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民间文学:本体研究与跨学科对话.pdf
《2023民间文学:本体研究与跨学科对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民间文学:本体研究与跨学科对话.pdf(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中国文艺2023(一)45作为现代学术兴起的民间文学研究,其兴起之初就有学科独立、理论范式、学术话语的焦虑,不同时期的学人在学术史梳理中都对此发出过感慨,亦就其症结进行过大量反思,数量较多,不再一一罗列。但其问题无疑指向理论取向与学术发展中的学科边界、跨学科对话等,而这也恰是当下民间文学研究要处理的核心与关键。在当今提倡跨学科交流的思潮中,民间文学似乎从一开始就携带着这样的色彩。可以说,19世纪中期以来,民间文学就是文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又受到了近现代史学、传播学、翻译学等的关注。在多学科交汇与对话、民间文学出现新变化(如传播媒介、城乡流动引发的民众日常生活的
2、变革等)的背景下,民间文学研究随之出现新趋向,这在2023年度民间文学研究中皆有体现。12023年,在国家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大背景中,民间文学研究1本文重在呈现2023年度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面相,不着力于研究成果的一一罗列或梳理,再加上有笔者目力所不及之处,所以在论述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学术同道谅解。【内容摘要】2023年民间文学在承续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其表现出研究话题更为集中,特别是对民间文学口头性、集体性、人民性及体裁、语境的讨论,彰显出民间文学领域进行理论建设的自觉与学术愿景;而在对学科史、学术史的梳理中,我们所看到的是研究者立足当下面临问题时的思考及结合时代语境对过
3、去学人研究的重新阐释。在民间文学社会价值研究中,我们能看到相关研究成果既有对学术传统的延续,也注重结合时代命题,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理论拓展。当然,无论在哪个论域,我们都能看到2023年度民间文学研究有待提升之处及未来的新趋向。【关 键 词】2023民间文学文学特质学科史社会价值*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70年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项目批准号:20BZW190)的阶段性成果。2023民间文学:本体研究与跨学科对话 毛巧晖46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24年第2期交,民间文学研究处于学科与学术困境。由于学科归属,民间
4、文学的“一体两面”之民俗学1划归社会学,虽然从新时期开始,民间文学就一直处于挣脱“文学”研究范式的进程中,但是其学科之“根”无法更改,再加上大多数从业者的学养基础以文学为主,研究者只能在文学与社会学的范式差异(正向而言则是在学术张力)中前行。21世纪以来,随着口头程式、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等理论的引入,民间文学研究范式发生较大变化,但其影响更多局限于学科内部,即使亲邻学科中国文学内部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代文学等亦了解者较少,更遑论其他。在其他学科视野中,民间文学研究依然停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民间文学文艺特征或文化内涵的研究中,引起较大关注或引用率较高的大多是概论性质的论著。近两三年来,
5、由于通俗/流行/网络文学(文化)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主题、形象的广泛借用,以及民间文学理论对于网络文学创作理论的适用性与批评效度,再次引发学界对民间文学的文学特质的讨论。民间文学的文学特质是民间文学学科的根基所在,这也是2023年度民间文学研究1在教育部颁布的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中,民间文学专业目录发生了变化,改为一级学科法学之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民俗学(含民间文学)。随之,开始出现研究群体的归属调整,出现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学术归属上的差异。但对于这一学科的从业者而言,可以说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笔者认为,“一体两面”似乎更能显示民俗学、民间文
6、学领域的研究状态。当然,学科调整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当下的青年从业者中,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渐显差异。较之前而言,学术论著虽无明显增多,但研究趋向集中,尤其是渐趋指向民间文艺本体研究及基于本学科建设的多学科对话,表现出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自觉与效力。一、对民间文学基本特质与内在规约的讨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基本问题,其重要指向就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之内在特质。这一问题可以说从现代民间文学兴起就一直伴随其学术历程,只是在不同时代其表现不同而已。从民间文学走过的百余年历程来看,往往在民间文学引起社会关注或者民间文学渐成“显学”之时,比如
7、20世纪5070年代,就曾在文学领域掀起民间文学范围和文学性的讨论,其重要背景就是在研究领域将民间文学等同于人民文学并逐步成为文学主流的趋向。在相关讨论中,围绕民间文学的范围,主要集中于民间文学创作主体人民大众和口头流传特质的讨论,其所对应的是如何处理或看待当时兴起的人民创作和口头文学。当然,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得到解决,而是在有关民间文学范围、界限和搜集整理的讨论中逐步被消解。这样的学术讨论或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只是当时更多倾向于对民间文学研究中“文艺学”范式的突围与解构,寻求多学科对话的路径与理论突破,不过最后也是“喧嚣”一时,直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中国文艺2023(一)47中
8、理论阐释最为集中并取得深化与推进的场域。长期以来,民间文学的文学特质更多是通过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差异来彰显,两者的关系一直是这一领域讨论的重点。在2023年度的讨论中,依然有通过对民间文学/口头文学与作家文学/书面文学1的考察来阐释两者之间的流动性,其指向不再是通过差异来论证,而是在两者的流动与互化中凸显民间文学的文学性。2023年度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既有对古代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转化的研究,如通过对明代 清平山堂话本 中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双向转化的阐述,凸显了书面文学转向口头文学的关键“音声化”2,而这也是当下口头文学在文学特质讨论中“回到声音”3的延续与拓展,也有对现当代文学领域两者交
9、融或书面文学对口头文学创编与重构的讨论。书面文学借用或吸纳口头文学资源的话题从白话文学的讨论中就已开始,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民文艺的建构与发展,“民间文学源头论”成为文学常识与定论,当然后来也出现了对“民间文学1在本文的表述中,提及学科时均用民间文学;但由于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极为突出的特征,再加上之前也有此表述,所以很多学人在讨论中多用口头文学,本文视上下文情境来定,不予统一。2参见冯文开:口头文学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双向转化以 清平山堂话本 为中心的考察,民族文学研究2023年第5期,第7888页。此外,还有其他涉及民间文学研究“回到声音”的论著与硕博论文,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下文所
10、讨论的话题亦同。3参见朝戈金:“回到声音”的口头诗学: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起点,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第515页。源头论”的反思4,但并未影响其“知识化”程度。争论较少,讨论的空间也就不大,所以这一话题沉寂了很久。近年来,随着影视文学、网络文学对民间文学母题、形象的大量“征用”,以及在对民间文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讨论中,这一论题又开始活跃。在这一讨论中,既有对鲁迅创作中对民间文学运用的重新思考,也有对新时期以来朱大可、萧袤等基于神话创作等的讨论5,还有对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作家进行民间文学改编的重新思考,在阐述中超越了普遍性层面上对民间文学“作品化”过程中国家话语与文学机制
11、的干预,而是深入到对作家创作过程中如何借用民间音乐样式6、触及少数民族诗歌和民间歌谣中诗与歌的讨论。口头性一直被认为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特质,20世纪初期起就已有相关论述,故民间文学也经常被替换为“口头文学”。但对于口头性的推进却是一个漫长的进程,其讨论最初只是强调民间文学的呈现方式,即口头流传,后来在语言层面更多将口头性等同于口头语言。口头性也引起外领域的高度关注,如对口头程式、口4参见王锺陵:“文学民间源头论”的形成及其失误,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第109114页。5参见袁先欣:民众的文艺如何可能?鲁迅与民间文学关系重探,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23年第4期,第73101页;祝鹏程:朱大可
12、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基于 华夏上古神系 的解读,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年第2期,第89100页;毛巧晖:儿童文学中神话资源的转化:以萧袤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年第2期,第101108页。6参见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民族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第129137页。48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24年第2期头诗学等借用及运用民间文学“文本”概念颠覆对一些文学问题的讨论或批评,像希冀文学伦理学批评中“文本”概念能运用口头文学的“文本”理念及注重对文本口头性的思考。1在民间文学领域,从2022年开始,朝戈金就立足
13、于口头诗学对其进行新的阐发,而2023年以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为契机,这一论题得以继续推进。对于钟敬文民间文学研究成就的思考,不仅只停留于钟敬文对口头性的阐述或其口头文学观念,或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而是将其置于国内外“口头文学研究的话语实践”,在整理前人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指向国内对民间文学口头性内在与外在研究可拓展的理论空间,以及建设中国口头理论的宏愿。其间对学术史所“遗忘”的口头性审美维度的提及,更是触及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生发处与话语“生产”点。2当然,因学科内外因素的影响,未来民间文学的发展及理论取向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对民间文学学科的内在规约而言,口头性是“民间1参见周虹君、徐向阳:
14、口头诗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关于“文学文本论”的思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第8793页。2参见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从钟敬文主编 民间文学概论 出发,文学评论2023年第6期,第515页。另外,2023年度对钟敬文民间文学理论中口头性进行论述的还有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兼论 民间文艺学的建设 一文的学术价值,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第3749页;刘先福:钟敬文的口头文学观及其现实意义,民俗研究2023年第4期,第3443页;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民俗研究2023年第4期,第2333页。2023年度刊发
15、的其他有关钟敬文民间文学研究的二十余篇文章中也有提及,在此不一一列举。文学首要属性的观念是真正具有客观认识基础的一种观念”3,且从学术史层面对其梳理并不充分。近年来,研究者将更多力量用在对国外口头理论的引入上,这确实为民间文学领域输入了新的研究理论与范式,但却缺失了对不同时期国内学者从整体层面对民间文学不同体裁的讨论,如朱自清对中国歌谣鞭辟入里的论述中就专门谈到了“口头性”问题,而且是触及口头性内在理路的讨论,但当今似乎与其对话者寥寥。另外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引入苏联口头文学理论后,从思想性、社会价值等方面对民间文学的讨论在当下较少被研究者提及,成为“沉寂”的学术遗产。总之,对于口头性
16、的讨论从近年的研究趋向,尤其是从2023年度讨论中的“凸显性”来看,未来将是构建中国民间文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点。2023年度,对于民间文学基本特质的论述还表现在集体性与人民性的讨论中。民间文学集体性可以说是20世纪5070年代讨论的重点,它与人民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其讨论借鉴了“苏联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学说的角度阐述民间文艺”的特质的理路4,将民间文艺视为集体创作,是具有民族性、人民性特质的艺术样式。在当今面临“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文艺的重建中5,对于集体性、人民3陈连山:被“忽略”的口头性研究,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12日,第5版。4参见徐明君、顾梓莹:社会史视域中的延安“全民
17、性”文艺建构,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8691页。5参见李遇春:人民性与中国红色诗歌的经典化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第425页。中国文艺2023(一)49“盲区”,对于民间艺人的才能,在19491966年间更多将其纳入群众文艺,并未对民间艺人与民间文艺创作集体性之间的矛盾与张力进行专门讨论。随着非遗保护的兴起与发展,传承人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民间文学中“个体”的意义被挖掘,研究者不局限于当下传承人,而是结合中国本土传统中文人与民间文艺及各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民俗精英”的价值,使得对民间文学集体性与个体性的讨论进一步拓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民间艺人的重视
18、,以及群众文艺中民间艺人与知识精英的成功合作。但对民间文艺创作中的“集体与个人”,或者说“集体性与个人才艺”的探索一直较为滞后。近年来,在大量鲜活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民间文学领域逐步跳出了话语“移植”的窠臼。在2023年度民间文学研究中,不仅延续着对民间文学集体性与搜集整理问题脉络进行的探索7,而且结合本土叙事传统,从“人是审美主体”这一维度阐释了“讲述人和传承群体都参与了美的生产”,进而对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从“整一性”的视域出发阐释了集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内在统一。8相较于之前的讨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质之一集体性被纳入中外文学批评范式中进行阐释,也将不同时期口头文学的集体7参见斯钦巴图:论民间文
19、学记录整理者的身份流动及身份认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第2435页;孙正国、梁玉涵:七十年来民间文学传承人研究回顾与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2026页。8参见朝戈金:口头文学之“集体性”与“个体性”发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第7888页。性的论述再次成为文艺阐述或文艺批评的重要维度,并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1文艺作品批评标准与原则的思想指导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与文艺人民性的理论逻辑。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近年来讨论者甚少,但早在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在人类学的启发下提出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特
20、质之一就是集体性,将民间文学看作民众的集体的、共同的意识,可以“借以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3。之后,江绍原在 端午竞渡本意考 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但他们都是从人类学视域出发进行阐释。4钟敬文在1935年撰写的 民间文艺学的建设 中总结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口传性、集团性、类同性、素朴性。5但从文学领域对集体性进行阐述,可能更多与20世纪50年代对人民文学的讨论直接相关。在当时,集体性成为与人民性对接的、民间文学重要的文艺特质。6长期以来,集体性只是被理解为集体创作,但其与民间文学发展中“个体”创作的讨论似乎成了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0页。2参见谢
21、纳、宋伟:中国式现代化与文艺人民性的理论逻辑和当代意蕴,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3期,第2939页。3周作人:神话的趣味,文学旬刊1924年12月5日,第2版。4对于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的讨论可参见董晓萍:五四时期的民间文学活动与研究,徐中玉、钱谷融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文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882页。5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的建设,艺风 1936年第1期。6参见季寿荣、徐汉耀:谈谈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集刊 第六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19页。50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24年第2期与个体研究置于中外文艺理论
22、对话的层面进行阐述,可以说这是一次从民间文学内部生发的对集体性进行讨论的尝试。当然,从人民性的维度进行讨论可能还有进一步阐释的空间。民间文学因其先天具有“人民文艺”的色彩,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关人民性的讨论,还是新时代对文艺人民性的阐释1,民间文学领域一直都积极参与对社会主义人民文艺及新时代文艺内涵的阐释和批评标准的讨论。2023年度对民间文学人民性的讨论,研究者从民间文学与精英文学、通俗文学互哺的层面提出“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应积极发挥自身特色,推动精英文艺、通俗文艺也在人民性的航向上并肩同行”。2这一思考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如三者如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下推进文学的人民
23、性内涵的理论阐释。另外则表现在对钟敬文民间文学、民俗学思想的阐述中,研究者很注重钟敬文民间文学思想中的“人民性”品格3,如萧放系统论述了钟敬文文化观的基质人民性,这不仅阐述了钟敬文学术思想的基础:传统的民本思想、现代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1参见万建中:“人民性”:民间文艺的核心所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理解,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6期,第59页;高丙中:发现“民”的主体性与民间文学的人民性中国民间文学发展70年,民俗研究2019年第5期,第1522页。2刘爱华:反哺,还是互哺?民间文艺发展内在逻辑探微,民俗研究2023年第3期,第55页。3参见黄永林: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主要特性及当
24、代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23年第4期,第2435页;施爱东:钟敬文: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7日,第8版。物史观,而且将其置于中国20世纪的学术脉络与学术思想中,重新梳理不同时期钟敬文民间文艺思想,并指出它们不仅仅是叠加,而是“整合”成一体的“人民文化观”。4这不仅拓展了以往对钟敬文学术思想碎片化的阐述,而且将其嵌入历史进程中进行讨论。这种研究虽然是对学术脉络中某一位学者的论述,但却是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对于人民性阐释与整个学界对话、并进行理论拓展的尝试。2023年度,对于民间文学的文学特质的研究还表现在对体裁特性及语境的关注上。体裁与民间文学语境研究之前一直较
25、为兴盛,2023年度的研究中语境大多集中于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神话等不同体裁的论述中,基本为前人研究的细化、具象化或对民间文学语境的整体理论的呈现及其对一般文艺理论的影响。5民间文学体裁、民众日常生活与讲述实践有着密切关系,2023年度对于体裁的研究,除了对民间文艺分类中忽略的一些本土文类或亚文类的关注外6,还强调了“在具体的讲4参见萧放:钟敬文的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第5期,第104115页。5这一话题2023年度的相关研究中有对文人故事、侗族歌谣、神话资源转化等的诸多讨论,在此不罗列篇目。6如对近年来成果颇为丰富的仪式文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现的农民画、革命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民间文学 本体 研究 跨学科 对话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