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审美特征与当代发展路径探赜_邹冰洁.pdf
《胶州秧歌审美特征与当代发展路径探赜_邹冰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胶州秧歌审美特征与当代发展路径探赜_邹冰洁.pdf(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 ():胶州秧歌审美特征与当代发展路径探赜邹冰洁(天津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天津)摘 要:胶州秧歌有着 余年的悠久历史,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它特有的“抻、韧、碾、拧、扭”的体态动律与“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韵味展现了齐鲁文化艺术的独特风采,其所展现出的娇柔的女性之态、圆转的舞蹈意向、线性的舞蹈调度体现着该舞种独特的审美特征。在继承胶州秧歌艺术精华的同时,使它发出时代的声音、更加广泛地传播、更好地融入下一代的骨血,在当下的社会场域与文化语境当中赓续与传承,从而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关键词:汉族民间舞蹈;胶州秧歌;审美特
2、征;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辞海中记载:“民间舞蹈,在民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彰显民族的风格气韵,精神文化及性格气质等,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审美观念、意识形态亦渗透其中,除此之外,仪式性或集体性民间舞蹈对族群、地区的团结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认同。汉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其最主要的舞蹈类型“秧歌”以不同形态、不同特点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从东北地区的“辽南秧歌”,到山东地区
3、的“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再到黄土高原的“陕北秧歌”,广东地区的“英歌”,丰富多元的秧歌文化成为汉族民间舞蹈的根基所在。胶州秧歌以其浓厚的山东文化基因以及极具特色的风格特征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列为山东三大秧歌,并于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特有的体态动律、风格韵律展现了山东齐鲁文化的独特风采,反映出汉族民间舞蹈独有的美学特征。一、传统胶州秧歌形态(一)胶州秧歌溯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载:东小屯的秧歌艺人历代相传,明末清初,由外地逃荒而来的马、赵姓两户人家在东小屯村定居,后因兵荒马乱,马赵两家生活难以维持,只得闯关东。逃荒路上,开始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
4、,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儿媳、孙女则以团扇、彩巾做简单道具,歌舞说唱,老婆背翠花包,兜售妇女用品。在关东十二年后,重返东小屯定居,一面继续卖包烟,一面将流浪途中学到的民歌小调与当地艺术相互融汇演唱形成胶州秧歌的雏形。()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邹冰洁,女,硕士,天津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项目来源:本文系天津市体育科研社科项目“大众舞蹈功能与价值研究 基于津沽民俗文化特点下天津市新型社区服务模式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可知,胶州秧歌发轫于东小屯,战乱客观上推动了它的形成,马、赵两家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边唱小调边辅
5、以一些舞蹈动作,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律的表演程序,在长达 年的闯关东后,他们返乡将这些沿途表演的内容加以整理,这便是最早的小调秧歌。这些“秧歌”表演与舞蹈代际相传,到清朝中期逐渐定型,即胶州秧歌。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基本分为两种,小调秧歌及小戏秧歌。小调秧歌的表演形式为简单的舞蹈搭配民歌,它篇幅短小,形式简单,没有复杂的程式,一天可以演出 余场。后演变为小戏秧歌开场前的“垫戏”。小戏秧歌在原有唱腔曲牌、伴奏、表演程式等基础上,借鉴了京剧中“坐科”的模式,培训专门的演员进行秧歌演出,经过艺人刘彩、纪鸣柯、殷洪琴等人的共同创作,逐渐将单纯歌舞形式的小调秧歌发展为小戏秧歌。其表演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
6、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是有专门叙事情节内容的戏剧表演。从来源看,小戏秧歌有 出剧本,但是由于民间艺术往往都是口头创作,当前大部分内容已经失传,能够整理出来的也只有 余出。民国初年,胶州秧歌又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两个流派。秧歌艺人陈銮增将武术中的动作技术等融入胶州秧歌中,从而使得秧歌具有了豪爽奔放的风格,人们称之为“武秧歌”。与此同时,以刘彩为代表的文秧歌一派也在不断革新发展。从表演上来看,文秧歌细腻柔美、悠然舒展;武秧歌展现出的风格则是豪放粗犷、火爆飒爽,两派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又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胶州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特点。(二)胶州秧歌的基本构
7、成鲁迅先生曾写到“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积淀了数百年的历史流传至今,胶州秧歌作为具有地方象征性的文化基因早已深深地刻在人们内心深处,经过无数秧歌艺人的传承发展,胶州秧歌在 世纪的今天,仍然焕发着无尽魅力。角色行当在小戏秧歌和小调秧歌当中有 个行当的划分,演员基本编制为 人,往往增加人数必须成双数进行增加。秧歌队首先要有“秧歌爷”,来组织安排全队的大小事务。从人物角色上来看有 种,分别为扇女、翠花、小嫚、鼓子、棒槌,这些角色一般由 人或 人担当,不能为单数。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扮年轻妇女形象,有如花旦,舞姿优美,风格善良体贴、温婉贤惠;翠花,别称“大老婆”,扮中老年妇女形象,
8、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有如青衣,个性特点开朗泼辣、幽默活泼;小嫚,持团扇表演,秀气含蓄,为伶俐活泼的小姑娘,风格欢快灵巧;鼓子,原为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 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棒槌,为持双棒表演的年轻人,有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性情多勇敢正义为主。另有“伞头(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不时在表演中插科打浑,引人发笑,有如丑角。伴奏与音乐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入了戏曲表演所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常用曲牌有【变场锣鼓】【掂包扭子】【得胜令】【打灶】【水浪音】等”(),演奏十分富有地方特色,饱含着浓郁的山东风味。胶州秧歌的
9、音乐选择,侧重于优美委婉、细腻亲切的旋律,以展现朴实之美。从节奏特点来看,往往采用四二拍,有快板、慢板之分,且多附点节奏,与胶州秧歌“慢放快收”的运动规律相呼应。总体来看,“胶州秧歌的舞蹈音乐动感极强,乐曲响 时,能 使 人 产 生 一 种 非 扭 不 可 得 强 烈 冲动”(),即乐者激发舞者的身体潜能,迸发出旖旎舞姿,舞者又鼓舞乐者的心绪,使表演氛围愈加热烈。道具在胶州秧歌中,道具一般用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如小嫚一般手持团扇与红手绢,扇女与翠花是左手手绢,右手折扇,棒槌双手持短棍,鼓子舞水袖。折扇与手绢在胶州秧歌中是非常典型的情感艺术符号,在表达男女之情时,往往以手绢作为其缘物寄情的载体,而
10、观者在欣赏表演时,也能够从胶州秧歌审美特征与当代发展路径探赜 邹冰洁道具判断作品相关内容表达与情节发展。除此之外,道具同肢体语言的高度结合,更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之一。借助道具能够将肢体动作和舞者内心情感进行充分地结合,例如,通过扇子的开合象征人物内心或含蓄或直率,用“八字绕扇”“撇扇”等扇花技巧表达或兴奋或愉悦或激愤等等。汉族民间舞蹈中道具的运用形式十分丰富,可以拿在手中、担在肩头、挎在腰上、带在头上等,但无论使用哪种道具,都经过了艺术工作者充分的思考与斟酌,其作用不局限于帮助塑造立体人物形象,亦能作为某种情绪符号,推动情节的发展,还可以作为人体的延伸增强舞台表演的视觉效果。体态动律每一
11、个民族或地区的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动律和神韵,在胶州秧歌当中,女角动作尤其独具美感,其“三道弯”的体态柔美含蓄,行如风摆柳,动起来“扭断腰”,兼具韧性和曲线美,而民间艺人总结的“三弯、九动、十八态”,“抬重、落轻、走飘”这些韵律特点则成为胶州秧歌的风格基调,使其屹立于民族舞蹈之林。其动律特点往往展现为“抻、韧、碾、拧、扭”:“拧”是贯穿胶州秧歌最重要的动律,运动的过程需要全身的关节相互配合完成,头和肩、腰和胯、膝盖和脚腕六个部位需要两两一组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上身通过腰部发力,下身则通过膝盖弯曲脚腕发力,通过上下身的配合,形成 型的“三道弯”曲线;“碾”则是通过脚后跟向下踩碾,在呼吸的带动下,身体
12、继续顺着脚的方向向前拧动形成;“扭”几乎贯穿所有的动态表达中,通过腰部发力带动肩和胯形成反方向的动势,形成“扭”的姿态,这就是胶州秧歌常说的“扭断腰”。结合“快发力,慢延伸”的典型节奏特征,胶州秧歌的动律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山东人民的典型特征,体现着胶东味道与独特的审美取向。二、胶州秧歌文化及审美特征(一)地理人文环境因素资华筠先生在舞蹈生态学中曾经指出,“任何一种舞蹈之所以能够在某个地区(含地域和民族)流传繁衍,必然是与其自然、社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的”()。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温度影响的不仅仅是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性格气质、表达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影响
13、。作为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山东省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地处胶州湾西北岸,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胶州人形成了坚韧、直率、朴实、热情、细腻等性格特征,而丰富的农业劳动生活也成为胶州秧歌表达的重要题材之一。作为沿海城市,早在明末时期,这里就是我国北方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达,海上商业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在历史上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作为南来北往的经济交流地区,便利的交通对于当地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如此种种,使得胶州人逐渐形成了灵活开阔的思路,较强的商品经济观念及竞争意识等等,为胶州
14、秧歌独特艺术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频繁的贸易往往伴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也使得胶州秧歌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成为了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文化内涵丰富的民间艺术。我们提到山东地区,总会联想到“齐鲁文化”,是为本区域的人文特色。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胶州秧歌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封建礼教的影响,在舞蹈表演中既能体现出含蓄的少女情怀,又能够体现封建社会中婆婆的强势地位。但在先秦时期,二者思想与制度观念仍有较大区别。胶州地区在春秋时期为齐地,数千年来深受齐文化的影响,镌刻在了胶州人的骨血之中,成为孕育胶州秧歌的主要文化基础。齐文化尚“务实”,强调脚踏实地,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胶州 秧歌 审美 特征 当代 发展 路径 邹冰洁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