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doc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doc(3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第一章 简单的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进行猜想????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观察课本、录像里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学生活动: 课本14页的探究实验 观察分析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 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二、 导学达标: 学生活动: 1.通过看书,了解人耳的结构。 2.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去体验骨传导。 例咬住音叉,把耳朵捂住,敲击音叉,是否听到声音。 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2、 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 学生活动: 观看录象,讨论双耳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课堂内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其他有关声音的知识:如声波、人体的结构等。 设计好练习,物理套餐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 三、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三、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四、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l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l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ü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ü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ü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Ø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第二章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颜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l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l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l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l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l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l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 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 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 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 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 生的滞后情况。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l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l 知道光路可逆。 l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l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l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l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l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4、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5、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 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 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 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 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 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 结果:填入下表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 r 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 完成课本练习。 4、 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l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l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l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l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l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l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l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l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6、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7、 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S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 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 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 车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5、 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 6、 完成课本后习题。 7、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l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l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l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l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8、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9、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 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 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 空气 界面 水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空气 界面 水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 线向法线偏折。 (2)试验: 空气 其他介质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 (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 (2)、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8、 完成课本练习。 9、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l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l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l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l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l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10、 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11、 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白光是由各种 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 的过程叫 。 2、完成光路图: 空气 A 水 B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 光:……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进行新课: 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不可见光 可见光 不可见光 红外线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紫外线 2、红外线: (1) 、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 (2)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3) 、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4) 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紫外线: (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 (2)、紫外线的来源? (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5)、荧光效应。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0、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11、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可以利用时间复习、练习前 面内容,或总结整章内容。 第三章 透镜 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l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l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12、 焦点、焦距的定义。 13、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试验: 结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 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2、 完成课本练习。 13、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 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l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l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l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14、 照相机的原理。 15、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3、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4、 完成课本练习。 15、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l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l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l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重、难点: 16、 试验的过程。 17、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4、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5、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6、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1、演示试验:如图示 F F 有关概念: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1) 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2) 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3) 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4)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 像距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u=2f f<u<2f u<f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F F F F (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6、 完成课本练习。 17、 写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后记: 注意几个概念的讲解……物距、焦距、2倍焦距等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最清晰的位置? 如何确定虚像、实像? 四、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l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l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l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l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 18、 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 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F F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 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图3.4-3示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年级 上册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