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西方文明史课件第章----绪-论.doc
《【哈工程】西方文明史课件第章----绪-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工程】西方文明史课件第章----绪-论.doc(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哈工程】西方文明史课件第章 绪 论 作者: 日期:13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第一章 绪 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明的相关基本概念及起源,了解什么是文明史,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了解西方文明的基础。教学重点:文明的含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学时:2学时一、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概念在谈文化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文化”一词的发展。先看一下西方人对文化概念的讨论:古希腊作家曾经使用“tropos”(“样式”或“方式”、)、“ethos”(“气质”或“精神)、“nomos”(社会地位的多样性与可变性)、“Paideia(智力与教育)等词汇,分别表示古希腊人的文化观念.这些名
2、词的意义在后世西方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特别是“Paideia”一词,是最接近我们今天的文化概念的。我们今天所用的英语和法语关于“文化(culture)的单词源于拉丁语,也就是说,是在古罗马的时候出现的。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文化遗产,在文化概念研究的演进上也是如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后来“文化一词的语言形式Cultura。Cultura这个单词来自于拉丁语Colere,含有耕耘、培植的意思。 这种用法今天仍在“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ticulture)两词中保存着.古罗马雄辩家和政治家西塞罗(前106前43)使用“文化”一词时已有了一个转移或比喻的意义。他言
3、及“智慧耕耘”(Cultura mentis).然而,在拉丁语中,这种用法是罕见的。牛津词典把 1510年作为该用法在英语中首次出现的日期。这个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意味着为增进某种东西的质量所作的努力。人们提到,“麦子的改良”,(The culture of Wheat)或“工艺的改进”(The culture of the arts)但还没人单独地说,“culture。晚至1852年,清教徒纽曼使用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或“智力耕耘(intellectual culture),而仍不单独使用“文化(culture)。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象沃弗纳格(Vauvenargue
4、s)和伏尔泰这样的学者,开始在法语中赋予“文化”一词以全新的意义.对他们说来,“文化”意指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亦或趣味)的结果和状态,应当注意,不是指植物。很快这词就被运用于形容某一位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就:良好的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所有这些都被称为“文化”,被认为是通过教育能够获得的东西。在十八世纪末的德国,在赫尔德(J。G。Herder,德国历史哲学家,17441803)和他的同代人里,我们也初次见到这种现代用法。对赫尔德来说,文化是一个社会走向开化概念。它意味个人的完善,或者发展他自己的过程中取得的工艺、技术和学识。但是,在这些造诣中现已既包括了生活中的智识方面,又包括了其技艺方
5、面。他已认识到不同的民族在总体上可以对“文化”作出不同的贡献;或者,他们甚至可能是“并没有相同的文化.然而,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改进”和“发展”这样的内涵才开始脱落出来。 在克莱姆这位人类学奠基人的著作中,文化仍存有着“发展”这种涵义的痕迹,但克莱姆的文化概念现在看来已非常接近现代的概念了,他把“文化定义为“习俗、工艺和技巧;和平和战争时期的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宗教、科学和艺术”。(古斯塔夫克莱姆:普通人类文化史,莱比锡,1843,第1卷,第21页)。对“文化”的概念作出经典解释的是英国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Tylor,18321917),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认为
6、,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 泰勒之后,尽管许多学者对他的定义作了修正与补充,似乎始终都未能超出泰勒将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的基本观念。1952年,两位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合写了一本书: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列举了从1871年至1951年达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竟有 161种之多。从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时代以来,这种争论非但没有停息,而且更加频繁地在发展着,关于文化的定义,恐怕也在相应地增加吧.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并
7、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大致上能够被人们指认为文化的东西无非是三个方面:第一,首先
8、被列入此中的是人类活动的重要部分:宗教、政治、经济、艺术、科学、技术、教育、语言、习俗等等。任何当代的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描述都会包涵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它的全部的话。如果我们考察这些字眼背后的实在,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们所涉及的主要是行为模式,人类行动的方式。他们拜神、与政治权力作斗争、买卖货物、绘画等等,所有这些行为都能被称作为文化.第二、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涉及观念、知识、信仰、规范、价值和其他一些通常不能称为行为的东西.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人类行动中的某些部分也可以被认为包含着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严格说来并不是行为。例如,宗教既包括宗教活动,也含有宗教信念和宗教体验。同样,科学既包括知识的
9、成果,也包括获得知识的行动。至少,这部分非行为类型的文化可以被称为思想和情感模式.它们是内在“精神”活动的特性。第三,还有一种对象物,学者们时常称其为“文化”,或更特殊一些,称其为“物质文化。有一些作为人类活动产物的物品,如工具、武器、罐子、建筑、艺术作品等等.出于显见的理由,只有考古学家、人类学博物收藏家才对这些东西大感兴趣。“人工制品”是另一个经常用来形容它们的通用词。指出这一些对我们框定“文化史或“文明史”的内容很有帮助。 文化定义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文化的社会性。文化实际上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总和,但这种行为方式不是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行为方式,比如,临饥欲食,受挫而怒,这种行为就不能
10、称为“文化”;再譬如,一个人先穿左右鞋中的哪一只,这是件无关紧要的事。如果一些个人有规律地作一事或另一事,我们就视之为一种私人爱好或个人癖好.但是,我们社会中的全体,或相当接近于全体的人都把钮扣钉在衣服的右爿,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特征了;还有对于“人工制品”来说,研究这些物品的文化学者所关切的并不是它们的物理-化学结构.人工制品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只是因为含有制作和使用它的人们的行为。 文化定义发展到今天还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它扩及到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等各方面的内容;后者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等.
11、而“文化史”、“文化研究”和“文化事业”等实际运用上大部分情况采用的狭义的文化定义.从目前文化讨论的情况来看,文化概念已逐步形成在总体上具有模糊性,而在具体运用上却日益趋向于清晰化的趋势。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文化”的定义中,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识: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的“植立之兽(思问录外篇)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
12、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
13、不断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见,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二)文明的含义西语“文明”一词,英语为 Civilization,法语为 Civilisation,德语为zivilisation,都源于拉丁文的Civis(citizen,公民),18世纪出现于欧洲,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在古代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公民是与“野蛮人”相对的概念。其实,这个思想在古希腊就存在。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文明的生活就是城邦的生活,“蛮族没有城邦,故没有文明的生活.其本质含义为人
14、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中国古代典籍尚书舜典:“濬(浚)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等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濬(浚),深;哲,智;允,信;塞,充实。其实,这里的文明还不是一个词。在古汉语中,文纹,明日月。“经天纬地”,“天”可以指时间,“地”可以指空间。“经天纬地”可以解释成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创造。“明”本指明亮,是指物质上的。但是,我们可以解释为心灵上的明亮,与人的愚昧相对。它与现在“文明”的定义是否一致呢? “文明的概念与“文化”的概念究竟有什么关系和区别?主要有三种观点,或三种取向: (1)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作为涵义相近或等同的两个概念.在西方,许多人
15、通常把文明”与”文化”视为对偶词或同源对似词。十分有趣的是,在法语中,culturel 这一形容词既可译为”文化的”,也可译为”文明的”。确切地说,法语并不存在”文明”的形容词形式,它只是借用了”文化”的形容词形式。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实证主义盛行的法国和英、美,人们注重揭示的是文化的既成状态(诸如,”社会生活、社会福利、”社会契约”、市民社会”等)所偏重的是文化的物质化、形态化特征,而非其生命性、创造性特征,他们在表述”文化的社会学概念(它们主要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内容)时,常常使用文明”这个词来代替。将文化”与文明”等同、混用的情况,在这些国家屡见不鲜.譬如在泰勒的著作中
16、,就不加区别地轮番使用文明和文化两词。即使在思辨传统发达的德国,哲学泰斗黑格尔在其1830年的一部 著作中,也曾将二词混同使用。 (2)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区分,前者是物质进步的产物,后者则与精神领域的遗产相联系。这一说法可以追溯到近代德国学者,尤其是康德那里,他们把人类在物质和技术上的进步称之为文明,而把人类在道德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之为”文化。从整体上看,德国人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还是做了较为明确的区分。一般地说,他们认为”文明”表述的是各种技术与实践知识的总和,是人作用于自然的各种方式的集合,而”文化”则体现着各种规范性的原则、价值、理想,等等。一句话,”文明
17、”属于物质领域,”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文明”限定为其技术方面,即人对自然的支配,而”文化”则被用来指社会对人的本能的制约,即人对其自身的支配”.通常,在法国、英国和美国,人们看重文明,喜爱使用文明来表示人类的进步,”文明一词占据上风,在德国和俄国,情形则恰恰相反,遥遥领先的词语是文化.这是一种将这两个概念相互割裂或对立起来的观点. “文明”一词在国外辞书中的含义:“文明”一词,在世界各国出版的辞书中,对其含义的解释不尽相同。1961年,法国出版的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1973年至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
18、英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1978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一词的含义指: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继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1979年,原联邦德国出版的大百科词典认为“文明一词从广义来说,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从狭义来说,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成与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3)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或者说文明是文化的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也有的把它看作是文化的没落阶段。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没落阶段,德国哲学家、史学家施宾格勒就是典型代表。我们的观点我们也可以用一
19、个最宽泛的定义: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显然,这些成果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我们知道,人本来是从动物变化而来的,因此,人有一个慢慢脱离愚昧的过程.“文明”是与愚昧相对的。看来,用“文明”来翻译英语的Civilization是比较恰当的。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哈工程 工程 西方 文明史 课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