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doc
《【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广东版粤教版.doc(5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下册 科学 教学设计 广东版 粤教版 备课人:司徒敏 游月殿 第1课《清清的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清清的水》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从自然界到身边让学生认识水,先让学生说说自然界里哪里见过水,从而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接着再通过与茶水的特征对比来认识清水的特征,所使用的观察方法是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自然界的水”。本活动先让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水,然后进行交流,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活动2是“观察一杯水”,在知道了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后,我们就来观察一杯水,了解水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之一,但他们很少会去关注水的特征,并且对水的一些特征,如没有颜色,常常存在迷思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学会用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的方法观察物体,本课让学生使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是对观察方法使用的再次巩固。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展示多幅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课前让学生收集旅游时曾拍摄过的自然界水的照片,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充分交流在自然界哪里见过水。 2.从学的方面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所以通过解密暗瓶,激发探究兴趣。 把清水与茶水倒入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学生猜猜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驱动他们调用多种感觉器官来对清水与茶水进行观察和比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能说出在哪里见过水。 2.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3.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教学难点: 能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清水。 六、教学准备 有关水的各种图片、一杯清水、一杯茶水、一杯牛奶。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妍妍、波波在动物园里参观,他们看见有三匹马在岸边喝水。 问题:动物园里的马有人工喂水,那野外的动物去哪找水呢? 交流:动物可以到自然界的哪里找水喝?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清清的水”。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自然界的水 媒体:出示自然界中水的照片。 问题:在自然界里,你见过哪里有水? 活动:在旅游时我们看到过很多自然界中的水,例如湖水、溪水、海水,现在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旅游时拍摄到的自然界中水的照片,并介绍这些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在哪里见过水。 小结: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里。 2.活动2:观察一杯水 任务:在这两个不透明的瓶子里分别装着清水和茶水,在不把它们倒出来的情况下,你能分辨出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吗? 活动: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分辨清水和茶水。 交流:说说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茶水,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 任务:把瓶里的液体倒出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清水与茶水还有什么不同特征? 活动:观察一杯清水和茶水,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特征。 交流:清水的特征是什么,它与茶水的特征有什么不同。 小结: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可以流动。 3.拓展 问题:(出示一杯牛奶)这是一杯清水吗? 交流:清水与牛奶有什么不同特征? 任务:课后再观察其他的液体,并比较一下它们与清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八、板书设计 第1课 清清的水 眼看:水没有颜色、可以流动 鼻闻:水没有气味 舌尝:水没有味道 第2课《往水中加点东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往水中加点东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往水中加盐”,活动2是“都能溶解吗”。先是重点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分别把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进行观察,对比这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一样。 二、学情分析 学生都有生活经验知道汤味道咸的原因是汤里加了食盐,食盐会溶解在水中。学生或许不会用“溶解”这个词来描述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他们认为食盐在水中不见了就是“溶解”了。 三、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对食盐的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头脑中的“溶解”概念有不少是错误的。所以教学时从学生的迷思概念入手,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把食盐加入水中再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如“是马上就看不见吗”,引导他们实验时不仅关注实验结果还要关注实验过程现象。在学生有了猜测后,他们很想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有了学习需求,实验就顺理成章进行。 四、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2.愿意继续尝试,进行更多的实验。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将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分别加入水中,知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教学难点: 比较白糖、沙和食用油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相同。 六、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沙和食用油,四杯清水。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彬彬和琪琪坐在餐桌旁,他们正在喝汤,琪琪觉得汤很淡。 问题:是不是汤里忘记放盐所以才觉得淡呢? 交流:将少量食盐加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往水中加点东西”。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往水中加盐 媒体:出示一杯水和一勺食盐的照片。 问题:食盐加入水中会马上看不见吗?搅拌后又会怎样呢? 活动:观察、记录食盐加入水中的现象,接着搅拌,再观察、记录搅拌后的现象。 交流:实验过程的观察发现。 小结:食盐在水中可以溶解。 2.活动2:都能溶解吗 媒体:出示白糖、沙、食用油的照片。 问题:白糖、沙和食用油加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活动: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一些白糖、沙和食用油,观察现象。 交流:哪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相同,哪些不同? 小结:白糖在水中可以溶解,沙和食用油在水中不可以溶解。 (三)拓展 问题:大米、味精能在水中溶解吗? 任务:课后将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如大米、味精等加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能在水中溶解。 八、板书设计 第2课 往水中加点东西 食盐+水——能溶解 白糖+水——能溶解 沙+水——不能溶解 油+水——不能溶解 第3课《空气是什么样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3课。本课从问题入手:我们看不见空气,哪里有空气呢?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现象来感受空气的存在,从而认识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既然周围都有空气,那我们就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观察一下空气的特点。然后,再与水比较一下,空气与水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空气除了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外,还可以流动,通过在水里挤压装满空气的袋子,让学生观察到空气流出来的现象。本课最后一个亲子活动是加深学生对“空气可以流动”这个特征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空气很熟悉,但他们未必会留意到空气在哪里。学生能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但他们很难说出空气的颜色、气味。在观察能力上,他们有观察水的经历,并会用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观察。该年龄段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三、教学策略 1.在比较中,加深对空气特征的认识。 水与空气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把水与空气进行比较,能加深学生对空气特征的认识。 活动可以这样进行:把一个装满水的袋子与一个装满空气的袋子放在一个黑色袋子里,让学生不用眼睛看只用手去摸,看看能否猜到两个小袋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在摸袋子的时候就会根据它们的特征去进行猜测,从而引发他们对空气特征的关注,激发了他们观察空气的兴趣。 2.搭建踏脚石,帮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 在让学生进行“让空气流出来”活动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预实验,用吸管在水中吹气。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活动,当吹气时会看到水中有泡泡冒出来,停止吹气泡泡就消失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泡泡是从哪里来?学生就能理解泡泡其实就是他们吹的气。 进行完这个预实验,再来让学生进行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的实验,这样学生就能解释“泡泡从哪里来”“泡泡是什么”“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3.学会观察空气的简单方法。 4.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教学难点: 比较空气与水的相同特征。 六、教学准备 塑料袋、水槽 七、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问题:万物生存离不开,在你身边看不见。猜猜是什么?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我们身边的空气 问题:我们周围有空气吗?可以通过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交流:《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的图中哪些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小结: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 2.活动2:观察空气 任务: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有什么特征? 活动: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 演示:用眼睛观察袋子里的空气,用鼻子闻袋子里的空气,在袋子上扎一个小洞听听声音。 活动:学生观察空气。 交流: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3.活动2:让空气流出来 演示:用吸管在水中吹气。 交流:泡泡是从哪里来? 问题:在装满空气的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把袋子放入水中,挤一挤,会出现现象呢? 活动:进行“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 交流: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小结:空气可以流动。 4.活动3:比较空气和水 问题:这里有两个袋子,你能通过手摸猜出哪袋是空气,哪袋是水吗? 活动:学生用手摸两个袋子,猜出空气袋和水袋。 问题:空气和水有哪些共同特征? 活动: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第2问。 交流:空气和水的共同特征。 小结: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三)拓展 任务:课后完成亲子时间的活动。 八、板书设计 第3课 空气是什么样的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可以流动 第4课《空气还藏在哪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空气还藏在哪儿》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4课。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海绵里的气泡”,活动2是“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本课是承接上一课,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物体里面有空气吗?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利用上节课的方法,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能否挤出气泡来判断干海绵是否藏有空气。然后再去探究更多的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二、 学情分析 本单元第3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有空气,空气会流动。学生也进行了“让空气流出来”的实验,他们已经很清楚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就说明有空气。 三、 教学策略 在让学生进行“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前,可以调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袋子里面有空气?那怎样才能知道干海绵里是否有空气呢?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指导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干海绵里面是否有空气。 四、 教学目标 1.知道干海绵、粉笔、土块等物体里面会藏有空气。 2.把干海绵放入水中并挤一挤,观察现象并判断干海绵里是否有 空气。 3.把粉笔、土块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通过现象能判断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教学难点: 把粉笔、土块等材料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能判断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 六、教学准备 干海绵、粉笔、土块,水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展示本课情境图片。彬彬和妍妍在学校的洗手台上用海绵洗饭盒。彬彬的饭盒盛满了水,手挤压海绵时,有气泡冒出来。 问题:这些泡泡是从哪里来的? 交流:气泡是从海绵里来的吗?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空气还藏在哪儿”。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海绵里的气泡 交流:在水中挤压空气袋,看见有气泡冒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海绵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海绵里面有空气呢? 活动:把干海绵放入水中,挤一挤,观察现象。 交流:有气泡冒出来说明了什么? 问题: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活动:将海绵装入塑料袋用力挤一挤,观察现象。 交流:为什么袋子会鼓起来呢? 小结:干海绵里面藏有空气。 2.活动2:哪些物体里还藏着空气 问题:粉笔、土块里也藏着空气吗? 交流:怎样知道粉笔、土块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活动:将粉笔、土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交流:有气泡冒出来的现象说明什么? 小结:粉笔、土块里面藏有空气。 (三)拓展 问题:为什么空气能流进海绵、粉笔、土块里? 交流:还有哪些物体里面也藏有空气呢? 任务:课后把其他物体分别放入水中,通过现象判断这些物体里面是否藏有空气。 八、板书设计 第4课 空气还藏在哪儿 海绵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里面藏有空气 第5课《哪些物体是浮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哪些物体是浮的》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第1课。本课选择一年级学生喜爱的玩具为题材,引导学生观察玩具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而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能从现象的观察中了解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起来的。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它们能浮起来吗”,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研究问题,在已有的经验中做出简单的猜想,并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交流,了解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活动2“我来分一分”,是在活动1的基础上,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分类,并对能浮起来的物体进行观察,描述这些物体的某些特征。 二、学情分析 《哪些物体是浮的》是本单元的开篇课。学生在生活中,包括游泳、划船、洗玩具等生活场景,都能帮助学生收集许多关于浮沉现象的信息。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收集都是无目的、零散的和无序的。当学生第一次接触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沉浮现象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到经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 三、教学策略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有目的的实验及观察活动,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 ③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类,从而进一步对物体的特征展开观察,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并能积极参与观察物体沉浮现象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3.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质的沉浮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5.学会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能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并对物体的特征展开观察,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各种玩具和文具、水槽、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生活物体(如木棋、塑料玩具块、钥匙、乒乓球、木汤匙、石头、橡皮、铁汤匙等)、水槽。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波波和妈妈正在用一个大的塑料盆清洗玩具。玩具种类很多,有积木、黑板贴、塑料玩偶、小汽车、乒乓球等等。 问题:哪些玩具能浮起来? 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常见物体放入水里后可能出现的沉浮现象。 任务: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它们能浮起来吗 (1)玩具能浮起来吗 展示:各种玩具的实物。 任务:找一找,哪些玩具能浮起来? 讨论: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交流:说说哪些玩具能浮起来。 引导:如何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用实验来搜集证据。 指导:介绍实验材料,演示物体如何放置水中,确定沉浮标准和小组活动的分工。 活动:把玩具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玩具能浮起来。 汇报:哪些玩具能浮起来? (2)这些物体能浮起来吗 展示:各种物体的实物(木棋、塑料玩具块、钥匙、乒乓球、木汤匙、石头、橡皮、铁汤匙等)。 问题:它们能浮起来吗? 讨论: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前一个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交流:说说哪些物体能浮起来。 思考:如何进行实验? 活动:做实验,观察哪些物体能浮起来,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整理:完成实验记录,并将材料按要求收拾好。 汇报:哪些物体能浮起来?你猜对了吗? 小结:常见的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2.活动2:我来分一分 出示:钉子、小石块、玻璃珠、塑料瓶盖、塑料勺、木条、金属条、泡沫塑料块、金属钥匙、硬纸块、小木块的实物或图片。 任务:将会沉的和会浮的物体分一分。 指导:为实验材料进行编号,以方便实验、观察、记录和分类,使活动能有序进行。 活动:基于日常的生活经验,按沉浮现象对物体进行分类。 汇报:小组的分类情况,并讲述这样分类的原因。 活动:做沉浮实验,然后再次分类。 汇报:小组的分类情况,并讲述这样分类的原因。 讨论:能在水里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从制作的材料、形状等去归纳会浮起来的物体的特点。 小结:学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从而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形成“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科学概念。 3.拓展:寻找更多能浮起来的物品 任务:在身边寻找更多能浮起来的物品。 观察:能在水里浮起来的物体有哪些特点? 八、板书设计 第5课 哪些物体是浮的 能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浮 沉 第6课《做个小竹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做个小竹筏》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第2课。本课将学习焦点聚集在如何利用竹筷子,将其加工改造成能载物的小竹筏上。让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怎样做小竹筏”,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想法,设计一个能载物的小竹筏。活动2“制作小竹筏”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小竹筏。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感知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产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让学生在制作、检测等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改进,感受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每一项设计都离不开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已有的经验,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 这一课是一年级的孩子初步接触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的第一个活动。虽然学生们在幼儿园时期已经经历了许多动手做的活动,对于一些简单的制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经历一个较完整的从选材、设计再按照设计进行制作的过程却并不熟悉。这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关注和引导的地方。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组进行小竹筏的设计; ③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动手制作等操作性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做小竹筏”的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实验,去研究问题。 四、教学目标 1.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制订做小竹筏的计划,并能按计划制作小竹筏。 3.能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初步的反思。 4.主动与他人合作,乐于倾听和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竹筏能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制作竹筏的任务。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小竹筏的制作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竹筷子、橡皮筋、细绳、水槽、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竹筷子、橡皮筋、细绳、水槽。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琪琪和彬彬在家里洗碗碟,在洗筷子的过程中,发现筷子都浮在水面上。 问题:能不能用筷子做小竹筏呢? 交流:对彬彬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将筷子制作成小竹筏是否可行?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什么问题,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怎样做小竹筏 任务:用筷子制作小竹筏。先根据任务进行选材、设计和准备制作工具等。 交流:如何将竹筷子进行简单的加工,把它变成可以载物的小竹筏。 讨论:围绕选材、设计和准备制作工具这三个主要的内容展开分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和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对小竹筏进行简单的设计。 设计:分小组进行小竹筏的设计和记录。 交流:了解小竹筏能运输、漂浮的作用;观察竹筷子,比较竹筷子和竹筏;选择合适的材料将竹筷子变成小竹筏;需要哪些工具等。 引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分享、交流和展示。在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这是提高评价效度的重要保证,也让学生有充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机会,并借此对自己的设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活动2:制作小竹筏 指导:通过对常见工具的操作和使用,学习简单的加工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意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工具。 分析:可对制作小竹筏的难点进行提示,捆绑的材料可以选择橡皮筋或细绳,以解决竹筏捆绑更结实的问题;用四根短的筷子分上下两面夹住竹筷子,再进行捆绑,能解决竹筏平整的问题。 活动:分小组利用材料进行制作活动。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要在活动手册中做好相应的记录。在完成制作小竹筏的任务时,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制作效率。 展示:将自己制作的小竹筏进行展示。 讨论:讨论检验小竹筏是否制作成功的方法。 标准:制定评价小竹筏的标准,明确制作的目标与任务。 测试:将小竹筏放入水中检验能否浮在水面上,能否运载胡萝卜等重物。 评价:是否完成目标与任务,需要做什么改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 改进:对自己制作的小竹筏进行改进。 八、板书设计 第6课 做个小竹筏 1.设计: 材料 工具 想法 2.制作: 平整 结实 3.评价: 测试 改进 第7课《我的小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的小船》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我来做小船》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和水果等作为活动材料,要求学生对活动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尝试动手制作一艘可以在水中能浮起来的小船。同时,通过简单的设计和制作活动,初步接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达成课程标准中“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的目标要求。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用橡皮泥做小船”,主要是通过模拟生活中常见的小船的形状,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想法,最终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橡皮泥在水中能浮起来。活动2“我的水果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保持水果外形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把水果的内部挖空,改变水果重量,使水果在水中能浮起来。两个活动都围绕一个“做小船”的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另一节应用课。在上一节应用课中,学生经历了让浮起来的竹筷子在加工后,变成能承载重物的小竹筏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节课里,学生能使用的材料是会沉的橡皮泥和水果。这些材料能否经过简单的加工也能浮起来呢?因此,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的活动,帮助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模仿生活中小船的形状,尝试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制作任务,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组进行思维活动,尝试确定任务完成的计划; ③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动手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做小船”的乐趣,能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具体的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尝试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能根据生活经验,使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能浮起来。 3.愿意尝试,愿意与学生合作进行探究。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经验,使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能浮起来。 教学难点: 能针对不同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方法,尝试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橡皮泥、火龙果、猕猴桃、水槽、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橡皮泥、火龙果、猕猴桃、水槽。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波波和彬彬在家里捏橡皮泥。彬彬捏了一个小船模样,波波捏了一只小鸭子。 问题:你猜它能浮起来吗? 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成块的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下去,那么捏成其他形状的橡皮泥可以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用橡皮泥做小船 问题:橡皮泥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演示:将柱状的橡皮泥原封不动地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沉在水底的现象。 任务:你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起来吗?捏成什么形状能让橡皮泥浮起来? 讨论:根据已有的经验,讨论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 交流:讲述小组的想法和依据。要求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倾听的态度。 活动:按照之前的想法捏橡皮泥,对橡皮泥进行塑形。然后将塑形后的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情况。 交流:思考捏成什么形状的橡皮泥能浮在水面? 小结:将橡皮泥捏成小船状可以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 2.活动2:我的水果船 问题:火龙果(或猕猴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演示:将火龙果(或猕猴桃)轻轻放入水中,观察火龙果(或猕猴桃)是否沉在水底。 任务:你有办法让火龙果(或猕猴桃)浮起来吗?它能像橡皮泥一样可以捏成船形吗? 讨论:根据已有的经验,讨论让火龙果(或猕猴桃)浮起来的办法。 交流:讲述小组的想法和依据。要求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倾听的态度。 整理:将水果对半切开,用勺子将水果的中心部分挖空。 活动:按照之前的想法制作水果船。将挖空了中心的半个水果做成的水果船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交流:对比挖空前后水果在水中沉浮的差别,思考是什么变化让水果船能在水中浮起来。 思考:你是怎样让橡皮泥、火龙果或其他水果浮起来的? 八、板书设计 第7课 我的小船 橡皮泥 橡皮泥船 水果 水果船 第8课《一起观察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起观察纸》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百变的纸”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引导学生从光滑程度、是否松软等方面进行观察纸张,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征;再通过“折纸花”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用不同的纸折纸花时,其难易程度不同,折出来的纸花也有所差异,从而发现构成各种纸张的材料性能不同。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观察不同的纸”,主要是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比较不同的纸张,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对纸张的不同特性进行研究和对比,了解纸张的基本特征,如厚薄、颜色、软硬、光滑等。活动2“折纸花”是让学生通过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动手完成活动,对材料(纸)进行简单构思、设计和加工,发现哪种纸更适合纸折花,以此认识周围纸制品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 “纸”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之一,也是学生较为熟悉和经常使用的材料。通过日常的接触,学生对纸的认识比较丰富。而且,学生在幼儿园时也会利用纸进行许多有趣的活动。但是,学生只是会使用纸,对“纸”缺乏观察和主题研究。因此,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纸的外部形态特征,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体会不同性能的纸其用途也不同,以达成“各种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目标。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组对纸进行观察。 ③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以及动手折纸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性能,能根据需求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和选择,从而解决问题。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具体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道纸是生活中的常见材料。 2.知道各种纸的基本特征,如厚薄、颜色、软硬、光滑等。 3.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不同的纸所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利用多种感官,知道各种纸的基本特征,如厚薄、颜色、软硬、光滑等。 教学难点: 通过折纸花的实践活动,感受不同性能的纸其用途也不同,能根据需求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和选择。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几种常见的纸(如报纸、宣纸、作业纸、卡纸、皱纸等)、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几种常见的纸(如报纸、宣纸、作业纸、卡纸、皱纸等)。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在课室的一角,妍妍正在用纸折纸花,琪琪也折了几朵纸花,课总是折得不理想,就去请教折了许多纸花的妍妍:“为什么我总折不好?” 问题:你是用哪种纸来折纸花的? 交流:为什么有的学生折纸花折得并不理想?怎么选取适合折纸花的纸? 任务: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不同的纸,观察它们各具有哪些外部形态特征。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观察不同的纸 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纸张。 问题:你的书包里有多少种不同的纸? 要求:注意爱护纸张,不要破坏作业本等书籍。选择作业本或书籍空白处,用剪刀在不影响使用的书角处剪下其中一角,作为研究的样本。 活动: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按要求收集书包里的纸。 交流:你收集了多少种不同的纸?这些纸取自于哪里?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引导:你用什么办法比较不同的纸的特征? 讨论:思考观察纸张的方法。 汇报: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活动计划。 整理:用摸一摸、撕一撕和揉一揉的方法可以观察纸张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观察纸张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请大家分析其方法是否可行。只要方法是可行的,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中发现纸张的更多特征。) 任务: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纸张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 活动:分小组进行观察和比较活动。 交流:蜡光纸表面很光滑,作业纸很容易被撕开,餐巾纸容易被揉捏变形等。 整理:鼓励学生对同一类纸张,进行多次观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思维活动量。 小结: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 2.活动2:折纸花 问题:你能利用纸折纸花吗? 展示:请学生展示折的纸花。 任务:尝试用卡纸和皱纹纸分别折一朵纸花,思考哪种纸更适合折纸花。 要求:选择一种折纸花的方法,分别利用卡纸和皱纹纸各折一朵纸花。比较哪种纸更适合折这种纸花。 活动:按要求分组进行折纸花活动。 展示:按小组为单位展示纸花。 交流:哪种纸更适合折纸花,分享不同纸的纸质对折纸花带来的影响。 整理:卡纸纸质硬、厚,不容易变形,适合用折叠的方法折纸花;皱纹纸纸质软、薄,容易变形,适合用捆扎的方式做纸花。 小结:卡纸较平整,而皱纹纸有较多的皱褶。用卡纸折出来的纸花比较硬挺,能较长时间保持花的形状,而用皱纹纸折出来的纸花有褶皱,花形更容易变化、更好看一些。纸质差异使得各种纸的用途不同。 八、板书设计 方法 摸一摸 撕一撕 其他 揉一揉 折 纸 花 第8课 一起观察纸 纸的特征 软硬 厚薄 其他 光滑 第9课《纸都吸水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纸都吸水吗》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百变的纸”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纸的吸水现象,知道有的纸比较容易吸水,有的纸不容易吸水。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吸水的本领”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比不同的纸的吸水现象存在差异。活动2“做一个纸杯子”是在活动1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该活动让学生发现不容易吸水的纸不是不吸水,而是吸水吸得慢,进而在学生心中建立“有的纸容易吸水,有的纸不容易吸水”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科学课的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现象的能力,也开始会用简单的语言对现象进行描述,对科学课的兴趣也在逐步加深。-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一年级 下册 科学 教学 设计 广东 版粤教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