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4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 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 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 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 众生相。 【教学重点】感知主要 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 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 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 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三,小结课文 四,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 ?”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 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 这番心机。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 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 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 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 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 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 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 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 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 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 哪些启示。 (一)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 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钦住进大观园 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 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 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 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 “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 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 “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二) …… 《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现实,至少就常人来说,就不能这样快。原因之一是,提高要以由读和思来的逐渐积累为资本,这时间越长越好。原因之二是,写也是一种技艺,适用熟能生巧的原则,要多写才能够得进益,多就不能时间短。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 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第六单元 骆文玲 21、《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 jiǎ ) 辍耕( chuò ) 鸿鹄( hú ) 闾左(lǚ ) �m戍(zhé shù ) 当行(háng) 度已(duó ) 数谏(shuò jiàn)罾(zēng )间令(jiàn ) 篝火( gōu ) 忿恚(huì) 果笞( chī ) 宁有(nìng )攻蕲( qí ) �、�(zhé zàn ) 柘、谯(zhè qiáo )千骑( jì )社稷(jì ) 怅(chàng) 嗟(jiē) 鹄(hú) �(zàn) 柘(zhè) 度(duó)烹(pēng) 徇(xùn)陈胜王(wàng ) 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二、新课讲授: (一)、学生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m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减众”。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三、熟读背诵。 【作业布置】:熟读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 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二、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二)、讲析课文: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四、布置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 22、《唐雎不辱使命 》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 整体感知 : 1、 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 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 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 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 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 秦王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 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1. 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理解。 2. 有关历史人名及故事。 3. 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课文朗读。(范读,齐读,指名读相关段落) 三、作家与作品。 1. 文章出处。(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 、吴的历史。) 2. 介绍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历史散文。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3.文中当时的人物介绍: 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 (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 (相继投靠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4.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徭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5.解题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对”:回答,应对。 四、再读课文,弄准字音。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胄(zhòu) 殆(dài) 沔(miǎn) 诣(yì) 五、利用课文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大意。 六、自学效果抽查。 七、再次朗读体会。 八、作业。 将自学或抽查中重点的字词解释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激趣。 学生自选你最喜欢的一段当堂朗读。 二、抽查消化情况。 昨天作业本上字词的抽查。 三、文章脉络。 1、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一论曹操――不可争锋 未出茅庐而 2、徐庶推荐诸葛亮 二论孙权――为援不图 知天下天分 3、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三论荆益――天所以资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孔明之重要性) 四论策略修明内政,联吴抗曹 四、逐段深研。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 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 ②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新课 标第一 网 一论曹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 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 (荆州) 地理优势――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政治形势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 五、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2题 第三课时 一、深入探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蓝图:“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二、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 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 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 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三、拓展练兵。 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 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 ②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 3、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②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⑥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说 ⑦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4、句式: 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⑵省略句: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⑷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⑸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5、古今异义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孤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百战不殆) 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或日子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挟天子而令诸侯 五、用法迁移。 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①躬:亲自。(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 ②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 ③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六、视野扩展。 收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成语或名句。(每生至少收集3条) 24、《出师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的技巧。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2、朗读技巧举例: 例读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该读断。) 3、学生练读,教师巡视点拨。 4、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② 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老师现场组织学生朗读。约8分钟) 提示: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小结: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响-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