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与善终:中国生命文化的安宁追求.pdf
《善生与善终:中国生命文化的安宁追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善生与善终:中国生命文化的安宁追求.pdf(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协 和 医 学 杂 志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引用本文:何仁富 善生与善终:中国生命文化的安宁追求 协和医学杂志,():专家论坛善生与善终:中国生命文化的安宁追求何仁富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杭州:【摘要】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立足于生死一体,有一整套对临终“安宁”的文化叙事。在根本理念上,强调“送死”是比“养生”更重要的人生大事,而能够“善终”则是人的幸福追求。在行为决策上,强调个人自主与家庭协商相结合的家庭自主模式;在策略路径上,主张遵守“礼制”,特别设计出一套临终礼仪,帮助人们走向“善终”;在目标价值上,强调“知生”以“知死”,活得好便可以死得好,由此可以
2、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朽;在精神信念上,则强调对“生死有命”的接纳,同时将“命限”转化为“使命”,从而升华对“天命”的体悟与认知,并在“生生不息”的信仰中接受死亡。【关键词】生死;善终;家庭协商;缓和医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通常认为,安宁疗护涉及对临终者的身、心、灵、社全人照顾。在西方文化视域中,受身心二元论哲学传统和基督教超越性信仰传统的影响,其安宁疗护侧重于身和灵两个维度,前者主要由医护人员提供缓和医疗及舒适护理服务,后者则主要依靠宗教提供灵性安顿。在中国文化视域中,身
3、心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且无像基督教这样的神教信仰传统,同时,中国文化又特别强调生命中亲情血缘的社会属性。因此,中国社会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了解被中国文化熏陶滋养的中国人在临终时的真实需要:除最基础最重要的身体舒适照护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其心性生命(价值确认与精神安宁)和善生与善终:中国生命文化的安宁追求 社会生命(关系确认与内心安宁)的照护。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生命文化,从核心理念、决策模式、策略路径、目标价值、精神信念多个维度和层面,诠释中国生命文化视域下中国人的安宁追求,力图为中国现代缓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中国生命文化的说明。核心理念:生死事大与善终是福中国生命文化,并
4、非不重视死亡议题,而是高度重视死亡议题,只是中国生命文化从来不将“死亡”与“生命”对立,而是将二者统一为“生死”议题。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于生死问题有一整套文化说明。其中,“生死事大”和“善终是福”可视为安宁追求的两大核心理念。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在极端重视孝道文化的儒家文化看来,“养生”“送死”是我们对于长辈(老人)最重要的孝道。但孟子却强调,相对于“养生”而言,“送死”是更为重大的人生事务。“送死”所要送的,是一个已经完全被文化涵育了一生的真实的人。安宁疗护,是“送死”的大事。“四全照顾”(全人、全队、全程、全家)、“四道人生”(道歉、道谢
5、、道爱、道别),这些临终关怀的基本理念和要素,都在彰显这一“送”之“大”。“生死”作为人生“大事”,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早在 周礼 中,就提出六项重要的“社会保障”:“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周礼地官大司徒)这里的“养老”“宽疾”即是针对老人、病患的“安宁照护”。管子 则提出了“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管子入国)其中的“老老”(照顾老人)、“养疾”(照顾残疾者)、“合独”(照顾失去伴侣者)、“问疾”(慰问罹患疾病者)、“接绝”(照顾没有后人者)都关乎对老者、病
6、者及相关者的安宁照护。“生死”不只是作为个人生命的“大事”,更是作为社会生活、国家治理的“大事”。相对于从社会视角而言的“生死事大”,从个人视角来说,中国生命文化则强调“善终是福”。中国人对“福”具有刻骨铭心的向往,贴“福”字,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表达美好生活向往的最直观的形式。这样一种普遍化、日常化的“福文化”传统,来源于“五福临门”的生命文化信念;而这种生命文化信念的源头则是两千多年前 尚书 提出的“五福”生命文化。书经 提出的作为中国人“美好生活向往”的“五福”理想包括:“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尚书洪范)“五福”是中华民族特有价值追求的最典型标志,反映了古老
7、的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和美好希冀,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在“五福”中,有三福都与现代安宁疗护所追求的目标密切相关,分别是“长寿”“康宁”和“考终命”。“长寿”是“五福”之首,其蕴含的生命意识根本上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孝敬老人、呵护老人长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人性和人情味的一个主题。“康宁”表达了中国人追求有质量生活的生命意识,“康”指身体健康,偏于生理层次;“宁”指心神安宁,偏于心理层次。但身心本为一体,身体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全,心理健全又可促进身体健康,彼此互为因果。“考终命”则彰显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建构,是“生死合一”“生死感通”“生死一
8、体”生命意识的体现。不管是社会意义上的“生死事大”,还是个人意义上的“善终是福”,亦或是中国传统生命文化中对老、病的关怀,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以及对死亡的尊重和敬畏。这也是中国社会积极推动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决策选择:家庭协商与病患自主安宁疗护属于“生死”大事。对于个人来说,选择安宁疗护意味着在无法治愈的疾病面前,选择接受“自然死亡”。这是一个人面对老、病的重大抉择。在中国传统文化条件下,家庭是最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单位,个人利益、个人权利一直被置于家庭之下,其中也包括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健康在内。家庭中的每个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一些重大的医疗决策事
9、务面前,即使个人具有行为能力,也不能脱离其他家庭成员单独面对。另一方面,个人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家庭有着良好的关怀与保护功能,家庭共同决策也有助于培养家人的幸福感与德性。因此,在面对安宁疗护这样的重大医疗决策时,更加注重家庭主义的医疗决策模式,即比较强调家庭协商一致基础上的共同决策。家庭主义医疗决策模式有其非常明晰的道德根源,那就是中国人生命意识的“仁心”与“不忍人之心”。协 和 医 学 杂 志 ,论语 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这就是孔孟的“仁爱之道”。孟子也将孔子所
10、说的“仁心”诠释为“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是人类道德的根源。当我们见到别人遭受痛苦时,我们会不忍不安,且会因为不忍不安而有所行动,以解除其苦痛。这是自然而然的、无条件的行为,不是因为救了就有美名,不救会得到恶名,而是出于感同身受的不忍人之心,以自己的心去感受病患的痛苦,以自己的爱去为病患抚平伤痛。这种“不忍人之心”,既是安宁疗护维护病患临终生命尊严的价值依据,也是家庭协商争取其权益最大化的心性基础。在医疗决策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家庭成员所需要的也正是这样一种“不忍人之心”。客观上说,基于儒家伦理的家庭主
11、义医疗决策模式有其优点,也比较符合基于亲情伦理关系的家庭生命共同体。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鼓励和重视,家庭成员不再只是作为“家庭成员”这一身份存在,更多时候是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生命而存在。因此,在面对生命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时,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决策,也就是更加尊重个体生命的自主性。实际上,在儒家的生命文化思想中,个人的自主性是得到充分尊重和高度肯定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只是,儒家同时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不能够脱离家庭生命共同体而成为纯粹“个人主义”。“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中庸自成章)在医疗决策过程中,患者自主权、家庭成员
12、的自律权应当协调一致,既要“成己”,也要“成物”,合“成己”与“成物”之道,方能成就仁善的目的。家庭自主的实践必须以实现个人自主为目的,家庭自主强调家庭共同参与决策,但家庭并不排除患者,患者是家庭中的一员。客观来说,家庭参与权是患者给予的。自主权在任何情境中都应具有绝对价值,除了自己,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对身体强加干预。当家庭与个人决策产生差异时,患者自主权应该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在现实情况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个人诉求。家属要尊重患者的自主决策权,不能凭借任何理由干涉其自主权的实施;当患者的自主决策明显违背其最大利益时,也应该通过家庭内部沟通或医生的帮助,真切地向患者陈明利弊,而不能直接
13、剥夺其权利,代替其行使自主权。患者是自主权的绝对主体,医疗决策中处于优先序列。这一点既是现代安宁疗护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儒家生命文化基础上的家庭主义决策需要自觉追寻的。在协调个人自主和家庭自主关系时,医务人员以医学专业从业者的身份作为家属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家属对患者隐瞒病情或代替其进行共同决策的情况下行使监督职能。这种监督以患者的最佳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医务人员的医学专业判断为基本标准。策略路径:临终礼仪与孝道人生在 论语 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
14、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很显然,在孔子的理解中,孝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不违背“礼”,生是如此,死亦当如此。可以说,孔子的这段话对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的安宁追求具有极大的价值影响和事实影响,也为现代中国缓和医疗事业提供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伦理依据。在受儒家影响的传统社会,对“善终”的希望,往往是子孙在侧,安心地交代后事,安宁地接受死亡。死者在世时的亲人陪伴,尤其是子孙的陪伴,可以给当事人以极大的心理安慰,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死而终灭,因为还有子孙在,自己的生命就在子孙的生命中存在和流淌。为了充分彰显为人子女的孝道,也为了以独特的世俗模式化解人的
15、死亡恐惧,儒家设计了非常细致而又复杂的丧葬之礼,充分体现了慎疾、慎终的理念。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上是现代安宁疗护中“临终关怀”的具体礼仪,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生命文化在“安宁疗护”中的价值策略。王国雨教授通过对典籍的梳理和诠释,概括了中国传统生命文化中“临终礼仪”的主要环节:()正寝斋戒:正寝是临终的正处,而斋戒的目的则是“正情性”以养疾。因病重而进入生命终末期的“疾者”一旦成为“临终者”,自然而然地“寿终正寝”。临终于正寝,才算是正处和正终。现代安宁疗护,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为现代“医疗化死亡”背景下“不得好死”的现代人提供一个“死得其所”的“正处”。()打扫去乐:为照护临终者身体,进善生与善终:中
16、国生命文化的安宁追求 行斋戒时要“去乐”,因为此时疾者正在斋戒养疾,去乐乃是斋戒的要求。同时,养病也需要安宁的环境,所以需要“打扫”。保持环境的干净、宁静,并提供一些临终者需要的设施,也是现代安宁疗护的基本要求。()临终探问:对临终者进行心理关怀,主要体现在“临终探问”的礼制规定中。临终探问对于临终者具有极大的心理抚慰意义,是道谢、道爱、道别以期生死两相安、身心两相安的最后机会,具有独特的心性价值。在现代安宁疗护实践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社会单位并且在单位有重要贡献的人来说,如果能够得到单位的“临终探问”,并能够在生前对其价值有充分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临终礼遇和心性关怀,具有重要的心理抚慰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善终 中国 生命 文化 安宁 追求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