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pdf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pdf(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092五育并举学生发展“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俞梅英(晋江市紫峰中学,福建晋江362200)【摘要】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标准的更新,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五育融合”作为“五育并举”的深入衍化,成为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教师就应对“五育融合”的教育内涵进行深刻认知,并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进行具体教学策略的多元化探究,以此更加充分地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的功能,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关键词】“五育融合”;高中地理;内涵分析;教学探究【中
2、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24)05-0092-04【DOI】10.16550/ki.issn.2095-9214.2024.05.028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将“五育并举”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衍化,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学建议,真正实现了教学模式由加法式向乘法式的嬗变。而地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最为基础的教学课程之一,具有文理兼容的特点和学科育人的内涵,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在“五育融合”成为重要教育指导理念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就应站在“五育融合”的视角下,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认知和深刻的分析,在寻求良好教育契机的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3、、劳育等与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更为有机的整合,使学生能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获得自身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以此来促进立德树人思想的有效落实,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一、“五育融合”的深刻内涵“五育融合”是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外显于行、内植于心的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的教学平台,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有效塑造意义重大;智育作为发掘学生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终身发展关键性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
4、力、提升素养的主要途径;体育是为其他四育提供生理基础的教育形式,能通过健康安全知识、体育技能的传授,坚强意识、良好运动意识的培养,来引导学生形成更为健康的体魄;美育作为增强学生发现美、分析美、创造美的意识及能力的教育形式,是促进学生良好审美意识、高尚审美情趣的重要教育平台;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的教育形式,能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技能等。由此可见,“五育融合”观念的提出,有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才培养路径,能进一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发展。二、“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由上可见,“五育融合”是当前最为先进的教育093学生发展五育
5、并举理念之一,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就应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进行具体教学策略的有效探究,使学生能在具有更加广泛教育内涵的高中地理学习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教育与引导,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一)“五育融合”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观念的树立教育改革,理念先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其自身的教育观念会从根本上影响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及效果。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受到功利性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度侧重地理知识的教学,这种以智育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导致学生综
6、合素养的不均衡发展。因此,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就应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在科学教育观念的指引下,正确认识、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充分感受“五育融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只有在这一科学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实现“五育”与高中地理的融合,促进“五育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落实。如,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校应积极发挥宣传、导向的作用,以此来引导教师形成、树立科学的融合教育观念。一方面,学校应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学校网站或公众号等多种宣传媒体,进行新课标“五育融合”思想的宣传,使教师、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五育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7、从思想意识层面接受“五育融合”。另一方面,学校还应针对“五育融合”,开展一系列的专业培训活动、工作交流活动,使教师既能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实现自身“五育融合”教育水平的提升,又能在相互的沟通与交流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高中地理“五育融合”教学观念的树立。(二)“五育融合”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因素,同时也是与“五育融合”进行整合的重要节点。因此,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就应将“五育融合”的思想融入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能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完成中获得有效的提升。
8、如,在高一必修第一册“土壤”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进一步贯彻“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就应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制定相应的“五育融合”目标,以此来指引高中地理“五育融合”教学的有效开展。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会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的方式,从颜色、形状、剖面结构等方面认识土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就可以在土壤样品的采集中渗透体育、劳育的教育目标,在观察、认识土壤的过程中,融入美育(欣赏自然之美)、德育(培养学生对土壤的感情)以及智育(激发学生对土壤成因的探究意识)的教育目标。这样就赋予了高中地理教学更加广泛的教育内涵,在教学目标层面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教学理
9、念。(三)“五育融合”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是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是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在将“五育融合”理念落实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时,教师就应站在“五育融合”的角度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进行更为科学的设计,以此实现“五育融合”与各个具体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在“五育融合”的教学探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结合地理具有094五育并举学生发展高度人文性的学科特点,通过广泛德育因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融合 视域 高中地理 教学 实践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