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兼答出版在哪里.pdf
《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兼答出版在哪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兼答出版在哪里.pdf(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4.3 57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本文的书写受到了黄旦老师出版在哪里?基于书史研究的粗浅思考一文的启发。正如黄旦老师所言,书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史学家、媒介分析学者、图书馆学家分别从印刷书籍的生产、流通、消费、典藏和社会互动开展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学术研究却没有揭示“出版性”是什么,因为“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出版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出版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出版理论构建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出版的定义以及出版一词的用法经常变化,两者之间也常有摩擦;二是出版物形态多变,在多媒体环境下很难在一个范畴内对其进行解释;三是数字时代甚至“后数字时代”的到来导致本就漂
2、移不定的出版范式变得更加模糊。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创立一个统一的出版“场”理论,找到那些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兼答出版在哪里许 洁内容摘要:通过梳理书史研究、传播研究和信息学研究中与出版有关的成果,从分析出版的内容入手,解释出版活动的本质,重新定义出版,提出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分析框架,为出版学理论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出版场域;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学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3.006纷繁复杂“变量”背后本质的、固定的、核心的“常量”,也就是黄旦老师所称的“出版性”。为了回答“出版在哪里”这一问题,也为了承担起一名出版专业教学研究工作者
3、的责任,笔者从梳理传播学研究和信息学研究中与出版有关的线索入手,试图提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使出版研究多一些区别于其他相关研究的独立特征和自主可能。一、从“传播循环”到“出版场域”如果说书史研究“可能在学科体系中赢得一个与科学史和艺术史比肩的位置”,那么出版研究仍困在明确概念、廓清外延、争取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前学科”阶段。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58 MODERN PUBLISHING 现代出版学术争鸣学术争鸣1.“传播循环”理论的提出及对其的批判将书史研究和传播学视角融合以解释出版现象的开创性人物是美国学者、研究18世纪欧洲文化史的专家、哈佛大学图书馆原馆长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
4、on)。受年鉴学派的影响,达恩顿将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视角纳入18世纪法国文学图书出版和消费的研究。他于1982年在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刊Daedalu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何为书史?(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关于书籍出版过程的完整模型。尽管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书史研究提供范式,但其在文章中提出的“传播循环圈”(the communications circuit)却因全面揭示了印刷书籍生产和交易的社会过程和影响因素,成为研究出版的一个经典框架,被学者们广泛应用和讨论。“传播循环圈”作为一个研究出版的理论框架,具有两个方面的开创性意
5、义。一是其结合书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与传播学理论视角,将书籍出版作为参与社会互动的媒介实践系统加以观察,提出一种关于传播和在传播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或者说商业模式。二是该模型虽然是以达恩顿所熟悉的18世纪法国文学图书出版历史档案为依据提出的,但只要略作调整,就可以适用于印刷书籍出版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加入技术的影响,这个模型甚至可以用于解释“摇篮时期”的数字出版实践,有着十分广泛的解释力和普遍意义。“传播循环圈”的提出,“无心插柳”地开创了一个统一的出版理论,使以书籍为核心的书史研究庞大体系中有了出版研究的声音。“传播循环圈”给出了一个理解出版业的完整框架,启发了很多学者,但也受到
6、诟病。如目录学家托马斯亚当斯(Thomas Adams)和尼克拉斯巴克(Nicolas Barker)认为达恩顿与其说提出了书史的研究框架,不如说关注的是“传播史”。他们批评达恩顿忽视了书籍作为出版核心的客观事实,认为占据整个循环圈中心的应当是书籍这种客观物质而不是其充当的角色及其流通的社会情景。亚当斯和巴克作为目录学家的身份和认知决定了其必须捍卫以印刷书籍为核心的学术主张。实际上,从出版的角度看,达恩顿的模型更具优越性,因为出版不等同于图书出版。尤其是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出版的今天,达恩顿的“传播循环圈”将出版活动比作社会传播中的一个角色而并不特别强调作为出版物产品的纸质书籍
7、的重要性毫无疑问是十分恰当的。今天看来,所有关于“传播循环圈”的批评中,对出版理论建设最有裨益的观点来自数字出版人和媒体评论家迈克尔巴思卡尔(Michael Bhaskar),他在理论专著内容之王:出版业的颠覆与重生(The Content Machine:Tworads A Theory of Publishing From the Printing Press to the Digital Network)中,专门评述达恩顿的“传播循环圈”,他指出“达恩顿创造了一个未能解释出版商价值、目标及主要功能的平面结构”。达恩顿本人也承认,“与主要的图书销售商以及印刷工相比,出版商作为一个特别的个体
8、,还有待于系统地观察”。诚然,出版“位于印刷、分销、促销、插画、版权和文字编辑之上,是一个奇怪的包含所有概念的混合品”。出版是一种奇特的“文本点金术”,一个写着“公之于众”的按钮,一个有魔力的“黑箱”仿佛按下这个按钮或者经由这个“黑箱”,出版物就被生产出来和销售出去了,出版活动的价值和功能也就实现了。至于这个按钮所在的仪表盘下面是什么,“黑箱”里面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发挥了何种作用,似乎十分复杂又难以理解,而且经常变化、捉摸不定。这正是“出版”的2024.3 59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内涵和“出版”的用法至今没有定论的原因,也是出版基础理论问题难以回答的主要原因之一。2.约翰B.汤普森的“出版场
9、域”理论根据巴思卡尔的说法,“传播循环圈”未能解释出版作为一种社会机制的运作机理,即出版到底是如何创造价值、实现功能的。剑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约翰B.汤普森(John B.Thompson)提出的“出版场域”理论则正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弥补“传播循环圈”的不足。如果说达恩顿“传播循环圈”模型的提出为出版研究贡献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理论视角,那么约翰B.汤普森则借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field)理论对出版实践进行的经验研究,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获得的一手资料,展现了出版业不同细分领域的运行模式、内部结构等细节,进一步发展了达
10、恩顿的“传播循环圈”模型,提出了“出版场域”(publishing field)理论。事实上,在汤普森之前,几乎是在达恩顿发表何为书史?一文的同时,美国社会学者刘易斯A.科塞(Lewis A.Coser)等就出版了研究美国图书出版的专著出版的文化与商业(Books: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Publishing)(1982),论述范围涉及大众出版、高等教育出版和专业与学术出版。他们的研究向业外人士揭示了出版行业的运作方式,提出出版商也具有“把关人”的功能,是20世纪末极少数关注出版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专著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塞等人的研究启发了汤普森,正因为他们的
11、研究无法解释出版业的并购浪潮、传统图书与电子图书的博弈、零售商与出版商的折扣之战、零售渠道高退货率等现象,汤普森想构建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数字革命对图书出版业的影响。毋庸置疑,社会学背景和出版社创办人的经历赋予汤普森独特的视角,其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介与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与传媒产业等方面,出版了大量学术论文和专著,其中的典型代表有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1990)、传媒与现代性:传媒的社会理论(1995)、政治丑闻:媒体时代的权力和知名度(2000)等。这些早期研究奠定了汤普森的理论底色和经验研究基础,为其转向出版产业研究继而提出系统的出版理论做好了准备。2000年以后,汤普森的研究兴趣从意识形态
12、和大众媒介批判转向了出版产业。他获得了英国社会科学院、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的资助,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出版业的数字革命”的研究,产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数字时代的图书(2005)、文化商人:21 世纪的出版业(2010)、书之战(2021)就是汤普森研究兴趣转向出版研究后的重要代表作。数字时代的图书提出了“出版场域”的概念,他认为图书出版能被定义为一系列出版场域,每个出版场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动力。汤普森引入了布尔迪厄的“惯习”“幻想”“游戏”“区隔”“斗争”等概念工具,从理论上抽象地概括了出版场域的结构化空间。汤普森用“出版场域”理论分析学术出版领域和美国高等教育出版领域
13、的结构特征和冲突根源,展望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并总结了数字出版的流程。文化商人可视为数字时代的图书的延续,后者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和学术与专业出版,前者则聚焦于大众出版领域。数字时代的图书出版之后,汤普森获得了英国社会和经济研究理事会的资助,并开展了针对大众出版产业的研究。历时三年,汤普森在纽约和伦敦这两大全球出版中心调查访谈了280位大众出版行业从业者,深度剖析大众出版行业的运作机制,展示大众出版商、60 MODERN PUBLISHING 现代出版学术争鸣学术争鸣版权代理人、作者经纪人、编辑、销售主管等不同角色在大众出版场域结构中的实践及其动力。与数字时代的图书和文化商人相比,书之战展现了汤
14、普森全新的理论思考。他全面总结了整个出版行业在数字时代的变化,而不仅限于讨论学术出版或大众出版。书之战更加重视理论的凝练与升华,体现出作者试图从社会学视角为出版学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理论框架的努力,以及作者作为出版家对整个行业变化的敏锐把握。表面上,作者似乎是以平行举例的方式为读者分析电子书、亚马逊、谷歌图书、自出版、众包出版、社交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的特征。实际上,全书始终围绕一条暗线层层深入展开论证,这条暗线就是:数字时代的叙事方式及其演化过程,以及数字叙事方式对图书这种媒介的影响。至此,汤普森找到了一条载体、内容、技术和传播模式之外的、理解出版行业演变内在逻辑的路径,即:通过研究出版物叙事
15、方式及其演变来理解和阐释现代出版业的“变”与“不变”。这为出版产业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打开了从内容和叙事视角建构出版学基础理论的一扇门。二、信息传播视角下的出版从达恩顿的“传播循环圈”到汤普森的“出版场域”,学者们对出版是什么作出了系统的思考和回答,为出版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参考。尤其是汤普森的“出版场域”理论,源自实践又高度概括,既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思想,又吸收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营养。更重要的是,汤普森还关注到了数据、信息、知识和叙事作为出版对象的不同特征及其与技术的关系,由此提出“有些形式的内容天生就比其他形式的内容更适合于提供给在线环境进行转化”。他把出版的内容
16、对象划分为数据、信息、知识和叙事(见图1),事实上是把信息学(information science)的视角和分析方法引入了出版研究,拓展了原有的以书史研究和传播学研究为核心的出版理论构建进路,对我们探讨出版的本质和构建具有通用解释力的出版理论极具价值。图1 汤普森对出版内容的分类1.数据、信息、知识信息学的兴起对传播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信息这一概念从通信领域被挪用到传播领域,使传播学跳出了意义和符号、内容和载体的争论,极大地简化了对传播的概念阐述,使其更加确切和明了。如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hramm)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
17、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从传播视角出发,信息是指一切表述或者反应事物内部或者外部互动状态或者关系的东西。在信息学视角下,信息(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5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简单来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2024.3 61论以知识为内容的出版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媒介上的映射;“
18、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信息为核心,我们可以尝试重新定义数据和知识。数据是信息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形成的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者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依赖于对数据背景的解读。知识是信息使用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的结论,是与使用者的能力和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信息。数据、信息和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图2所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信息是知识的原材料,知识要成为人们决策的智能和方法。图2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转化信息学对信息、知识和数据的定义,有助于我们系统而深入地理解出版的对象,进而触及出版的本质
19、。把出版定义为一种针对内容的活动不无道理且容易理解,但出版如果是一种以内容为对象的活动的话,它到底提供怎样的内容?笼统地将出版的对象定义为“内容”,只会让人疑惑重重:作为承载内容的“容器”和生产内容的“黑箱”,出版到底是什么?出版系统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果不对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是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汤普森在他对不同出版细分领域的经验研究中观察到了“内容”作为出版对象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由不同内容决定的出版机制、运作模式及其与技术的互动关系的不同。汤普森指出:“我认为数据指的是这样一种内容,即本质上是有条理的按不同层级呈现出来的数字汇编。像Reuters,FT.com这
20、样的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就通过将金融数据做成在线获取的方式,成功建立起在线商务。我所说的信息是指基本的描述性内容,通常表现为无层次的形式。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及其他一些出版商,通过将法律信息、商业信息、医疗信息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做成可在线获取的形式,建立起在线业务,以满足专业需求。”对内容进行分类,是汤普森构建“出版场域”理论的实践基础和具体方法。2.出版的内容汤普森将内容细分为数据、信息、知识和叙事的尝试极具启发意义,信息学对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界定和区分为我们提供了“解构”出版对象的内容的具体尺度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引入信息交流学说的观点,对不同类型的内容传播交流进行分析,以回答出版到底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 内容 出版 哪里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