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钢制作工艺初探.pdf
《夹钢制作工艺初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夹钢制作工艺初探.pdf(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 43 卷 第 1 期(2024 年):4861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43 No.1(2024)夹钢制作工艺初探吴 伟1,2 李晓岑3?李硕阳1(1.北京科技大学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83;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廊坊 065000;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南京 210044)摘 要 本文梳理了与夹钢工艺有关的文献史料和考古成果,总结了中国古代夹钢制品的金相特点并对焊药进行了探讨,认为夹钢起源于汉魏时期,锻焊所用的焊药为黄泥或陈久壁土。通过对阿昌
2、族“户撒刀”的工艺调查及样品分析,本文又侧重研究了夹钢界面、焊药及夹钢刀的性能。研究表明:夹钢户撒刀淬火后的两侧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心部夹钢层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界面达到了冶金结合,自回火过程减小了淬火后界面的开裂倾向。夹杂物的能谱分析表明含有 SiO2的砂土焊药,在高温下与锻接表面的氧化铁形成低熔点的液态硅酸盐,起到了造渣作用。显微硬度测试结果为心部平均硬度 800HV,两侧平均硬度为 350HV,表明夹钢户撒刀达到了刚柔相济的性能。关键词 户撒刀;夹钢;界面;焊药;淬火中图分类号 N0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224(2024)01-0048-14 收稿日期:2022-0
3、4-11;修回日期:2023-02-13。作者简介:吴伟,1985 年生,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与传统工艺;李晓岑,1964 年生,云南大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考古、科技史和传统工艺,E-mail:lixiaocenp ;李硕阳,1991 年生,山西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明清西南矿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51861135307);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钢铁刀剑技术史研究”(项目编号:SQ2024286)。夹钢是将熟铁或低碳钢作为刃器本体,在本体心部夹入中碳钢或高碳钢作为刃体的一种传统工艺,在古代被
4、广泛用以制作工具和刃具1-3,如图 1 所示。夹钢刀的优点是韧性好且刃口锋利,使用时不崩不卷。夹钢工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古文献中的描述较为隐晦,考古出土的夹钢遗物也较少,造成对其起源及特点认识不足。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土夹钢制品的金相分析和传统工艺调查。陈建立4、王可和韩汝玢5、黄秀纯6等对夹钢铁器进行了金相分析,从实物的角度印证了古文献有关夹钢的记载。一些学者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夹钢传统工艺进行田野调查。较早开展研究的是汪宁生对阿昌族铁器制作的调研,不仅从自然条件、信仰和民族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户撒乡阿昌族的铁器,而且还详细记录了曼东寨老铁匠采用“熟铁夹钢”制短刀的工艺过程7,由于当时条
5、件限制,未能搜集到产品标本。李晓岑也曾对户撒乡阿昌族的传统夹钢工艺进行过调查,1 期吴伟等:夹钢制作工艺初探49 并分析了阿昌族铁器的地域性特点,当地优良的水质是能打出好铁的一个重要因素8。以上学者详实地记述了夹钢的工序步骤,对理解夹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技术细节上仍需进一步研究,如夹钢性能、界面结合难点及焊药的作用等,需对夹钢样品做微观组织及性能分析,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国古代夹钢的文献记载及考古成果,结合对户撒刀的传统工艺调查和样品的材料检测分析,探讨古人对夹钢的认知和工艺难点,揭示夹钢刀的组织及性能特点。.JJ.JQ.J图 1 夹钢示意图1 与夹钢有关的文献史料
6、夹钢发明时间不详,但考工记车人郑玄注云:首六寸,谓今刚关头斧。贾公彦疏:“云谓今刚关头斧者,汉时斧近刃,皆以刚铁为之,又以柄关孔,即今亦然。”9“头斧”为加工木材的工具10。何堂坤认为此“刚铁”即刚强之铁,即钢11。依贾疏,汉代的斧刃为钢,暗指采用了复合材料工艺。东汉时期,炒钢的普及使得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故此斧身应为材质较软的熟铁。郑玄为东汉人,贾公彦为唐人,表明东汉和唐代的铁匠善于采用钢材质作为生产工具的刃部,虽未阐明钢的制备及使用何种方法将钢复合至刃部,却是有关夹钢最为隐晦的记载。北齐书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冶金家綦母怀文造宿铁刀的过程: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
7、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12“柔铤”,即可锻原料,为熟铁。“宿”原意为“隔夜”,此处为灌炼,故“数宿”应指灌炼数次。杨宽在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中指出,“宿”为生铁和熟铁如同雄雌两性的动物宿在一起交配13,这种解释和天工开物描述的灌钢较为一致:“生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14“生铁精”,按照天工开物的记录和杨宽的解释,喻为生铁的精华。“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为刃部的原料制备过程,即灌钢的制备。笔者认为“以柔铁为刀脊”表面上是说以柔铁作为刀脊,暗指以灌钢为刀刃,而只有夹钢工艺才能将两者复合在一起。“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是采用不同的冷却介质对刀淬火的工艺。这条文
8、献虽未直接揭示工艺细节,却是能从已知文献中推断为夹钢刀的最早文献记载,刀刃的钢料来源于灌钢,而灌钢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结合“汉时斧近刃”,夹钢技术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应用于刀兵器。50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43 卷宋代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使人们对夹钢刀剑的认识更为清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古剑的特点: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故不可纯用剂钢。15“剂”,齐也,从刀从齐,齐亦声,在指切。16“剂”,剪齐也,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17“剂”相对于“柔”,意为坚硬,柔铁指可锻铸铁或熟铁。剂钢作为刃口,较柔铁具有更强的斩切力,究其原因,田长浒认为,剂钢是
9、指经过渗碳和淬火的碳钢18,这种解释取“剂”的调节之意。“巨阙”取自越绝书:“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19“巨阙”为古代名剑,钝而厚重,相传为春秋时期铸剑名师欧冶子所铸,“阙”通“缺”,意为残缺,因锋刃处有一缺口而得名。文中并未提及夹钢一词,但相比考工记郑注、贾疏隐晦的描述,指明了刀剑不同部位应具备的材质特性。工匠也认识到用全钢做的刀剑,刃部大多会损毁且容易断裂,“巨阙”就是这样的剑,而以钢为刀刃和以铁为刀身,实现“钢”和“铁”的复合则能避免折断。以上文献较隐含地说明了夹钢工艺及夹钢刀剑具有刚柔相济的优点,而“夹钢”一
10、词最早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于描述兵器:那法聪唤做真实取胜,怎知是飞虎佯败。把夹钢斧擗在战鞍,伸靴入镫,扳番龙筋弩,安上一点油,摇番铜牙利,会百步风里穿杨,教七尺来僧人怎躲?20“夹钢斧”已明确表明兵器手斧21采用了夹钢复合技术,即钢被锻焊于斧体中间作为刃部。宋朝的强敌来自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以步军为主、骑兵为辅的宋军在骑战中显然处于劣势,取胜主要靠步战。宋兵所持斧钺用来砍斫敌人的攻城器具,斩截敌舰帆缆等,而夹钢的特性恰能满足这种使用要求,不仅应用在刀剑兵器上,而且也用在斧兵器上。22元代杂剧也揭示出夹钢的工艺细节:将我这夹钢斧绰清泉,触白石上嗤嗤的新磨净。23文中“绰”同“焯”,
11、意为淬火。采用“清泉”作为淬火剂和“白石”作为磨石,表明古代匠人已掌握提高夹钢斧性能的方法,也反映出他们对淬火介质和磨石的选择已有丰富的经验。明代武备志记载的“夹钢”是从兵器耗材的角度描述:凡箭头,必要夹钢打造,如无钢,不能透坚。24夹钢能用于制备大批量箭簇耗材,反映了明代锻焊复合技术的高度成熟。箭簇的复合工艺在战国至两汉应用较广。战国时代,以铁为铤,以铜为簇。东汉以后,可锻铸的铁簇就代替了铜簇。(18,261 页)相比而言,夹钢箭簇会更坚硬且具有更强的穿透性。射出去的箭簇,很难回收再磨砺,故采用夹钢能节省更多钢材。由此可见,冶铁和夹钢技术促进了箭簇材质的转变。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钢
12、铁刀剑复合工艺的特点:凡铁兵,薄者为刀剑,背厚而面薄者为斧斤。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铁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于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倭国刀背 1 期吴伟等:夹钢制作工艺初探51 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凡健刀斧,皆嵌钢、包钢,整齐而后入水淬之,其快利则又在砺石成功也。25性能卓越的刀剑以“百炼钢”包裹在外,熟铁作茎干和骨架,使用时能避免折断。为了便于与外铁内钢的夹钢工艺区分,这种外钢内铁的工艺称为包钢。由包钢制备的刀剑虽刃口锐利坚硬,但打磨次数过多后,里面
13、的铁芯露出,便丧失了斩切力。通常所用的刀和斧,将钢嵌入其中,称为“嵌钢”,其实也是夹钢的另一种形式。天工开物记载:“凡凿,熟铁锻成,嵌钢于口。”(25,47 页)文中虽未提及“夹钢”二字,但包钢和嵌钢类似于夹钢,都以钢作刃口,后续都经过淬火及磨砺。随着百炼钢和淬火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最晚到明代,我国已形成完备的钢铁复合技术体系,夹钢工艺也衍生出包钢、嵌钢等其他复合工艺。显然,明代工匠的复合工艺技术最为成熟,并且对不同性能要求的兵器及工具采用何种复合工艺的认识已非常深刻。纵观文献记载,汉代成熟的炼钢技术促进了“好钢用在刀刃上”复合技术的发展,为夹钢工艺奠定了技术基础。南北朝时期灌钢的发明,使夹钢刀
14、剑中的“钢”来源多样化。元代之前的文献虽未出现“夹钢”词语,但却表明性能优越的刀剑多以钢为刃、铁为茎两种材质的复合。“夹钢”第一次出现在元曲中,用以形容兵器。夹钢由“幕后”到“台前”的过程恰反映了夹钢工艺逐渐走向成熟以及古代工匠对夹钢的理解不断加深。明代文献涉及的“夹钢”揭示了部分工艺细节,工艺的成熟表现在夹钢用于制备大批量箭簇耗材,所以,明代是夹钢技术的集大成期。夹钢的起源和发展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夹钢”二字的出现,而是源于古人对钢和铁两种性能及技术的深刻理解。2 与焊药相关的文献记载从金属加工角度来讲,夹钢工艺的本质是将钢和铁焊接在一起。“銲”是“焊”的早期字形用“金”字旁,强调熔合、连接金
15、属。古代焊接主要分为铸焊(亦称浇焊)、钎焊和锻焊(锻接)26,锻焊则多用于钢和铁的结合,为夹钢的基本方法,而锻焊却离不开焊药的使用。郑复光在镜镜冷痴中记载:“铜铁焊用焊药参硼砂。”27 本草纲目记载:“硼砂,能柔五金,而去垢腻。”28“去垢腻”就是去除焊药所造之渣。刘岳云所撰的格物中法提到:“卤盐制四黄,作焊药。同硇砂罨铁,一时即软。”29 卤盐(MgCl26H2O)、硇砂(紫硇砂为 NaCl,白硇砂为 NH4Cl)和硼砂(Na2B4O710H2O)加热呈酸性,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熔渣能隔离外界空气,因此,在焊铁时,起到造渣的作用30,以达到“去垢腻”。以上文献记载中的焊药虽未
16、指明用于何种焊接方式,但却表明了焊药的作用,而关于锻焊钢铁所用的焊药记载见于天工开物:凡铁性逐节黏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恃冶铸也。(25,44-45页)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战船、海船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 52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43 卷次逐节接身。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傍,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
17、咸力锤合。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25,47-48 页)文中反映了“接铁”的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在接口结合处涂上黄泥。黄泥的化学成分以SiO2、Fe2O3和 Al2O3为主,取材广泛,制备简单,体现了古人善于运用自然造物的智慧。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的夹钢采伐斧仍是用黄泥作为锻接剂31;二是通过加热锤打,去除泥渣。文中提到的“神气”便是加入黄泥后与锻接面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于焊铁的方法,西洋有“奇药”,而中国的“大焊”(锻焊或硬钎焊32)没有用“药”,仅靠锤锻强行接合所制备的铁器并
18、不耐用,所以,西方工匠能锻成大炮源于他们在锻接中善于使用焊药,而中国工匠则更擅长通过铸造来制备大炮。锻接所用的焊药除了黄泥,还有“陈久壁土”。图 2 展示了古代工匠对“千钧锚”的锤锻,所用是筛细的旧墙土,日久返硝33,墙硝主要为盐碱,遇热分解出氧气,从而提高焊接温度。锻焊铁时,烧红的接口与空气接触,表面会生成氧化铁皮,进而影响接口处的结合,冷却后容易形成缝隙,而撒入的旧墙土细末与氧化铁形成低熔点的液态硅酸盐34,经锤锻被挤出结合处,达到“浑合”、“无微罅”的效果。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接铁所用焊药为黄泥或旧墙土细末,取自生活场所或自然界,类似的焊药是否依然应用于当代夹钢工艺,以及焊药的化学原理仍需
19、进一步探讨。图 2 天工开物锤锚图3 中国古代夹钢制品的考古发现文献史料描述的夹钢是否存在,其金相组织有何特点,考古发现的铁器制品为此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表 1 为出土的夹钢制品分析。1 期吴伟等:夹钢制作工艺初探53 表 1 出土夹钢制品鉴定结果出处时代器名类型金相组织特点安徽南陵6三国铁刀兵器原报告未提供,但鉴定为夹钢辽宁鲜卑墓4魏晋十六国凿生产工具刃部:珠光体+少量铁素体,含碳量约 0.8%两侧:铁素体单相氧化亚铁和硅酸盐夹杂分布于过渡层及边部河南渑池18,35南北朝铁斧生产工具斧身:铸铁脱碳成熟铁斧刃:铸铁脱碳钢江苏葛闳墓36北宋剑兵器刃部:大块珠光体+铁素体,含碳量 0.40.5%
20、,硅酸盐夹杂,炒钢两侧:铁素体层,一侧含碳量 0.06%,大块氧化亚铁-铁橄榄石共晶夹杂;一侧含碳量 0.15%,硅酸盐夹杂+少量共晶夹杂过渡层:铁素体+珠光体,厚度 0.03mm江苏丹徒37南宋铁刀兵器两侧:熟铁刃部:含碳量为 0.4%的碳钢北京金陵遗址6金朝斧生产工具刃部:铁素体+珠光体,含碳量 0.4%心部:含碳量0.1%,分层明显界面附近有氧化亚铁夹杂,中间有过渡区北京元大都遗址5元代矛兵器心部:针状马氏体,HV 约为 1 279两侧:纯铁素体,HV 约为 169过渡层:珠光体,HV 约为 275夹杂沿加工方向变形,经淬火工艺如表 1 所示,出土的夹钢制品主要用于生产工具和兵器,分布于
21、辽宁、河南、北京、安徽和江苏,时代跨度从三国至金元时期。根据出土三国时期的铁刀,结合夹钢古文献的记载,可以推断夹钢起源于汉魏时期。夹钢刃口采用的炒钢和铸铁脱碳钢不仅佐证了古文献中“汉时斧近刃,皆以刚铁为之”的说法,而且反映了自汉以来铁器刃口材质来源广泛的事实。这是因为战国晚期炒钢技术的应用38,极大地提高了炼钢的效率,与先前的铸铁脱碳技术共同完善了铁器生产制作体系。至东汉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已完全铁器化,为夹钢工艺奠定了原料基础。两宋时期,由于铁产量激增,煤炭被广泛应用,冶炼技术有了新发展39,炒钢、灌钢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使得夹钢制品的质量更好,成熟的百炼钢技术促进了锻焊夹钢技术在刀剑兵器上的应
22、用。元代,夹钢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矛兵器。纵观各个时期夹钢制品的组织特点,其刃体组织以珠光体和铁素体为主,两侧组织为铁素体,典型器物凿的金相如图 3 所示。元代,夹钢刃部为马氏体,如图 4 所示,经过淬火提高了硬度,为1 279HV,印证了元代杂剧中“夹钢斧绰清泉”所体现的淬火过程。从各个时期夹钢刃部的含碳量进行分析,除了魏晋时期的凿含碳量较高外,其他时期的夹钢制品含碳量均为 0.4%。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工匠们逐渐认识到夹钢刃部与两侧的材质具有一定差别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夹钢的性能,并且刃部为中碳钢最适合。在鉴定夹钢时,因为夹钢制品是两种含碳量不同的材料,其界面较为明显,过渡层较薄,所以通过对其
23、心部(刃口)含碳量高和两侧含碳量低的组织特点进行鉴定。除此之外,过渡层的厚度和夹杂 54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43 卷物可以辅助鉴定。一般情况,夹杂物多为氧化亚铁和硅酸盐,沿着加工方向变形,分布于过渡层附近,所含元素成分在心部和两侧会有差异。图 3 凿的中心部位组织4(100)图 4 铁矛刃钢针状马氏体组织5(250)4 夹钢传统工艺夹钢工艺的难点在于不同成分的钢材锻焊成一体,容易产生裂纹、夹杂等缺陷,影响界面的结合,并且史料中没有记载完整的工艺细节。为了弥补史料之阙,笔者对阿昌族户撒刀的传统工艺,展开田野调查。户撒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境内的高黎贡山与缅甸接壤的地方,是全国最大的阿昌
24、族聚居地。阿昌族善于农耕和锻造,著名的户撒刀就是阿昌族工匠锻造技艺的代表。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户撒、腊撒两长官司地所制之长刀,铁质最为精炼,与木邦刀无二。”40 明清至今享有盛誉,其原因为明军驻守屯垦于户撒,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的优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锻制技艺。阿昌族打铁以家庭作坊式为主,打制刀具的原材料为回收的废旧铁料或钢板。他们打制的刀具产品除了在本地销售外,也远销西藏、青海等地方。随着互联网经济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外地客商和国内外的收藏家也慕名而来,产品价格从百元到上万元不等。阿昌族传统打铁的设备为木制风箱、铁、锤、钳、砧、泥石混合而成的火炉等。现代打铁与过去相比,其主要
25、变化是空气锤代替手工锻打,砂轮机代替手工磨削,电驱动风箱代替人工手拉木质风箱,现代机械设备制刀取代传统手工锻刀的趋势较为明显。笔者调研了老铁匠余绍美和其子余宽茂锻打户撒夹钢刀的工艺过程,主要工序如下所示。(1)备料加热:从回收的废旧钢铁中挑选出熟铁和钢料,截取尺寸约 1404020 mm熟铁料作为刀本体,成分接近低碳钢(20 钢),截取另一小段尺寸约 1402010mm 钢材作为刀刃,成分接近中碳钢。为了减少变形抗力,将其放置火炉中加热,燃料为木炭。从理论上讲,根据铁碳合金相图确定锻造温度41,低碳钢的始锻温度约为 1 250,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始锻温度将下降,因此中碳钢的始锻温度为 1 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制 工艺 初探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