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复习重点.doc(5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完整word)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复习重点城市规划管理:目的:实现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使用和合理布局过程:组织制定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引导、控制和监督结果:使土地资源系统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关系形成合理的结构,促进城市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一章、行政法学概述行政法是政府行政管理和实施依法行政的主要法律依据。依法行政是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一节 法律及行政法本节重点:行政法的概念、法政法治原则一、法律1、概念:泛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2、特征:调控人们行为的社
2、会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二、法律规范1、定义:构成法律整体的基本要素或单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组成要素:假定: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部分处理: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即权利和义务制裁:违反规定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第六十五条三、行政法1、概念: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
3、门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2、行政法的渊源(表现形式)1)宪法最根本的渊源2)法律。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3)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主要渊源4)地方性法规5)自治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四、行政法的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首要原则概念:指行政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包括:行政主体合法;行政行为依法;行政程序守法;行政权限合法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内容:正当性。主观上出于正当动机,客观上必须符合正当的目的。平衡性。情理性.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
4、行判断、自行选择和自由决定,以作出公正而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 存在的合理性:是适应现代行政管理事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需要;是行政效率价值追求的要求;是克服法律固有的不完善性的需要。行政合法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1)是行政法两项基本原则,两者不可偏废。2)合法性原则是主要原则,合理性原则是补充原则。3)违反合法性原则导致行政违法,违反合理性原则导致行政不当。4)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于行政管理,又适用于行政诉讼,而行政合理性原则不适用于行政诉讼。3、行政应急性原则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处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第二节 行政主体与
5、行政行为本节重点: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的概念、要求一、行政主体概念: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和参加行政诉讼;行政主体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果和行政诉讼效果.二、行政行为1、概念: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国家行政管理而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必须具备五个要件:1)行为的主体2)行为的客体3)行为的内容4)行为的形式5)行为的结果2、分类按行政行为的方式和作用不同,可分为:1)抽
6、象行政行为:法定行政主体制定普遍适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律规范文件的行为2)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对具体事件或特定的人所作的具体处理或特定的争议进行裁决的行为三、行政立法1、概念: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与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活动。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权限内,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目的在于执行宪法和法律,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内容是关于国家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行政管理表现形式是制定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2、立法原则:依法立法、民主立法、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结合、效率原则3、行政立法行为的主体我国的行政机关通过三种形式取得立法权:A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取
7、得职权性的行政立法权。B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授权性的立法权。C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专项决定,取得特别授权性的行政立法权。我国获得行政立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4、程序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审议通过、签署审批、发布备案第三节 行政程序本节重点:行政程序、行政复议一、定义: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时间与空间方式,也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之总称。目的: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扼制行政主体自由裁量的随意性;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提高行政效
8、率二、法律意义1、行政程序合法、适当是构成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一。2、行政程序违法、失当可以构成相对人申请复议、提请诉讼的理由之一.3、行政程序违法、失当可以构成权力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撤销其行为的理由之一。4、行政程序构成行政审查和司法审查的内容之一.三、程序的基本制度1、告知制度: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把相对人应该知道的有关事项告知相对人的一种行政程序制度. 告知的内容:说明理由;告知权利和义务. 告知的方式:公告、文书、口头、标志及手势告知等。2、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有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
9、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3、回避制度:指行政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得参与与自己有某种利害关系的行政事务的处理,以确保行政的公正性的一项制度。 三类: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地域回避。4、信息公开制度:是行政机关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开政府文件、档案材料和其他政府信息的制度.5、职能分离制度:两类:同一行政主体内部实行职能分离;不同行政主体之间实行职能分离.6、时效制度: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某些程序上必须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一种程序制度。三种类型: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其权利的,视为放弃权利。在法定时限内不履行其义务的,可以视为不
10、履行义务.行政主体在法定期限应该作为而不作为的,可以视为同意或拒绝。7、救济制度四、行政救济:当事人的权益因受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不法行政受到损害时,请求国家采取措施,使自己受到损害的权益得到维护的制度。形式:申诉、声明异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一)行政复议1、定义:Reconsider,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被申请人的上级领导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机关对原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制度。2、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则
11、;及时原则;便民原则3、范围: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4、管辖(即向谁申请复议):上一级的行政机关5、参加人:当事人(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和复议代理人6、程序及操作要求1)程序:申请、受理:五日内审查、审理、决定2)要求:申请复议的时效: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受理条件:A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B有明确的被申请人C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D属于申请复议范围E属于受理机关管辖 及时审查:复议机关及时审查,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全面审理:原则上实行书面复议制度。复议期间,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对申请人仍有约束力。 复议决定:A
12、维持决定B补正决定-程序不当,可作出要求被申请人补正的决定C撤销或变更决定(主要事实不清,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基本事实缺少证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或滥用职权、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引起不可抗力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原因,人类无法控制的大自然力量所引起的灾害事故;二是社会原因,如战争、罢工、政府禁止令等引起的。不可抗力因公民个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而成为民事活动中适用的一种免责理由。(二)行政诉讼1、定义:人民法院按照诉讼程序解决部分行政争议的活动。2、与行政复议的衔接:自由选择、复议前置;
13、法定复议后不得起诉:3、行政诉讼的程序:起诉与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4、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行政复议是行政监督,行政诉讼是法制监督。 从法律效力上来说行政诉讼优先与行政复议。三、行政赔偿: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违法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而侵犯公民、法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第四节 行政法律责任与行政法制监督本节重点:行政责任的形式和构成条件、行政监督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一、行政责任1、概念: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当事人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2、包含的内容:行政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工作人员的行政法律责任3、形式:A行政
14、处分:行政机关对公务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的惩戒。B行政补偿 C行政处罚:行政相对人D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等4、构成条件1)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已构成违法.2)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年龄16周岁以上,智力正常。3)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考察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4)行政违法必须以法定职责或法定义务为前提.5、原则: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责任法定原则、责任自负原则、主客观一致原则二、行政监督1、含义:党、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遵纪守法情况的监察和督导活动。(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主体是党、权力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
15、会团体公民;对象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法制监督。2、主要任务是发现和纠正一切违反国家行政管理原则、法规、规章的行为,防止和纠正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偏差,保障行政目标准确、及时地实现。作用:预防作用、补救作用、改进作用3、类型:执行党的监督(核心作用)权力机关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民与社会组织的监督。第五节 行政许可一、概念: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二、特征:1、依申请的行政行为。2、管理型行为。3、外部行为。4、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三、分类1、普通许可行政机关准予符合法定条件
16、的公民、法人或其他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有附加条件活动的准许。没有数量限制.行政机关没有自由裁量权。2、特许: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向相对人转让某种特定的权利的行为。取得特许权应支付一定的费用;有数量控制;行政机关有自由裁量权.适用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入3、认可: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通过考试;资格、资质证的认可,不能继承、转让;没有数量限制;没有自由裁量权。4、核准: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判断、确定。依据主要是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根据实地验收、检测决定;没有数量控制;没有自由裁量权。适用于
17、对特定的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5、登记:行政机关确立行政相对人的特定主体资格的行为。未经合法登记取得主体资格或特定身份,从事社会活动是非法的;没有数量控制;对申请登记的材料只进行形式审查;没有自由裁量权。适用于:确立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事项.四、程序1、申请与受理申请人向行政机关提出拟从事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活动的意思表示行政机关进行形式审查,决定是否受理2、审查-实质内容的核查形式:书面审查、实地核查、当面质询、听取第三人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等。3、决定准予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公开;不予行政许可的,应说明理由并告知相对人救济权。行政许可的期限:行政许可法规定了20
18、日的一般期限;多个行政机关,实行统一办理或联合办理的,行政许可法规定办理时间不得超过45日;颁发、送达行政许可的期限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后的10日内完成。第二章 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本章重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组成、城乡规划法第一节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法律制度在历史上并不健全,1947年制订了现代历史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都市计划法五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1952年成立建工部,同年9月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城市建设座谈会。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1954年,在建工部设城市建设总局,主管城市建设工作。1954年11月,国家建委成立,1956年
19、国家建委颁发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文件。三、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1960年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上,草率地宣布“三年不搞城市规划,是一个重大失误。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新建工厂,尽量分散在中小城市。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966年至1971年,是城市建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1972年,国务字批转国家计委、建委、财政部关于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的几项意见,重新肯定城市规划地位。1974年,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意见和城市规划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五、社会主义现
20、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年至今)1、19771989年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城市规划专业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的城市规划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1987年10月,建设部在山东威海召开了全国首次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会议;1988年在吉林召开全国第一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研讨会,提出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2、1990至今1990年4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颁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法一条例)2
21、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进入城乡一体化的新时代(共七章七十条).第二节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国家调整城乡规划和规划管理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及各种法规、规章的总和。(一)国家城乡规划法规体系1、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3、部门规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4、其他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和修编工
22、作管理的通知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相关部委的规范性文件5、国家技术标准(二)地方城乡规划法规体系1、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1998)2、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其他规范性文件4、地方技术标准二、纵向体系与横向体系1、纵向体系: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法律效力由高到低)2、横向体系城乡规划受到相关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约. 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建筑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城乡规划体系: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相关法 规章
23、常以“。办法”形式出现。三、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包括15个部分。1、基础标准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城市规划术语标准、城市规划制图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代码2、通用标准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定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定专用标准的依据。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镇规划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3、专用标准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定的专项标准,覆盖面一般不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管理 法规 复习 重点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