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差优秀课程设计优质报告.docx
《测量平差优秀课程设计优质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平差优秀课程设计优质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汇报 设计题目: 专 业: 测绘工程专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日 期: 目录 1. 课程设计目标 2 2. 课程设计任务 2 3. 课程设计关键和基础要求 2 4. 课程设计具体要求 2 5. 课程设计案例及分析 3 6. 课程设计展示结果 10 7. 课程设计源代码 12 8.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7 1、课程设计目标 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课程,其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一个关键实践步骤,它是在我们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一门实践课程。其目标是增强我们对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基础理论了解,牢靠掌握测量平差基础原理和基础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基础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正确地应用于处理各类数据处理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计算机理论知识,编制简单计算程序。 2、课程设计任务 (1)该课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以后进行,关键是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 (2)经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利用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处理本课程范围内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加深对课程理论了解和应用。 (3)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关键和基础要求 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需遵守课程设计具体项目标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并上交设计汇报。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勤奋、进取良好学风。课程设计前学生应认真复习教材相关内容和《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务必搞清基础概念和此次课程设计目标、要求及应注意事项,以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此次课程设计关键是培养我们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和计算机编程能力。另外它要求我们完成1-2个综合性结合生产实践题目,如现在生产实践中常常见到水准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边角网(导线)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等。 4、课程设计具体设计项目内容 总体思绪:现有等级水准网全部观察数据及网型、起算数据。要求对该水准网,分别用条件、间接两种方法进行严密平差,并进行平差模型正确性检验。 水准网条件平差: ①列条件平差值方程、更正数条件方程、法方程; ②利用自编计算程序解算基础方程,求出观察值平差值、待定点高程平差值; ③评定观察值平差值精度和高程平差值精度。 ④进行平差模型正确性假设检验。 水准网间接平差: ①列观察值平差值方程、误差方程、法方程; ②利用自编计算程序解算基础方程,求出观察值平差值、待定点高程平差值; ③评定观察值平差值精度和高程平差值精度。 ④进行平差模型正确性假设检验。 平面控制网(导线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 总体思绪:现有等级导线网全部观察数据及网型、起算数据。要求对该导线网,用间接进行严密平差,并进行平差模型正确性检验。 汇报编写 对手工解算控制网进行程序验证,编写课程设计汇报。汇报应包含起算数据、控制网图形、平差结果、精度指标,点位误差椭圆图等。结果应以表格形式给出,封面统一格式见附录。 5. 课程设计案例及分析 图所表示水准网,A、B两点为高程已知,各观察高差及路线长度如表1。 已知数据 表1 高差观察值(m) 对应线路长度(km) 已知点高程(m) h1 = 1.359 h2 = 2.009 h3 = 0.363 h4 =-0.640 h5 = 0.657 h6 = 1.000 h7 = 1.650 1 1 2 2 1 1 2 H1= 35.000 H2= 36.000 要求:按条件和间接平差法分别求: (1) 待定点高程平差值; (2) 待定点高程中误差; (3) p2和p3点之间平差后高差值中误差; (4) 平差模型正确性检验(四等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观察中误差为±5毫米)。 5.1 水准网条件平差 求平差值、 列条件方程: 由题意可知:n=7,t=4,r=n-t=3.观察方程为 线性化得条件方程: 其中系数阵A=,W= 组建法方程: 令1km观察高差为单位权观察,即,又。即 ,且法方程为,其中: ,由此可得法方程: 解算法方程 由矩阵运算程序可得 3.1.1.1.4 计算更正数。由矩阵运算程序可得: 计算平差值 ,得: 又 可得: 精度评定 ,其中,又 由矩阵运算程序可得 又 得: 平差模型正确性检验 原假设和备选假设为 又 计算统计量 以自由度=4,=0.05查得分布表: 可见,在内,该平差模型正确,平差结果可用。 5.2 水准网间接平差 平差值 列误差方程 选择、、三点高程、、为参数,由题意知可列出七个平差值方程 且 代入可得误差方程 可得系数阵 组成法方程 取2km观察高差为单位权观察,即 有权阵,其中 由矩阵运算程序可得:, 由可得法方程 解算法方程 并由矩阵运算程序可得: 计算更正数 计算平差值 ,得: 又 可得: 精度评定 , 又 且 故有: 平差模型正确性检验 原假设和备选假设为 又 计算统计量 以自由度=4,=0.05查得分布表: 可见,在内,该平差模型正确,平差结果可用。 6. 课程设计展示结果 检验过程部分截图以下 7. 课程设计源代码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ComponentModel; using System.Data; using System.Drawing;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 { public partial class Form1 : Form { public Form1() { InitializeComponent(); } private void label1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button3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Application.Exit(); } private void button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foreach (Control ctrl in Controls)//或为groupBox1.Controls/panel1.Controls { if (ctrl is TextBox) ctrl.Text = ""; } } private void textBox1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2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3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4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5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6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7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0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8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9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10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double ax = double.Parse(textBox1.Text); double ay = double.Parse(textBox2.Text); double bx = double.Parse(textBox3.Text); double by = double.Parse(textBox4.Text); double a1 = double.Parse(textBox5.Text); double a2 = double.Parse(textBox6.Text); double a3 = double.Parse(textBox7.Text); double b1 = double.Parse(textBox8.Text); double b2 = double.Parse(textBox9.Text); double b3 = double.Parse(textBox10.Text); double m, n, px, py; m = (a1 + a2 / 60 +a3 / 3600) * (Math.PI / 180); n = (a1 + a2 / 60 + a3 / 3600) * (Math.PI / 180); px = (ax * 1 / (Math.Tan(n)) + bx * 1 / (Math.Tan(m)) - (ay - by)) / (1 / (Math.Tan(n)) + 1 / (Math.Tan(m)));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ComponentModel; using System.Data; using System.Drawing;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 { public partial class Form1 : Form { public Form1() { InitializeComponent(); } private void label1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button3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Application.Exit(); } private void button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foreach (Control ctrl in Controls)//或为groupBox1.Controls/panel1.Controls { if (ctrl is TextBox) ctrl.Text = ""; } } private void textBox1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2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3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4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5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6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7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0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8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9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textBox10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double ax = double.Parse(textBox1.Text); double ay = double.Parse(textBox2.Text); double bx = double.Parse(textBox3.Text); double by = double.Parse(textBox4.Text); double a1 = double.Parse(textBox5.Text); double a2 = double.Parse(textBox6.Text); double a3 = double.Parse(textBox7.Text); double b1 = double.Parse(textBox8.Text); double b2 = double.Parse(textBox9.Text); double b3 = double.Parse(textBox10.Text); double m, n, px, py; m = (a1 + a2 / 60 +a3 / 3600) * (Math.PI / 180); n = (a1 + a2 / 60 + a3 / 3600) * (Math.PI / 180); px = (ax * 1 / (Math.Tan(n)) + bx * 1 / (Math.Tan(m)) - (ay - by)) / (1 / (Math.Tan(n)) + 1 / (Math.Tan(m))); py = (ay * 1 / (Math.Tan(n)) + by * 1 / (Math.Tan(m)) + (ax - bx)) / (1 / (Math.Tan(n)) + 1 / (Math.Tan(m))); label15.Text = "" + px; label16.Text = "" + py; } private void label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3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7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5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6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 } py = (ay * 1 / (Math.Tan(n)) + by * 1 / (Math.Tan(m)) + (ax - bx)) / (1 / (Math.Tan(n)) + 1 / (Math.Tan(m))); label15.Text = "" + px; label16.Text = "" + py; } private void label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3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7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5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ivate void label16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 } 8.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这是一次很有意义课程设计。经过这次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我对测量平差有了一个更深刻了解。在课程设计中将我们所学理论知识利用于实践,逐步在实践中认识体会测量平差基础原理和基础公式,并熟悉测量数据处理基础技能和计算方法。 俗话说得好,学以致用,我们平时学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在以后生产实习中愈加好应用,这次实习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我感到很有意义。这次实习完全从测量平差工程实际出发,加深我对书本知识深入了解。这次实习培养了我理论联络实际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 或许我们已对《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这本书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将它应用于实践仍然是我们一个难点,尤其是将这门课程和计算机程序完美地结合。这便要求我们在原有解题思绪中加入C语言程序,并让它来帮助我们处理矩阵复杂运算。既然用到了程序,我们就必需确保其运算简练性、正确性,尤其是在编写过程中要认真检验,为程序顺利运行打下基础。另外在各个子程序调用过程中,我们要充足考虑其次序性并反复调试,方便得到理想结果。 这次实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学习测量平差关键性。作为一个大三大学生立即要走上社会,所以每一次实习我们全部要认真完成,因为在以后工作中,没有些人来帮助你,全部是你自己来完成,所以在学校我们要多学,多问,多掌握专业知识。作为一名测绘人,我们更要学会不怕吃苦,不怕累精神。 总而言之,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不仅过了比较充实,还收获了不少知识,以后也要珍爱我们每一次实习。-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 优秀 课程设计 优质 报告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