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电影时代的数字影像本体:...影、“无中生有”与数字真实_王婷.pdf
《后电影时代的数字影像本体:...影、“无中生有”与数字真实_王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电影时代的数字影像本体:...影、“无中生有”与数字真实_王婷.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0492023年第6期一、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转向我们正在经历一种“转向”的经验。“视频化生存”“媒介转向”“屏幕一代”“虚拟社区”“网络足迹”“数字公民”等新概念,持续演绎着这种经验,深深嵌入和影响着大众的生活。这一切都与技术的逻辑息息相连。数字技术云起时,人与物都在体验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与未知性。便捷的数字技术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它使一个人可以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关联,也在一定意义上解构了时间与空间的原有秩序。在 技术与时间 1:爱与米修斯的过失(Technics and Time 1:The Fault of Epimetheus)中,贝尔纳 斯蒂格勒(Berna
2、rd Stiegler)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作为一种 外移的过程,就是运用生命以外的方式来寻求生命。”(1)技术的逻辑往往与时间的秩序形成对照,意味着未来的可能性,也映寓了当下的模样。正如张一兵所言:“斯蒂格勒所关注的信息网络构序起来的数字化生存与远距离弥漫布展的电影电视叙事话语,真的已经成为今天每时每刻都在塑形我们微观存在瞬间的魔鬼般的力量。”(2)于后电影时代的数字影像本体:泛媒介电影、“无中生有”与数字真实文 王婷/Text/Wang Ting提要:数字技术云起时,人与物都在体验全新的可能性与未知性,经历一种“转向”的经验。电影作为“转向”中的关键内容,呈现为一种泛媒介化的景观。无论是
3、屏幕之变还是制作之变,抑或观看之变,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认知,电影的身份在数字技术的全面包裹下被反复怀疑和确证。媒介化与再媒介化的更迭、叠加与变身形构了一个泛媒介的网络结构。从“看见的世界”到“制造的世界”,作为泛媒介的电影提示了数字真实的百变造型。面对新的影像世界和影像秩序,后电影时代的数字影像置身于一种权力结构中,在怀疑中反问自身,塑造着自我的本体论。关键词:数字技术 泛媒介电影 数字真实 影像本体是,这种正在经历的“转向”,形构了一种新的时间观、生活方式与生命体验;同时,电影作为“转向”中的关键角色,令“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倒转,与其他“转向”相勾连,形成了正在进行中的“
4、当下”。作为一种新媒介,电影在对绘画、戏剧等传统媒介的挑战中确立了自身的“艺术性”,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世俗化现代性的标志”。(3)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视听媒体的洪流滚滚而来,传统的电影面临新的身份危机。法兰西斯科 卡塞提(Francesco Casetti)曾指出:“电影一直是灵活的 机器,对于各种革新改良采取开放态度,同时专注于自身的平衡状态。整部电影发展史,都在挑战电影部署,不断把新元素引入,以及不断实验新的可能性。”(4)对于这些阵痛与变化,相关理论也做出回应,“无论是学科还是媒体似乎都失去了它们既有的 位置”,罗伯特 斯塔姆(Robert Stam)将其命名为“后电影”。(5)此后,“
5、后电影”提供了电影理论的新可能,成为“转向”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斯蒂芬 沙维罗(Steven Shaviro)的专著 后电影情动(Post Cinematic Affect),还是马尔特 哈格纳(Malte Hagener)等主编的研究文集 后电王婷,西北大学博士后Digital Image Ontology in the Post-Cinema Era:Pan-media Cinema,“Making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and Digital Reality 050电影理论FILM THEORY影状态:数字传播时代寻踪运动影像(The State of Pos
6、t-Cinema:Tracing the Moving Image in the Age of Digital Dissemination),抑或肖恩 丹森(Shane Denson)和茱莉娅 莱达(Julia Leyda)主编的 后电影:21世纪电影的理论化(Post-Cinema:Theorizing 21st-Century Film),都确认了“后电影”的状态,并从“本体论”层面挖掘理论资源,提示了电影的“现在”。数字技术的发展制造了万物皆媒的新局面,新技术的浪潮“使得 媒介与 非媒介之间的界限淡化、模糊,未来甚至会消失”。(6)媒介化及再媒介化的不断叠加与演变制造了数字影像的新形态与
7、新样本。电影这一概念也经历着部署、装配、扩张与移置的需要,进而形成了新的现象作为泛媒介的电影。回望电影的历史,技术的发展影响和形塑着电影的概念、内容与本性。在模拟技术时代,媒介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与壁垒,影像基于自身独立的媒介语言而存在。然而,技术的深度介入令媒介间的缝隙逐渐被擦除,电影面临着多重意义的身份危机。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是:泛媒介作为一种新的现象标示了媒介生态的新趋势,“折射出了一个共创共享、渠道多样的媒介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信息传播技术的渗透性影响发生了许多变化”。(7)在媒介化与再媒介化的进路中,数字技术引发多样性的媒介重塑,不断生成新的媒介文本。就电影而言,它不再只依存于胶片、
8、摄影机与影院,而是呈现出离散、漂浮的状态。列夫 曼诺维奇(Lev Manovich)曾敏锐地指出:“在 20世纪之交,电影主导了现代运动影像的文化,某些发展方向的大门被关闭,而现在,这些大门重新开启。运动影像的文化正在被重新定义。电影现实主义曾占据主导地位,而现在,它成了诸多的选择之一。”(8)再媒介化的进程进一步丰富了这些影像文化,使众多影像形态共同塑型、调整和分享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数字技术加速了媒介与再媒介化的进程,改变了电影的传统经验不仅改变了电影内部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美学范式相关的经验,还颠覆了电影的整体样态与本质。在影像内容层面,数字技术的相继登场形成了包括弹幕电影、桌面电影、互
9、动电影、VR电影、彩蛋电影、短视频、Vlog等在内的丰富样本。它们在技术的革新下产生,随着反复的媒介叠加与重组生成新的形态。影像内容层面之外,影像的放映、观看也与媒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造了新的影像日常。作为泛媒介的电影,通过博物馆、美术馆、VR影院等公共领域得以演示和展出,与当代艺术等勾连,实现了电影的边界扩张与艺术生命力的开掘。更广泛的影响在于:数字技术的成熟令电子屏幕、社交软件界面、视频网站、手机屏幕等成为日常,改变了影像的放映方式与观看习惯,塑造了泛媒介生态下的传播场域,使之向着日常化、社交化和展览化方向转变。由此,媒介化与再媒介化的更迭、叠加与变身形构了一个泛媒介的网络结构,“媒
10、介混杂维度上的再媒介化似乎总是提示着其他维度上的再媒介化,同时也被其他维度上的再媒介化所提示”。(9)在这一意义上,后电影时代的数字影像不再只负责“写实”,而是置身于一种权力结构,在怀疑中反问自我,塑造着自我的本体论。二、“无中生有”的电影:从“看见”到“制造”在 总体屏幕(Lcran global.Du cinma au smartphone)一书中,吉尔利波维茨基(Gilles Lipovetsky)和让 塞鲁瓦(Jean Serroy)揭示了“超时代”的到来。他们认为,社会已经进入一种“总体”状态,在研究电影时,需要突破美学的局限性,将电影语法包围的事物都纳入其中。“不是研究电影普遍的语
11、言结构,或是将影像进行单纯的分类,而是凸显电影对于人类社会说了什么,它是如何重建人类社会的,它又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认知,如何具体重塑人类的期待的。”(10)由此,他们进一步指出,和“总体社会”的状态一样,电影已置身于现代性的一个新的周期第二现代性,即“超现代”。“超”的逻辑,并不是对现代性的超越,而是以一种更加高级的形式存身,具体指涉为“民主个人主义秩序、市场的发展势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电影,作为一个整体,被卷入呈指数发展的现代化的逻辑中”。(11)与之相似,在 卢米埃星系:未来电影的七个关键词(The Lumire Galaxy:Seven Key Words for the Cinema
12、 to Come)中,卡塞提对未来电影做出观照,在关键词“扩张”一章中,他认为,电影的这一趋势在 20世纪70年代已初露端倪,自 2013年以来则愈加激烈,表现为不断强化的技术、不断出现的草根创作、不断发展的电影工业、不断参与的观众回馈和不断成熟的电脑科技,构建了“电影不扩张,就会被遗忘”的逻辑。(12)0512023年第6期基于这一逻辑,我们看到,在这样一场巨大的卷入中,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引入,电影获得了“无中生有”的能力,从“看见的世界”转向“制造的世界”,在自我怀疑与自我变革中获取电影的经验。在 看见的世界(The World Viewed)中,斯坦利 卡维尔(Stanley Cavel
13、l)写道:“电影自动干的唯一事情,就是重现世界。”(13)这种自动机制为电影本体敞开了阐释空间,通过摄影/电影重建、重看、重回现实世界。卡维尔在前言中坦言,正是对巴赞的阅读刺激了他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一般认为,卡维尔的观点继承了巴赞的现实主义理论,事实上,在现实主义之外,现象学思想对他的影响同样深刻。一方面,卡维尔认为,自动机制与现实主义拥有亲密联系;另一方面,他对现实主义怀有审慎的怀疑和批判态度。他指出,传统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在“现实本身”上有所忽略,基本上停留在影像的相似上,而非“现实本身”这一本质,关键在于回避了电影媒介问题。(14)由此,卡维尔对电影本体的探索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却并未拘
14、泥其中,而是从媒介的维度探讨了电影的特性。通过对“现实本身”的辨析,他赋予了自动机制的内涵,同时还以现象学哲学为切口,讨论了摄影机的自动性,进一步建构了自动机制的理论深度。循此,卡维尔的自动机制展示了另一种看待电影本体论的方式,使电影从媒介物质的束缚中得到解放,进而达到对自我的拷问、怀疑和反思。D.N.罗德维克(D.N.Rodowick)称:“在卡维尔的定义中,一个媒介的概念带有令人头晕目眩的可变性,它会不断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带给构成我们的现代性的问题。在这方面,当今数字动态影像的形势,并没有摆脱媒介的创造性在表达现代时间性方面的困难一个有关现在的时间的困惑,这对我们来说依然是神秘的,因为我们
15、还不能理解它正在变成什么或者将要变成什么。”“技术性的艺术无论是摄影的、录像的还是数字的都以多种方式证明了自动机制的自动特点”。(15)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改变的电影因媒介的变化而处于持续的创造活动中,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数字技术的介入使“现实复制”这一空间形态被解域,令“曾经的过去”这一时间伦理陷入衰落,以越来越丰富的影像响应着人们的遐想。至此,“看见”走向旧时代,人们对影像深信不疑的信念被撼动,“制造”登堂入室,并从预先存在的想象发展至“难以想象”。随着数字技术的精进与持续变革,新的影像技术不再基于传统的摄影机、灯光、剪辑台而获得有效性,电影以交互性与虚拟现实为典型特点,提示了“无中生有”的数
16、字化策略。交互性之于影像实践并不是一个新话题,然而,其对电影本体形成威胁却是近年来的事。比如,弹幕电影发现了交互性的特质,改变了电影的传统模样,在画面中插入种种样式的弹幕,于“无”中生出“有”。更具代表的是,流媒体挖掘了交互性的秘密,建立了一对一的交互基础,使电影与游戏的深度交互成为可能。网飞的 黑镜系列的剧场版 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2018),被看作互动电影的元年。观众在体验“观看”的乐趣外,还能够根据触屏、鼠标或遥控器来控制剧情走向,不同的情节节点意味着不同的故事发展,意味着不同的结局。虚拟世界中作为游戏的“潘达斯奈基”和作为电影的“潘达斯
17、奈基”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那就是游戏玩家/观众的自由选择。“分叉选择”的设置与游戏一般,将自主权交付用户,由此生出对“自主意志”的追问。电影中的斯蒂芬与屏幕外的“我”在交互性中同构为一体,在彰显“自主”的同时,也因象征命运分叉的符号而产生自我怀疑。作为交互性的典型例子,黑镜:潘达斯奈基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随着电影与游戏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游戏电影、互动电影等影像实践的空间得到更大释放,观众也得以在充满好奇的未知中体验“无中生有”的乐趣。黑镜:潘达斯奈基剧照交互性之外,虚拟现实更直接地展示了影像的“无中生有”。奥尔德斯 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 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
18、d)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观众戴上一种眼镜后,便会沉浸在某部电影里,不仅能052电影理论FILM THEORY闻到电影中的香味,而且能够用手触摸到其中的物件。如今,曾经的肆意想象成为现实。从暗箱到立体视镜,及至 3D技术、VR技术,这样的发展进程给予不断扩增的沉浸感,逐渐消解了传统电影的画框限制。以身体为中介,在“消失”的物理距离中形成了“感知的创造性替身”。(16)于是,在虚拟现实的世界里,屏幕已然不具有效力,观众与影像融为一体,其视点如“幽灵”般游荡,可以选择看里面的人,也可以选择看场景,营造了一种极致的在场和极度的真实。从蔡明亮的 家在兰若寺到爱奇艺制作的 杀死大明星 遗愿等,都探索了这一“
19、无中生有”的秘密。2021年,元宇宙作为一种新的转向冲击着人们的认知。2022年 7月,全球首部元宇宙纪录片 我们在虚拟现实中相遇(We Met in Virtual Reality,2022)在 HBO上线。据导演乔 亨特(Joe Hunting)称,疫情使他将更多的精力散布并活跃于 VRChat社区。VRChat是一个虚拟现实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定义的虚拟角色来塑造虚拟世界。正是基于此,亨特发现了 VRChat叙事的可能,制作了 我们在虚拟现实中相遇。在这一虚拟现实中,亨利建立了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世界,最终获得幸福,实现了美好。我们在虚拟现实中相遇剧照从“看见的世界”到“制造的
20、世界”,影像实践变幻着丰富的姿态,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认知。作为某种确定性典范的电影形态已不具权威性,如同 卢米埃星系书名所指涉的,“如今电影不再是唯一闪亮的星体,毋宁是一个由不同组合构造而成且熠熠生辉的星系”。(17)如此,曾经深信不疑的“真实”被瓦解,幻化为数字真实的面孔。三、数字真实的面孔数字技术全方位席卷了电影等媒体艺术。无论是屏幕之变还是制造之变,或者是观看之变,电影的身份在数字技术的包裹下被怀疑与确证。正如亨利 詹金斯(Henry Jenkins)指出的:“电子邮件引起有关虚拟社区的问题;数字摄影引起有关视觉纪录的真实性和可信赖性的问题;虚拟现实引起有关具象及认识论的问题。”(1
21、8)数字技术拥有交互性、虚拟性、沉浸感等多重特性,在影像捕捉中令一切成为可能,造成巴赞式真实性的消解,也让真实性的讨论被再次关注。齐格弗里德 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用“物质现实的复原”对电影的本质做出释读,他认为:电影与传统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照相的本性“电影特别擅长记录和揭示具体的现实,因而现实对它具有天然的吸引力”。(19)安德烈 巴赞(Andr Bazin)提出“电影影像本体论”,认为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地复现现实”的心理产物,是一种“木乃伊情结”。“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臻完善。影片不再满足于为我们保存被摄物的瞬间情景,就像保存得完整无损的在琥珀
22、中数百年的昆虫,而是使巴罗克风格的艺术从似动非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事物的影像第一次也是事物的时间延续,仿佛是一具可变的木乃伊。”(20)克拉考尔和巴赞对电影的认识都指向“照相写实主义”,认为电影在本质上与摄影或照相一致,更多的理论家对这一认识予以回应。罗兰 巴特(Roland Barthes)称,电影有如成千上万的照片,是存在的证明。(21)肯德尔 瓦尔顿(Kendall Walton)指出,电影是呈现,而非再现;从根本来说,摄影是透明的,看某物的照片,便以某种方式透过照片看到它,此所谓“透明说”。(22)斯蒂芬 普林斯(Stephen Prince)认为:“作为索引性符号的摄影影像,必然要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影 时代 数字影像 本体 无中生有 数字 真实 王婷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