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复杂介质的地震散射波采集技术.pdf
《面向复杂介质的地震散射波采集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复杂介质的地震散射波采集技术.pdf(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中 国 石 油 勘 探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2024 年 1 月第 29 卷第 1 期面向复杂介质的地震散射波采集技术邹启伟1 董世泰2 吴立青3 李东安3(1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3北京世纪金道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摘要:地震勘探是一项以地震采集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变革地震采集技术既是采集装备升级、波场理论创新的发力点,也是解决地震处理、解释技术问题的源头。地震勘探发展历程体现了采集装备能力提升、地质需求驱动、波场理论拉动的作用,其中,地震采集技术既充满活力,也面临着深刻的挑战。面对小尺度、非层状、非均匀介质成像问题,以及大数据与人
2、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共中心点叠加为特征,采用稀疏、规则、单一观测系统的反射波地震采集技术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性,为适应小尺度、非层状、隐蔽性目标成像要求,以共中心点离散化为特征,采用随机、遍历性、多观测系统的散射波地震采集技术势在必行。作为散射波地震采集技术的理论基础,随机理论及概率波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关键词:地震勘探;散射波采集;共中心点离散化;概率波;随机理论中图分类号:P631.4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12 Scattered wave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for
3、 complex mediaZou Qiwei1,Dong Shitai2,Wu Liqing3,Li Dongan3(1 PetroChina Liaohe Oilfield Company;2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evelopment;3 Beijing Century Kingdo Petroleu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Abstract:Seismic exploration is a system engineering based on seism
4、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The transformation of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is not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equipment upgrading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but also the source for solving technical problems in seismic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eismic exploration r
5、eflects the driving role of equipment capacity improvement,geological study demand,and progress of wave field theory.Among them,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is full of vitality and faces great challenges.Giv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 reflection wave seismi
6、c acquisition technology,characterized by CMP stack and using sparse,regular,and single observation system,is increasingly unadaptable for imaging of small-scale,non-layered and non-uniform media.Meanwhile,the application of scattered wave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zed by CMP discreti
7、zation and using stochastic,ergological,and multi-observation system is imperative,so as to meet the imaging requirements of small-scale,non-layered,and subtle targets.Similarly,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cattered wave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the study on stochastic theory and probability w
8、ave theory is gradually emphasized.Key words:seismic exploration,scattered wave acquisition,CMP discretization,probability wave,stochastic theory第一作者简介:邹启伟(1968-),男,辽宁辽阳人,本科,2005 年毕业于长江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震采集、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及管理工作。地址: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石油大街 100 号,邮政编码:124010。E-mail:通信作者简介:李东安(1963-),男,江苏兴化人,本科,1984 年毕业于
9、江汉石油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方法与应用研究。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 6 号 A 座 26C,邮政编码:100029。E-mail:收稿日期:2023-08-03;修改日期:2023-12-11引用:邹启伟,董世泰,吴立青,等面向复杂介质的地震散射波采集技术 J.中国石油勘探,2024,29(1):156-165.Zou Qiwei,Dong Shitai,Wu Liqing,et al.Scattered wave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for complex mediaJ.China Petroleum Explorat
10、ion,2024,29(1):156-165.0 引言回顾历史,地震采集技术随着物探装备的发展而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受地质需求、地震成像问题的驱动,也依赖地震波场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必然涉及若干核邹启伟等:面向复杂介质的地震散射波采集技术157第 1 期心问题:地震采集参数设计是针对地下复杂界面模型还是针对地下复杂介质模型;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理论等。本文希望阐述的观点是,自 20 世纪 70年代之后,弹性波动理论与反射波地震勘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确定性的地震成像成为主要攻关方向,随着绕射波、散射波在小尺度、非规则储层研究中的优势被挖掘,面对地下复杂的介质条件,需要有与
11、之相适应的地震波场理论为指导,并对地震采集技术进行根本性的变革。1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历程1.1 基于物探装备的不断发展根据地震采集设备的升级换代,可将地震勘探的发展划分为以下 5 个阶段1-2:第一阶段:20 世纪 3040 年代,最初采用机械式地震仪,以照相的方式获得地震记录,之后采用电动式地震仪和真空管放大器,记录道数不超过 24道,资料不能回放,不能做多次叠加,动态范围小(约 20dB),结果不便保存。第二阶段:20 世纪 5060 年代,采用模拟地震仪记录地震信息,一般记录道数为 48 道,可以实现多次覆盖观测,动态范围为 4050dB,信噪比有较大提高。第三阶段:20 世纪 7080
12、 年代,逐步进入数字时代,地震勘探技术实现巨大飞跃,利用数字地震仪和瞬时浮点放大器记录的地震信息量大幅度提升,动态范围可达 120dB。地震仪以 96240 道接收为主。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进一步提高。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21 世纪初,进入高效地震勘探时代,激发震源多样化,记录道数从千道发展到万道以上,地震采集向分布式、模块化、无缆化发展,实现大面积、高覆盖次数、高效率地震观测。第五阶段:2010 年至今,逐步进入节点地震仪时代,节点仪器将检波器、采集电路、存储单元、锂电池、实时定位、信号同步集成一体,使地震采集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理论上无记录道数限制,观测系统可随机布设,地震
13、数据直接记录在节点内,可连续记录一个月以上。节点地震仪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必将是下一次地震勘探技术革命的要素之一3。1.2 基于地质需求的驱动为适应不同阶段的地质需求,地震采集技术经历了 5 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50 年之前,开展单点与多点采集,一维人工解释,用于概查地下构造的起伏与局部圈闭形态。第二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实现二维多次覆盖模拟数据地震采集,用于详查有利含油气盆地构造格架,查明区域构造单元。第三阶段:20 世纪 6070 年代,实现二维多次覆盖数字地震采集,用于查明区域构造单元和局部圈闭形态,识别构造隐蔽油气藏。第四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21 世纪
14、初,实现三维多次覆盖数字地震采集,也涌现出时移地震、多波地震、井中地震、微地震等多种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查明复杂构造及隐蔽油气藏。第五阶段:2010 年至今,重点发展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不断完善时移地震、多波地震、井中地震、微地震技术,用于识别各向异性复杂岩性体,预测岩性和流体性质,精细油藏描述、监测油气藏动态、辅助油藏工程措施4-5。1.3 基于波场理论的发展地震采集技术方案的发展与演化通常与地震波传播理论相关联,一般认为经历了两个阶段:(1)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属于几何地震学阶段。基于层状地层结构和均匀介质假设,地震采集需要满足求取各层的反射波速度与传播旅行时间的要求,主要利
15、用几何光学的方法推导出地震波旅行时间与反射或者折射界面位置的基本关系。(2)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进入弹性波动理论主导的地震采集阶段。虽然地质模型仍然基于层状地层结构,但已经考虑了地下介质的复杂性和异质性,通过模拟复杂介质条件下地震波的传播,确定合适的震源和接收器布置方式6。地震采集不仅需要求取各层的反射波速度与界面的传播旅行时间,而且需要保留反射波的频率与振幅属性,以获得更全面的地层信息及确定性成像7-8。2 地震采集技术面临的挑战反射波地震勘探主要针对地层界面之间较大尺度介质的岩性、物性及流体性质的差异,利用地震波反射提取界面位置以及界面之间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信息。面对地层中小尺度介
16、质的岩性、物性、流体变化,需要更全面了解地震波场,获得反射波之外其他传播态式的中 国 石 油 勘 探1582024 年第 29 卷地震波。据此,地震采集技术面临以下基础性挑战。2.1 反射波地震采集的核心是共中心点叠加,对刻画小尺度介质并不适用对于反射波地震采集,一般只讨论连续或与地震波波长相当的界面,来自反射界面的菲涅尔带同相叠加是反射波的主要成分。面对层间介质,例如小尺度缝洞体,地震波主要由散射波构成,即便共反射面元远小于菲涅尔带半径,基于共反射面元叠加原理处理散射波信息也存在问题,地震成像尺度也与实际尺度有巨大的差别。对于小尺度地质体,反射波成像存在较强的放大效应。图 1a 是中国西部某
17、区三维地震成像与钻井轨迹的井震标定,该地震数据使用 15m15m 面元采集,满覆盖次数为 392 次,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失段与测井解释揭示溶蚀缝洞直径约为 7m,考虑溶蚀缝洞周围的破碎带,溶蚀缝洞边长约为 15m。图 1b 中红点为钻遇溶蚀缝洞在共反射面元中的位置与大小,图 1c 为溶蚀缝洞的地震成像水平切片,地震成像的边长为 120180m。实例表明,如果用成像放大系数(成像尺寸/真实尺寸)表示,溶蚀缝洞的边长放大约10 倍,其面积放大约 100 倍,体积放大约 1000 倍。180m120m4300440045004600双程旅行时间/ms470048004900(a)(c)(b)图 1三
18、维地震成像对钻井揭示溶蚀缝洞的标定Fig.1 3D seismic imaging for the calibration of dissolution fractures and cavities penetrated by well drilling(a)实际地震成像剖面;(b)三维地震面元网格;(c)三维地震面元网格背景上的地震成像水平切片2.2 稀疏、规则的观测系统无法采集完整的地震波场实际地层结构由多尺度的界面与介质构成,不满足层状、连续介质假设。图 2 是一组用纵横向变差函数构建的随机地质模型,分别是针对层状连续介质、块状离散介质及高角度断裂破碎带。实际上,地下地质结构是上述 3
19、种模型的集合,地震勘探既需要探测界面的连续性变化,也需要探测地层的突变与终止,更需要探测多尺度介质的随机变化。显然只有图 2a 表征的地质模型适合用常规观测系统采集地震数据,对于图 2b、c 表征的地层特征,继续采用稀疏、规则的采集方式无法得到完备的地震数据,即不能采集到适应这种地层结构成像的地震波场。2.3 确定性解难以完整诠释小尺度非均质体的地震波成像地震采集的空间采样下限一般由弹性波横向分辨率确定,且由波动方程得出的确定性的地震成像无法超越地震波的分辨能力。面对小尺度非均质体,不能同时满足横向分辨率与最小介质尺度对空间采样两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地震波是有一定频带范围的弹性波,实际地质体
20、却可以按照不同的尺度无限细分,需要分辨的介质尺度远小于弹性地震波的可分辨能力时,仅依靠确定性的解,即使提高地震波的空间采样密度也无法获得更高的成像精度。邹启伟等:面向复杂介质的地震散射波采集技术159第 1 期图 3a 为一个二维随机介质模型剖面,内部镶嵌了边长为 10m 的稀疏散射体,采用 80Hz 雷克子波,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野外地震采集数据,图 3b 为1m1m 面元采样的反射波成像,图 3c 为 10m10m面元采样的反射波成像。可以看到,虽然提高了空间采样密度,但地震成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速度/(ms-1)2272282933863943450050575614617167282.
21、002.022.041.981.962.062.082.102.122.142.162.182.202.224060(a)(b)(c)40914123415541874219425142674060409541314167420342391.521.541.561.581.601.624276406040694105414141774213424942761.521.541.561.581.601.62距离/m距离/m距离/m深度/km双程旅行时间/s双程旅行时间/s图 3随机介质模型与叠前时间偏移成像Fig.3 Random media model and pre stack time mi
22、gration imaging(a)二维随机介质速度模型;(b)小面元反射波成像;(c)大面元反射波成像050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350-300-250-200-150-100-500050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350-300-250-200-150-100-500050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350-300-250-200-150-100-500距离/m距离/m距离/m海拔/m海拔/m海拔/m22502000275025001750150012
23、50速度/(ms-1)(a)(b)(c)图 2利用纵横向变差函数构建的随机地质模型Fig.2 Stochastic geological model constructed by using y-and x-variation functions(a)层状连续介质;(b)块状离散介质;(c)高角度断裂破碎带3 复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对于地下任意三维非均匀介质,散射波可构成其地震波场最基本的态式9,地面地震方法可以利用背向散射研究复杂介质中地震波场变化。目前对于散射波的研究包含了弹性波动理论与概率波理论。3.1 基于弹性波动理论的散射波传播1960 年 Chernov10应用随机介质中标量波传播
24、开创了地震波散射理论的先河;1969 年 Aki 提出尾波是岩石层非均匀性引起的背向散射;2014 年吴如山等11研究了弹性波在非均匀介质及小尺度非均质体中的散射特征;20052016 年间,尹军杰等总结了国际上研究散射波的成果12-14,系统阐述了地震波散射的各种形态及适用范围。此后,在弹性波范畴利用地震波场信息进一步研究地球内部介质非均匀性的工作大致分为两类,即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性方法15。3.1.1 确定性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确定性研究主要是将复杂介质的背向散射作为界面反射的微扰项,借助各种解析方法实现地震成像,从借用声波方程到标量波动方程再到矢量波动方程,通过反演地表观测到的波场得出地下介质
25、的三维波阻抗分布16-17。中 国 石 油 勘 探1602024 年第 29 卷(1)通常使用微扰理论研究地震波场的弱散射问题,在某种激发、接收系统中用公式(1)表达,将介质的慢度 s(x)分解为背景慢度 s0和扰动慢度 s(x)两部分:s(x)=s0+s(x)(1)式中x场点位置。全波场P由背景波场P0与散射波场P1叠加构成,公式(2)为散射波场的非线性方程:P1(x,t)=P(x,t)P0(x,t)(2)式中t双程旅行时间,s。如果散射波场相对于背景波场而言比较弱,可用背景波场的格林函数 G0(x|xs)近似全波场的格林函数G(x|xs),公式(3)称为 Born 近似:0(|)(|)s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面向 复杂 介质 地震 散射 采集 技术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