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某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1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广州某路延长段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论 1.1 工程名称、主办单位、法人代表 工程名称:某路延长段(新塘荔新路~中堂北王公路)工程 主办单位: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XXX 1.2 项目概述 某路延长段工程是某路工程的延续,某路(广州XXX西路~XXX新路)城市快速路工程由广州市中心区内环路放射线广汕路出口的沙河立交群开始,沿广深铁路北侧至黄埔区丰乐立交,1~11标段,15公里已经于2000年6月完工通车;其余工程12~24标段即由丰乐立交开始沿广深铁路北侧至增城市新塘镇荔新路18公里,计划于2001年9月底完工。某路建设项目总投资402146万元,路线长度32.86公里,平均公里造价12238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190049万元,设备工具购置费1835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征地拆迁)163220万元,预备费18581万元,利息11441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某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禺东西路至南岗立交道路宽度为60米(10.5m人行道绿化带+15.5m四车道行车道+8m中间绿化带+15.5m+10.5m),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南岗立交至新塘荔新路道路宽度为46米(8m人行道绿化带+12m三车道型车道+6m中间绿化带+12m+8m),路面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但是在建设期间,按照专家领导意见改为中间8米绿化带,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 某路延长段工程由某路工程项目终点荔新路开始在新塘塘美村处向南跨越广深铁路,向东至仙村镇后折向南跨过仙村涌,经十字滘岛,跨过东江北干流后接入东莞市中堂镇黄涌工业区的潢涌工业大道,终点止于潢涌工业大道与北王公路交点;沿途经过两市四镇十一村,线路总长13.925公里,路基宽度46米,征地宽度52米,按城市快速路标准,设双向六车道(远期按8车道控制,大桥、特大桥设双向8车道)以中央8米宽分隔带分隔,两侧各设置3米人行道并4米绿化带。路面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城-A级,挂-120;沿线设置2座分离立交和2座半互通立交,大桥1座,特大桥1座,中桥7座,小桥涵洞39座,收费站2座,以及交通设施、绿化照明设施、环保设施、安全监控设施等各种附属设施。工程项目征地991亩,拆迁房屋16152平方米,坟茔1328座,管线6434米。项目总投资12.7172亿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2068亿元;土建工程费用8.8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里投资9133万元,平均每公里工程造价6319万元。 1.3 编制过程和依据 编制过程: l 某路以荔新路作为终点在路网规划上是欠考虑的,在某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于某路在增城境内的7.2公里路线的走向,路线走向对新塘镇的交通布局的影响未作分析研究,对于广州东部地区路网的影响也未作详细分析。 l 作为城市快速路的某路加入路网后,大大加强广州中心区同东部地区,包括东莞的交通联系,但是某路以荔新路为终点,往东莞方向的交通在新塘境内依然要走107国道和江南大桥,使得这一已经成为瓶颈的设施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使得新塘镇成为某快速路的出入口,严重制约新塘镇的城市发展。 l 199年8月,广州市建委和增城市交通、公路部门对这一隐患及时关注,要求广州市市政设计院对此做出解决方案。 l 1999年11月,XX市政设计院提交某接江南大桥方案,专家和领导认为方案缺乏规划前提,同时认为江南大桥作为过江大桥已经无潜力可挖,某路需要另外开辟过江大桥通往东莞。 l 2000年3月,增城交通局与广州市市政设计院提出跨江大桥确定在仙村十字滘岛。 l 2000年5月,广州市建委领导3次前往实地考察,基本确定线路走向,XX市政府和广州市建委领导对线路提出指导意见。 l 2000年7月,增城市公路局在新的增城市公路规划网中确定某路延长段的规划位置。增城市规划局提出某路延长段工程规划设计要点。 l 2000年8月,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中的长远道路网规划确定某路最终通过十字滘岛接到东莞。 l 2000年9月,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委托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制某路延长段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l 2000年10月,东莞市政府对某路接入东莞境内路网问题做出批示和安排。 l 2000年11月,增城市规划局批复广州市市政设计院提交的工程设计方案。 l 2001年3月,增城市公路建设指挥部完成征地拆迁摸查工作。 l 2001年4月,XX市政设计院向广东省航道局申请航道批文,向广东省地震局要求进行场地地震评价,向增城市水利局申请报建。 编制依据: (1)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局1992 (2) 《广州市交通规划 —— 广州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 (3) 《增城市总体规划》增城市人民政府1997.7 (4) 《增城市公路网规划》增城市交通局2000.7 (5) 《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1999.5 (6) 《广州市城市干道网络深化方案报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1999.5 (7) “关于广园路(禺东西路至荔新路)总体规划设计的复函”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1998.7.8穗规复字[1998]第132号 (8) “关于把某路延伸至增城市新塘荔新公路问题的报告”广州市建设委员会1997.5穗建城[1997]165号 (9) “关于某路延伸的规划意见”增城市交通局2000.7.6 (10) “协调某路延长段前期设计问题的会议纪要” 广州市建设委员会2000.8.22穗建城纪[2000]194号 (11) “关于某路(三期)工程(增城境内)规划设计要点的函”增城市城市规划局2000.10.20 (12) “关于某路(三期)工程道路方案设计的复函”增城市城市规划局2001.3.8增规函[2001]4号 (13) “关于某路(三期)工程(新塘镇境内)规划设计要点的函”新塘镇人民政府2000.11.27 (14) “关于协助做好某路仙村大桥建设的函” 增城市人民政府2000.12.29增府函[2000]44号 (15) “关于委托某路三期设计任务的函” 广州市建设委员会2000.12.1穗建城函[2000]973号 (16) “关于某路第三期工程方案和通道、水利的意见”增城市公路建设工程总指挥部2001.1.21 (17) “关于某路(三期)工程(新塘境内)规划设计的意见” 新塘镇村镇建设办公室2001.1.20 (18) “关于某路在瑶田路段的几点意见” 新塘镇瑶田村民委员会2001.1.20 (19) “关于某路第三期工程沙埔段建设工作的意见”沙埔镇人民政府2001.1.19 (20) “仙村镇对某路仙村段走向和出入口的意见”仙村镇人民政府2001.1.19 (21) “关于增(莞)深高速公路与增城十字滘东江大桥及引道工程跨江大桥通航标准等问题的复函”广东省航道局2000.10.10 (22) “关于广州市某路延长线经中堂镇连接北王公路的复函”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0.10.23 东府办复[2000]366号 2000 1.4 项目的背景 ·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最富活力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保持领先于国内各大城市的高速发展态势,引致土地、环境与交通运输设施的需求急剧扩展,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与基础设施建设均无法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 2000年6月,广州花都、番禺撤市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广州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城市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广州、增城都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与知识经济发展等新的机遇与挑战。 · 新的《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提出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繁荣、高效和舒适的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一个最适宜创业发展又最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 · 新的《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提出城市规划战略目标是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跨越式发展,通过“东移西调,南拓北抑”,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由单心型向多心型转换,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增加、改善特别是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道路供给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内容。 · 增城市政府确立了增城市南部开发的战略规划,利用增城市南部地区靠近经济发达的广贵州、东莞的地理优势以及新塘镇的经济领先优势带动北部和西部镇区的经济发展。 · 新的《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提出城市交通规划指导思想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密切结合土地利用,积极构筑以高快速道路与快速轨道线为核心的都市圈“双快”交通体系,形成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主体的、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都会区交通运输格局。通过建立安全、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网,适应、促进并能合理引道城市空间拓展与未来的持续发展,强化广州作为交通枢纽、物流、客流中心的地位,充分发挥华南经济中心、国际商贸中心的作用。 · 新的《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提出的交通发展策略,建议近中期优先考虑的大区域交通联系的重要项目是将某路向东拓展至东莞,甚或以远,并分支延伸至增城荔城。 · 某路沙河至黄埔已经建成通车,黄埔至新塘预计2001年9月完工;内环路至某路的沙河立交群目前彻底缓解了广州东北部交通拥塞状况,使得某路进出中心区的交通极为便捷。通过某路将广州市中心区与增城新塘区域中心联系更为密切。 · 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在沿某路沿线增城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增城市政府也在新塘镇北部规划了20平方公里的新塘工业园。 · 目前增城新塘与东莞最快捷的联系只有107国道的江南大桥,由于新塘镇的城市化进程,沿107国道两侧人口日益密集,交通非常混杂,交通堵塞非常严重。一方面新塘镇的城市发展严重影响107国道交通顺畅,另一方面107国道大量的过境交通制约新塘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新塘镇规划将过境交通引导到镇中心区域以外的地方,而将107国道新塘镇中心段设立交通灯,实施交通管制,建立完善的行人、非机动车系统。目前107国道新塘镇段正在进行城市道路的改造改建工程。 1.5 研究内容和范围 某路延长段虽然全线都位于增城境内,但考虑到交通联系的相关性和研究深度的要求,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增城市为重点研究区域,适当考虑广州与东莞的影响,按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技术的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施可能性方面依照整体研究和预测分析两个层次展开。由于某路交通与沿线城市发展诸多因素紧密相关,整体研究以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和周围联系地区为研究区域。 研究的内容包括 l 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根据国家政策、发展计划、规划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论证。 l 项目社会经济需求现况调查和预测分析 l 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论证 l 工程建设方案比选 l 建设条件分析和建设计划安排 l 对环境影响评价、节约能源情况分析 l 项目财务和经济分析及风险分析 1.6 可行性研究结论 某路延长段工程项目的社会需求是巨大的,尽早建设是必要的,工程技术方案是可行的,投资、财务经济情况是合理的,建设条件是具备的,实施的资金、建设机构、进度计划都是可行的,对环境影响是可以控制的,节能效益是巨大的,因此,本工程项目是可行的。 1.6.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 某路延长段的建设是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新的《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提出的交通发展策略,建议近中期优先考虑的大区域交通联系的重要项目是将某路向东拓展至东莞,甚或以远,并分支延伸至增城荔城。 2. 某路延长段的建设将加快沿线各村镇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3. 某路延长段的建设是沿线人民群众长期以来迫切希望的,是解决沿线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沿线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水平的基础。 4. 某路延长段的建设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村村通公路”的精神,提高群众生活,稳定社会环境的政治要求。 5. 某路延长段的建设是增城市公路规划的要求,是完善规划公路网的重大举措。 6. 某路延长段的建设是广州市、增城市、东莞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7. 交通量预测结果显示某路延长段建成后,其交通需求是非常巨大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8. 某路延长段的建设是交通发展和规划的必然结果,它既是广州、增城、东莞的又一快速通道,又是广州市城市东扩的基础,同时缓解107国道的交通拥挤状况,解决新塘镇城市发展瓶颈。 9. 某路延长段极大地提高某路在交通路网中的功能和作用,使得某路发挥更大的投资效益和对国民经济的效益。 因此某路的建设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紧迫的。 1.6.2 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 本工程项目按城市快速路标准,沿途经过两市四镇十一村,线路总长13.925公里,路基宽度46米,征地宽度52米,设双向六车道(远期按8车道控制,大桥、特大桥设双向8车道)以中央8米宽分隔带分隔,两侧各设置3米人行道并4米绿化带。路面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城-A级,挂-120;沿线设置2座分离立交和2座半互通立交,大桥1座,特大桥1座,中桥7座,小桥涵洞39座,收费站2座,以及交通设施、绿化照明设施、环保设施、安全监控设施等各种附属设施。工程项目征地991亩,拆迁房屋16152平方米,坟茔1328座,管线6434米。项目总投资12.7172亿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2068亿元;土建工程费用8.8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里投资9133万元,平均每公里工程造价6319万元。 1.6.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 固定资产投资 122068万元 第一部分: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88021 万元 第二部分:设备、工具器具安装,购置费 5216 万元 第三部分: 工程设其它费用 23018万元 第四部分: 预备费 5813万元 (二)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0万元 (三) 建设期利息 4904万元 (四) 铺底流动资金 200万元 建设项目总投资 127172万元 平均每公路公里造价 9133万元 项目自有资金42924万元,向银行借贷款84248万元,建设资金按2年投入,2001年底开工,2003年底竣工,工期2年。 1.6.4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价 项目全部投资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0.03%,高于基准折现率6%。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为10.94%,投资回收期为12年,人民币借款偿还年限为12年,投资利税率为13.6%,投资利润率为12.5%。 综合上述指标和其他各项财务分析结果,分析认为:项目财务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的财务盈利能力和财务清偿能力。全投资回收期12年,属较合理的范围。因此,从财务角度来看项目是可行的。 国民经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本项目投资经济内部收益率为24.6%,高于社会折现率12%;国内投资经济净现值为145378万元。在国民经济评价中,还有其他效益如运输工具的时间节约效益、提高交通安全的效益、提高运输质量的效益、包装费用节约效益等,因难以量化,未计算在内。因此,经济评价结论应为可行。 1.7 主要问题和建议 随着某路新塘段今年完工,通车后某路在新塘荔新路成为出入口,而现有荔新路和107国道江南大桥无法匹配某城市快速路的标准,制约新塘交通和城市发展,因此,建议尽快开始某路延长段的建设。 现在沿线依然保持青山绿水的自然状态,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制定沿线规划,保护好环境和景观。 在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广州和东莞交接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不因当只从经济角度出发,更因当注重景观建设,因此,本报告建议两座大桥采用美观的拱桥或斜拉桥方案。 考虑到今后东江两岸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桥车道数建议采用双向8车道。 第二章 社会经济交通现况和发展规划 2.1 社会、经济现况和发展 2.1.1增城市社会、经济现况和发展 增城市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角,东临博罗县,西连广州市东郊,北接龙门县、从化市,南隔东江与东莞市相望,隶属广州市管辖,是广州都市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城市下设15个镇,1个街道,土地面积1741.37平方公里,约占广州市土地面积的23.4%,占全省0.98%。市政府驻荔城镇,距广州市60公里。增城市境内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北部为谷地,中部为丘陵,南部为三角洲平原。市内河流众多,增江纵贯南北,东江沿市境南部流过,西距市界5公里处汇入珠江。 增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广深铁路沿线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及中部广汕公路沿线丘陵区,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78.53万人,比去年增长1.67人,人口密度440.67人/平方公里。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4.18亿元(当年价),比去年增长13.12%。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41.5亿元,年均增长12.62%,超过了“九五”计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313.63亿元,年均增长17.4%。其中工业总产值达281.45亿元,农业总产值达32.18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2.32倍和1.36倍,年均递增18.31%和6.3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713元,年均增长10.52%,按平均汇率计算为2134美元/人,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增城市产业结构已经实现战略性调整,经济布局趋于协调,基本上完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体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结构性调整。工业主导地位得到确立。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八五”期末的19:48:33调整为2000年的15:56:29。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加强,服装、食品加工、建材、化工、机械等产业初具规模;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优质米、荔枝、蔬菜、速生丰产林、畜牧、水产六大特色农业基地;以金融保险、商贸服务、交通、邮电、房地产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布局通过“抓南扶北促中间”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梯形经济发展态势,开始生产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良好效应。 全市现有外资企业1411家。2000年外贸出口总额达3.38亿美元(海关口径),年均递增19.98%。实际利用外资2.04亿美元(“三资”口径),年均递增5.72%。 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新塘中港客运码头、江龙电厂、环市光纤电缆工程、广惠高速公路和某路增城路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相继落成和兴建,大大改善了以公路网络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邮电通讯体系。新增公路里程171公里。货运量由“八五”期末的1637万吨扩大到2000年的2234万吨,港口吞吐量达375万吨。深入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突出加强了对以水泥粉尘和洗漂印染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2000年环境综合指标65.6分。 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滞后,城市化水平偏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环境治理工作任务繁重 增城市及各乡镇历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见表。 增城市历年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项目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人口(万人) 66.06 67.38 68.34 70.59 72.1 73.3 74.42 75.85 76.86 78.53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15.34 20.02 33.2 60.37 101.96 130.59 169.75 199.26 232.93 279.32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0.36 12.58 18.55 31.62 46.95 55.97 66.22 114.25 122.23 134.18 注:工农业总产值按90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 增城市各镇历年工农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序号 镇名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 荔城镇 1.6 6.5 11.2 15.7 20.3 22.5 27.3 2 新塘镇 4.6 8.6 15 20 28.9 37.1 42.1 3 永和镇 0.7 1.6 3 4.2 5.9 8.7 10 4 仙村镇 2.8 8 13.1 14.6 15.7 14.4 15.7 5 沙埔镇 1 1.8 2 3 4.5 6.6 8.4 6 宁西镇 0.3 0.5 1.1 1.5 2.2 2.9 3.3 7 石滩镇 0.6 1.5 3 4.3 6.7 9 11 8 三江镇 0.9 2.1 3.4 2.3 4.1 5.6 6 9 中新镇 0.8 2 3.4 5 6.7 8.1 9.5 10 镇龙镇 0.3 1 1.9 2.8 4.2 5.5 6.4 11 福和镇 0.1 0.7 1.1 1.8 3.3 4 4.6 12 派潭镇 0.2 1 1.8 2.8 4.5 5.7 7.1 13 小楼镇 0.2 0.6 1.3 1.8 3.1 3.8 5.1 14 正果镇 0.3 1 1.7 2.8 4.1 6.2 7.1 15 朱村镇 0.2 0.6 1.3 1.9 3.1 3.8 4.7 16 沙庄街 -- -- -- 1.5 1.9 2.9 3.9 注:各镇资料摘自《增城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并根据全市资料作了调整 增城市各镇历年人口分布 单位:人 序号 镇名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 荔城镇 123596 139080 14388 153643 159090 166046 171089 2 新塘镇 83914 86183 88656 90422 91512 93448 94662 3 永和镇 33813 34848 35774 36774 37682 37886 38240 4 仙村镇 38900 39333 39820 40241 40645 41001 41315 5 沙埔镇 13754 14400 14829 15096 15302 15541 15688 6 宁西镇 12588 12730 12830 12946 13043 13211 13352 7 石滩镇 60473 60870 61745 62462 63247 64094 64509 8 三江镇 38453 39795 40520 40824 32852 33077 33062 9 中新镇 23171 23690 23851 24027 24343 24913 25719 10 镇龙镇 29734 30757 31536 32113 32523 32914 32864 11 福和镇 40112 39558 39595 39554 39699 39896 39668 12 派潭镇 68440 67467 67555 67539 67774 68155 68180 13 小楼镇 44359 43400 43195 43336 44002 44948 45881 14 正果镇 46495 45402 45173 45193 45201 45229 45939 15 朱村镇 28573 28348 28542 28795 28861 29715 29956 16 沙庄街 -- -- -- 8378 8459 8453 注:各镇人口在自报数的基础上,按全市人口总数作了调整 沿线各镇经济发展状况 新塘镇 新塘镇位于增城市南部,荔新公路、新新公路的南端,东江下游,毗邻港澳。东接东莞,西靠广州,南临东江,北面为增城永和镇,水陆交通方便,据深圳120公里。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深珠高速公路、广深公路、规划的广惠高速公路横贯全境。是东江下游城乡物资交流和对外贸易的枢纽地区。 全镇面积84.68平方公里,辖26个村民委员会,19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8个居民委员会,人口946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215人,农业人口59445人,自理粮人口1389人;外来民工59700人。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2.93亿元(按90年不变价,下同),比上年增长了16%。 永和镇 永和镇位于增城市西南部,交通便利,有广深铁路、新塘至中新公路过境,建设中的某路、广惠高速公路横贯其中。东距东莞市区21公里,南距新塘码头和海关3公里,西与广州市白云区接壤。全镇总面积93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38240人。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0.18亿元,比去年增长21.92% 沙埔镇 沙埔镇位于增城市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距荔城28公里,东邻仙村,南临东江,西依新塘,北连宁西、永和,广深铁路横贯其中。荔新、增石新两条公路由西向东横贯全镇,东江支流流经境内,1500吨的船舶可进镇内上基码头。镇域面积19.18平方公里,总人口1.56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约2.2万人,有旅居海外及港澳台同胞1.5万人。下辖1个居委会和8个村委会,合作社40个。1998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40亿元,比去年增长26.52%。 仙村镇 仙村镇位于增城市南部,与东莞市中堂镇隔江相望。总面积58.5平方公里。镇内水陆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广深铁路、荔新、石新公路横贯其中,仙宁公路南北相连;有客货火车站1个;水路与东江、珠江相连,有小型货运码头3个。全镇下辖18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1个渔业社,有常住人口415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88人,农业人口33247人。暂住人口3200人。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15.81亿元,比去年增长15.6%。 2.1.2 广州市社会、经济现况和发展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信息和旅游的中心,又是我国对外经济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广东省的中南部,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的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市,北靠清远市市区和佛冈县,以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18%。其中,市辖8区面积为1443.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9.42%;4个县级市面积为5990.8平方千米,占80.58%。 广州地处珠江口,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又是京广、广三、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的中心,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与祖国各地联系极为方便,广州已是华南最大城市,自1957年起,每年春秋两季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都在广州举行。广州现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商贸易口岸,并素有“南大门”之称。 据1999年末统计,广州市总人口为68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23‰。在全市总人口中,市区人口405.50万人,4个县级市人口270.50万人。此外,市区日平均流动人口约182万人。 广州市1999年的行政区划是: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芳村区、花都区、番禺区、增城市和从化市。按照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广州市属8区的街道设置进行了调整,区、市(县级)以下设街道办事处81个、镇78个。 2000年广州市国民生产总值达2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是广州市整个九五期间增长最快的一年,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北京。工业生产总值达3089亿元,比99增长14.7%。第三产业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323亿元,比99年增长12%;金融存款已达5545亿元,居全国前列;国库、省库、市库总收入达717亿元。同时,广州的开放型经济也上了一个台阶,外贸出口总量达118亿美元,比99年增长近20%。广州人均收入较99年也大幅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6.2%,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州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单位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一、人口 年末总人口 万人 501.86 544.98 594.25 646.71 685.00 700.69 二、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57.55 6.24 31.38 19.93 124.76 12.04 65.81 46.51 319.60 25.73 136.30 157.57 1243.0 73.46 580.19 589.42 2056.7 92.85 939.33 1024.6 2383.07 94.42 1041.11 1247.54 三、农业生产 农业总产值 亿元 8.95 18.02 43.93 126.81 161.07 163.05 四、工业生产 工业总产值 88.12 177.93 442.44 1722.5 2779.4 3088.79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96 43.62 90.59 618.25 878.26 924.19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8.71 74.98 147.78 549.97 1000.7 1120.97 七、对外贸易、外经 海关进口总值 海关出口总值 实际利用外资额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0.30 1.58 18.24 23.55 2.67 71.32 95.67 22.53 93.18 98.67 31.76 115.63 118.18 31.15 八、人民生活 职工年平均工资 元/人 941 1621 3504 10317 16202 18974 历年广州市三大产业结构比重 单位:% 项目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第一产业 10.84 9.68 8.05 5.91 4.50 3.96 第二产业 54.53 52.92 42.65 46.67 44.62 43.69 第三产业 34.63 37.40 49.30 47.42 50.88 52.35 2.1.3 东莞市社会、经济现况和发展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踞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中间,邻近“东方之珠”香港。1985年9月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东莞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全市国土面积2465平方公里,地势由东往西倾斜,依山傍海,大部分面积为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约占总面积的93%。有森林面积93.36万亩,河口海岸线长61.4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5.7万亩,淡水可养殖面积28.7万亩。 1999年末,东莞市城乡总户数40.05万户,其中农业29.18万户,非农业10.87万户;户籍总人口150.82万人,其中户籍农业人口110.93万人,户籍非农业人口37.84万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199.11万人。此外,还有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实现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文明不断向前推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东莞国民经济在“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方针指引下,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国民经济呈现低通胀、快增长的运行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呈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基本态势。1999年三大产业结构为7.4:54.4:38.2; ¯ 其次是工业得到较大发展。东莞工业虽有一定的历史,但层次规模相当低。改革开放后东莞工业迅速发展壮大,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引进“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量吸引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以启动农村工业化步伐。目前,已初步实现农村工业化,东莞经济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导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转变,工业已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一个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正在东莞形成; ¯ 第三是农业正向“四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一体化)、“三高”(高质、高产、高效)方向迈进。东莞土地肥沃,光日水气配合协调,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农业基本建设有较好的基础,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 ¯ 第四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活跃。东莞经济以外向型为主,特别是工业,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 1999年,东莞市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12.8亿元,占全省的4.6%,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9%。 历年东莞市社会经济指标 年份 指标 人口(万人) 工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总产值(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990 131.85 82.37 23.64 64.62 1991 133.65 95.68 24.26 74.84 1992 136.06 151.38 27.13 84.54 1993 138.92 213.85 28.45 114.95 1994 141.4 306.26 34.75 154.54 1995 143.65 405.19 42.69 205.63 1996 145.25 516.48 49.72 245.11 1997 147.12 600.92 51.44 294.7 1998 148.77 732.22 53.6 355.5 1999 150.82 906.95 53.74 412.84 2.2 项目影响范围内交通现况和发展 2.2.1广州市交通现况和发展 目前,广州地区已拥有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邮政电信手段齐全,成为我国对内对外-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