族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等多种要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与周边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借鉴,逐渐融合形成的较为稳定民族文化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丧葬文化也是最能够反映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特性。引言10到13世纪的中国大陆上出现了辽、宋、西夏、金、吐蕃、回鹘、大理等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各民族政权之间出现了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党项民族从青藏高原内迁到黄土高原,再到建立西夏政权的数百年中,无论是其生产方式,还是民族文化都发生
3、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丧葬文化也由先前简单的“死则焚尸,名为火葬”演变为多种丧葬形式。特别是内迁后深受周边民族和宗教等多元文化的影响,丧葬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西夏金银器研究”(项目编号:20XMZ01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于光建(1981),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北民族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王俊俊(1996),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285西夏文物考古研究西夏建立政权后,境内的民族成份较多,除党项人、汉人外,还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
4、鞑靼、吐谷浑人等,所谓“表里山河,蕃汉杂处”。西夏境内的各个民族,长期往来相处,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为共同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作出了各自重要的贡献。在这样一个多民族杂居、不断交往交流的环境中,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融合,必然给西夏文化的构成注入多重成分。其中西夏与吐蕃的关系较为密切,无论是早期青藏高原上的党项族,还是立国后的西夏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双方交往交流较为频繁,历史上西夏与吐蕃的关系可以说经历了相互征战、和平共处、来往密切三个阶段。众所周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在内迁黄土高原以前,就与吐蕃杂居共处于河曲之地,两个民族族源相近,都属羌系,语言同属藏
5、缅语系,地域衔接,山水相连。安史之乱之后,吐蕃势力向东北方向发展,占领河西、陇右。党项族因受吐蕃挤压,在唐朝的允许下内迁黄土高原庆州(今甘肃庆城县)、灵州(今宁夏灵武市)、盐州(今陕西定边县)、银州(今陕西横山区)、夏州(今陕西靖边)等地,“吐蕃强盛,拓跋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始移其部落于庆州,置静边等州以处之。其故地陷于吐蕃,其处者,为其役属。”此外,在上述这些地区也分布有许多吐蕃生户、熟户。所谓“接连汉界、入州城者谓之熟户,居深山僻远、横过寇掠者谓之生户”。至北宋时,时人依然有这样的认识:“党项、吐蕃,风俗相类。其账族有生户、熟户,接连汉界、入州城者谓之熟户;居深山僻远、横过寇掠者谓之生户
6、。”双方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宗教上的往来比较多,“弭药”就是吐蕃对一部分党项人的称谓。自9世纪后半叶,吐蕃政权瓦解。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凉州和青唐城为中心建立了凉州六谷部潘罗支政权和青唐唃厮啰政权。宋朝为牵制西夏,采取以夷制夷方略,联合两个吐蕃势力,夹击崛起的党项,双方不断发生争战。党项首领李继迁就在攻打西凉府过程中,因潘罗支伪降,中流矢遁死。宋景德二年(1005)李德明又袭杀潘罗支,占领凉州。唃厮啰与西夏也经常兵戎相见,宋朝封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使。广运二年(1035)元昊引诱西蕃人叛唃厮啰。西夏毅宗拱化元年(1063)兰州一带吐蕃首领禹藏花麻投降西夏,将西使城及兰州一带献给西夏,西夏册封总师女为
7、公主,妻以禹藏花麻,封为驸马,授予统军。西夏立国后,境内已有大量吐蕃民众生活,成为西夏统治之下的编户齐民。西夏中期,为了缓和周边民族关系,巩固统治,开始调整与吐蕃政权的关系,与吐蕃和亲联姻。如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1071),惠宗秉常母亲梁太后以自己的女儿向吐蕃首领董毡之子蔺逋比请婚。夏崇宗乾顺时,国相梁乙埋又向吐蕃首领阿里骨为自己的儿子请婚,后来吐 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点校:西夏书事卷十六,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 186 页。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六四宋琪传,中华书局,1977 年,第 9129 页。286286西夏学二二三年第一期总第二十六辑蕃首领拢拶又与西夏宗室结为姻亲。随着吐蕃与
8、西夏交往的密切,藏传佛教传入西夏,得到了西夏历代统治者的支持和尊崇,藏传佛教高僧担任西夏的帝师、国师等高级僧职,对西夏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夏文新集碎金置掌文中有“弭药勇健行,契丹步行缓,羌多敬佛僧,汉皆爱俗文”的记载 ,明确指出吐蕃的特点是“敬佛僧”。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献.No.192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密多经护封衬纸记载“东汉礼王国,西羌法王国”。西夏认为东部的宋朝是讲求礼仪的王国,西部吐蕃是信奉佛法的王国,反映出西夏对四周近邻民族和王朝特点的归纳,带有兄弟般友善的视角。总之,吐蕃对于西夏的影响可以说是渗透到了西夏文化的方方面面。关于西夏与吐蕃的关系,史金波 、陈庆英 、张云
9、、牛达生 、杜建录 、刘建丽 、谢继胜 、张蕾蕾 等学者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多关注于族源、语言、政治、军事、宗教、艺术、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探讨。近年来,随着西夏和吐蕃墓葬考古资料的陆续刊布,逐步显示出西夏社会的葬俗与相邻的吐蕃之间,既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也有相同性,双方在丧葬习俗方面的交往交融也较为密切。一、丧葬方式的多样化西夏社会的丧葬方式多种多样,有水葬、火葬、土葬、塔葬以及石窟葬等,不同的丧葬方式体现了西夏多民族、多宗教的多种文化元素,是党项西夏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与周边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所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体现。张邦炜认为党项西夏有水葬、天葬、火葬、土葬四种丧葬方式,其中火葬和土葬是主流。党
10、项民族早期尤其是内迁前葬法以火葬为主。旧唐书中载:“老死者以为尽天年,亲戚不哭;少死者则云夭枉,乃悲哭之。死则焚尸,名为火葬。”党项的火葬习俗与其先民羌 聂鸿音、史金波:西夏文本碎金研究,宁夏大学学报1995 年第 2 期,第 10 页。史金波:论西夏对中国的认同,民族研究2020 年第 4 期,第 106 页。史金波: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 期,第 712 页;史金波: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续),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2 期,第 17 页。陈庆英:西夏与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关系初探,藏学研究论丛第 5 辑,西藏人民
11、出版社,1993 年;陈庆英:从西夏文海看西夏语同藏语词汇的关系(一)(二),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 年第 3、4 期,第 18 页、第 2531;陈庆英:西夏语同藏语词汇之比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 年第 4 期,第 3544 页。张云:论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西北民族研究1988 年第 2 期,第 4961 页。牛达生:西夏学研究中藏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中国藏学2002 年第 1 期,第 2332 页。杜建录: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 年,第 1327 页。刘建丽:略论宋代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西藏研究2004 年第 4 期,第 2225 页。谢继胜:吐蕃西夏历
12、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西藏研究2001 年第 3 期,第 3548 页。张蕾蕾:论西夏时期吐蕃文化对河西地区的影响,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 年第 5 期,第 5660 页。张邦炜: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4 期,第 8693 页。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年,第 5291 页。287西夏文物考古研究族有很大关系。荀子中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同一时期青藏高原及河湟地区民族也存在火葬传统。吐蕃的火葬是唐代佛教传入后开始普遍流行在上层贵族和高级僧侣中,除了受宗教因素影响外,也有为防止盗掘贵族陵墓
13、的因素。火葬在西北这一地区流传甚广,至今羌族、彝族仍保留着火葬习俗。党项在火葬后可能需要以坟墓埋葬,西夏文文献夏圣根赞歌中载:“黑头石城棕河上,赤面祖坟白河上,高弥药国在此方。”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迁徙过程中,党项族的丧葬习俗也逐渐由原始的火葬不封不树,逐渐演变为内迁后吸纳了中原汉族的土葬形式和火葬后再土葬的二次葬方式。丧葬方式的演变其根源在于党项内迁后其社会形态、经济结构以及民族文化在主体上对中原汉文化的吸收融合。党项早期的丧葬习俗受吐蕃、羌等民族影响较深,葬法也以火葬为主。但随着党项族的逐步内迁,尤其中原土葬传统的影响,党项的丧葬习俗呈现出多元化。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西夏丧葬
14、习俗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般所提葬法,指对遗体的处理方式。一般意义上一次处理葬法将遗体直接入棺,而后葬入土中为土葬;将遗体进行焚烧得到骨灰保存为火葬;将遗体直接投于江河湖海为水葬;将遗体置于指定地点使鸟兽吞食为天葬;多次处理葬法将骨灰、遗骸、塔瓶等放入塔内为塔葬。至于火化后骨灰再葬入土中是否为土葬尚无定论。从葬法角度来看,党项在内迁前后存在明显变化。西夏建立政权后的火葬习俗也一直延续。西夏文文献文海中有词条“烧尸:此者火上尸烧化之谓也”。西夏文文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以下均称天盛律令)中也有关于烧尸的记载。此外文海中“丘:此者丘墓也,烧人尸处地圈之谓也”“墓:此者墓地也,墓丘也”“丘
15、墓:此者丘墓也,烧尸处骨尸所围之处”“坟:此者弃尸场,建坟地之谓”等几处词条共同反映了西夏焚尸入坟的葬俗。元时,马可波罗对西夏故地唐古忒省沙州城的火葬习俗作过较为详尽的描述:葬礼通常会在城外举行,实行火葬。在殡葬过程中,还有一种风俗,即用某种树皮为材质制作的纸,绘制大批的男女、马匹、骆驼、钱币和衣服的图形,将其和尸体一起火化。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将会享受纸片上绘制的人物和器皿。在举行殡葬仪式时,击响所有乐器,一时间吵闹喧嚣,震耳欲聋。可见党项人火葬的传统直到元代依然存在。杨柳桥:荀子诂译:大略,中华书局,2009 年,第 518 页。俄克恰诺夫、张海娟、王培培:夏圣根赞歌,西夏学第八辑,上海古籍
16、出版社,2011 年第 2 期,第 170177 页。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 507 页。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 547 页。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 546 页。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 460 页。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 400 页。参见意马可波罗著,陈开俊译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年,第 5051 页。288288西夏学二二三年第一期总第二十六辑
17、考古发现也证实西夏立国后依然存在火葬。据孙昌盛略论西夏的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一文统计,已发掘的西夏墓葬中反映火葬的有永宁县闽宁村处党项野利氏墓5座、武威西郊林场处韩氏与吕氏夫妇合葬墓、武威市长方形砖室墓、武威市乡镇企业局院内处唐奴见墓、武威市奔马饮料厂土坑、银川市西夏区砖室等。1977年武威西郊林场出土的葬具木缘塔(或称灵匣)即为装骨灰所用。在一号墓中有“刘仲达灵匣”题记,二号墓中有“至天庆七岁次庚辰十五日兴工建缘塔”题记。木缘塔上还写有梵文和汉文佛教经咒“一切如来百字咒”“皈依三宝咒”等。此外,还有用于盛放火葬骨灰的小木棺,如武威市西郊十字路口墓2具、武威市乡镇企业局墓2具、武威市响水河煤矿家
18、属院墓2具、武威市西关武警家属楼墓1具等。此外,西夏还有天葬。天葬是吐蕃社会流行的一种葬俗,时至今天的西藏、内蒙古、四川和青海等地的藏传佛教信众中依然延续着这种古老的丧葬方式。关于这种丧葬方式的起源,研究者认为和佛教有关。认为人去世后,灵魂已离开了身体,只剩下了肉体,没有必要保存死者尸体,将死者提供给秃鹫等动物食用,既表达了对死者逝世哀悼,也是一种十分尊贵的施舍,天葬可以让灵魂不灭以及更好地轮回。西夏社会也有天葬的丧葬方式。据记载,宋初麟州一带有党项青年自由恋爱后,因家长不同意,相拥而自杀,家长为他们举行了天葬仪式。友会谈丛中载:“俗重死轻生,侮法忘义。凡育女稍长,靡有媒妁,暗有期会,家不止问
19、。情之至者,必相挈奔逸于山石掩映之处,并首而卧,绳带置头,各悉力紧之,倏忽双毙。二族方率亲属寻焉,见而不哭。谓男女之乐,何足悲悼。用缯彩都包其身,外裹之以毡,椎牛设祭,乃条其革,密如缠束,然后择峻岭架木,高丈余,呼为女棚,迁尸于上,云于飞升天也。二族于其下击鼓饮酒,数日而散。”这种葬俗是将青年男女尸体用丝绸布帛包裹全身,外面再包裹一层毛毡,用皮条密密麻麻缠绕,在高山峻岭中架设木台,放上尸体,让灵魂飞升上天。双方家属见而不哭,在下面击鼓饮酒,数日而散。俄藏黑水城唐卡X2368胜乐金刚图中“鸟兽吞尸”等内容也反映了西夏有天葬的现象。但任怀晟、杨浣西夏天葬初探一文认为这种罕见的天葬习俗是受祆教影响较
20、大。从文献记载数量和适用人群来看,党项内迁后的水葬、塔葬和天葬现象并不是当时的主流葬法,其葬法应主要集中在火葬和土葬两种方式。而且从党项内迁前后对比来看,产生了从单一火葬葬法发展到贵族普遍适用土葬,多种葬俗并存的变化。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迁徙过程中,党项族的丧葬习俗也逐渐由原始的火葬不封不树,逐渐演变为内迁后吸纳了中原汉族的 孙昌盛:略论西夏的墓葬形制和丧葬习俗,东南文化2004 年第 5 期,第 3743 页。宋上官融:友会谈丛卷下,清嘉庆宛委别藏本,第 22 页。任怀晟、杨浣:西夏天葬初探以俄藏黑水城唐卡 X2368 为中心,西夏学第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 125132
21、 页。289西夏文物考古研究土葬形式和火葬后再土葬的二次葬方式。丧葬方式的演变其根源在于党项内迁后其社会形态、经济结构以及民族文化在主体上对中原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鉴是党项内迁前后丧葬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以中原文化影响力最为深远。二、佛教影响下的塔式葬具的选择葬具是装殓死者尸体的殓具,是丧葬文化的重要内容。它随丧葬习俗的演变而不断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丧葬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与之相适应的葬具也就呈现出多样的形态。西夏的葬具形式多样,葬具风格多变。帝王陵和贵族墓葬具多采用正常土葬木棺,西夏一般官员葬具是八边形木缘塔、长方形小木棺,普通百姓的葬具为简单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墓葬 考古 西夏 吐蕃 文化 交融 互动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