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心堂慈善研究本科论文.doc
《培心堂慈善研究本科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心堂慈善研究本科论文.doc(6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XXXX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2、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引 言(一)关键概念的厘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培心堂是清道光年间成立的慈善组织,而慈善组织又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本文首先要界定的关键概念就是慈善事业。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或社会福利在内涵上有所不同。据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之间的善心奉献与互助以及通过民间公益组织具体运作为基本特征的一项社会性救助事业”,“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救助”的“有机部分”,慈善事业虽与政府主办的各类救济(助)统称为社会救济(助),但“本质上属于民间的事业”。 郑功成:论慈善事业,中国社会工作199
3、7年第3期。而社会保障则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保障的内涵相应地包容更宽,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公益事业,在国家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和良好运转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 李国林、钮维平:试论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求实2003年第11期。由上可见,慈善事业强调的是民间的行为,而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或社会福利等强调的是官方乃至全社会的行为。 将“慈善事业”这一极具现代意味的社会学概念用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慈善事业时,不可避免要作某种程度的调整。在中国史学家的笔下,慈善事业的范围更为宽广、内涵更为丰富,不仅包括民营慈善事业,还涉及官营慈善事
4、业 如杨恒智、刘沙:北宋的官办慈善机构,历史大观园1993年7月和宋炯:两宋居养制度的发展宋代官办慈善事业初探,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不仅注重宗族慈善事业,还关注宗教慈善事业,不仅研究各类善堂,还研究善会、善书、善人等。换言之,研究中国慈善事业史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较为广泛的、具有一定组织的慈善活动。明清之前官营慈善事业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使用“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概念的一些学者较多地关注明清以前的慈善事业 如陈国灿:南宋江南城市的公共事业与社会保障,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张文:季节性的济贫恤穷行政:宋朝社会救济的一般特征,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官方的慈善活动在这类研究中
5、被较多地涉及。相较而言,或许是为了显示明清时期慈善事业的社会化特征,目前大多数冠以“慈善事业”的史学论著,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明清以来民间各类有组织的慈善活动 如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但也有少数冠以“慈善事业”的学术论文,其关注点主要是明清以前的慈善事业,如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在诸多的慈善活动中,善堂是学者普遍关注的对象,研究明清以来慈善事业的学者无一例外都会着墨于善堂。根据夫马进教授的定义,善会是以推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而善会办事机构的所在以及具体实施善举的设施则是善堂 伍跃:夫马进教授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中
6、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2期。从明代末年到清代末年以至民国年间,善会和善堂曾经广泛存在于中国较为发达的市镇之中。日本学者对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善会善堂等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但是,这一关注点从日本到达中国后,却经历了从“善会善堂”到“慈善事业”转变的过程。本文将在学术前史中对中、日两国学者的研究差异作简要说明。(二)学术史的回顾本文主要梳理了研究明清以来慈善事业史的学术成果。近几年出现的研究“汉代慈善事业”、“宋代慈善事业”的学术论著 如陈国灿:南宋江南城市的公共事业与社会保障,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由于其关注点更多地是官方慈善活动, 明清以前民间慈善活动还没有广泛兴起。与本文
7、的问题意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演变及“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相隔较远,因而不在本文讨论之中。1国外对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掀起了中国慈善史研究的热潮。在从事中国慈善史研究的众多学者中,以山本进、夫马进和星斌夫等先生最为著名。星斌夫在明清慈善史方面有重要成果,已出版了专著中国社会福祉政策史的研究(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1985年),这部慈善史研究的力作收录了他撰写的明代的养济院等多篇论文。此外,他还发表了清代的养济院、普济堂及其相互关系(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国书刊行会,1989年)对清朝收养鳏寡孤独的两种慈善机构进行研究。山本进近年发表的清代后期江浙财政改革与善堂(史学杂
8、志第104卷第12期),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对清代后期江浙地区的善堂进行了考察,并剖析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夫马进教授在明清慈善史研究领域堪称执牛耳者,1982年,夫马进在史林杂志发表了同善会小史、明末清初同善会在中国社会福利史上的地位等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次年,夫马进又发表善会善堂的发端(小野和子编明清时代的政治与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年)、清代沿海六省善堂的普及情况(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1983年3月)及清代前期的育婴事业(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1986年11月),其专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同朋舍出版,1997年版)更是赢得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之后,美国和韩国学者均有论著问世
9、。罗威廉(willian.T.Rowe)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协调(18651911)(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9年)一书认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善堂已成为协调中国城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韩国学者田炯權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关注点是善堂、义庄、义学的田产,其著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义田地主和生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对清后朝苏州、湖南等地的慈善机构的经营实态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论述。 参见曾桂林:20世纪国内外中国慈善事业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2国内对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中国学者中,较早关注中国慈善事业史的学者是台湾学者梁其姿,她相继
10、发表了十七、十八世纪长江中游之育婴堂(收入台湾“中研院”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1984年)和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台北食货第15卷第7、8期,1986年),对明清时期育婴堂等慈善机构展开了研究,其著作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也受到广泛好评。相较而言,中国大陆学者对善堂乃至慈善事业史的研究显得薄弱得多。民国初年,一些学者开始进行慈善救济活动及思想的研究,但是成果非常之少。解放后的30年(19491979年),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和受“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慈善事业”一词在中国大陆总是与资产阶级的伪善联系在一起,人们一度对它产生了误解和偏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11、期里,慈善事业失去了它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以至于被抛弃了30多年之久,大陆的中国慈善史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发表的论文屈指可数。随着80年代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陆的中国慈善史的研究才有了一些起色,但是成果不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慈善史研究,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具体表现在:(1)一系列学术论文的发表近年来,明清时期慈善事业的研究取得了累累果实。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慈善事业的发达时期。王卫平是目前大陆研究明清慈善史最富有成果的学者之一,自1997年以来,他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清代苏州的慈善事业(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
12、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和清代江南市镇慈善事业(史林1999年第1期)等,对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慈善事业的设置、分布、类型、运作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卫平还对江南一带育婴慈善事业的形成、生成机制作了专门考察,先后发表了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与施晖合写,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和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圈(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此外,王卫平还给予清代普济堂一定的关注,如:普济的理想与实践清代普济堂的经营实态(江淮学刊2000年第2期)。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慈善事业较为发达的区域,上述王卫平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这一地区。另外,范金民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中
13、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和宫宝利清代后期苏州地区公所的善举活动(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两文也给予江南慈善事业一定的关注。江南以外的慈善事业也逐渐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韩光辉清代北京赈恤机构时空分布研究(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赵建群清代江西恤政述略(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萧倩清代江西民间育婴事业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萧倩清代江西民间育婴事业经费研究(与杨泽娟合写,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周荣明清两湖地区的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武汉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熊秋良清代湖
14、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滕兰花清代广西慈善机构初探(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曾思平清代广东养济院初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及王尊旺清代台湾社会慈善事业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等文分别对清代北京、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地的慈善事业进行了论述。余新忠清代中后期乡绅的社会救济苏州丰豫义庄研究(南开学报1997年第3期)和王日根明清福建与江南义田之比较(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两文分别采用个案分析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蓝勇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度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一文在研究对象上关注较少
15、受到重视的救生红船。此外,于云瀚中国古代城市的社会保障(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5期)、陈丽华、罗彩云会馆慈善事业述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赵建群试论清代拯救女婴的社会措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和岑大利清代慈善机构述论(历史档案1998年第1期)等文也关涉到明清慈善事业的诸多方面。关于近代慈善事业的研究,学术界亦有较有份量的成果推出。朱英戊戌时期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江汉论坛1999年第11期)一文认为,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民间慈善事业不仅产生了相关的新思想观念,而且诞生了许多新的民间公益团体;其活动内容更为多元化,社会影响也较过去更为广泛。周秋
16、光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与曾桂林合写,史学月刊2002年第11期) 认为近代慈善事业实际上扮演着调节社会的重要角色,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前进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动力。蔡勤禹民国慈善团体述论(东方论坛2001年第4期)认为民国慈善团体与政府形成多种互动关系,有意识地追求社会公共权力, 有力地推动为了“第三部门”的形成。钟霞、甘庆华近代广西慈善事业(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讨论了近代广西慈善事业虽有显著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慈善救助与救助需求的矛盾。(2)有关中国慈善史学术活动的开展1999年12月,“历史上的慈善服务与社会动力”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这次会
17、议有大陆、台湾、香港的两岸三地学者20余人出席,与会者集中讨论了传统中国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动力、近代中国的慈善服务与社会动力、香港的慈善服务与社会动力三方面的内容。这次学术活动促进了中国学者在慈善史研究领域的广泛交流。(3)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初步分析通过对国内、外中国慈善事业史研究成果,特别是中、日两国学者学术论著的比较,笔者发现:前者对“慈善事业”情有独钟,后者则被更多地冠名为“善会善堂”;前者的区域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后者的区域研究范围较为广阔;前者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 大多就慈善事业谈慈善事业。,后者的研究视角较为灵活 把善堂和财政及地方社会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前者的关注点是某一区域的慈善
18、事业,后者则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善堂本身。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日本学者更多地关注善堂本身,把研究对象具体化、明确化,才更容易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这一历史现象,而中国学者把研究对象笼统地定位在某一区域的慈善事业上,其侧重点及主要分析单位是某一区域,基本上属于区域社会研究。区域研究是目前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其实,以中国地域之大和差异之巨,区域研究从来就被学者注意,但是,新的“地域社会”研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地域史研究,其核心不在于考究此地与彼地的差异或特色,而在于寻求地域内部社会的统和。换句话说,是从地方基层社会出发,通过对士绅(乡绅)、家族、宗族、善堂、村落、行会等所表现出来的地方自治和
19、自律问题的研究,解释地方与中央,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和秩序,重视地域与基层社会的内在发展。日本学者在善会善堂方面的研究更多地体现了区域研究的新趋势,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除此之外,国内研究的局限性还具体表现在:地域范围上,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北京、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地区相对较少,湖北、河南等省份则更少有专文涉及;时间跨度上,主要关注某一个朝代 主要指清代。,至多是明清两代的慈善事业,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善堂,但是,把善堂历史从明清至建国贯穿起来进行“长时段”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善堂种类上,主要集中于育婴堂、普济堂等,对敬节堂、救生局、茶亭等的研究明显不足;研究方法上,主
20、要是用传统文献方法对某一区域的慈善事业或某一类善堂作宏观的概括,用田野考察的方法作个案分析的文章少之又少;问题意识上,有明确问题意识的文章数量极少,不少文章只是就事论事,更少去关注善堂中活生生的“人”。(三)本文的理论与方法本文把研究对象锁定在湖北的一个具体善堂,试图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界,借用历史人类学的眼光和方法, 参见郑振满:从民俗研究历史谈谈我的历史人类学研究,2003年4月30日南昌讲学录音整理稿;张小也:史料方法理论: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钟九闹漕”,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通过个案分析和田野考察,力图从地方性的日常叙事中揭示一个善堂在近现代社会变迁中的历史命运,而本文所贯穿的问题意识
21、则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问题意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史的整体史研究目标,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已成为热点。 参见唐力行 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北京,第1-24页。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带着建国以来国家全权制的历史记忆,许多学者十分关注国家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其实是偏向国家这一极了。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证明,明清时期,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远非我们想象中那样大,社会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主性。但是,我们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偏重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度转到夸大社会的自治程度。这两种观点或两种思维方式都不利于我
22、们深入探究国家与社会复杂多变的关系。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慈善事业(主要是善堂)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较为著名的是:罗威廉通过对汉口善堂的研究,认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确实存在独立于国家的“公共领域”,这体现了社会自治的一面,而魏斐德则认为国家仍具有持续的重要作用 参见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一书中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魏斐德)和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罗威廉)二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依笔者拙见,罗威廉和魏斐德在学术上虽有争论,但在提问方式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即究竟是国家还是社会在善堂中的力量更强,发挥的作用更
23、大。事实上,有关明清时期的史料浩如烟海,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相关依据,关键是看解读史料的人如何自圆其说。况且,对中国善堂的研究还存在区域局限性的问题,运用某一区域的研究成果去分析另一区域甚或整个国家时,难免容易发生错位。因而,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论证在善堂中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哪个更强,也不认为国家和社会就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只是希望展现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一个具体的善堂中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本文的研究对象培心(善)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所谓的“公共领域”, 参见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专辑二:“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即介于官方与个人之间的 “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心堂 慈善 研究 本科 论文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