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学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民族中学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中学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9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目 录 第一章 概 论 1 1.1 项目背景 1 1.2 项目概况 11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 12 1.4 主要经济评价指标 13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14 2.1 我国民族中学发展分析 14 2.3 鄂尔多斯市民族中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7 第三章 建设条件和场址 29 3.1 场址现状 29 3.2 建设条件 29 第四章 建筑设计方案 38 4.1 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38 4.2 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40 第五章 节能节水措施 70 5.1 建筑节能 70 5.2 节能措施综述 70 5.3 节水措施 71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73 6.1 编制依据 73 6.2 环境现状 73 6.3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6 6.4 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 78 第七章 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 82 7.1 劳动安全 82 7.2 消防 82 第八章 人员、机构配置和项目管理 86 8.1项目建设期管理 86 8.2民族中学机构组成 86 8.3劳动定员及人员培训 86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 87 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8 10.1 投资估算依据 88 10.2 投资估算 88 10.3 资金筹措 88 附表:投资估算 附图 88 第一章 概 论 1.1 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学校建设项目 1.1.2承办单位概况 1、主管单位:鄂尔多斯市教育局 2、承办单位: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 3、建设单位概况 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创建于1956年9月,原称伊克昭盟第二中学,1973年迁入现校址,并更校名为伊克昭盟民族中学,1986年9月更校名为伊克昭盟蒙古族中学,2001年9月因撤盟设市改为现校名。 学校由国家投资建设办学,行政隶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学校为正处级建制,是用蒙古语授课的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并开设蒙语、汉语、英语、日语四个语种。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60年代曾列入自治区级重点中学,1980年再一次被列入自治区首批办好的34所重点中学之一,也是目前我市唯一的自治区级重点蒙古族中学。学校现在初中班8个, 346名,施行三语教育(蒙语、汉语、英语)。在职教职工45人,其中有专任教师24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6人,一级教师及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10人。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小学是我市唯一的一所市直母语授课小学。现有学前至五年级10个教学班,在校生588人。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中学高级教师11人,小学高级教师15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优秀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教学能手10人 近年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改革,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重视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教学改革、教育教学实验及研究等方面,构建起了较为科学完善的运作及评估体系,基本形成了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了保持旺盛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及态势。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得以探索、实施、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高,办学效益得以逐年提高。 五十年来,学校坚持“严谨、勤奋、务实、进取”的校风,坚持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培养出大批的少数民族人才。在全区12个盟市直属蒙古族中学中排名第四位次。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绩和办学效益,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原则 1、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论证该项目的实施条件、经济和工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2、建筑物建设既要经济实用,又要美观、新颖,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规划布局考虑到远期与近期结合、充分发挥土地及建筑设施的综合效益。 4、场区内规划明确功能分区,以规范管理。 5、场区内公用建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现资源共享。 二、编制依据 1、《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05 8、国家颁发的各种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9、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0、国家计委2002年1月颁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11、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基础资料。 三、可研报告研究范围 按照国家对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要求,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可行性研究范围确定为项目建设背景、市场分析与预测、项目工程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和节能、项目实施进度、项目管理、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经济评价等内容。 1.1.4 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乌海市、阿拉善盟相连;北与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隔河相望;构成内蒙古中部区域经济“金三角”。南临古长城与晋、陕、宁三省毗邻,具有对外开放的地域优势。辖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东胜区8个旗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9.5万,其中蒙古族16.9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尔多斯于1950年组建了行政政权,并沿用了清初推行盟旗制度时命名的“伊克昭盟”这一名称。其范围也由历史上所指的包括伊克昭盟全境、巴彦淖尔盟的后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划定为目前的区域。2001年9月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汉意为“众多宫殿”。 鄂尔多斯市平均海拔1000-1500米,地形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西部为波状高原,干旱少雨,是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主产地;东部为丘陵沟壑区,矿产资源富集,水土流失严重: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水土条件好,是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中部为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是鄂尔多斯细毛羊繁育基地。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丰富,无霜期短,降水稀少(150-350毫米/年),且主要集中在7-9月,蒸发量大(2200-3000毫米/年)。 鄂尔多斯市物华天宝,资源富集。有各类可供工业开采的矿产33种,其中探明煤炭储量1244亿吨,约占全国的1/6、自治区的1/2,且具有高发热量、低灰、低磷、低硫的特点,是优质环保、动力煤。2005年煤炭产量1.3亿吨,居全国产煤地市的首位。境内有目前我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7504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1.8%,中石油长庆公司正在进行勘探开发。探明煤层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极具开发潜力。探明天然碱储量6000万吨,食盐1000万吨,芒硝70亿吨,依托化工资源,已建成伊化和亿利两大上市企业集团。建材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探明石膏储量约35亿吨、石灰石65亿吨、高岭土65亿吨。全市耕地面积46万公顷,可利用草场466.6万公顷,年度牲畜总头数1382万头只以上。各种特色种养业迅速发展,梁外甘草、麻黄草和其它具有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绿色植物开发前景广阔。依托羊绒资源发展起来的鄂尔多斯集团羊绒生产加工和销售量占全国的1/2、世界的1/3。水资源较为丰富,黄河流经728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l/7,年过境水量316亿立方米。全市地表及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3.1亿立方米。 鄂尔多斯市文化灿烂,源远流长。从举世闻名的“古河套人”算起,已有三万五千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是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最早活动的历史舞台。各民族勤劳勇敢、和睦相处,促进了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融合,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蒙古族风俗礼仪保存完整,是蒙古民族三大古典史诗其中两部《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最早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特殊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近年来,按照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政府倡导、全民参与所进行的文化建设,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的鄂尔多斯民族文化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展示地区形象、促进对外开放、推动地区发展的独特优势。鄂尔多斯市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全国旅游“四十佳”之一的成吉思汗陵园,有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战国秦长城、阿尔寨石窟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恐龙足迹、统万城、秦直道、银肯响沙、恩格贝、泊江海子湿地、遗鸥保护区、三段地工委、延安民族学院等旅游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是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鄂尔多斯正以此为依托,加快建设成陵旅游开发区、库布其沙漠生态旅游区、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区、黄河峡谷风情旅游区、“鄂尔多斯人”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并与周边城市合作,合力打造“北京—呼市—鄂尔多斯—银川”与“西安—鄂尔多斯—包头”旅游线路。目前,鄂尔多斯有A级景区10家,占自治区总量的1/6强,4A级景区2家,占自治区总量的l/3,另外又有4家景区已达到4A景区标准,正在申报中。全市交通便利,以包神、大准、准东铁路和109、210国道为骨干,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包东高速已建成通车,鄂尔多斯机场、呼准、东乌铁路和城大、呼鄂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大运输”建设为鄂尔多斯市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原因,鄂尔多斯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曾是自治区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有效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制定了切合本地区实际的工作思路,推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了众所瞩目的“鄂尔多斯经济现象”。这一时期,鄂尔多斯市依托资源形成工业优势,确立了煤炭、电力、绒纺、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实施大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组建了鄂尔多斯、伊化、伊煤、亿利四大集团,并抓住机遇促成四个集团上市,先后融资40亿元,使企业跨上资本运营平台。坚持技术创新和名牌战略,推动产业升级,鄂尔多斯市被列为国家级技术创新试点区域,培养出1个中国驰名商标“鄂尔多斯”和10个自治区级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东达蒙古王、东方路桥、鄂尔多斯酒业集团等一批企业发展强劲。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引进重点建设项目,先后引进的准格尔煤田、神东煤田、万利煤田、达拉特火电、万家寨水电、国华电厂、苏里格气田勘探开发等国家和自治区大项目,使之成为了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进入“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极好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新的构筑。农牧业经济工作中,提出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养增收,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加快农牧业区域布局、种养结构、畜牧业生产方式、人口居住布局、农牧业产业化和资金投入方式“六大调整”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在工业经济工作中,提出了坚持“发展高起点、项目高科技、决策高水平”,确立了“坚持工业立市,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六个高”工业发展新思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依托资源,发挥优势,超前构筑,实施“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能耗”四大战略;在城市建设方面,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大中小并举的原则,提出以109、210国道为纽带,以沿线旗府所在地、经济开发区和经济重镇为核心,依托产业支撑,择优、重点建设一批中心城镇,打造城镇发展“十字框架”的思路措施,同时,以东胜—康巴什—阿镇为核心,打造成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些思路和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生态效益农牧业的转变,传统采掘业向现代加工业、高新产业的转变,城乡分离向城乡结合、统筹发展的转变,提升了产业层次,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地区形象。与此相适应,鄂尔多斯市在原来概括的鄂尔多斯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 这一精神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的精神支柱,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投身改革、建设家园的热情和干劲。截止“十五”末,全市GDP总量突破500亿元,是“九五”末的3.3倍,相当于“八五”、“九五”的总和,人均达到4200美元,位居全区第一位,年均增长27%,五年累计创造的GDP总量是前51年的1.9倍。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是“九五”末的近6倍,位居全区第二位,年均增长“41.9%;五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07亿元,是前51年总和的2.6倍。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926亿元,超过了2000年以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1000元,是“九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4.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600元,是“九五”末的1.9倍,年均增长13.4%。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由“九五”末的16:60:24,调整为目前的8:61:31,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在2005年底召开的一届九次全委会上,鄂尔多斯市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确立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十一五”时期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率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六个必须”,从实际出发,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经济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科学理性地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坚持集中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推进三大战略性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与呼包“交替领先”,将鄂尔多斯建成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 千年交替、世纪更迭之际,鄂尔多斯市围绕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工业经济急剧膨胀,对城镇的生产要素承载配置功能和支撑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城镇、大工业”的矛盾日益凸显。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提出了重点开发建设康巴什新区、构筑东胜、康巴什、阿镇“一市三区”百万人口中心都市的发展设想。2000年1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康巴什设立自治区级开发区(原名青春山经济技术开发区,2004年更名为康巴什新区),2003年6月,在市一届四次人代会上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驻地迁址决议,标志着康巴什新区建设进入了全方位、实质性的运作阶段。 新区位于东胜与阿镇之间,距东胜22公里、阿镇3公里,规划控制面积15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30万。康巴什新区凭借成吉思汗陵世界旅游文化名胜效应(距离成陵28公里),依托天然的绿色屏障、稳定的地质结构、开阔平坦的地形地貌,占据机场(距正在建设的鄂尔多斯机场15公里)、包(头)西(安)和东(胜)乌(海)铁路、210和109高速公里、东康一级快速通道纵横交汇的立体交通枢纽优势,以及丰富的电力、水源支撑,于2004年5月全面动工兴建。 康巴什新区作为鄂尔多斯市的政治、文化、金融、科研教育中心和技术产业基地,将以其独特的城市风格、科学的功能分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宽松的投资环境以及强大的产业支撑,必会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我国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最为优美、创业环境最为优良、城市魅力最为优秀的地区之一。 康巴什新区中心区距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2公里,位于青春山以南,东西乌兰木伦河环抱之中。这里曾是蒙古先民生活繁衍的地方,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草原民族的生息和变迁,在这悠久的历史沉淀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凝聚了多民族文化融合、变迁、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珍贵结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鄂尔多斯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创了新时期鄂尔多斯的经济文化繁荣。在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改善民族中学的办学条件,进一步落实民族教育优先,提升和发展民族中学教育显的尤为重要。 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是目前我市唯一的自治区级重点蒙古族中学, 今年来大力探索并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由于时代发展的制约和历史原因,而且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增加,校园占用土地面积距国家标准和发达地区规划差距很大。学生的教育场所、活动场地、生活区域均受到制约,严重影响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2 项目概况 1.2.1 拟建地点 蒙古族学校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1.2.2 建设规模与目标 民族中学(小学部和中学部)建设项目总的占地面积约126亩,建筑面积为47620.5平方米,其中教学楼使用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81平方米;信息科技中心使用面积1570平方米,建筑面积2616.5平方米;图书楼使用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艺术楼使用面积81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办 公楼使用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34平方米(其中小学部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67平方米;初中部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67平方米;实验楼使用面积102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其中小学部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初中部使用面积72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使用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小学部使用面积16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初中部使用面积192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学生食堂使用面积3324平方米,建筑面积5539平方米(其中小学部使用面积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2606平方米;初中部使用面机1760平方米,建筑面积2933平方米;);学生洗浴、理发、购物、饮水、校医就医等使用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校园水冲式厕所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游泳馆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他体育活动场所占地面积7108平方米;大门和中心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道路、绿化带和停车场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读书园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按照班级规模分为小学部、初中部,其小学部共有20个教学班,每个班容纳40名学生,共计800人;初中部共有16个班,每个班容纳45名学生,共计720人,初中和小学共计1520人。 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改善民族教育的办学条件,进一步落实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前提下,坚持惯彻发展民族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把蒙古族学校办建设成一所全国教学硬件齐全、教学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的民族中学。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 项目的建设,对于促进鄂尔多斯市民族中学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落实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的政策,扩大民族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社会的需求,以及满足当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阶段对办学规模的要求,按照现代理念、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及国家对示范性高中和义务教育民族学校的硬件要求,该项目建设条件成熟、选址适当,工程建设方案设计经济合理,经财务分析,该项目有较强的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及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项目具体可行。 1.4 主要经济评价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据 一 设计规模 1 占地面积 平方米 84004.2 2 建筑面积 平方米 47620.5 二 经济数据 1 总投资 万元 1.1 工程费用 万元 1.2 预备费 万元 470.93 2 资金筹措 万元 2.1 借款 万元 2.2 资本金 万元 3 经营收入 万元 4 经营税金及附加 万元 5 房屋开发本费用 万元 6 利润总额 万元 7 所得税 万元 8 税后利润 万元 三 财务评价指标 1 投资利润率 % 2 投资利税率 % 3 资本金净利润率 % 4 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前) %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2.1 我国民族中学发展分析 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类靠教育来传递先人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自有群体的人类之后,就有了教育,它顺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而发展。我国的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点和演变受不同民族社会特点的制约,并随着不同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别的民族的影响,因而其民族教育也自然会受到别的民族的影响。所以,研究我国的民族教育,除了必须联系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外,还要注意从民族关系中分析民族教育的形成特点。 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50年代以前,有的民族还保存原始社会形态,有的正处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已进入封建社会的也有多种不同的特点。不仅不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我国民族教育的特点极为复杂,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研究这一客观对象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从我国各民族中存在的教育形式上看,民族教育大致可分为无组织的教育和有组织的教育两大类。无组织的教育是一种自然教育,是在家庭或社会中无意识进行的,不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而有组织的教育则是通过聘请专职教师和设立专门场所,系统地、有目的地来实现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意识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体会到教育的价值后才产生的,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非组织的教育活动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类。家庭教育是在家庭内进行,即女儿跟随母亲学习纺织、采集、做饭,儿子跟父亲学习耕田、打猎。实施家庭教育是长辈的天职,不付报酬,不规定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地传授,通过身传言教,儿女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学会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社会教育是在群体(如部落、氏族、家庭等)活动中,年轻者向年老者学习某些适应群体活动的技能和知识,如拉弓射箭、械斗、宗教活动、婚丧嫁娶、围猎、盖房等。这些群体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主要是通过实践逐渐获取的。总的说来,非组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适应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非组织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一个民族的古今,有了人类活动就有这类教育活动,即使进入现代社会,有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也还需要它,只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居住在内蒙古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族,经济生活以游猎为主,每个男子都要具有适应地形、气候变化的狩猎本领,如了解野兽出没的规律,辨别不同兽类的行踪等,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青年男子从小就随父辈出外打猎,在实践中学会一整套狩猎本领。景颇族长期生活在森林茂密的亚热带山区,弹弓和刀是男子的两件法宝,出外必佩在身。儿童从六、七岁时就从父辈那里学会打弹弓和耍刀,懂得如何征服猛兽,只身进入森林。瑶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教育主要由长辈口传身授,在实践中模仿学习狩猎、捕鱼、种植、制陶等生产技能,又通过唱歌跳舞,传授氏族文化。回族分布全国各地,从事多种不同的经济,因而,教育内容有农耕、农具制造、建筑、运输、商业、清真饮食、皮毛加工等。蒙古族男子自幼在家学习骑马、射箭和角力,称“男子汉三技艺”,进入青少年时期后,随父兄从事畜牧、狩猎、围猎,学习掌握从事畜牧业的知识和技能。台湾高山族在清代以前,经济生活是农耕兼渔业,社会教育是氏族、部落中的口传身授,世代相传。女子在家随母学习纺织、采集,男子在社会和家庭内学习农耕、渔猎、建筑、祭祀等技能。 没有本族文字的民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除口传外,还通过本族史诗、民歌、故事等传承本族文化遗产。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如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白族的《创世纪》、哈尼族的《迁徙史诗》、彝族的《阿诗玛》等。各民族中还有不少具有惊人记忆力的歌手,他们能够背诵上万行史诗,能够通宵达旦地吟唱各类诗篇,成为一个民族传播历史文化的大师。这些民族诗人,在各种节日上吟唱,青年男女聚精会神地倾听,从中得到各种知识,受到本族文化的熏陶。景颇族的史诗《创世纪》描述了人类的进化,人类与自然、社会的斗争,包含了各种哲理,其丰富的造房、种植、猎物的故事,总结了先民生产、生活的丰富经验。景颇族男女从小就受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熏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有组织的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式。最初是私塾,后来有义学、州学、府学、县学、书院、学堂等。其出现时间,各民族、各地区都有所不同。教育内容有的以本族语言、文化为主;有的以汉语文、汉文化为主;有的二者兼而有之;还有兼学另一少数民族语文、文化的。从教育的组织形式方面看,有官办、民办、私人办、宗教办等不同形式。有组织的教育存在两种不同的性质:一是非现代教育性质;另一是现代教育性质。就多数情况而言,现代教育一般始于20世纪初,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新变革而出现的。 如:蒙古族大约从13世纪起,出现了蒙古族学校教育活动形式,但开始主要是专人执教。13世纪初,成吉思汗令塔塔统阿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写蒙古语。后来,窝阔台汗亦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命贵臣子弟入学。到了元朝,元世祖设立蒙古字学和京师蒙古国子学,招收各阶层蒙古子弟入学。到了顺帝时,又增设司业、博士、助教、教授、学正以及提举官执教。元代的蒙古学校,除了设立蒙古文课外,还兼授算学、历史,以《帝范》、《贞观政要》、《通鉴节要》以及《五经》、《四书》的蒙文译本为教材。 侗族的学校教育始于宋代。《宋史·西南溪洞诸蛮·下》中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诚州大姓杨光僭向朝廷请求建立校舍,朝廷批准卉办学校。明清期间,侗族地区建立不少州学、府学、县学、书院等。这些教育都以汉语文为教学语文,以汉族文化为教学内容。 瑶族的正规学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始于西汉,有的在宋代,有的在民国之后。明代统治者对瑶区采取“兴教化,立学校”的政策,招收瑶童入学。道光十二年(1832),在平地瑶地区设五源书院。 朝鲜族也是在20世纪兴办现代教育的。这之前,朝鲜族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大兴汉学和儒学。1906年,延边龙井成立了中国朝鲜族第一所学校瑞甸义塾。1912年建立第一所朝鲜族中学。19l3年成立师范学校。 云南省德宏地区开办现代学校始于20世纪初。1905年云南德宏地区盈江新城开办了一所军国民学校。1910年南甸建立了初等小学。民国初期,德宏地区设立劝学所和若干省立小学。耿马地区办了“土民学校”。西双版纳办了十多所小学,后在宣慰街建立十二版纳中学,在佛海设立佛海简易师范学校。 1905年前后,壮族的书院相继改为学堂,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做了改革。30年代,广西推行国民基础教育活动,在少数民族中推行“特种部族教育”,曾一度促进了广西教育的发展。 布依族地区也是在1905年前后改书院为学堂。教学内容增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1911年以后,各地纷纷建立了一批小学堂、中学堂。1913年在都匀建立了第一所布依族中学。 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学校教育主要使用汉文。明代,在汉苗杂居区,就已建立私学讲授儒学。嘉靖年间,湘西辰州(今沅陵)就设馆办学。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苗族地区开始设立义学。后来义学的数量日增,出现不少秀才、举人。光绪年间,台拱、丹江、八寨等地共有苗族义学139馆。 藏族的现代学校教育是从清末、民国开始的。1907年赵尔丰在川边分设学区,创办官话学堂和初等小学堂,招收藏族子弟入学。1908年,清政府于京师满蒙文高等学堂附设藏文科。民国时,在该校基础上成立蒙藏学校,成为培养藏族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19l6年,在拉萨创办的“门孜康”(医算局),是医疗、科研、教学三结合的体制。1938年,拉萨开办了国立小学。之后,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小学数量有所增多,但入学人数甚少。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于清康熙五年(1666)在高山族中建立“社学”,传授汉文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后,“社学”有了发展,聘请汉人传授儒学。之后,台湾巡抚刘铭传创立番学堂,在教学内容上做了改革,除学儒学外,还兼学官话及其他知识。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与宗教存在密切的关系、表现在:教育内容主要是教经、教义;教育场所在寺庙、经院;学习者是小和尚、小喇嘛。特别是全民信教的民族,教育离不开宗教,宗教离不开教育,二者密不可分。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历史较长的,主要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小乘佛教。宗教的教育活动主要在寺庙、经堂内进行,可称为寺院教育,部分民族如回、东乡、撒拉等的伊斯兰教教育称经堂教育。 我国的伊斯兰教是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由阿拉伯地区传入的。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10个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影响到这些民族的各个方面,但在不同民族中,与教育的结合情况不甚相同。 明嘉靖年间,清真寺教育有了较大进展。回族清真寺招收学生,专门聘请教师传授伊斯兰教知识,培养阿訇(专职伊斯兰教人员)。这一形式曾一度成为回族主要的教育形式。这类教育分“小学”、“中学”、“大学”几种。清真寺招收六岁以上的儿童,先学习阿拉伯文、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的基本知识,这种教育称“小学”。农闲时间,招收中青年学习伊斯兰教五大天命(念、礼、斋、课、朝)、礼仪制度及教义、教法,称“中学”。大中型清真寺招收“小学”毕业的学生,由水平较高的阿匐讲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哲学、文学以及伊斯兰教义、古兰经等,专门培养专职宗教人员,称“大学”。 维吾尔族早期信仰佛教。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后,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到16世纪统一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早期维吾尔族教育受佛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后来主要受伊斯兰教影响。早期的经文学校主要传授宗教知识,培养专职宗教人员,19世纪末,加授文化知识。 东乡族历史上传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经堂教育。宣统元年(1909)在东乡扎木池等地创办敦德蒙学堂、正兴蒙学堂、敦睦蒙学堂等。民国期间,学堂改为小学。 1870年前后,在哈萨克族地区设立了伊斯兰经文学校。这个学校除宗教课程外,还设历史、地理、算术等课程。 佛教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佛教传入后,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流行在藏族地区的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后又传入蒙古、裕固、门巴等民族中。早在7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除颁布学习藏文的法规外,还派大批青年到唐都长安读国学,还聘请唐人以及印度、尼波尔人翻译佛经经典。8世纪初,藏王墀松德赞还派人去内地及印度学习佛教,请印度僧人创建西藏第一座佛教学经寺院桑耶寺。9世纪中叶赤祖德赞执政后,寺院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074年建立了葛当派桑普寺,兴起了讲、辩、著、实践的经院教育学风。13世纪初,萨迦派萨班·贡噶坚赞撰写《智者入门》等阐明教法的专著,总结了寺院教学经验。15世纪初,宗喀巴建立甘丹寺创格鲁派,其弟子先后建立了哲蚌,色拉、甘丹、扎什伦布等学经寺院,对学经制度作了改革。清代,以达赖喇嘛为首的格鲁派在拉萨设立培训僧侣官员的专门学校。后来,藏族的寺院教育还对蒙古、上、门巴族等民族有所影响。自16世纪后半期(明代)起,随着喇嘛教在蒙古族地区盛行,出现了寺院教育。这类教育通过寺庙培训僧职人员,通过“扎仓”(学院)培养喇嘛学者,学习、研究、翻译藏文经典的人日益增多。因而,以学习蒙、藏文以及医学的学塾有了新的发展。门巴族教育受藏族影响,使用藏文。从11世纪藏传佛教传入门隅地区始,门巴族接受寺院教育,出现宗教知识分子。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后来传入布朗、德昂等民族中。本世纪50年代以前,傣族的佛寺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西双版纳、孟连、耿马一带,儿童多要到佛寺当和尚,学习傣文和佛教教义,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或更长些。这些和尚是傣族的知识分子,其中分“都”(佛爷)、“都弄”(大佛爷)、“祜巴”(导师)等级。但德宏地区不同,儿童不进寺庙当和尚。在清代,德宏地区已出现私塾,培养兼通傣汉两种文字的青少年,但学生多是上层子弟。本族文化教育除部分地区在寺庙进行外,一般是采取民间自愿组合形式。村民组合一起聘请傣文水平较好的人传授,一般学到能读、能写为止,秋后各家以稻谷交学费。布朗族信仰佛教,其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儿童进佛寺学习,主要学习傣文佛经,有的掌握傣文和佛经后,升为佛爷,成为布朗族的知识分子。 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天主教,对民族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传教士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了拼音文字,用新文字翻译了圣经,编写了教科书,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如1899年,英国牧师党居士在贵州安顺办起苗夷学校,是苗族第一个教会学校。该校主要学习汉语文。1905年英国牧师柏格里在贵州威宁石门坎办了教会学校——光华小学。他与一些苗族知识分子设计了苗文拼音字母——后称柏格里苗文,用它出版了圣经和苗族文学。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传教士在景颇族地区创制景颇文,并开办学校。1922年起,先后在等嘎、卡兰、卢兰建立了三所教会学校,教授景颇文。 建国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99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共有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847.09万多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7.6%;比1995年增加了133.93万人,增长了7.82%。其中,普通中学学生比1995年增加了116.9万人,增长了33.67%;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比1995年增长了6.17万人,增长了33.17%。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截止1999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约700个县级单位中已有291个县级单位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县数的41.39%;边远山区、牧区、经济困难地区也有一大批县级单位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大幅度降低。 为了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基础教育,从1985年起,国家每年拨出1亿元作为普及小学教育的基建专款,帮助这些地区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1990年起,国家又设立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补助。1997年,又设立了“国家义务教育人民助学金”,四年累计1.3亿元,用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的儿童,特别规定优先资助少数民族儿童和女童。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地方各级政府对民族教育也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大大推动了民族地区实现“两基”目标的进程。 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可观,基本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199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共有少数民族专任教师90.91万人。普通小学、中学和高中等学校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数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4.41万人、4.84万人和0.13万人。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素质的提高,在少数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因地制宜,积极在全国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工作。“九五”期间,逐步形成了“民族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汉语授课为主,-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 中学 项目 建设 投资 可行性研究 报告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