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pdf(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第2 4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 4 N o.12 0 2 4年1月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w e s tA&F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J a n.2 0 2 4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豆书龙1,2,周 静1,董慧妹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 1 2 1 0 0;2.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西安 7 1 0 0 6 2)摘 要:以2 0 0 1-2 0 2 3年C NK I收录的14 0 4篇
2、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 i t e S p a c e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新世纪以来数字乡村理论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起始成长期稳定发展、高峰衰退期衔接过渡、再创辉煌期热度激增;空间分布上,经济学视角占据主导,科研横向合作与纵向批判继承发展存在短板,高频被引文献在整体框架建构与技术“赋能”层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数字乡村战略背景和理论支撑、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和风险评估展开;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机制与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是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上,“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现代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等重大目标的衔接式研究值得重点关注。后续研究亟
3、需在数字乡村未来形态、主体转型、整合机制及理论建构等方面深入推进。关键词:数字乡村;时空特征;研究脉络;未来展望;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F 0 6 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9-9 1 0 7(2 0 2 4)0 1-0 0 4 9-1 3 收稿日期:2 0 2 3-0 4-2 0 D O I:1 0.1 3 9 6 8/j.c n k i.1 0 0 9-9 1 0 7.2 0 2 4.0 1.0 6基金项目: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西 部 和 边 疆 地 区 青 年 项 目(2 2 X J C 7 1 0 0 0 1);陕 西 教 师 发 展 研 究 计
4、 划 青 年 项 目(S J S 2 0 2 2 Z Q 0 1 6);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第八批科研课题(P C E 2 2 0 4);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 0 2 1 B 0 1 5)作者简介:豆书龙,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乡村建设。一、问题提出新中国建立后,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提出工业、农业、国防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到同“四化”构想一脉相承的“三步走”战略,再到“新四化”同步,足以体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变革迎来新契机,数字乡村亦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 0 1 8-2
5、 0 2 3年连续五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数字乡村建设提出政策要求,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部署,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数字中国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2 0 2 3年1 0月,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为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统筹基础。在此背景下,数字乡村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课题。学界对数字乡村的研究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数字乡村理论框架研究。界定数字乡村概念内涵与建设内容,阐述其战略意义和必要性,探寻数字乡村建设理论逻辑1-2,偏于理论构建的研究思路。二是数字乡村推进策略研究。探究数字化转型机制与促推数字乡
6、村高质量发展路径3-4,包括具体行动层面,如国家政策落实扩散机制与社会主体动员模式等5-6,偏于推进策略的研究。三是数字乡村发展评估研究。即构建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7,测量其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8-9,亦包括主体性评估,如农民实践参与度、农民增收实证检验1 0-1 1等,偏于发展评估的实证研究。目前虽已经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数字乡村研究体系,但缺乏历史演进视角下对数字乡村知识体系与研究脉络的系统性归纳与梳理,割裂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数字乡村战略”的紧密关联,制约着数字乡村试点的高质量开展和后续学术成果的优质产出。因此,本文基于C i t e S p a c e文献计量软件绘制数字乡村研究
7、成果的知识图谱,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总结数字乡村研究的文献特征、研究前沿及其变化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启发与方向指引,促推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建设。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结论准确性必须依靠权威的数据支撑。鉴于中国知网的专业性、权威性及其学术影响力,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说服力,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学术文献作为抽样总体。以“主题词=农村信息化o r数字乡村;期刊来源=C S C D+C S S C I+北大核心”的方式检索到14 1 6篇数字乡村的文献,检索时间从2 0 0 1年1月1日至2 0 2 3年3月1 5日。经C i t e S p a c e软件自动筛除书评、会议综述
8、、导语等不相关文献,总计分析14 0 4篇核心文献数据。(二)研究方法C i t e S p a c e文献计量软件以引文分析可视化技术绘制出涵括来龙去脉的既有研究演进历程,并在知识图谱自动标识出由节点文献与共引聚类等基础知识所表征的研究前沿1 2,成为展演研究领域知识关联情况、学科热点动向及其前沿演进趋势的主流工具,广泛应用于知识管理、学科前沿探测、科研方向选择等学术研究。鉴于软件分析兼具直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优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在绘制、分析数字乡村研究图谱过程中,探究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时空特征、演进脉络与变迁趋势。一方面,通过C i t e S p a c e对文献数据进行初步分
9、析,以文献发表年份时间切片、学科分布图、科研合作网络和高频被引文献分布表等软件分析图示,把握数字乡村研究整体样貌,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乡村”国家战略属性,梳理相关政策文本,分析学术研究的时代背景及其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借助C i t e S p a c e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功能来探寻数字乡村研究的前沿热点及其演变趋势。鉴于软件分析存在模糊、粗糙等问题,精读现有文献以补充研究论断的质性内容,增添研究质感,在图表解读、内容评述的综合验证中完成中国数字乡村研究脉络梳理和未来研究展望。三、数字乡村研究的文献特征分析(一)文献发布数量时间序列年度文献发表量分布图可以直观反映某研究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演进态
10、势。如图1所示,数字乡村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始成长期(2 0 0 1-2 0 1 1年),该阶段呈现出发文数量持续增长与相对稳定并存特征,是乡村信息化研究的关键时期。随着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实践1 3以及连续多年关于“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政策文件的发布,逐渐引发学界对于信息化概念内涵、现实意义、推进策略等方面的持续探讨,其中开发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手段策略成为后续研究深化的重要方向。二是高峰衰退期(2 0 1 2-2 0 1 7年),此阶段信息化研究文献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是农业农村信息化衔接数字乡村研究的过渡时期。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1、取得显著成效1 4和话语体系渐趋成熟背景下,研究关注度随之消减,但推进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研究仍占据一席之地。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数字中国”,现代信息技术同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数字乡村研究崭露头角。三是再创辉煌期(2 0 1 8年至今),本阶段显著特点是研究热度大、发文数量倍增,成为数字乡村研究的蓬勃发展时期。面对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破解农业数字化桎梏、打破农民数字素养困境的现实需要,2 0 1 8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并实施系列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数字乡村由战略构想走向试点实践,并对数字乡村理论建构、运行机理、实践策略、风险评估等研究提出更高要求。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数
12、字强国重要战略,数字乡村研究迎来蓬勃0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4卷发展重要契机。从社会发展视域来看,数字乡村发展的异质性、系统性、内生性、协调性等属性特征以及数字乡村对于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为后续研究预留了深入探究的广阔空间。图1 数字乡村研究文献量年度分布(二)学科分布比例聚散分析学科分布是判断学科关注度、影响力及其核心视角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文献计量分析和精读分类,绘制数字乡村研究的主要学科分布图(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数字乡村研究具有复合学科属性特征,其研究内容、方法呈学科交叉态势。其中涉及农业经济学研究文献为9 1 8篇,占比4 8%;信
13、息经济与邮政经济文献为3 3 5篇,占比1 7%;农业基础学科文献为1 1 7篇,占比6%,金融、贸易经济、宏观经济等其他经济类学科同样占据一定比例。由此可见,经济学视角作为数字乡村研究的主要学科视角,侧面反映出农业信息化、数字经济等主题研究较为完备。但数字乡村作为系统性工程,缺乏基于文化变迁视角探究观念层面的现代化转型问题与基于人口学视角研究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性问题,同时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性文献较少,因此以跨学科视角开展数字乡村研究刻不容缓。图2 数字乡村研究主要学科分布图(三)科研合作网络联系程度科研合作网络联系程度是反映特定领域学科研究进展与学术交融情况的重要指标。作者合作和
14、机构合作是科研合作的两个层次,为直观呈现科研合作的联系状况与合作强度,通过C i t e S p a c 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节点类型为“A u t h o r+I n s t i t u t i o n”的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到数字乡村研究科研合作图谱(见图3)。图谱中字体大小和粗细程度反映发文数量频次高低,连线粗细与密集程度反映科研合作紧密情况。15 第1期 豆书龙,等: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本文统计分析文献为14 0 4篇,由于数字乡村主题的复合性,部分文章存在学科交叉情况,故学科分布总数大于统计文献数量。图3 数字乡村研究科研合作知识图谱从机构合作维度看,研究机构集中分
15、布于高校、中国科学院和省技术研究中心,深究其机构属性可知:数字乡村研究机构主要是科技信息、农村发展、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研究智库,亟需统计类、文化类机构加入其中;同时国家行政级别之间的科研合作较为紧密,高校科研机构仍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机构间缺乏学术交流合作。从作者合作维度看,已形成以李瑾、沈费伟、苏岚岚、李燕凌、崔凯、熊春林等作者为核心的数个科研团队,但团队间尚未形成联系密切的学术共同体,甚至出现少数学者完全孤立于研究团队的现象。整体而言,数字乡村研究科研合作密度值较低,图谱中灰色节点同当前研究连线较少并且短促,进一步佐证高峰衰退期的研究转向,即农村信息化同数字乡村的相对割裂式研究,可见数
16、字乡村研究对于历史演变视角关注度不足。综上,数字乡村科研横向交流合作存在短板,纵向批判继承式发展存在断裂,难以实现数字乡村研究的创新性发展。据此,增添多样化科研机构、密切学术交流合作、挖掘历史研究视角、促进研究资源共享是当前数字乡村研究需要优化的方向。(四)高频被引文献分布特征高频被引文献是了解特定领域研究方向和热点重要依据,呈现出质量高、影响强、传播广等特点。由表1可知,数字乡村前期研究发表年份跨度较大,并且集中于农业农村信息化研究;后期高频被引文献主要分布于2 0 1 9-2 0 2 1年,发表年份较晚但学术影响力很强。总体而言,相关研究呈现出领域热点探究(序号1、2、7、1 2、1 6)
17、到整体框架建构(序号5、6、1 3、1 4、1 5)这一过渡性特点。热点问题探讨为整体框架建构奠定内容支撑,整体框架为后续细化研究提供方向指引,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数字乡村的深入研究。数字乡村研究领域内的最高被引文献是夏显力等在2 0 1 9年发表的 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被引频次2 4 3次。该文在厘清国内外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基础上,探讨市场需求、数字技术二元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而提出以“数字乡村战略”激发发展潜力等方式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1 5。位居引用量第二位的文献则引入距离函数度量农产品流通效率,将其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劳动力质量与信息化水平相关联1 6
18、,从实证层面建立起农业信息化同农业经济腾飞的相关性。这两篇文献分别从研究方法、分析思路等方面为后续数字乡村研究提供指导。总体来看,高频被引文献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方面聚焦数字乡村框架建构或政策解读,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协同治理等研究视角阐释数字乡村概念内涵与内容框架,在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论证中指明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实践窘境,提出数字乡村政策高效落实运行机制,夯实数字环境支撑保障,多元要素协同发力等优化策略(序号1、5、6、1 3、1 4、1 5等)。另一方面围绕信息化赋能农业农村的时代性议题,兼具社会转型时期人文关怀与技术赋能机遇挖掘。具言之,一是提升农业生产流通效率,助推农业
19、现代化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业态的多重转型发展效益。二是对数字与信息鸿沟等技术负外部性影响的前瞻探赜。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在数字赋能加持下成为乡村发展必然趋势,更为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2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4卷等化提供技术支撑,数字乡村成为新时代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形态(序号2、3、8、1 2、1 4、1 6等)。综上所述,这两类研究分别从整体框架建构层面与技术“赋能”层面为后续研究细化奠定学理基础。表1 数字乡村研究的高频被引文献(被引量1 0 0+)序号篇名第一作者 期刊名称年份频次1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夏显力中国农村经济2 0 1 92 4 32
20、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决定因素:2 0 0 0-2 0 0 9欧阳小迅农业技术经济2 0 1 11 7 4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高万林农业现代化研究2 0 1 01 6 74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赵静图书情报知识2 0 0 71 5 95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王胜改革2 0 2 11 4 36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殷浩栋改革2 0 2 01 4 27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研究刘世洪中国农业科学2 0 0 81 4 18信息化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吗?朱秋博中国农村经济2 0 1 91 3 19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
21、展策略研究李娟电化教育研究2 0 1 11 2 41 0试论发展农村信息化郭永田农业经济问题2 0 0 71 1 61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汪冰安徽农业科学2 0 0 81 1 31 2“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改造与升级成德宁农村经济2 0 1 71 1 01 3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曾亿武中国农村经济2 0 2 11 0 71 4信息鸿沟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症候陈潭电子政务2 0 2 01 0 71 5数字乡村与信息赋能吕普生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 0 2 01 0 61 6中国乡村数字治理的智理属性、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刘俊祥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2、 01 0 4四、数字乡村研究脉络的可视化分析(一)数字乡村热点主题高频关键词分布特征及其词频可直观揭示特定领域研究热点,有助于精炼研究方向、把握学科发展态势。通过C i t e S p a c e软件利用寻径算法,以“K e yw o r d”为节点绘制数字乡村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其中“N=5 9 8,E=8 2 0,D e n s i t y=0.0 0 48”,分别代表关键词个数、关键词之间连线数以及网络密度。图谱中关键词字体及其节点所占面积越大,表明研究频次越高,拥有更为广泛的关注度,其中关键词之间连线反映研究领域内节点间的关联程度与逻辑关系。由图4可知,数字乡村研究最大的关键词
23、节点包括“农村、信息化、数字乡村、乡村振兴、信息服务、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技术与数字赋能”,这些关键词在图谱中占据面积最大,表明研究热点集中于上述领域。同时,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不仅成为数字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更是学界回应乡村转型发展议题的重要抓手。图4 数字乡村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35 第1期 豆书龙,等: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为深入分析数字乡村研究热点,通过C i t e S p a c e的词频统计功能整理得到关键词排序。由表2可知,除上述提及关键词以外,还包括数字鸿沟、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慧农业、共同富裕等。这些关键词分别从技术手段、变革
24、领域及发展目标来彰显并扩充核心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结合数字乡村政策文件来认识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意义与重点任务,通过协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使信息技术赋能全局以推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及思想观念现代化,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数字化变革中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关系。表2 数字乡村研究高频、高中介性关键词排序序号关键词 词频中介性序号关键词 词频中介性1数字乡村2 1 40.2 71 1数字治理2 00.0 12乡村振兴1 9 90.3 11 2数字赋能1 90.0 23信息化1 4 90.3 11 3信息需求1 80.0 44农村8 40.1 71 4建设1 70.0 45
25、信息服务4 20.0 61 5农民1 70.0 26乡村治理4 20.0 31 6共同富裕1 70.0 27数字经济4 00.0 81 7信息技术1 70.0 28对策4 00.1 21 8数字鸿沟1 60.0 29新农村3 30.0 51 9农业1 60.0 71 0数字技术2 70.0 42 0智慧农业1 50.0 2 在系统梳理数字乡村文献内容基础上,结合图4和表2所示高频关键词,可将当前数字乡村研究主题归为三类内容,即数字乡村的战略背景和理论支撑、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和风险评估(见表3)。表3 数字乡村研究主题及其代表性关键词研究主题代表性关键词数字乡村的战略背景和理论支撑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世纪 以来 中国 数字 乡村 研究 发展 脉络 展望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