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doc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doc(4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三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单元概述: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简单实验初步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知道这些常见的力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初步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实验的一般环节,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本单元共有四课,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弹力,探究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认识重力,探究使承重物体发生形变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体验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最后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原因,寻找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探讨常见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常见
2、的力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初步知道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变化程度有关,学习使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初步知道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面大小有关。4、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5、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主要方法。6、初步尝试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常见的力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7、感受科学
3、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教学活动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弹力与形变(P1P2)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2、初步了解简单实验的一般环节,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3、初步知道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4、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5、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6、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教学重点: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
4、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设计比较实验和控制实验中的相关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认识弹力螺旋弹簧、小球活动二:弹力与形变螺旋弹簧、实验小车、尺活动三:力的测量测力计、钩码活动四:弹力的应用配套投影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弹力(P1)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活动:将一小球放在弹簧部,用手捏住小球两侧向下挤压弹簧,然后放手,观察发生的现象。2讨论: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向上弹起?3小结: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通过小球弹起这一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弹力
5、的概念,激发学生认识弹力的兴趣。活动二:弹力与形变(P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弹簧形状改变的程度和它产生弹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2设计:在教师引导下,设计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实验方案。3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4实验:以不同大小的力挤压弹簧,使弹簧的压缩程度不同,测量松开弹簧后小车的行驶距离。5记录: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页上。6交流:实验结果和得到的结论。7小结: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状改变的程度有关。弹簧压缩得越短,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这是一组比较实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例如引导学生思考:
6、可以通过小车实验来探究吗?弹簧的弹力大小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实验中哪些条件要改变,哪些条件不需要改变?*对有创意的实验方案教师应加以鼓励,引导他们完善自己的方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其付诸实施。*实验中,可以选择车尾的位置作为每次小车的起始位置,这样小车运动结束后仍须以车尾位置作为终止位置。选择车头位置,处理方法与此相同。可以提醒学生思考怎样选择测量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才科学。活动三:力的测量(P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测力计的结构。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可以测出力的大小?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4讨论:大家测出的结果一样吗?每个人的测量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7、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6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再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7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一下感受到使用方法不同,测力计测出的力的大小也不同。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观察:教材上的四种物品,哪里应用了弹力?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3小结:弹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有机联系。第二课时:重力与承重(P3P4)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2、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
8、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3、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探究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两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关系。教学难点:对这个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 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认识重力小球、纸飞机、毽子、羽毛球、帽子、缎带等各种耐摔的小物件活动二:重力与承重沙盘、砖块、尺活动三:生活中的承重现象双肩背包、坦克照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重力(P3)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活动:将小球、毽子、纸飞机、羽毛球、缎带、帽子等小物件抛向空中,观察发生的现象。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
9、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小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正是有了重力,物体才难以离开地球表面。4阅读:教材第3页关于“小苹果和大发现”的资料。*学生以往通过各种渠道可能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但是他们一般不会把生活中物体掉落的现象和重力的概念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此处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像力,为本课的教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活动二:重力与承重(P4)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思考:把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的形状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2、预测: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置在沙盘里,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
10、2页第一张表格中。3、实验: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置在沙盘里,观察沙面的变化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中。4、讨论:砖块为什么会陷入沙中?为什么不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不一样?5、小结: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会对与它接触的地面产生压力。接触面积相同时,物体越重,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物体越轻,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6预测:将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7、实验: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观察沙面的变化,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8讨论:为什么同一块砖的陷入程度不同?9小结:当物体
11、的重量相同时,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小,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10、总结: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大小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和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施重物体越重,两者的接触面积越小,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这个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两组比较实验组成。实验前应提醒学生把砖块放入沙盘中时必须轻轻放下。*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实验结果和结论,不必过于强调用语的统一,这样学生易得出结论。* 物体的重和轻即指物体的重量,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由于本活动只涉及重力的大小。此在教学时可用“重量”一词代替重力。活动三:生活中的承现象(P4)学 生 活
12、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坦克照片和双肩背包的背带。2讨论:坦克的轮子外面为什么缠绕着履带?双肩背包的背带为什么设计得比较宽?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类似的法?*激发学生将关于承重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第三课时:脚手架的学问(P5P6)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2知道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3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周围事物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教学方法:
13、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结构与形变带弯管的塑料吸管、大头针 活动二:搭支架木条、橡筋活动三:三角形结构配套投影片【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结构与形变(P5)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脚手架的投影片。2讨论:为什么脚手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量却不倒塌?3实验:将吸管搭接成不同的形状,挤压它们,测试哪些容易变形,哪些不容易变形,将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页的表格中。4讨论:不易变形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把结论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页上。5小结:当物体的形状中出现三角形的结构时会比较稳固,不易变形。*用吸管搭接不同的形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
14、器材要求,鼓励学生多设计一些形状。对学生的作品应加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事先搭接一些难度较大的形状,辅助学生实验,开阔学生思路。活动二:搭支架(P6)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如果用木条和橡筋搭建支架,什么形状的支架最稳固?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支架的结构,把结构图画在活动作业第3页上。3交流:展示结构图,并说出设计的理由。4讲解:比赛要求。(1)规定时间:20分钟。(2)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支架。(3)以支架能承受书本册数的多少评判支架的稳固程度。5制作:搭支架。6交流:作品展示,并以支架能承受的书本册数对支架的稳固程度进行测试,评出“最稳固支架”。7交流:请“
15、最稳固支架”的制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8讨论:找找“最稳固支架”在结构上的特点。9小结:三角形的结构是最稳固的,它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容易改变。所以,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结构经常出现在各种物体上。*为了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制作活动更具挑战性,教师可以把制作活动设计成比赛的形式,明确比赛要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支架。比赛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参与。以支架能承受的书本册数来评判支架的稳固程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人教学活动,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三:三角形结构(P6)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桥梁、晾衣架、树木支架、蜘蛛网、照相机架等物体
16、的投影片。2思考:这些物体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讨论:结合投影片,讨论在我们的身边哪里能找到三角形。4考察:进一步寻找身边的三角形。*与本课的开头呼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揭开脚手架的秘密。第四课时:生活中的摩擦力(P7P8)教学目标:1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3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初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
17、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认识摩擦力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玻璃板、表面粗糙的木板、毛巾、测力计、木块活动三:改变摩擦力洗洁精、机油、滑石粉、镁粉、水、松香、蜡烛、测力计、木块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配套投影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摩擦力(P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活动:用手单向摩擦粗糙的桌面和双手相互摩擦,说一说手的什么感觉。2小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移动时,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这是一个导人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的存在,从而引出下面的活动。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P7)学
18、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思考:接触面不一样摩擦力一样吗?2实验:用测力计分别在光滑的玻璃板、粗糙的木板和毛巾三个平面上缓慢匀速地拉动木块前行,在活动作业第4页上记下测力计的读数。3交流:实验现象。4小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本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把多个环节控制好,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比如:三次实验过程中测力计拉动的角度、拉动的速度、测力计的读数时间等,都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教师应提醒学生控制这些环节。*如果学生有其他好的实验方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则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活动三:改变摩擦力(P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19、要 点1讨论:怎样才能改变摩擦力?2实验:在木板上分别涂上教材呈现的不同材料,如滑石粉、洗洁精、松香等,然后在这些材料上拖动木块前行,观察木块和木板间的摩擦力怎样变化。3记录:把材料名按照要求填写在活动作业第4页上。4小结: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光滑,从而减小摩擦力;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粗糙,从而增大摩擦力。*可以由每个小组试验12种材料,全班共同交流。*本实验的注意事项类似活动二。*可以增大摩擦力的材料是:镁粉、松香,可以减小摩擦力的材料是:滑石粉、水、洗洁精、机油、蜡。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P8)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教材上的四幅图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摩擦力的?2讨论:图中的
20、方法是为了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3调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利,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害。第二单元 物质的溶解单元概述:本单元教学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知道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同时,本单元对应的探究要求是用简单的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因此,本单元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分三课时完成。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3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不同。4初步了解温度等条件发
21、生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会发生变化。5关注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感受溶解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6初步认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7进一步提高设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教学活动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溶解(P10P1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4增强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体会溶解现象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教学难点:是初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活动名称教 具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科教 三年级 自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