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8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教学目标: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学具: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教学过程: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
2、?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3、(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3)板书课题。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
4、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5、(3)量一量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四巩固反馈五发展练习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六全课小结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
6、1米的卷尺,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
7、10厘米为单位)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
8、=100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五全课小结第三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教学目标:1、让学
9、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
10、察体验,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学生汇报。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3、从实例理解线段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
11、连结起来。教师在黑板出示: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4、量线段和估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学
12、生自由发表想法。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5、画线段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
13、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第四课时:确定长度单位教学内容:书第7页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
14、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 比划1厘米、1米的长度2、 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引语: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二、探究新课1、教学例8(1)猜测学校旗杆的高度(13厘米还是13米),同桌讨论(2)指名汇报(3)引导:排除法、推算法、类比法2、巩固新知1、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米?2、书本第7页“做一做”3、补充练习:选择合适的单位三、练习拓展1、辨析题2(练习一第8题)2、估一估(练习一第9题)3、谁说的对?(练习一第1
15、0题)4、量一量(练习一第11题)四、课堂小结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道理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3、会用竖式正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4、培养学生书写工整的习惯。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观察课本P12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
16、数字信息?说给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少年合唱团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学生交流汇报。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和两位数加法的计算过程。方法一:学生说:先算3加2得5,再算20加20得40,最后算5加40得45方法二:23加20得43,43加2得45。方法三:竖式方法。2、师;看来学会用竖式的方法也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呢?(用竖式计算的同学请举手,老师请他边写边介绍)生:首先把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大家都听明白了吗?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
17、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下面我们再用课件演示一下。大家看明白了吗?那么列竖式应该注意些什么?先学生说再同桌之间在说一说。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列竖式的方法小组内每人选择一道题验证一下好吗?指名板演,学生汇报时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我们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那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现在我们再用我们最漂亮字体,最整齐的竖式验证一下最后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小组评一评,比一比看谁的写得又快又好又漂亮又整齐。(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2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
18、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3、启发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4、试一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三、练习,实践应用1、练一练第1题在课本上完成,交流算法并汇报结果。提醒学生:写竖式画横线时要用直尺,书写要工整,对齐数位,认真计算2、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
19、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3、练一练第三题口算,一分钟竞赛完成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31+12= 23+61= 5+42= 30+69=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4例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
20、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 教学例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
21、算法。2、完成P14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3、完成P15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15-P16练习二教学目标: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2、培养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年级 上册 教案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